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各地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十二、文言文阅读实用、论述类甘肃兰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古砚说 明许獬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注】僇(l)辱:羞辱,侮辱。哓(xio)哓:吵嚷。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给,赠B宜谨宝藏之宝:像宝贝一样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追逐D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忙碌碌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 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12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三、(21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3分)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5分)参考答案:10D(D项应为来来往往追求名利) 11B(正确选项是B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两个。“其”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两个“者”都是结构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凑足音节,无实意。)12C(C项“好古”在兴起之初应当是“以道臼重,以淡泊自守,不与坏风气同流合污的产物。)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以火凡自称爱好古物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3分)(2)思慕古人却不能见到,就徘徊流连,期望得剑他的遗物中存留下来的东西来玩赏, 就像见到他本人一样,因此喜欢它而没有满足的时候。(5分)河北乐亭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清侯方域执事,仆之父行也。神宗之末,与大人同朝,相得甚欢。其后乃有欲终事执事而不能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大人削官归,仆时方少,每侍,未尝不念执事之才而嗟惜者弥日。及仆稍长,知读书,求友金陵,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金陵有御史成公勇者,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汝至,当以为师。又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语不及执事。及至金陵,仅见方公。执事与方公,同为父行,理当谒,然而不敢者,执事当自追忆其故,不必仆言之也。忽一日,有王将军过仆甚恭。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既得之,必喜,而为仆贳酒奏伎,招游舫,携山屐,殷殷积日不倦。仆初不解,既而疑以问将军。将军乃屏人以告仆曰:“是皆阮光禄所愿纳交于君者也,光禄方为诸君所诟。诸君者,陈君定生、吴君次尾。此二子,皆为君之友。愿君道之以光禄之意,庶稍湔乎。”仆敛容谢之曰:“光禄身为贵卿,又不少佳宾客,足自娱,安用此二三书生为哉。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若仆独私从光禄游,又窃恐无益光禄。辱相款八日,意良厚,然不得不绝矣。”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曰:“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洶洶,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与左诚有旧,亦已奉熊尚书之教,驰书止之,其心事尚不可知。若其犯顺,则贼也;仆诚应之于内,亦贼也。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窃怪执事常愿下交天下士,而展转蹉跎,乃至嫁祸而灭人之族,亦甚违其本念。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心事未必不暴白。心事果暴白,天下士未必不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属其后,长揖谢过,岂为晚乎?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独惜执事忮机一动,长伏草莽则已,万一复得志,必至杀尽天下士以酬其宿所不快,则是使天下士终不复至执事之门,而后世操简书以议执事者,不能如仆之词微而义婉也。仆且去,可以不言,然恐执事不察,终谓仆于长者傲,故敢述其区区,不宣。选自四部备要本壮悔堂文集注执事:此处是对阮光禄的称呼) 戒途,出发,准备上路。刺,名帖,相当于后来的名片。贳,赊。湔(jin),洗濯左将军:曾是侯方域的朋友,此时为朝廷叛将。忮,嫉妒,忌恨。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事,仆之父行也 行,同辈B虽于我为后进,我常心重之 重,想念C有王将军过仆甚恭 过,拜访D终谓仆于长者傲 谓,以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戒途,而大人送之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B每一至,必邀仆为诗歌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C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D果悔且改,静待之数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当年父亲嘱咐自己到金陵要拜访的人时没有提到阮光禄,说明父亲并不欣赏阮光禄的人品德性。B从此信中看出,阮光禄善于使用手段拉拢作者,想让作者去同有关人士说情解释,以表明自己是清白的。 C当作者明白王将军的意图时,感谢厚待的话语中主要为阮光禄着想,才不得不恳切表示同阮光禄断绝关系。D文章最后一段告诫阮光禄,并写出我与后世议者对光禄的不同态度,提醒阮光禄善待天下士,不要留下骂名。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3分)译文: 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4分)译文: 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3分)译文: 学,科,网参考答案:8B(敬重)9C(A代词,我;代词,这些。B动词,写;动词,是。C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D连词,并且;副词,暂且)10C(“主要为阮光禄着想,才不得不恳切表示同阮光禄断绝关系”不确切,应是委婉的言辞中表明与阮光禄断绝关系的严正态度)11(共10分)仆道之两君,必重为两君所绝(3分)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左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4分)倘一旦追忆天下士所以相远,未必不悔,悔未必不改(3分)如果我把你们的要求说给陈定生、吴次尾听,一定会再次被他们两位所拒绝 阮光禄在清议堂扬言说,你跟他是老交情,而且和他内外相接应,你为何不赶快离开!