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 故乡人打鱼的女人很少打鱼。打鱼的有几种。一种用两只三桅大船,乘着大西北风,张了满帆,在大湖的激浪中并排前进,船行如飞,两船之间挂了极大的拖网,一网上来,能打上千斤鱼。而且都是大鱼。一条大铜头鱼(这种鱼头部尖锐,颜色如新擦的黄铜,肉细味美,有的地方叫做黄段),一条大青鱼,往往长达七八尺。较小的,也都在五斤以上。起网的时候,如果觉得分量太沉,会把鱼放掉一些,否则有把船拽翻了的危险。这种豪迈壮观的打鱼,只能在严寒的冬天进行,一年只能打几次。鱼船的船主都是个小财主,虽然他们也随船下湖,驾船拉网,勇敢麻利处不比雇来的水性极好的伙计差到哪里去。一种是放鱼鹰的。鱼鹰分清水、浑水两种。浑水鹰比清水鹰值钱得多。浑水鹰能在浑水里睁眼,清水鹰不能。湍急的浑水里才有大鱼,名贵的鱼。清水里只有普通的鱼,不肥大,味道也差。站在高高的运河堤上,看人放鹰捉鱼,真是一件快事。一般是两个人,一个撑船,一个管鹰。一船鱼鹰,多的可到二十只。这些鱼鹰歇在木架上,一个一个都好像很兴奋,不停地鼓嗉子2,扇翅膀,有点迫不及待的样子。管鹰的把篙子一摆,二十只鱼鹰扑通扑通一齐钻进水里,不大一会,接二连三的上来了。嘴里都叼着一条一尺多长的鳜鱼,鱼尾不停地搏动。没有一只落空。有时两只鱼鹰合抬着一条大鱼。喝!这条大鳜鱼!烧出来以后,哪里去找这样大的鱼盘来盛它呢? 一种是扳罾3的。一种是撒网的。还有一种打鱼的:两个人,都穿了牛皮缝制的连鞋子。裤子带上衣的罩衣,颜色白黄白黄的,站在齐腰的水里。一个张着一面八尺来宽的兜网;另一个按着一个下宽上窄的梯形的竹架,从一个距离之外,对面走来,一边一步一步地走,一边把竹架在水底一戳一戳地戳着,把鱼赶进网里。这样的打鱼的,只有在静止的浅水里,或者在虽然流动但水不深、流不急的河里,如护城河这样的地方,才能见到。这种打鱼的,每天打不了多少,而且没有很大的、很好的鱼。大都是不到半斤的鲤鱼拐子、鲫瓜子、鲶鱼。连不到二寸的“罗汉狗子”,薄得无肉的“猫杀子”,他们也都要。他们时常会打到乌龟。在小学校后面的苇塘里,臭水河,常常可以看到两个这样的打鱼的。一男一女。他们是两口子。男的张网,女的赶鱼。奇怪的是,他们打了一天的鱼,却听不到他们说一句话。他们的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失望、忧愁,总是那样平平淡淡的,平淡得近于木然。除了举网时听到歘4的一声,和梯形的竹架间或5搅动出一点水声,听不到一点声音。就是举网和搅水的声音,也很轻。有几天不看见这两个穿着黄白黄白的牛皮罩衣的打鱼的了。又过了几天,他们又来了。按着梯形竹架赶鱼的换了一个人,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辫根缠了白头绳。一看就知道,是打鱼人的女儿,她妈死了,得的是伤寒。她来顶替妈的职务了。她穿着妈穿过的皮罩衣,太大了,腰里窝着一块,更加显得臃肿。她也像妈一样,按着梯形竹架,一戳一戳地戳着,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她一定觉得:这身湿了水的牛皮罩衣很重,秋天的水已经很凉,父亲的话越来越少了。钓鱼的医生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的钓鱼的。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这条河里的鱼以白条子和鲫鱼为多。白条子他是不钓的,他这种钓法,是钓鲫鱼的。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身长八尺,饮酒一斛,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季羡林回忆老师陈寅恪别人奇怪,我自己也奇怪:我写了这样多的回忆师友的文章,独独遗漏了陈寅恪先生。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先提出疑问,为什么不写这位先生。激发阅读期待。这是写文章常用的开头的手法。)对我来说,这是事出有因,查亦有据的。我一直到今天还经常读陈先生的文章,而且协助出版社出先生的全集。我当然会时时想到寅恪先生的。我是一个颇为喜欢舞笔弄墨的人,想写一篇回忆文章,自是意中事。但是,我对先生的回忆,我认为是异常珍贵的,超乎寻常地神圣的。我希望自己的文章不要玷污了这一点神圣性,故而迟迟不敢下笔。(这是事出有因,这样交待写作缘由,实际上更强烈地表达了对陈寅恪先生的敬意与情感。)