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1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2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3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4页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体系】一、 明朝建立: 。二、 专制制度的加强:(一) 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1、在中央: 2、在地方: (二) 制定律法: (三)加强特务统治: 目的: 1、 设立锦衣卫 特点: 2、其他特务机构: (四)加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1、 目的: 2、 举措: 3、 后果: 三、靖难之役1、 原因 2、 经过: 3、 结果: 四、营建北京: 【重点、难点】:1、如何认识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明初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其特点:(1)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2) 内容详尽完备,涉及政治、军事、司法、监察、文化、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大明历的严酷、特务统治、廷杖制度、八股取士文字狱诸方面。(4) 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特点: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逐步走向反动。思考: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突出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2、 关于明朝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在隋唐初创时期,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首先,它是一种比较严密正规 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其次,它有效地克服了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选官的弊端,有利于出身贫寒的庶族地主参与政治,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而明朝的科举制采取八股取士,没有丝毫的进步意义。八股文最大特点是“代言”“代圣人立言”。考生严格地按朱熹的注解来铺陈,不能有任何自己的见解。皇帝就利用这种呆板乏味的文体,严格地控制了考生们的思想自由,培养出了忠顺的奴仆。(2)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从正反两方面钳制知识分子,其实质与作用同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没有多少差别,都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的权威。【知识联系】1、 回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它的评价。2、回顾隋、唐、北宋及其明朝的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并对唐朝和明朝的科举制进行评价。【知识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明朝的都城,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以应天为都城B.1402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C永乐元年北京正式成为明朝的都城D北京城布局有三重,皇城又称紫禁城2大明律的特点包括()内容集中条理分明增加了经济立法极力维护皇族的封建特权对贪污贿赂罪严惩不贷ABCD3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分散了地方的权力扩大了各藩王的势力ABCD.4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不包括()A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B废行省,地方实行三司分权C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D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5下列与“靖难之役”史实不符的是()A起因于明太祖分封,藩王势力日益膨胀B建文帝采取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C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D朱棣攻破北京城,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6关于明朝科举制()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A全对B不对C对不对D不对对7、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确立和废止的起止:A、起于春秋,止于元朝 B、起于秦朝,止于明朝C、起于西汉,止于明朝 D、起于秦朝,止于明朝8、明朝时期,专管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是:A、户部,转运使 B、工部、承宣布政使司C、户部、承宣布政使司 D、吏部、提刑按察使司9、下列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机构目的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行中书省权力过重 B、强化地方政权的职能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10、下列关于明朝锦衣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B、掌管缉捕、刑狱之事C、超越司法部门而由皇帝直接指挥D、表明明朝对官吏监视和对人民镇压的加强11、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区别是: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12、明太祖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由皇帝控制B、分散中央及地方机构的权力C、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D、废除前朝的行政区划13、下列对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的表述,最恰当的是: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的矛盾 B、设锦衣卫,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14明朝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其中,在中央采取的重大行政措施有(2) 确立三省六部制废除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废行省,设三司A、 B、 C、 D、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明史纪事本末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明通鉴回答:(1)据材料1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2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三、问答题8试以史实分析概括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特点。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知识体系】一、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南京。二、专制制度的加强:(一)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1、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它与兵部相互制约。 2、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统称“三司”。(二)制定律法: 制定大明律,增加经济立法,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三)加强特务统治: 目的:为了加强皇权,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官民的不法行为。1、设立锦衣卫 特点: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掌辖 2、其他特务机构:后来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四)加强文化专制八股取士4、 目的:为了严厉控制读书人的思想5、 举措:沿袭前代科举制度,内容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采用“八股文”6、 后果: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三、靖难之役4、 原因藩王势力日益增强建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严重威胁了藩王的利益 5、 经过:燕王起兵反抗,发起靖难之役。6、 结果: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定都北京。四、营建北京: 1421年,北京主体工程建成,明朝正式迁都北京,称其为京师。【重点、难点】1、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制定律法;加强特务统治;加强文化专制。特别是采取了一些非正常手段。说明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2、 八股取士: 目的: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不能发挥个人见解 含义: 形式:八股文 实质:封建君主为强化专制统治而进行的思想文化专制 后果:控制了士人的思想, 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知识联系】:1、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理论提出:战国法家的集权思想 建立:秦朝发展:汉朝完善:隋唐强化:北宋空前强化:明清 评价: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它主要起了积极作用:捍卫了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它的历史局限性日益暴露:造成政治黑暗和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3、 隋、唐、北宋、明朝科举制的发展史实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评价:唐朝的科举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重大进步,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它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明朝的科举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严重阻碍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它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它阻碍了我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知识巩固】: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D3C4D5D6A 7、D 8、C 9、C 10、A 11、A 12、B13、D14、B二、材料解析题(1)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2)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询私舞弊问题。(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三、问答题加强军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