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注:要点处每处1分,句子意思对,大体通顺即可。参考译文阁下是我的父辈,神宗末年,跟家父一起在朝廷任职,相处得颇为融洽。这以后虽然始终想为阁下效劳而不能,阁下自己应当追忆其中的原委,不必我再赘述。家父被削职归里时,我还年少,每次侍奉左右,家父没有不忆念阁下的才华,而整日嗟叹惋惜不已。到我年纪稍大一些,开始懂得读书上进,便前往金陵寻朋访友。临上路时,家父为我送行并叮嘱说:“金陵有位御史名叫成勇,虽然对我来说是后辈,但我内心却很器重他。你到金陵后,应当以他为师。还有一位老朋友方孔炤,你应当带上名片去拜访他。”谈话中未提及阁下。待我到了金陵,仅见到方公。阁下和方公都是我的父辈,理应前往拜谒,然而我却不敢,阁下应当自己追忆其中的原因,不必我多言。昨天夜里刚刚睡下,杨文骢县令敲门进来对我说:“左良玉的部队将要到来,都城里人们惶惶不安,阮光禄在清议堂扬言说,你跟他是老交情,而且和他内外相接应,你为何不赶快离开!”我才晓得阁下不单怨恨我,而且怀恨在心,欲使我灭族而后快。我和左良玉固然是老相识,但已遵照熊尚书的教诲,写急信制止他东下,可他的心事尚不得而知。倘使他冒犯朝廷,那就是贼;如果我的确在内接应,也同样是贼。有志节操守的人都略知礼义,何至于心甘情愿作贼!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阁下常常表示希望结交天下名士,却反复无常坐失机会,以至于嫁祸于人使之灭族,这是很违背初衷的。倘使一旦回忆天下名士之所以远离阁下的缘故,未必不感到后悔,感到后悔则未必不改。果真感到后悔而加以改正,只要静待数年,阁下的心事未必不会显露出来。心事果真显露之后,天下名士未必不会接踵而来。我果真见到天下名士接踵投靠到阁下的门下来,也一定尾随在后,陪礼谢罪,恐怕还不为晚吧?由于遭受战乱,我如今已无家可归,如乘上小舟浪迹江湖,安置一己之身并不难。只痛惜阁下已萌生忌恨之心,要是长久隐居民间则已,万一又得志上台,必将杀尽天下之名士,来报复你以往的积怨,那么这就使天下名士终于不再投奔阁下之门。而后代操笔著书以评论阁下的人,也不可能象我这样写得文词谦恭而意思委婉了。我暂且离开这里,可以什么也不说,然而只恐阁下不能明察原委,以为我对长者态度傲慢,所以才敢于向阁下坦露自己的恳切之情,言不尽意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劝 学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说:说教。兑:悦。堇:毒草,根有剧毒。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畏:被拘禁。前一个“畏”,躲藏。10.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彰:彰显、显著B圣人生于疾学 疾:疾病。这里是动词,患病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D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 益:更加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A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D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凡说者,兑之也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4分) (2)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3分) (3)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3分) 参考答案:10B(据上下文,应是形容词,“努力”之义)11B(A项上下句均说的是“尊师”;C项上句说的是“劝师”,下句说的是“尊师”;D项上句是说的是“尊师”)12C(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13(1)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2)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3)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参考译文: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躲藏起来了吧?”曾点说:“他虽然躲起来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躲藏起来了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江苏南莫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尚志斋说 元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注】正鹄:靶心。准的:标准。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养尔气,畜尔力 畜:积蓄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谕:表明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慑:屈服,改变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制:规定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3分)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济也,尚思立志乎哉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4分)(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3分)(3)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3分)参考答案:5(3分)B(谕:通“渝”,改变)6(3分)C(阐明了实现目标的途径,是作者对黄济的劝告。)7(3分)C(并非强调“善教”的重要性,而是强调“立志”的重要性。)8(10分)(1)(4分)起初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能射中的人,那些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没有志向。评分建议:“期”、“偶”、“以”、语句通顺,各1分。 (2)(3分)“立志不分心,就能精力集中,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评分建议:“凝”、“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式、语句通顺,各1分。(3)(3分)恐怕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评分建议:“其”、“审”、语句通顺,各1分。参考译文: (你们)曾经看过射箭吗?靶心,是射箭的人所确立的目标。于是挑选好你的弓,修直你的箭,蓄养你的精神,积蓄你的力量,站正你的身子,遵守射箭的方法,面对箭靶。拉弓一定要拉满,瞄准一定要仔细,发射一定要果断,以求射中靶心罢了。如果靶心没有树立,就没有专一的方向,那么,即使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也会一片茫然,不知(箭)要往哪里发射呢?更何况那些放松弓弦来游戏,随意地把箭发射出去,开始没有固定的目标,也不期望一定要射中靶心,这种人,君子是要和他绝交、不和他交朋友的,因为他没有目标。 善于学习的人,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大概能够稍微有些警惕了吧!