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大器晚成的苏洵_第1页
【课外阅读】大器晚成的苏洵_第2页
【课外阅读】大器晚成的苏洵_第3页
【课外阅读】大器晚成的苏洵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阅读】大器晚成的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论家。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苏洵出生在眉山一个“三世不显”的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苏序轻财好施,与人为善,对兄弟三个因材施教,他深知幼子苏洵生性好动,胸怀大志,不愿为声律句读所束缚,因此,对其“游荡不学”的态度常常是“纵而不问”。 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苏洵游山玩水归来,觉得自己已经27岁了还一事无成。第二年,受兄长苏涣进士及第的影响,苏洵也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考中。返乡后,与眉山青神人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结为连理。程氏知书达礼、善解人意,看到苏洵整日“游山玩水”,甚为担忧,常对苏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游历山川的过程中,他经过缜密的思考,认为还是应该走读书求取功名的路才是正道。但回家后看到家里的状况,一家人要靠自己理财。如果自己要安下心宋发奋苦读,那家庭的重担谁来承担?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程氏。程氏说:“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苏洵倍受感动,开始发奋苦读,“谢其素所往来”而“从士君子游”,“闭户读书为文辞”。由于苏洵不长于“属对声律”,接连又遭受两次科举落第的打击。他愤而烧毁平时所作文章数百篇,从此放弃考取功名,开始潜心研究书籍,“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 由于自己未能走通科举仕进之路,苏洵便将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精心培养他们,经常与他们一起读书,共同研讨。年青时的苏洵也喜欢结交蜀中有识之士,与他们探寻治国之道。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都极为欣赏苏洵,称他为“帝王师”,具“王佐之才”。在他们的共同举荐下,苏洵于嘉祜元年(1056)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他将自己平时所作的几策、衡论、权书等22篇论文献给了当时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看后特别推崇,大赞苏洵的文章具有荀子的文风,将他的文章一并呈献给了朝廷。两个儿子又同科进士及第,皆在高等,三苏父子顿时名动京师。“王公大人”纷纷追随在他的身旁。 正当苏洵父子在京都踌躇满志的时候,从家乡传来程夫人病逝的噩耗,三父子匆匆离京返川。失去妻子的痛苦,加上自己虽名噪文坛却一直得不到朝廷的任用,苏洵渐渐有些心灰意冷,决定在故乡终老一生,不再“踏朝衙”了。嘉祐三年(1058),朝廷召苏洵试策中书舍人院,苏洵托辞有病,拒不应试。但朝廷实在舍不得这位“天下奇才”,再下召命,加之梅圣俞百般劝告,苏洵不好再推托,于嘉祐四年 (1059)携家眷再次入京。 壮志凌云、满腹经纶的苏洵却因屡试不第而求仕不成。嘉祐五年(1060),朝廷破格任命他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只是 个九品小官,苏洵勉强接受了这一职务。但不平之意溢于言表,他再次上书韩琦,要求“别除一官”。嘉祐六年(1061),改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但他未到任,受欧阳修的推荐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合修礼书。晚年的苏洵进入仕途后,偶尔也关心时局。宋仁宗去世时,他曾上书韩琦要求薄葬先帝,减轻百姓负担。苏洵主要从事学术著作,边奉命修太常因革礼,一边研究易经。治平三年(1066),苏洵在京都染病去世,享年58岁。这位“一时之祥,百世所宗”的奇才郁郁不得志而死,震动了整个朝野,“自天子、辅臣至闾巷之士,皆闻而哀之”,欧阳修、韩琦、张方平等一百多位朝野之士写挽词,对他表示无比惋惜,“诸老谁能先贾谊,君土犹未识相如”,“名儒升用晚,厚愧莫先予”。英宗皇帝赐苏家以银帛,苏轼不受,改求赠官。于是英宗特赠苏洵光禄寺丞,并命令有司备舟,载苏洵灵柩回四川眉山安葬。根据他的遗嘱,两个儿子将他葬在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老翁泉旁。南宋孝宗时追谥为“文安公”。 有志于当世的苏洵一生充满爱国热情和革新精神,雷简夫称赞他的文章“讥时之弊”,“惶惶有忧天下之心”。由于他深受战国诸家特别是纵横家的影响,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颇有见地。他反对向辽和西夏进行贿赂,主张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将才等;反对土地兼并,“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抨击北宋腐败的官僚制度,“天下之吏,犯法者甚众”。在政治方面,他强调吏治,与王安石的强调法治有所分歧,给苏轼兄弟反对王安石变法种下了源头。 苏洵作为一位思想家,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墨守成规,富有独创性,“务一出已见,不旨蹑故迹”。他一反孔孟“君子喻于义,小入喻于利”的传统观点,认为“利在则义在,利亡则义亡”。他以人情论解释六经,认为人之常情是无法制止的,只能加以引导,使“好色而不至于淫,怨而无至于叛”。他晚年喜解易,剥去了“诸儒”的“附会之说”,以对立统的观点“观其词,皆迎刃而解”。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创作不多,在内容上,“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在风格上,意气风发,含蓄蕴藉。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由于对纵横家的爱好,他的文章也颇具雄辩之风,语言质朴,意味隽永,妙喻连篇,给人以纵横恣肆、气势磅礴的感觉。曾巩曾评价他的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具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他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强调文贵自然,反对为文而文,认为不能不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主张文章就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的这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