到了今天,北大出版社要出版我的怀旧集,已经到了非写不行的时候了。要论我同寅恪先生的关系,应该从六十五年前的清华大学算起。(师生关系自然要先讲学校的渊源,先不说寅恪,先说其他老师,意在与寅恪的对比,并写出寅恪所在清华的校风。)我于一九三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入西洋文学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改名为外国语文系)。西洋文学系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必修课规定得有条有理,完完整整;(先写学校学风的特点。)但是给选修课留下的时间是很富裕的。(再写选修课的渊源。)除了选修课以外,还可以旁听或者偷听。教师不以为忤,学生各得其乐。我曾旁听过朱自清、俞平伯、郑振铎等先生的课,都安然无恙,而且因此同郑振铎先生建立了终生的友谊。但也并不是一切都一帆风顺。我同一群学生去旁听冰心先生的课。她当时极年轻,而名满天下。我们是慕名而去的。冰心先生满脸庄严,不苟言笑。看到课堂上挤满了这样多学生,知道其中有诈,于是威仪俨然地下了逐客令:凡非选修此课者,下一堂不许再来!我们悚然而听,憬然而退,从此不敢再进她讲课的教室。四十多年以后,我同冰心重逢,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慈祥和蔼的老人,由怒目金刚一变而为慈眉菩萨。我向她谈起她当年逐客的事情,她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相视而笑,有会于心。(先写旁听的感受,引出旁听,写出旁听的名家。以此对比定陈寅恪先生的课,对比陈寅恪与其他教师的不同风格。)就在这个时候,我旁听了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先宕开一笔后写陈寅恪的讲课。)参考书用的是六祖坛经,我曾到城里一个大庙里去买过此书。寅恪师讲课,同他写文章一样,先把必要的材料写在黑板上,然后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对地名和人名更是特别注意。(先叙述他如何讲课。)他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评论他的讲课。)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写出自己听课的感受。)在中外众多学者中,能给我这种享受的,国外只有海因里希吕德斯,在国内只有陈师一人。(对比其他人,衬托出陈师的好。)他被海内外学人公推为考证大师,是完全应该的。这种学风,同后来滋害流毒的以论代史的学风,相差不可以道里计。然而,茫茫士林,难得解人,一些鼓其如簧之舌惑学人的所谓学者,骄纵跋扈,不禁令人浩叹矣。(再联系到现在有些人的学风,既是感慨,又是赞叹。)寅恪师这种学风,影响了我的一生。后来到德国,读了吕德斯教授的书,并且受到了他的嫡传弟子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教导和薰陶,可谓三生有幸,可惜自己的学殖瘠薄,又限于天赋,虽还不能论无所收获,然而犹如细流比沧海,空怀仰止之心,徒增效颦之恨。这只怪我自己,怪不得别人。(从对自己的影响角度再写陈师讲课对我的影响。)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个学士头衔。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先写收获不大,再对比写陈师的作用。)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的寅恪师的佛经翻译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这一句写我与陈师纯出于学问之谊。)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之流中,会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直写外貌。)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外貌给人的感受)绝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此段讲陈师的风貌,从老师风貌角度写陈师给自己的影响。)