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问题(幻灯片)PPT课件_第1页
农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问题(幻灯片)PPT课件_第2页
农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问题(幻灯片)PPT课件_第3页
农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问题(幻灯片)PPT课件_第4页
农药——公共卫生领域不可忽视问题(幻灯片)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药与食品安全(I),.,2,内容提要一、农药的基本概念二农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三、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四、农药残毒的由来及污染食品的途径五、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六、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3,一、农药的基本概念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及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条例(国务院1997年5月8日发布)第二条)农药是当代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植物保护的综合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占有重要地位,它巳成为防治害虫、病菌、杂草、鼠类的主要手段。使用农药对于保证粮食、棉花、油料、果树、蔬菜、特产等作物的稳产、高产和产品质量等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农药在防治园林病虫,卫生害虫、灾后消毒等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对于城市绿化、预防疾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4,但是由于农药的副作用,主要是不合理使用出现了毒害人、畜和有益生物、害虫及病菌的抗药性、污染环境等问题。发展高效、安全、经济的新农药,探索科学使用农药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做好农药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作用,保护环境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安全食品的必然要求。目前,全世界实际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有上千种,其中绝大部分为化学合成农药。,.,5,农药的分类按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等;按其毒性可分为高毒、中毒、低毒三类;按杀虫效率可分为高效、中效、低效三类;按农药在植物体内残留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高残留、中残留和低残留三类。,.,6,二农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农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期以前是以无机化合物及天然植物源农药为主的生产和使用时期。4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了有机合成农药的新时代,从此化学农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使植物保护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从公元900年中国使用雄黄(二硫化二砷)防治园艺害虫以来,随后人们用砷、汞、铜、铅和钡的无机化合物以及烟草、松脂、除虫菊、鱼藤等植物性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直到四十年代初期这类农药仍为重要的农用药剂,被称为第一代农药。,.,7,有机合成农药的发展:首先从有机氯开始,四十年代初出现滴滴涕、六六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有机磷酸脂类农药,二十世纪五六年代和七十年代中期,分别发展了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这些药剂被称为第二代农药。在六十和七十年代,世界农药工业蓬勃发展,有机合成农药的品种及数量逐年迅速增加。在这阶段主要发展杀虫剂,杀菌剂及除草剂也相应得到发展。据统计,在七十年代中期,国外销售的农药品种已有1300余种,其中较重要的有500多种,大吨位生产的有3040个。至八十年代初期,世界农药年产量约200万吨。,.,8,由于农药的污染和残毒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六十年代美国作家卡尔松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描绘了农药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在全球引起轰动。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各国陆续禁用滴滴涕和六六六,并相继禁用了其他的有机氯、有机汞等高残留农药,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法规,对农药的生产和销售规定了严格的登记注册手续,因此对农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高效、低毒、选择性的农药新品种发展迅速。