天津第一中学数学数列2资料文pdf_第1页
天津第一中学数学数列2资料文pdf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 / 7 第二学期 第五周第二学期 第五周 课程内容 数列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 2014-2015 学年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 / 7 本阶段知识要点:等差、等比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结合起来,仍将作为 考查重点。要注意转化这种数学方法的使用。 数列部分主要是等差等比型数列与非等差等比型数列两个问题。等差等比型问题是学 习的重点,更是解题的基础.它包括等差等比数列 an, Sn, d, q, n 的关系式,和性质应用。 特别是性质的推广及灵活应用已成为考试的热点,请同学注意选择填空部分中的此类练习. 非等差等比型数列的解题关键是转化,象我们所熟悉的 an=Sn-Sn-1 (n2) ( ) ( )即知和求差 n n n n n a a a V n V V a . 2 2 1 1 = = 、知积求商;又如递推公式,求和中的 错位相减法及倒序相加法等其手段各有不同.但其中的思想实质就是把没有公式可用的非等 差等比数列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此外,一些特殊的数学方法如反证法也常常是解决这部分 问题的常用方法.另外数列问题与三角、不等式、函数、解析、复数等均有广泛联系。所以 在高考中还把等差、等比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等内容结合起来,考查与数列有关的 实际问题,热点如分期付款、增长率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易为学生接 受,今后高考仍将作为重点考查,大题、小题都有可能。 例 1等差、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 一个等差数列an(公差 d 不为零)中的部分项构成公经为 q 的等比数列 n k a ,已知 k1=2,k2=4,k3=12。 (1)求数列kn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kn的前 n 项和 Sn。 分析:(1)利用 k1,k2,k3 得出数列的前三项,然后利用定义求出公比。 (2)利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解析:(1)解法一: n k a 是数列an的第 kn 项,又是 n k a 的第 n 项, n k a =a1+(kn- 1)d= n k a q n-1 =a2q n-1 。 q q a q a q a q a a a a a n n n n k k k k n n n n = = + + + + 1 2 2 2 1 2 1 1 2 1 2 2 3 k k k k a a a a q =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 / 7 4 ) 1 ( ) 1 ( ) 1 ( ) 1 ( 1 2 2 3 1 1 2 1 2 1 3 1 = = + + + + = k k k k d k a d k a d k a d k a kn+1-kn是以 k2-k1 为首项,公比为 4 的等比数列 kn+1-kn=(k2-k1)4 n-1 =24 n-1 递推可得 kn-kn-1=24 n-2 ,k2-k1=24 0 ,上述 n-1 个等式累加可得 3 4 4 3 2 1 + = n n k 解法二:由 a2,a4,a12 成等比数列,得 12 2 2 4 a a a = ,即(a1+3d) 2 =(a1+d)(a1+11d). 6a1d+2d 2 =0 d=0 或 d=-3a1 由 d=-3a1 知 4 2 4 = = q a a 下同解法一。 (2)由 3 4 4 3 2 1 + = n n k ,可得 9 2 12 4 2 + = n S n n 评析:等比数列an的公比 q1 时,有 q a a a a n n n n = + + + 1 1 2 ,q-1 时,有 q a a a a n n n n = + + + + + 1 1 2 其 中 nN+,该性质在解等差、等比数列交汇问题时往往能起到独特作用。 例 2数列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若 , 是方程 ) 0 ( 0 10 2 2 = + m m x x 的两实根,而且 , , 成等比数列。 (1)求 m 的值; (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 ) 1 ( 1 + = n n a n ,且 Sn 是它的前 n 项和, 求证:log2mSn = + m m x x 的两实根, 0 4 ) 10 ( 2 2 = m 2 10 2 10 m ,且 2 , 10 m = = + 又 , , 成等比数列, ( ) 2 = ( + ) 2 -5 =0 5m 2 =10 m= 2 (2)证明: 1 1 1 ) 1 1 1 ( ) 3 1 2 1 ( ) 2 1 1 ( ) 1 ( 1 3 2 1 2 1 1 2 1 +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a a a S n n ? ? ? 又 m= 2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4 / 7 1 2 log 2 1 2 log 2 1 , 2 1 2 log log 2 2 2 = = = = m m 要证 2 log 2 1 log 2 m n S m ,只要证 n S 2 1 1 即可。 