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这又是从另一个角度写陈师对我的影响。)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有人说:名师出高徒。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忝列门墙,言之汗颜。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扰。教授和学生多被征从军。偌大的两个研究所:印度学研究所和汉学研究所,都归我一个人掌管。插架数万册珍贵图书,任我翻阅。在汉学研究所深深的院落里,高大阴沉的书库中,在梵学研究所古老的研究室中,阒无一人。天上飞机的嗡嗡声与我腹中的饥肠辘辘声相应和。闭目则浮想联翩,神驰万里,看到我的国,看到我的家。张目则梵典在前,有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我来发覆。我此时恍如遗世独立,苦欤?乐欤?我自己也回答不上来了。(这一段看似与陈寅恪没有关系,但实际上是以自己后来的精神苦旅写出陈寅恪对自己的影响。)本文可以借鉴之处。写作角度:陈师给我的人格影响。所选素材:陈师的讲课风格、陈师的处世风格;离开陈师后的无形影响。我的寻人启事其实,题目是应该加引号的,因为这三个都没有失踪,而且都很好找,只消一个电话,熟悉的声音就会响在耳畔。但我始终在寻找,寻找他们给我的精神力量。(从解题开始,交待本文的话题和写作目的。)我要寻找的是三个教师。第一个要找的是我高三时的班主任李淳老师。上中学时,我就是一个争议人物。凭着年轻人的梦想,一往无前的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其中不乏冲动与莽撞。我不喜欢整天啃课本,厌烦做那成山的作业。我喜欢外出闯荡,带着一张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的记者证,在大人的领域中采访。我成功了,当上了社长,成了当时小小的名人。可与此同时,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旷课逃学竟成了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增长社会才干,反抗现行教育体制”。(我的行为。)可是我忘了,我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由着我的性子来。我的作为一定会付出代价,学习成绩下降自不必说,还要累得我的班主任老师为我背黑锅,因为她要面对学校与同事的巨大压力。可我根本没想这些,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甚至,我还把生活中的一些矛盾起因归在她身上,要和班里的同学一起换掉她现在想来,我真是罪不可恕,一个孩子的冲动与莽撞竟至于要伤害一个最为看重他的人。(对我的行为的批判,这也属于感受。)但李老师却始终认为我是个人才,她爱我这个“才”。她总是在别的老师说我不好时为我声辩,总是在有人想处理我时为我扛一扛,即使在我要“推翻”她的时候,她还在为我竞选中学生“希望之星”的事去说服一个又一个反对者。(对比“我”的作法,写李老师的行为。)在高考前,许多人,包括我都认为我考不上大学,可她却说:“他一定能考上大学。”正在冲刺的我知道了李老师的话,她的宽容与信任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督促我刻苦攻读,终于如她所愿,我考上了大学。(李老师的行为给我的影响。)现在想想,我真是很幸运,遇到了一位如此宽容与信任我的老师,虽然我是个冲动与莽撞的少年,但毕竟我是弱小的,在巨大的争议中,我的个性与任性,冲动与莽撞可能会使我更加弱小,如果没有宽容与信任,我会有今天吗?我不知道李老师为什么认为我有才,也许她在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吧,反正,我在她的期待下,开始迈向成熟了。(这一段具体讲述李老师给我的影响,并对其有教育方面的思考。)第二个要找的是我的师傅梁捷老师。大学毕业后,我也成了一名教师。冲动与莽撞又一次让我栽了跟头,低迷的时候,我来到梁老师所在的学校,见到东城区有名的梁老师。