其次,农药加工剂型和施用方法不断发展。第三,对新农药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9,我国是使用农药最早的国家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1800年前就已经应用汞剂、砷剂、硫剂和巴豆等农药,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介绍了1892种药品,其中有些就是用来防治害虫的,如雄黄、雌黄、百部等。以后,又使用烟草、除虫菊、鱼藤、雷公藤等农药。在旧中国农药生产,特别是有机合成农药的生产几乎是空白。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了农药工业。1951年开始生产滴滴涕、六六六,解放初期还生产了亚砷酸钠和砷酸铅等杀虫剂。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生产敌百虫等有机磷农药。六十和七十年代主要发展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在七十年初已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年年成灾的蝗虫、粘虫、螟虫、蚜虫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这个时期,杀菌剂和除草剂也相应得到发展,生产了数十个品种供农业使用。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有所发展。,.,10,1973年我国停止使用汞剂,随后取代汞制剂的稻瘟净、多菌灵等高效杀菌剂陆续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后,我国的农药生产进入了新时期,高效、安全的农药新品种不断出现。1983年我国停止六六六、滴滴涕等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后,扩大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类杀虫剂的产量,杀虫双及拟除虫菊酯类(如氰戊菊酯)很快投入了生产。高效杀菌剂如甲霜灵,唑菌酮,三环唑、稻瘟灵,代森锰锌、百菌清、叶青双等也相继投产,有效地控制了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发生。,.,11,九十年代以后,除草剂的用量迅速增加,每年化学除草面积约增加三千万亩,丁草胺、灭草丹、绿麦隆、草甘膦等高效除草剂研制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农药工业现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体系,全国有300多个农药厂,形成了年产20余万吨纯药的生产能力,产量已居世界第三位,除供应国内市场需要外,还有20多种农药销往世界各地。,.,12,三、农药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化学农药使用后,在环境中受阳光、土壤微生物、植物体内酶系等的分解作用,以及在水中的水解作用,农药逐渐降解而消失毒性。如果农药没有解毒或者产生有毒的代谢物而残留在作物上或环境中,污染食品及生活环境,长期少量被人畜吸入,并在人畜体内积累,对人畜可能发生毒害作用,这就是人们关注的农药残毒问题。由于大量使用有机农药,我国农药中毒人数越来越多,1994年我国农药中毒人数已超过10万人,其中生产性中毒和非生产性中毒比例为1:1,非生产性中毒除了误食农药外,大部分是由于食物农药残留而引起。食品中农药残留毒性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与农药的种类、摄人量、摄人方式、作用时间等因素有关。,.,1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林牧业生产的需求,农药品种及使用量不断增加,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尤其不合理用,造成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人畜中毒化死亡,对各部门类的健康带来威胁和隐患。为了保护环境,防止农药残毒,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必须加强农药的生产、销售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对新农药的注册登记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在评价一种农药的实用价值时,除防治效果外,对人畜和其他动物的毒性,对环境和有益生物的影响等,必须全面进行评价。,.,14,化学农药都具有一定毒性,在生产、运输,经销;使用等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发生中毒事故。农药的毒性大小与农药本身性质有关,不同种类的农药毒性大不相同,甚至同一种农药不同的加工剂型毒性也有很大差异。各种动物对药剂的耐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对同一种农药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中毒表现。所以在比较两种或多种农药的毒性时,必须用同种的动物。,.,15,(一)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农药进入高等动物体内的途径,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体内。