nN * 0 1 1 2 1 2 1 1 1 0 + + n n 1 1 1 1 2 1 0 时单调递增, 而 1 2 1 1 2 1 1 2 1 2 2 ) 2 ( 2 4 2 3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x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新课预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5 / 7 2 1 , 2 1 1 + + n n n n x x x x 即 因此 1 1 2 2 1 1 ) 2 1 ( = n n n n n n x x x x x x x ? 又 ) ( 2 1 2 1 2 + + + + n n n n x x x x 2 1 , 1 2 + = + n n n n n y y x x y 则 令 y1= 2 1 2 1 = + x x 2 1 1 ) 2 1 ( ) 2 1 ( = n n n y y 因此 xn 2 2 ) 2 1 ( + n n n x x 故 2 1 ) 2 1 ( ) 2 1 ( n n n x 评析:递推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是高考压轴题的一个热点,处理的基本策略是类比“相等” 问题的处理方法,但涉及不等式的放缩,常有很强的技巧性,需要扎实的基本功。 例 4数列与解析几何的综合应用 已知点 M(1,2),An(2, an),Bn ) 3 , 1 ( n n n 为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nN*) (1)若点 M,An,Bn 在同一直线上,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 1 1 + = n n n a a d ,Dn 为dn的前 n 项和,求证: 2 1 3 1 n D 分析:(1)由 k n MA =k n MB ,求 an (2)用裂项相消法求出 Dn 解析:(1)M,An,Bn 三点共线, 1 1 2 2 3 1 2 2 = n n a n 1 2 = n a n (2)证明: ) 1 2 1 1 2 1 ( 2 1 1 1 + = = + k k a a d k k k ,k=1,2,3,n, ) 1 2 1 1 2 1 ( ) 5 1 3 1 ( ) 3 1 1 ( 2 1 + + + + = n n D n ? = ) 1 2 1 1 ( 2 1 + n ,显然,Dn是一递增数列, 2 1 3 1 +=+ + 为不等的正数 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则 关系不确定 12. 13.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 / 29 14在自然数数列中,前 50 个偶数的平方和与前 50 个奇数的平方和的差是( ) (A)0 (B)2525 (C)5050 (D)-5050 (二)综合题 1 ( ) ( ) ( ) 2 log 2 1 log : , 1 1 2 1 . , , , 0 10 , 2 2 2 t n n n n S t n a S n n a t q q p p t x x q p + = = + 求证 项和 的前 为数列 设 的值 求正数 成等比数列 且 的两实根 是方程 若 2 ( )( ) ( ) ( ) ( ) 123 112212 2312 1 111 2 nn n n nnnnnn n aaaanan nnnN, a S. aaaaaa S + +=+ =+ + ? ? 已知数列 满足 求通项公式 若 求 3 在等差数列中,Sm=p,Sn=q,(mn). ) ( : q p n m n m S n m + = + 求证 4 已知函数 f(x)=3x 2 +bx+1 是偶函数,g(x)=5x+c 是奇函数,正数数列an满足 a1=1, 2 11 1 1 1 22 nnnnn nnn nnnn f(aa )g(aaa) ( )a nS ,S ()bf(a )g(a),b . + + += = 若 前 项的和为 求 若 求 中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 ) 2 , 1 ( ) , 2 ( ), 2 , 1 ( , , n n n B a A M b a n n n n n 是 为两个数列 为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 (1)对 nN * ,若点 M,An,Bn 在一直线上,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bn满足 n n n n a a a b a b a b a C + + + + + + = ? ? 2 1 2 2 1 1 2 log ,其中Cn是第三项为 8,公比为 4 的等比数列,求证:点列(1,b1),(2,b2),(n,bn)在同一直线上,并求出此直线方程 一、选择题 1、正项的等差数列 n a 中, 2 3711 220 aaa += ,数列 n b 是等比数列,且 77 ba = ,则 68 b b = ( ) A.2 B.4 C.8 D.16 2、已知数列 n a 为等差数列,且 = + + 15 8 1 a a a ,则 ) cos( 12 4 a a + 的值为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4 / 29 A 2 1 B. 2 3 C 2 1 D 2 3 3、等差数列 n a 中,公差为d , , 72 15 8 1 = + + a a a 则 = + d a 3 5 ( ) A24 B22 C20 D 8 4、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且 S2=10,S5=55,则过点 P(n,an),Q (n+2,an+2)(nN*)的直线的斜率为( ) A4 B 4 1 C4 D 4 1 5、设等差数列 n a 的前n项和为 n S ,若 285 15 aaa += ,则 9 S 等于( ) A18 B36 C45 D60 二、填空题 1、等差数列 n a 中, n S 是其前n项和, 1 2008 a = , 20072005 2 20072005 SS = ,则 2008 S 的值 为_ 2、已知等差数列 n a 的前n项和为 104 , 36 13 9 = = S S ,在等比数列 n b 中, = 5 b 5 a , 7 7 a b = ,则 6 b = . 