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相关资料1)作者:金晓伟 录自CSC目的要求1.了解封建主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绞杀中国劳动妇女的四条绳索,从而憎恶罪恶的封建伦理道德,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2.学习运用肖像描写、环境气氛渲染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写作方法。3.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进一步领会倒叙写法的作用。要点难点一、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封建社会、旧礼教吃人的罪恶。二、深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多种多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三、简洁、优美的写景、抒情及其作用。四、用倒叙方法安排情节,用第一人称写法叙述故事。时代背景之一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时代背景之二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鲁迅曾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也很注意。1918年鲁迅曾在我之节烈观一文中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编造的谎言:如果女子不愿守节,那么她再嫁以后,便被前夫的鬼捉去,落了地狱;或者世人个个唾骂,做了乞丐,也求乞无门,终于惨苦不堪而死去。鲁迅塑造的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并不只是一般地写出一个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而是揭露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对封建宗法制度作了十分有力的控诉。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澹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代背景之三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七日,是彷徨中的第一篇。彷徨共收十一篇短篇小说,写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两年时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鲁迅住在北洋军阀统治中心的北京,没有直接参加革命运动,还没有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时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民主主义者,虽然“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二心集序言),但是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革命中的一些问题。他看到“五四”之后,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样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自选集自序)。这处境使他感到孤军作战的寂寞,战斗的意气也冷却不少。“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题彷徨),就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这种心境。这必然要影响到他的创作。彷徨中没有象写呐喊时那样有意地“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自选集自序)。但这时的鲁迅虽然“彷徨”,却是“荷戟”的。他执着于现实,“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纪念刘和珍君),他不懈地战斗,积极地求索。在彷徨的扉页上,特意借题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体现了这种精神。这种不懈战斗、积极求索的精神,即使鲁迅能够不断地前进,也使他这一时期创作的祝福等篇小说,虽然带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却仍充满强烈的愤怒,具有猛烈的战斗力。时代背景之四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它所反映的是从辛亥革命失败后直到1924年以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村现实。这正是中国社会急遽变化时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把整个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推翻,以袁世凯为头子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之后,一方面大搞卖国投降活动,一方面拼命维护中国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因此,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反击复辟逆流,就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历史使命之一。在小说祝福中,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吃人”的罪恶本质,以便唤起人民大众的觉悟。时代背景之五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当时鲁迅还是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其它一些重要问题,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和颓唐。反映到创作上,彷徨就没有象写呐喊时那样地有意地“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但这时的鲁迅,虽然“彷徨”,却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积极地求索,不懈地战斗的。因此,这一时期创作的祝福等篇小说,虽然常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却仍充满巨大的愤怒,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时代背景之六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在同年三月的东方杂志上。当时,北京文化界自“五四”退潮以后,景象荒凉。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加紧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刮“整理国故”、“尊孔读经”的妖风,妄图继续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来毒害人民。揣摩鲁迅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写作祝福,其用意揭露“整理国故”、“尊孔读经”的妖风所宣扬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究竟是些什么货色。作者介绍之一【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规模的论战时,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并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等取一致步调,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一时期,鲁迅开始接触马列主义,阅读过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著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教育,彻底放弃了进化论思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这期间,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逐步成为我国文化革命的旗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中国的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艺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鲁迅的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56年,党和人民政府迁移重建了鲁迅墓。毛泽东亲自为鲁迅墓题字,并多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向鲁迅学习。北京、上海、绍兴等地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作者介绍之二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西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其间阅读了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近代科学的书刊,开始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4年至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1906年弃医从文,到东京从事文学活动,并加入革命团体光复会,积极参加反清斗争。1908年在留学生所办的河南杂志上发表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翻译介绍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09年回国后,先后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至南京任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后随部迁往北京,任科长、佥事等职,公余研究中国古书和佛经。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家族制度的礼教。从此,连续发表一批小说和杂文,批判旧道德、旧思想、旧制度。