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表现根据发生时间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1毒性高低的表示方法研究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通常用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家兔、狗、猴等进行试验。通过不同的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量和一定的观察时间,进行各种毒性试验,获得某种农药对某种动物的毒性评价。衡量或表示农药急性毒性程度,常用致死中量(LD50)作为指标。所谓致死量即杀死一半供试动物所需的药量(LD50是Lethaldoserequiredtokill50ofthetestanimals的缩写),它的数量单位:急性经口和经皮毒性为毫克公斤(mgkg),急性吸入毒性为毫克立方米(mgm)。,.,16,此外,在毒性试验中还采用:绝对致死量(LD100):LD100是引起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单位毫克公斤。最低致死量(MLD):MLD是引起个别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单位毫克公斤)。最大无作用剂量(LD0,LD0是试验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单位毫克公斤)。不同种类的动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同种动物的不同性别对药剂敏感性也有差异。因此同一种药剂对各种试验动物有不同的LD50值,所以在进行农药对高等动物毒性比较时,应当采用相同动物的LD50值。通常用大白鼠经口LD50来表示和比较毒性大小最为普遍。凡LD50值大,表示所需剂量多,农药的毒性低,反之则毒性高。,.,17,2毒性分级把农药进行毒性分级是为了区别对待,便于管理。关于农药的毒性如何进行分级国际上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多数国家采用大白鼠急性毒性值,并按不同LD50,给药途径将农药毒性分为三级。我国暂行的农药分级标准见下表。表农药急性毒性分级暂行标准,.,18,应当指出,单凭急性毒性LD值来衡量农药毒性是不全面的。有些农药急性毒性比较小,但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可长期残留在环境中或积蓄在人畜体内引起慢性毒性。有的甚至可致癌、致畸或致突变等毒害作用,造成对人类的危害性更大。这些毒害作用并没有在急性毒性中显示出来。因此,我国政府1982年颁发了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将目前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对其急性和慢性毒性进行综合评价,将常用农药分为高毒,中等毒、低毒三类。高毒农药:如杀虫眯、氧化乐果中等毒农药:如DDT、敌敌畏低毒农药:如马拉松、敌百虫,.,19,3农药的毒性评价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性表现有多种形式,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有的农药对高等动物有特殊毒性,如引起致畸、致癌,致突变或其他毒害作用。急性毒性:一些毒性较高的农药,如对硫磷、内吸磷、甲拌磷、甲胺磷、苏化203等高毒农药,经口进入或者皮肤接触或者呼吸道进入体内后,在短期内(数分钟、数小时以致数天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如头昏,恶心,乏力,呕吐,盗汗、视力模糊、行动蹒跚,甚至昏迷、抽筋、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病态。者不及时抢救,就有生命危险。有些农药毒性虽然比上述高毒农药小些,如果较大剂量进入体内,亦可发生急性中毒。,.,20,亚急性毒性:中毒症状与急性毒性类似,但是在中毒前有一较长时间的农药接触史。从接触农药到出现中毒症状比急性中毒稍缓慢(数天或数月)。受害者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群体。例如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摄食了农药严重污染的食品引起的中毒事故,或者某些专业售药或施药人员,或者农药厂的生产工人,由于劳动保护条件差,长时间地接触农药而引起的中毒事故。慢性毒性:有的农药虽然急性毒性不高,但性质稳定,使用后不易分解消失,污染环境及食品,高等动物长期少量摄食后,在体内积累,引起内脏器官机能受损,或者阻碍了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而发生毒害。慢性中毒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以鉴别,诊断也比较困难。受害者大都是群体。,.,21,致突变性、致畸性、致癌性(1)致突变性:突变是指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性状发生了改变,可以是细胞染色体、基因或DNA的改变;改变了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遗传给后代细胞,使新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能诱发突变的化学物称为诱变剂(或称突变原)。诱变剂作用于生殖细胞,可能产生死胎或畸形后代;诱变剂作用于体细胞可以诱发肿瘤。所以细胞的突变与肌瘤的发生和引起畸形有密切关系,无论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突变率的增加对人体是不利的。因此,人们对农药的致突变性的试验研究十分关注。据报道,有致突变性的农药有西力生、敌枯双、六六六,DDT、狄氏剂、艾氏剂、七氯、敌敌畏、乐果、敌百虫、西维因,克菌丹、灭菌丹,胺草灵等。