3、已知数列 n a 是等比数列,且 45678910 128, aaaaaaa = 则 2 15 10 _ a a a = 4、已知数列 n a 是递减数列,且对任意 N n ,都有 n n a n + = 2 恒成立,则实数 的 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1、已知数列 n a 满足条件 1 21 16 a = , 1 1 3 23 2 nn n aa + = , 2 n 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已知m为正整数,当2 nm 时,证明: 1 2 3 31 () (1) 2 m n n m a m mn + + + ; 已知当正整数 2 m 时,有 1 31 ( )1 22 m m n b 的首项为 c ,且前 n 项和 n S 满足 n S 1 n S = n S + 1 + n S ( 2 n ). (1)求数列 n a 和 n b 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 1 1 + n n b b 前 n 项和为 n T ,问 n T 2009 1000 的最小正整数 n 是多少? 2.设 n S 为数列 n a 的前 n 项和, 2 n Sknn =+ , * nN ,其中 k 是常数 (I) 求 1 a 及 n a ;(II)若对于任意的 * mN , m a , 2m a , 4m a 成等比数列,求 k 的值 3.设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为 (,0) n apnq nNP =+ . 数列 n b 定义如下:对于正整数 m, m b 是使得不等式 n am 成立的所有 n 中的最小值. ()若 11 , 23 pq = ,求 3 b ; ()若 2,1 pq = ,求数列 m b 的前 2m 项和公式; ()是否存在 p 和 q,使得 32() m bmmN =+ ?如果存在,求 p 和 q 的取值范围; 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设 n a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n S 为其前 n 项和,满足 2222 23457 ,7 aaaaS +=+= 。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6 / 29 (1)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 n S ; (2)试求所有的正整数 m ,使得 1 2 mm m a a a + + 为数列 n a 中的项。 5.等比数列 n a 的前 n 项和为 n S , 已知对任意的 n N + ,点 ( , ) n n S ,均在函数 (0 x ybr b =+ 且 1, , bb r 均为常数)的图像上. (1)求 r 的值; (11)当 b=2 时,记 1 () 4 n n n bnN a + + = 求数列 n b 的前 n 项和 n T 6.已知等差数列 n a 中, , 0 , 16 6 4 7 3 = + = a a a a 求 n a 前 n 项和 n s . 7.已知数列 的前 n 项和 ,数列 的前 n 项和 ()求数列 与 的通项公式; ()设 ,证明:当且仅当 n3 时, 8.数列 n a 的通项 222 (cossin) 33 n nn an = ,其前 n 项和为 n S . (1) 求 n S ; (2) 3 , 4 n n n S b n = 求数列 n b 的前 n 项和 n T . 9.已知等差数列 n a 的公差 d 不为 0,设 1 2 1 + + + = n n n q a q a a S ? * 1 1 2 1 , 0 , ) 1 ( N n q q a q a a T n n n n + + = ? ()若 15 , 1 , 1 3 1 = = = S a q ,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若 3 2 1 1 , , , S S S d a 且 = 成等比数列,求 q 的值。 ()若 * 2 2 2 2 , 1 ) 1 ( 2 ) 1 ( 1 , 1 N n q q dq T q S q q n n n = + ) 证明( 10.设数列 n a 的前 n 项和为 n S ,对任意的正整数 n ,都有 51 nn aS =+ 成立,记 * 4 () 1 n n n a bnN a + = 。 (I)求数列 n a 与数列 n b 的通项公式; (II)设数列 n b 的前 n 项和为 n R ,是否存在正整数 k ,使得 4 n Rk 成立?若存在,找 出一个正整数 k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III)记 * 221 ( ) nnn cbbnN = ,设数列 n c 的前 n 项和为 n T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有 3 2 n T ,证明: 1 a , 2 a , 1 n a 是等差 数列。