一见到她,她那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就感染了我,在她面前,我没有了晚辈的拘束,也没有了受挫后的沮丧。我重新恢复了自信。当时校长的一句话,“你就做梁老师的徒弟吧”,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仪式,虽然我还没有真正听过梁老师的一堂课,可从那以后,只要提到梁老师,我都会骄傲地说:那是我师傅。(先讲授我与梁老师的交往。)进入这所学校不久,我的冲动与莽撞又一次使我成了争议人物,可梁老师对这些争议不屑一顾,始终相信我,看重我的教学潜质,在她的大力推荐下,我逐渐为外校同行们所知,开始向一个教育专家努力了。(再讲一个故事,谈宽容与信任的作用。)但终于,我还是经受不住各种压力与诱惑,毅然离开了梁老师,到另一所学校去了。我伤了梁老师的心,梁老师临别时对我说:“到别的学校不要提到我,我已经老朽了,不值得你来看了。”看着她伤心的样子,我愧疚万分,因为我伤害了最为看重我的前辈,这已经是第二次了,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呢?我想:梁老师这一辈子恐怕不会认我这个徒弟了,可我还要好好干,一定干出个名堂来,到那时,我还要说梁老师是我的师傅,不管她认不认我。十几年来,我始终在寻找两位老师,虽然她们就在这座城市,可我还在努力寻找,除了要向她们倾诉我的感激与歉意,汇报我工作的成绩,还要寻找更多的东西。我第三个要找的也是教师,他就是我。不要误会,我没有痛苦到迷失自我的境地。我只是想寻找一个应具有的教师品格。感动于两位老师给我的宽容与信任,感慨于另一些人对我的偏狭与怀疑。我深知,在孩子面前,具有强大力量的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也要对我的学生宽容与信任,宽容他们的无知与任性,信任他们每一个都可以健康成长;但我也要用我的经历告诉他们,不能把无知与任性当作个性,也不能只有莽撞与冲动,最终伤害到自己。我知道,我的一举一动会促成与扼杀很多东西,为人师者实在应该谨慎。这一点,我努力在做,虽然我做得很不好。(这一段讲述我的教育思考,也是照应以前教师给的影响。)此外,我还有更重要的事做。我要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写成一份份成长报告;我希望他们善良、诚实,但不愿意他们的单纯使他们碰壁;我希望他们遵守规范,但不愿意他们成为被训练的小白鼠;我希望他们有个性特长,但不愿意他们膨胀自己的个性,成为目空一切的“另类”;我希望他们学习优秀,但不愿意他们为了分数把美好的人生丢了;最重要的,我希望他们有为国家、为人生的崇高信念,不受社会上“躲避崇高”的侵蚀,但不愿意他们成为空幻教条的牺牲品。在寻找李老师、梁老师的同时我也在寻找我自己,两位老师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自己也在鼓励我继续走我的路。像两位老师关注我的成长一样,我也在关注我的学生们健康心灵的塑造。在这已经日益恶化的世风中,我还能找到我想找的人吗?(点出本文的写作目的,我因两位老师而产生的对教师使命的思考。) 本文可以借鉴之处:(一) 写作角度:教师的教育行为与精神给我的影响。我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二) 写作素材:自己与李淳、梁捷老师之间的交往,李、梁对自己的宽厚信任。(三) 本文写作特点:感情充沛,理性思考。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叫何舫,才华不算出众,相貌不算过人,没什么特别之处。当老师的当把最大的能耐都用在讲课上,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澎湃激情,各成一派。但何老师的课从来是极普通平常的听磁带、读课文、记单词、讲语法,语言也平实简单,绝不会有什么花哨。记得当时最惧怕的,就是每堂课的默写,堂堂皆有,从不缺席。每当这时,何老师表情都很严肃,手中拿着书,口中一字一句地念着,好像很郑重。后来我们明白,这些都是基础,是一门语言的“本”。当时她只是说:“这些有用,要记下来。”我们便照做了,下意识中,觉得她说有用的一般不会没用她一般不做没用的事。她上课还有个习惯,爱提问,但这种问题并不是刻意设置的,只是朗读或翻译一段课文之类的任务。但有一条,每个人都要轮流回答。一些程度好的同学,把这当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往往会受到她有些夸张的赞赏。