,.,22,(2)致畸性:致畸是指化学毒物(包括化学农药)进入母体后扰乱了正常的胚胎发育,造成先天性畸形。能引起畸形的化学物质称为致畸原。哺乳动物胚胎和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对致畸原往往比成年动物更敏感,所以容易发生畸形。有的化学毒物虽不引起畸形,但对胚胎发育有影响。例如受精卵死亡、胎儿生长发育迟缓、死胎等,称为胚胎毒性。据报道,对动物有致畸性和胚胎毒性的农药有敌枯双、有机汞、螟蛉畏、2,4D、2,4,5T,2甲4氯、开乐散、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芬、五氯硝基苯、甲基对硫磷、久效磷、西维因、代森锌、代森锰、克菌丹、灭菌丹、敌菌丹、砷酸盐等;有胚胎毒性的农药有六六六、林丹、对硫磷、二嗪农、毒虫畏、福美铁等。,.,23,(3)致癌性:致癌是指致癌物质进入动物体内以后,引起动物体的某一部位产生肿瘤。目前认为人类肿瘤大部分直接与环境化学物质有关。化学致癌原引起肿瘤一般需要数年或更长时间。对实验动物有致癌性的农药有杀虫脒、DDT、六六六、毒杀芬、狄氏剂、艾氏剂,灭草隆、敌草隆、伏草隆、二溴氯丙烷、无机砷等。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它本身虽无致癌作用,但它与致癌物质共同作用于动物时,能使本来未达到致癌剂量的致癌物质发生致癌作用。这些物质称为促癌剂,如巴豆油、吐温等各种表面活性剂。所以对农药的溶剂、填充料、乳化剂等的选择也要引起注意。应当指出,有的动物致癌性试验是在很大剂量时得出的结果,与农药在实际使用产生的少量残留致癌危险性有一定距离。动物之间存在差异,人与动物间差异更大。对动物致癌的不一定对人致癌。总之,农药对人的致癌性还有待深入研究。,.,24,迟发性神经毒性:某些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后12周,能产生神经中毒。主要症状有肌肉疼痛,下肢软弱无力,运动失调,进一步发展为下肢麻痹症,严重时上肢也要受影响。这种中毒症状,称为迟发性神经毒性。据报道,敌百虫、马拉硫磷、对硫磷、杀螟松、三硫磷、伊皮恩、皮蝇磷、溴苯磷及胺草灵均有迟发性神经毒性。鸡特别敏感,猫、狗、牛、绵羊也敏感。脂溶性大、持久性长的农药,如六六六(BHC)和滴滴涕(DDT)等,很容易经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随着营养级提高,农药的浓度也逐级升高,从而导致最终受体生物的急性、慢性和神经中毒。一般来说人类处在食物链的最末端,受残留农药生物富集的危害最严重。有些农药在环境中稳定性好,降解的代谢物也具有与母体相似的毒性,这些农药往往引起整个食物链的生物中毒死亡;有些农药尽管毒性低,但性质很稳定,若摄人量很大,也可产生毒害作用。,.,25,长期或大剂量摄人农药残留的食品后,还可能对食用者产生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畸和致癌作用。据Daniels报道,儿童某些肿瘤(脑癌、白血病)与父母在围产期接触化学农药有一定相关性。怀孕母亲接触农药,其子女患脑癌危险度明显增加。有人报道用苯菌灵灌胃给药可引起动物致畸,而混饲则不致畸。因此,关于农药对机体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畸和致癌性等作用还需要有进一步研究证实。,.,26,四、农药残毒的由来及污染食品的途径残留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来自食品,即吃了含有农药残留量的大米、面粉、蔬菜、水果、肉、鱼、蛋、乳品等。而食品中的残留农药主要来自农田施药的直接污染,或者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吸收农药,或者通过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使畜产品和水产品中含有残留农药。1农田施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田间施药后农药可能粘附在作物的外表,也可以渗透到植物表皮蜡质层或组织内部,也可能被作物吸收、输导分布在植物汁液中。这些农药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或活体内酶系的作用,逐渐被降解消失。但是一些性质稳定的农药降解速度缓慢,作物收割时往往还带有微量的残留,或者还没有到达施药的“安全间隔期”就收割作物,造成收获的作物中含有较高的农药残留量。,.,27,农药对作物污染程度取决于农药的性质,此外与剂型、施药浓度,施药方式、作物品种特性。具有内吸性的药剂能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随植物体内水份、养份的输导而传播,尤其那些性质稳定的内吸剂,如氟乙酰胺,或者消失缓慢的内转毒性内吸剂,如甲拌磷,如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等,它们造成的污染问题更是严重。所以这些农药禁止在蔬菜、茶叶,烟草及稻麦等粮食作物上使用。另外一些高毒内吸剂,如甲胺磷、呋喃丹、涕灭威等,也禁止用于蔬菜、茶叶、果树、中药材等作物上。,.,28,一些穿透性强的农药对作物的污染有时也是突出的,如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在水稻孕穗期施药,它能穿透过稻株表皮组织深入到幼穗而积贮起来,使谷壳与米粒中含有微量残留药剂。但是另有一些对作物穿透性差的农药,仅污染作物的表面,例如氰戍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等。这些药剂在水稻收割前12周喷洒,或在巳结果的柑桔。番茄,黄瓜等作物上喷洒,仅在收获稻谷谷壳中和柑桔、番茄的果皮中有农药残留量,而在糙米及果肉中却检不出。,.,29,从农药加工剂型来看,一般乳油对植物表皮组织的穿透能力比粉剂和可湿性粉剂大,药剂的滞留时间相对较长。施药浓度与作物中的残留农药紧密相关,浓度高作物中的残留量也大。不同的施药方法作物中的残留也有差异,如超低容量喷雾因药液浓度高及雾粒细,作物单位面积上的受药量比常规喷雾相对要多。