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8 / 29 17. 设 n S 为数列 n a 的前项和,已知 0 1 a ,2 n n S S a a = 1 1 , n N ()求 1 a , 2 a ,并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 n na 的前n项和. 18.数列an的通项 an=n 2 (cos 2 3 sin 3 2 n n ),其前 n 项和为 Sn. (1)求 Sn; (2)令 bn= n n n S 4 3 ,求数列bn的前 n 项和 Tn. 19.已知an为等差数列,且 3 6 a = , 6 0 a = . (1)求| n a 的通项公式; (2)若等比数列 bn满足 1 8 b = , 2123 baaa =+ ,求bn的前 n 项和公式. 20.设 a1,d 为实数,首项为 a1,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满足 S5S6+15=0. (1)若 S5=5,求 S6 及 a1; (2)求 d 的取值范围. 21.成等差数列的三个正数的和等于 15,并且这三个数分别加上 2、5、13 后成为等比数 列bn中的 b3、b4、b5。 (1)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2)数列bn的前 n 项和为 Sn,求证:数列 + 4 5 n S 是等比数列. 22.在数 1 和 100 之间插入n个实数,使得这 2 n+ 个数构成递增的等比数列,将这 2 n+ 个数的乘积记作 n T ,再令 , lg nn aT = 1 n . (1)求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2)设 bn=tanantanan+1,求数列 n b 的前n项和 n S . 23.已知等比数列an中,a1= 3 1 ,公比 q= 3 1 . (1)Sn 为an的前 n 项和,证明:Sn= 2 1 n a ; (2)设 bn=log3a1+log3a2+log3an,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9 / 29 24.设an是等比数列,公比 2 q = ,Sn 为an的前 n 项和。记 * 2 1 17 ,. nn n n SS TnN a + = 设 0 n T 为数列 n T 的最大项,则 0 n = 。 25.设an是公比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1=2,a3=a2+4。 (1)求an的通项公式; (2)设bn是首项为 1,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求数列an+bn的前 n 项和 Sn. 26.已知an是首项为 19,公差为-2 的等差数列,Sn为an的前 n 项和。 (1)求通项 an 及 Sn; (2)设bn-an是首项为 1,公比为 3 的等比数列,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及其前 n 项和 Tn. 必会基础题答案必会基础题答案 ( ) 1 ax . Afx bxc = + 利用 的单调性 1391 13 2 16 3 .a ,a ,aGPad .D = 由 成 可得 20 4 2 3 5 4 . . ( ) ( ) 15 15 1 1 15 6 7 11 8 33 1 1 9 4085 11 .D . . n aq aq .S,. qq + = + 又 二式相乘即可 10 67 n .a 注意 是从第二项起的等差数列 ( )( ) 22 2222 22 22 121121 11 21111 11 1 12 22 nn nnnnn mnmmnn mnmn . Aa, bxyab nmnmmn mmn mnmmnnmn mn aabb .Cabbbbb + + + =+=+=+= + + + =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0 / 29 ( ) ( ) 22 22 12 12 1 2 1 2 2 134 aaxy aaxy xyxy .C bbxy bbxyxy +=+ + + = = ( ) ( ) ( ) ( ) 22222222 1421436510099 37111995050 .C =+ =+= ? ? 原式 (二)综合题 1解: (二)综合题 1解: ( ) , , 1 为方程的两实根 q p ( ) ( ) ( ) 2 0 2 10 5 0 5 , , , 10 2 10 2 10 0 4 10 2 2 2 2 2 2 = = = = + = = = + = t t t t pq q p pq q p GP q q p p t q p q p t t 又 成 又 且 ( ) ( ) 2 1 1 1 0 1 1 1 1 1 1 3 1 2 1 2 1 1 1 1 3 2 1 2 1 1 1 2 1 : 2 2 log 2 1 2 log log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S S t t n n t ? ? 