其中阿Q正传,由于塑造了高度成功的艺术典型和表达了意义深刻的主题,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丰碑。1920年8月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课。同时和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林纾、“学衡”派、“甲寅”派,以及其后出现的“现代评论”派展开论战。1924年领导和支持了语丝社和语丝周刊。1925年领导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编莽原周刊。同年,积极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同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进行斗争。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又愤怒揭露和声讨北洋军阀的暴行,支持群众的正义斗争,因而被反动政府通缉,去厦门大学任教。这个时期,鲁迅一直站在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除了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杂文,体现了五四文学的实绩,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其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此外,还编定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书。1927年初,应邀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并和这里的共产党人有较多接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反动派疯狂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群众,他力争营救青年,但未获成功,便愤而辞职。由于事实的教训,使他原来的进化论世界观被轰毁,思想发生了飞跃,从而转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1927年10月到上海,从事文艺运动和著译工作。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展开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战,促使他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930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从此开始领导左联,团结广大左翼作家,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进行了顽强的战斗。这期间,还参加了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与国民党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在上海期间,陆续创作和出版的杂文集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先后编辑语丝、奔流、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文学刊物;编辑出版了多种丛书;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作品。同时积极扶持和培养许多文学青年。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1936年10月19日病逝。鲁迅的一生跨越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经历了非常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尤其是在后期同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斗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作者简介之三鲁迅生平简况鲁迅(18811936.10.19)1881年9月25日生,命名周樟寿。18岁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902年22岁,留学日本。1904年24岁,仙台学医。1906年26岁,弃医从文。1909年29岁,回国。1918年38岁,发表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笔名。作者简介之四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先驱。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七岁入私塾“三味书屋”,读诗书经传,但他更喜欢野史、杂记,同时又喜欢美术和民间文艺。十三岁时,祖父因科场案被捕入狱,父亲又患了重病,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里“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家庭经济地位的变化,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炎凉的况味,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封建道德的虚伪。鲁迅幼年及祖父下狱后常住外婆家,使他有机会接触农民的孩子,了解农民的痛苦生活和勤劳朴素的品质。所有这些,对鲁迅后来的思想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1898年5月鲁迅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在南京四年,鲁迅从维新派变法中接触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使他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1901年12月鲁迅从矿路学堂毕业,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决定去日本留学。次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为了表示与满清统治斗争到底、献身祖国解放事业的决心,鲁迅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并存照题诗,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庄严誓言。1904年鲁迅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以为“日本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想借此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严酷的现实使他醒悟到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尤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来唤起民众。1906年6月,鲁迅回到东京,积极参加反清爱国的革命活动,翻译与介绍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外国小说。1907年,他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进化论为主要武器,对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进行猛烈的批判,提出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主张。1909年夏,离日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鲁迅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支持这一革命。1912年1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部迁往北京,先后任社会教育司科长、佥事。他亲眼看到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寂寞和苦闷的心情中抄写碑帖,整理古籍;同时考察中国的历史,思索中国的前途。唐宋传奇集和嵇康集等大多是这个时期辑录整理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一年四月,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这个社会的号召。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了孔乙己、药等优秀短篇小说和大量匕首投枪式的杂文,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1920年秋天开始,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中国古典文学,并坚持文学创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根据教课讲义整理成的文学史专著。1921年12月鲁迅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作品通过雇农阿Q这个典型,鞭挞封建制度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精神奴役,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1923年和1926年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展示了辛亥革命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阔的生活画面。散文诗集野草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25年,围绕“女师大风潮”,鲁迅同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自由派进行尖锐的斗争。1926年1月,在大革命高潮声中发表著名杂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提出“打落水狗”彻底革命的口号。在“三一八”惨案中,面对反动军阀的血腥暴行,鲁迅愤慨地指出:“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同年八月,因受反动军阀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执教,著有汉文学史纲要和优秀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五篇。这些散文笔调优美、含蓄,感情深沉、激宕,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