但对于一些稍吃力的同学,有时就显得艰难,往往是她带一句,那个同学跟一句,整个下来其实就是她讲了一遍。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这种机会平等的提问,有时还会有意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做一些有难度的文段。她说她喜欢我们每一个人,而且是教过的学生中最喜欢的。后者无从考证,但前者深有体会。她从不以成绩论人,也从未因此生过气,只是忧心,只有当有人撒了谎或做了什么损人利己的事,她才会真的发火。她总是说我们都是心地很好的孩子,或许不是单纯善良到有点犯傻的人在这里是呆不下去的,因为老师是何老师。这么说她有点犯傻喽?可能吧。她很简单,简单到可以让一群七八岁大的孩子觉得容易接近。我喜欢课间找她聊天,因为可以把许多微小到不敢和其他人说的成功向她吐露,而她总会给以最真诚的赞赏,经常超乎我的预料。五年后,我们分离了,她说:“我教不了这么难的了。”后来再上那些“高级”的课,听那些“高级”的老师讲英文,都有些不适应。在我心中,英文是很纯朴的,深奥的学问、多变的技巧,绝不是它的本质。做人也是这样,踏实、简单,走脚下的路,做真的自己。总想到我的老师,很平常,很普通,很真实。记我的美术老师 或许在整个初中,他是最受人同情却最不受人重视的老师吧,总是被学生甚至同事当作忠厚老实又颇可以玩笑一番的对象,永远认真地讲授着鲜有人理解的“高雅的艺术”,总是试图调动课堂气氛讲一些很冷很冷的笑话然后被哄笑。虽然三年来我也从来没有认真听过他一堂课,可眼前却总是浮现出他的画面,也总是忍不住对他的愧疚,于是便很想写点什么来怀念他,我的初中美术老师,萧云松。 萧云松这三个字听上去文雅而且非常有气魄,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可萧老师永远是温和平静的,连说话的语调都很平静,没有起伏。他的衣服很少有变化,一年四季都是破破旧旧的夹克,拎着磨损得厉害的布袋,戴着摇摇欲坠的眼镜,摇晃着一米八几的过于纤细的身躯走在校园里,在其他光鲜亮丽艳美如花的老师中间显得格外没有存在感。他走路很轻,以至于走进教室都没有人注意,依旧一片吵吵闹闹沸沸扬扬的场面,写作业睡觉聊天吃东西,千姿百态无奇不有。他继续很轻很轻地准备好上课的东西,打开本应由电教委员打开的幻灯,然后抬起头看看表,轻轻敲着讲台,拍拍手说:“同学们同学们,上课了,安静一下。”见底下声音稍有缓和,便推推眼镜开始讲课。中间也偶尔会说一句“今天格外得吵”之类的话,大家也就配合他把声音压低一些,然他继续讲下去,直到下课,他再轻轻地收拾好东西轻轻地走出去。这种场景三年来早已司空见惯,不知不觉也成为了美术课的特色,反正萧老师这么老实,欺负他也无所谓。大家都这么想。 然而这种行为一直都只是单方面的,尽管萧老师很明白美术课对于我们的意义,放松和休息而已。可他从没有因此而像我们一样忽略了美术课。尽管不听,我也在偶尔抬头的时候看到他又写又画的身影,使用各种幻灯投影,电影,纪录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两“热”防控工作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护师考试信息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明朝秀才考试题目及答案
- 能耗动态管理-洞察及研究
- 广东书法艺考试题及答案
- 概念股操纵识别策略-洞察及研究
- 纤维素催化酶的工程化-洞察及研究
- 字符匹配算法演进-洞察及研究
- 生物酶保鲜机制研究-洞察及研究
- 医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课件
- 农村处理矛盾纠纷课件
- 浙江龙泉南禹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废弃竹木再生燃料颗粒生产线建设项目环评报告
- 公证在绿色金融中的应用-洞察阐释
- 药品发放登记管理制度
- 2025年眼镜定配工(高级)理论知识培训题库(含答案)
- 出租房合伙人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汇编
- 铁路信号设计与施工铁路信号电缆配线09课件
- 电动工具智能制造工艺-全面剖析
- 毒麻药的应用与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