故只要证 1 1 1 1 2 1 0 1 1 2 1 mmm mn mnmnm (2) m , 所以 11 (1)32 ( )( )1(1)( ) ( )23 mm f n f nf n f n + =+ 当 = mn时, ( ) f n 为常函数,所以 2 max 3 ( )(2)( ) (1) 2 = m f nfm 于是原不等式等价于 2 2 31191 ( )(1) 2(1)4 m m mm m mmm + =+ , 而 2 m 时 012 22 1111(1)9 (1)1 1 24 m mmm m m CCC mm mm += + + 法二:令 3 ( )( ) (1) 2 =+ m f xmx (2) xm , 则 3133313 ( )( )ln( )( ) ln1 22222 xxx mmm mxmx fx mm + = ,而 1 1 + mx m , 313 ( ) ln10 22 x m mx m + , 所以 3 ( )( ) (1) 2 =+ x m f xmx (2) xm 是单调递减(后同法一略) 法三: 3 ( )( ) 2 = x f x 是下凸函数, 3 ( )1 22 + x x , 0,1 x , 32 ( ) 22 + n m nm m 下证 2 21 2(1) + + nmm mm mn (*) 2 220 + mmnnnn 显然,20 mmn , 2 20 + nn (2) n (*)成立,即 2 31 ( ) 2(1) + n m m m mn 成立 由(2)知,当2 nm 时,有 1 2 3 31 () (1) 2 m n n m a m mn + + + 成立, 而 (1) 3 ( ) 2 n m m mm ,所以 1(1) 2 3 321 () ( ) 31 2 n m mm n n m am mn + + + 成立 故下面只需证明:当 1 = n 时命题成立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4 / 29 此时的原不等式等价为 1111 22 3213231 ( ) ( )( ) ( ) 23232 m mmmm mm mm mm 令 1 3 ( ) 2 = m t ,则原不等式等价于 22 2 2121 () 33 mm t mtmtt mm 令 2 2 3 = ymtt ,由 113 11 224 + + tm m ,知函数 2 2 3 = ymtt 为增函数 而 1 31 ( )1 22 + m t m ,所以 22 21211 (1)(1) 32322 +=+ mttmm mm 22 33 m 2 1 6 m 2 1111 36 6 =+ m mm m 22 1111 36 + mm mmm (2) m 即得当 1 = n 时命题成立,综合以上命题得证. 2、解:(I)解:(I) 123 23.2 , n n aaana += 当 2 n 时, 1 1231 23. (1)2, n n aaana += 将得 1 11 2 222,(2). n nnn nn naan n = 在中,令 1, n = 得 1 2. a = 1 2(1) . 2 (2) n n n a n n = = (II)由 2 nn bn a = 得 = = ) 2 ( 2 ) 1 ( 2 1 n n n b n n 则当 1 n = 时, 1 2, S = 当 2 n 时, Sn=2+22 1 +32 2 +n2 n-1 则 231 24223 2.(1) 22 , nn n Snn =+ + ii 231 2(222.2)(1)22(2). nnn n Snnn =+=+ i 又 1 2, S = (1)22(*). n n SnnN =+ 3、解:解: ) 1 ( ) 1 ( 1 + + + = + n cn a n na n n c n a n a n n + = + + 1 1 即 c n a n a n n = + + 1 1 从而数列 n a n 是首项为 1,公差为 C 的等差数列 c n n a n + = ) 1 ( 1 即 n c cn a n ) 1 ( 2 + = n n n n n c cn a b 2 ) 1 ( ) 2 1 ( 2 + = = 是递减数列 数列 n b 0 2 1 ) 1 3 ( 2 ) 1 ( 2 ) 1 )( 1 ( ) 1 ( 1 2 2 1 2 1 + + = + + + + = + + + n n n n n n c cn n c cn n c n c b b 0 1 ) 1 3 ( 2 + + n c cn 即 1 ) 3 ( 2 n n n c 当 n=1 时,由得:c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c c n n 时是递增数列 在 数列 4 n c n (11 分) 则 4 3 16 4 3 1 4 = n c 又 n lim = n c n lim 0 3 1 2 = n n n 0 4 3 = n n 14 , 0 15 15 14 n n ,即取 15 n 时, 1 + , 0 n S , 1 1 nn SS = ; 数列 n S 构成一个首相为 1 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 ) 11 1 n Snn = + = , 2 n Sn = 当 2 n , ( ) 2 2 1 121 nnn bSSnnn = ; 21 n bn = ( * nN ); (2) 1 223341 1111 n nn T bbb bb bb b + =+ ? ( ) 1111 1 33 55 7(21)21 nn =+ + 111 111 11111 1 232 352 572 2121 nn =+ + 11 1 22121 n nn = + ; 由 1000 212009 n n T n = + 得 1000 9 n ,满足 1000 2009 n T 的最小正整数为 112. 2. 解析解析:()当 1 , 1 1 1 + = = = k S a n , 1 2 ) 1 ( ) 1 ( , 2 2 2 1 + = + + = = k kn n n k n kn S S a n n n n () 高三数学(文) 第二学期 巩固练习 第五周 天津市立思辰网络教育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17 / 29 经验, , 1 = n ()式成立, 1 2 + = k kn a n () m m m a a a 4 2 , , 成等比数列, m m m a a a 4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