求学的人要想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心一样。不以圣贤作为目标而学习的人,这就是不设置靶心而射箭的人。志向(如果)没有确定,就像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漂浮不知抵达的地方(或不知要到达哪里)。这种人不沦为荒诞无知的人,大概很少吧!这是立志的最首要因素。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就要追求实现目标的方法了,这尤其是没有志向的人所不能做到的。所以拜师、交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于是,平时家居没有事情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懈怠过;处理事情、待人接物的时候,这份志向不曾混乱过;生活安逸处境顺利的时候,志向不要因之而丧失;身处患难、心情忧郁的时候,志向不因之而屈服,一定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才罢休。这就是立下志向始终不要改变啊。 所以如果立下了志向,即使是想成为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终究会成功。”又说:“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精力集中,聚精会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即使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借天生智慧的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谈到志向,更何况我们这些特别愚昧无知的小人物呢?恐怕不能不把重视立志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来对待啊,慎重啊。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但有规定,严格却没隔阂。曾经让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求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写了“尚志”两个字送给他。有一天他暂时回到家乡,又来请我(就斋名)写一篇说。我提笔写出我想说的话,不感到黄济的要求是烦扰。黄济啊,还是想想(怎么)立志吧。上海南汇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廉耻(节选)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注】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捐廉耻( )(2)自致卿相( )23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124概述第(1)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2分)25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2分)26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4分)参考答案:22(2分)(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23(2分)B24(2分)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25(1分)颜之推(1分)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26(3分)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1分)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1分)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1分)语言1分。上海吴淞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标山记(元张养浩)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伫,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巘,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其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注童:山无草木。陂陀:不平。巘:山峰。窅乎:深远的样子。18.“表山”得名的缘由是_(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9.文中最能体现“标山”山色特征的词语是 、 。(2分)20.对第二段末“莫此胜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没有比标山再好的啦 B没有一处名胜可游玩C这里找不到一处名胜 D这里的山不能胜任啊2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就本文写一段8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5分)参考答案:18、(2分)当地人因为周围没有山,只有这两座小山像个标志历历在目19、(2分)童无树林、青石叠伫20、(2分)A21、(5分)情景关系(1);能体会到景色描写的妙处(2);能感受作者当时的感情(2)浙江杭州萧山区三校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于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神农之教曰: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hi)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 “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於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圣王通士,不出於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於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选自吕代春秋开春论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远:以为远B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当:在C非必隳人之城郭隳:毁坏D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干:使干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C必得宋乃攻之乎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女有当年而不绩者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君王不一定要拥有强大的军队,不一定要毁坡城郭,杀掉百姓,才能抢占有天下;如果能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样可以拥有天下。B上古时代,龙门山和吕梁山都未曾开发,黄河泛滥成灾,除了丘陵沃衍、平原高阜之外,其余地方都被淹没了,禹不辞辛劳治理水害,拯救了东方许许多多国家。