作物种类不同其形态、生理等特点也不相同,对不同种类农药的吸收能力差别很大,甚至对同一种农药的吸收情况也有较大差异。据报道,茄子对六六六的各种异构体基本不吸收,但胡萝卜却很容易吸收,芜菁吸收七氯外氧的量可比茄子大2770倍。作物的不同部位对农药的吸收程度也有差异,例如茄子对六六六的吸收顺序是根叶茎果实。,.,30,2作物从环境中吸收农药:在田间喷洒农药时,部分农药散落在农田中,有些飘移在空气中,有些残存在土壤中,有些被雨水或灌溉水冲刷至池、塘、湖泊、河流中,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在农药污染的土壤中栽种作物土中残存的农药可能又被作物吸收。大多陆生植物吸收土壤内残留农药的量要比土壤中的农药含量低得多。据报道,根菜类、薯类吸收能力较强,而叶莱类、果荚类(除黄瓜外)较弱。另据报道,我国茶区在禁用DDT、六六六多年后,采收的茶叶中仍可检出较高含量的DDT及其分解产物和总六六六。报道认为,茶园中六六六的污染主要来源是通过稻田用药随空气飘移来的。,.,31,3生物富集与食物链:生物富集又称生物浓集,系指生物体从生活环境中能不断吸收低剂量的农药,并逐渐在其体内积累的能力。食物链是指动物吞食有残留农药的作物或生物体后,农药在生物体间转移的现象。食物链往往也是造成生物体内农药富集的一种因素。生物富集与食物链是某些食品含有残留农药的重要原因。一般肉、乳品中的残留农药,主要是禽畜取食了被农药污染的饲料,农药蓄积在禽畜体内。尤其在动物的脂肪、肝,肾等组织中蓄积量较多。在动物体内的农药,有些能随奶汁排出,有些能转移至卵、蛋中水产品中的残留农药,主要是农药污染了江河的水质和底质(淤泥),水生植物体内(水草、藻类等)浓集水中的农药,鱼、虾等水生动物取食了含有残留农药的水生植物体或淤泥有机质,农药又转入它们体内。大鱼、水鸟等吞食了小鱼后,农药又转入大鱼、水鸟体中。水生动物还可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水中的农药,加速体内农药的浓集过程。,.,32,存在于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残留农药对人畜或其它生物能否构成毒害,毒害程度如何,是一个复杂问题,是多种因素起作用。譬如农药本身的致毒能力,生物对药剂的抵抗能力,环境条件的影响等。但是农药的残留量,在一定条件下是产生毒害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规定了食品中的最大残留量,控制农药进入人体,防止农药残毒。,.,33,1最大残留量的概念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存数量称为残留量(表示单位为mgkg食品或食品农作物)。当农药过量或长期施用,导致食物中农药残存数量超过最大残留限量(MRL)时,将对人和动物产生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造成毒害。最大残留量(maximumresiduelimits,即MRL)是指某种农药在作物及食品中可允许的最大残留量,它是根据医学领域提出的该种农药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cceptabledailyintake,即ADI),按下式推算,可获得该种农药的ADI。ADI值人体重最大残留量限量=每人每天食品摄入总量某种食品所占百分率,.,34,ADI值是将某一种农药经二年以上动物慢性毒性试验所取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再加上安全系数而求得。安全系数的选择按国际规定,一般将对试验动物的无用剂量缩小100倍。对某些有特殊毒性的农药可要求更严。例如一种农药对大白鼠试验的无作用剂量为1毫克公斤,则对人的ADI值是001毫克公斤。在申请农药新品种登记时,申请单位必需提供登记品种的无作用剂量或ADI值。人体重一般按一地区内人体的平均体重来计算。譬如欧洲地区一般按70公斤计算,亚洲地区按50公斤计算。我国目前进行农药登记计算MRl值时规定人体重定为65公斤。,.,35,根据人们的取食习惯计算每人每天食品摄入总量。我国目前计算MRL值时均参考武汉医学院提出的数值。即每人每月食品结构:谷物15公斤,薯类3公斤,蔬菜15公斤,大豆1公斤,肉1公斤,鱼05公斤,蛋08公斤,食油03公斤。因此,每人每天食品摄入总量诚总量定为121公斤。各种食品所占的比例:谷物41,32,蔬菜4132,薯类8.2%,大豆275,肉275,鱼138,蛋138%,油082。例如:ADI65某种农药在谷物或蔬菜中的MRL值为:1210.41应当指出,按上式计算所得的MRL值仅仅是理论数值,还必经过残联试验(我国规定二年南北二地)得出在某种作物中的实测最高残留量,再与上式计算值进行比较,并考虑农业、经济、外贸,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MRL值,并经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颁布后才生效或有法律意义。,.,36,2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设有农药委员会农药残留工作部,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设有农药残留专家委员会,以及FAOWHO联合组成的农药残留委员会和FAOWHO食品规格委员会等机构。它们定期讨论制订各种农药的ADI值和MRL值等,每年出版有关资料。美国FDA常规检测农药约300种。欧洲共同体有统一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颁布了200种农药在各类食品中的残联量标准。由于人们对各种食品的取食量不一,一种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在不同种类食物上有差异。因此,各种农药在不同的作物上或食品中规定了不同的MRL值。