C墨子之所以能打消楚王攻宋的欲念,不仅因为他善于利用战术,还因为他有一颗为百姓谋利的仁爱之心。D这段文字提出人主君王不能只谈仁义礼教,还应该“以民为务”、“忧民之利,除民之害”,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儒家离开民利而奢论仁爱的偏向。19用“/”给文章开头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仁 于 他 物 不 仁 于 人 不 得 为 仁 不 仁于 他 物 独 仁 于 人 犹 若 为 仁仁 也 者 仁 乎 其 类 者 也。2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3分)公输般九攻之,墨之九却之,不能人。故荆辍不攻宋。(3分)参考答案:16B (当:“承担、担当”) 17 C (乃:都解释为“才”A、乎:介词“比”/ 介词“在” B、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表原因 D、而:连词“但是” /连词“因而”)18B(原文为“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无一处不被淹没的,而在题肢中却理解成了丘陵沃衍、平原高阜之外。)19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评分细则:全对得3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20(3分)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评分细则:“得”“曷”须落实,错一处扣1分,句式对1分。公输般进攻了多次,墨子多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参考译文:对其他物类仁爱,对人却不仁爱,不能算是仁。对其他物类不仁爱,只是对人仁爱,仍然算是仁。所谓仁,就是对自己的同类仁爱。所以仁德的人对于百姓,(如果)能使百姓便利,就没有不去做的。神农之教上说:“有壮年却不去种田的男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挨饿;有壮年却不去织麻的女子,天下就会有人因此而受冻。”所以神农亲自种田,他的妻子亲自织麻,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能的人不顾海内路途遥远,时常往来于君主的朝廷,(他们这样做)不是来谋求私利,而是为百姓谋利的缘故。如果有为民谋利的君主,天下就会归附他了。为王天下,并不一定要靠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精选的士兵和训练有素的猛士,不一定要毁坏人家的城郭、杀戮人家的臣民。上古统一天下的大王很多,但他们的事迹都不相同。而他们承担社会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是相同的。公输般制造高大的云梯,想要用它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撕裂了衣服裹住脚,日夜不停(地赶路),(赶了)十天十夜来到楚国的都城郢,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浅陋之人,听说大王要攻打宋国,确实有这回事吗?”大王说:“对。”墨子说:“是一定能夺得宋国才去攻打它吗?或者是没有获胜的把握加之这又不是正义的战争,但还是要去攻打它呢?”大王说:“如果一定拿不下宋国,而且又没有正当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墨子说:“十分对。我认为攻打宋国一定不能成功。”大王说:“公输般,是天下的巧匠,已经制造了攻打宋国的工具。”墨子说:“我想请公输般试着攻打,我请求试着防守。”于是公输般就设置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的设计守卫宋国的防备。公输般进攻了多次,墨子我次将其打退,使他不能进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能够凭借战术来抵御楚国的进攻,避免了宋国的灾难,说的就是这件事。不从为民谋利出发的贤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是没有的。上古时代,龙门山还没有开凿,吕梁山还没有开发,黄河之水从孟门山漫过,泛滥横流,无论是丘陵沃野还是平原高山全都淹没了,(人们)把它叫做“鸿水”。于是禹疏通黄河,引导长江,筑起彭蠡泽的堤防,来使东方的土地变得干燥,拯救了许许多多国家,这是禹的功绩。为百姓操劳,没有比禹更辛苦的了。浙江嵊州一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尹师鲁墓志铭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 贷:宽恕。C处穷达,临祸福 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 舁:抬着。18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A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20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21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_(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_参考答案:17B(借出、借给) 18C(A项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19C(“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一说法错。)20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21(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三处,一处1分。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 “嫉”(动词,嫉恨),“卒”(副词,最终),一处1分。 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生物期末复习提纲课件
- 2025年专业足浴场所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及成果评定协议
- 2025医疗设备租赁与深度定制化售后技术支持合同样本
- 2025年城市中小学短期学科教师聘任合同书
- 2025年智慧校园安防监控系统设备供应及施工安装合同
- 2025年油气田区块收购与矿权质押融资服务合同
- 2025年重型货车抵押借款债权回购服务合同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抵押个人消费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北京高端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大型会展活动餐饮服务及食品安全监督合同
- 初中地理学科课程规划方案
- 皖2015s209 混凝土砌块式排水检查井
- 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课件
- CML慢性髓系白血病医学教学课件
- 塑胶模具类中英文对照专业术语
- 安全- 中国移动认证考试L1题库(附答案)
- 干部民主推荐表(样式)
- 【公开课】社区教案
- 平面磨床操作时注意事项
- GB/T 29651-2013锰矿石和锰精矿全铁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 GB/T 13275-1991一般用途离心通风机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