,.,37,我国是世界上农药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高毒杀虫剂主要有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久效磷、对硫磷、甲拌磷等,因此继FAOWHO和世界其他国家对食品中农药的最大残留量(MRL)作出规定之后,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并于1994年正式颁发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7个,包括20种农药在各类食品中的MRL。目前我国已制定、修订了136个农药在各类食品中的残留量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对指导农业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减少食品中农药残留,维持生态平衡等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没有完全认识的农药残留毒性现在已越来越清楚,再加上新的农药品种不断出现,使得过去的一些标准已不能完全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进一步制定或完善相关标准,不断加强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维护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38,六、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人们使用农药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好的防治效果,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农药是毒品,使用过程就必须考虑安全问题,如果不安全使用,往往不仅达不到用药目的,甚至会带来经济损失,以致造成“公害”。因此,使用农药要求做到安全、有效、经济,三者互为一体。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必须农药使用得当,也就是说要合理使用农药。所谓合理用药,其实是掌握农药使用的基本原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然而安全用药关系到环境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建设,涉及面很广,还必须制订农药安全使用法规给予保证。,.,39,1984年,农牧渔业部颁布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现行农业部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规定,生产应从作物与病虫草组成的生态系统出发,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生存的环境。绿色食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要创造和建立有利于作物生长、抑制病虫害的良好生态环境;采用综合防治措施,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在必须进行化学防治的情况下,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40,(1)推广综合治理技术(IPM)我国的植物保护措施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综合防治包含:栽培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四类技术措施。我国的IPM防治技术,主要包括:采用抗病品种、保护害虫天敌,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天敌安全的农药,改进施药技术,利用沼肥(沼液、沼渣)防治病虫害,利用间作、套作、混作、轮作等防治病虫害等。综合防治可以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41,(2)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对有害生物进行调节、控制。如利用我国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也就是平常所说的Bt制剂防治害虫,无论在工业化生产还是在实际应用等方面都居世界先进水平。(3)农业防治技术即利用栽培、耕作、施肥、品种等农业手段对农田生态环境进行管理。例如,清除果园的枯枝落叶并烧毁,可以破坏病虫越冬场所和压低病虫的数量等。(4)物理和机械防治技术例如,太阳可以晒干种子,并杀死病菌、防虫防霉。(5)研究开发高效、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无公害农药,逐渐淘汰传统农药,上杜绝农药残留,保障食品的安全性。,.,42,(6)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由于农药的残留毒性,每种农药在每种作物(或食品)中都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只要控制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在允许范围以内,对人是安全的。控制农药残留量的有效措施是制定和实施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我国巳制定和颁布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施药作物、农药品种与剂型、使用药量及施药次数、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等五个方面,每项中都规定了具体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