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专题.ppt_第1页
中国法制史专题.ppt_第2页
中国法制史专题.ppt_第3页
中国法制史专题.ppt_第4页
中国法制史专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制史专题,林伟明,概述,一、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国传统法制,内容方面包括历代宏观法制状况、具体立法活动与成果、法律文化与习俗、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的相互作用等。时间方面上起夏商周、下至清末。,二、研究意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与应用学科,继承与扬弃,具体制度与立法司法思维与模式三、学科体系断代体系与其他各种体系,四、参考书目:1、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张晋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鸿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4、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唐律疏议笺解,刘俊文撰,中华书局,1996年版。6、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张晋藩总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7、中国通史任一版本。,第一讲中国古代法制简介,一、古代史纲要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二、夏商周三代法制概况(一)综述国家与法的产生、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关系、神权法思想与德治礼治思想、奴隶制刑罚体系、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所有制婚姻继承制度、诉讼审判制度,(二)关于法的起源1、称谓之变化从刑到法到律“刑”、“井”、“侀”三代的法律称为“刑”。说文:“刑,罚罪也”。“侀”说文:“侀,刭也”。侧重于法律的惩罚性。,“佱”、“灋”春秋之后法律的称呼是法。佱意为秩序、规则之意,后来逐渐不用。灋按说文,“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侧重于法律的公平性。,“律”商鞅变法改法为律。说文:“律,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规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侧重于法律的普遍规范性。,2、关于法的起源的几种观点(1)刑起于兵说:该说主张刑(法律)产生于战争。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尚书甘誓:“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2)刑源于礼说:该说主张刑(法)起源于祭祀典礼。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有一定的仪式典礼,经过统治者改造后逐渐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制度规则。,(3)定分止争说:主张法律产生来源于解决纷争的需要。吕氏春秋慎势篇引慎子云:“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分定而已矣。”,(4)社会发展产物说:正统观点。剩余产品分配交换交换规则私法的产生。分配私有财产、继承与私有制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阶级分化剥削统治与反抗利益维护与公共权力机关国家、刑罚规则与公法的产生。,3、法律的产生何以界定在夏朝?一般认为,夏朝是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最初阶段。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在夏朝,地域统治已经取代血缘统治,九州和九牧。公共权力机关也已制度化,军队、司法机构、监狱、贡赋、税收等。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而夏朝的刑也满足了法的几个特征:规范性、意志性、强制性,(三)法的渊源1、从风俗的统治到习惯法原始社会习惯的约束力量,习惯的认可与强制化,习惯法的产生,2、成文法(典)的制定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尚书大传:“夏刑三千条”。汤刑、九刑、吕刑等。成文法的透明度与执行程度。,3、礼与刑的关系(1)从“豐”到“禮”作为祭祀习惯的礼禮由“礻”、“曲”、“豆”三部分组成。豐,二玉在器之形。说文的解释是“行礼之器也”。“曲”为器皿盛玉;“豆”礼器之鼓。“礻”为神补旁,重祭神之意。故“禮”后来主要指祭祀礼节礼仪等。,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也。”可见礼最初由祭祀而来。,王国维静安文集:“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酒醴亦谓之礼。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2)周公制礼礼的法律化史载周公制礼,然而如孔子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从周礼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道德化的法律。无论是从其意志性还是规范性或者强制性都符合法律的要求。,从周礼的内容看,它包括本和文。本即精神原则,如忠孝仁义廉耻等,强调等级名分;文即仪节形式,即礼记礼器所讲的“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如祭祀五礼、婚嫁六礼、饮食之礼等。,礼记曲礼记载的进食之礼,按西周的饮食之礼,饭菜的摆法有严格次序:带骨的肉(殽)在左,去骨而切成块的肉(裁)在右,殽的左边是饭,右边是羹,羹的右边是酒、饮料,酱醋调料在最里边,肉丝和烤肉在外边。这些大体摆成一个方形。这里所说的左右内外,在家人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客时,以最尊贵的客人座值为准。招待客人时,如主人亲自上菜,客人应先拜而后食,否则可不拜而食。客人的地位如低于主人,这时便应端着饭起身谦让说要到堂下吃饭,主人自然要站起来拦阻,然后再就座。,吃饭时也有许多注意事项,如不应大口喝汤,进食时口中不能发出声响,不能把咬过的鱼肉放回盘子,不应啃骨头,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吃,不要因饭、羹烫而用手扇凉,不应大口喝羹,不应在羹中再加调料搅和,不应把调味用的肉酱当菜吃,不应在饭桌前剔牙等等。为表示对主人的尊重,饭前客人应舀一点菜出来,以祭祀最早制作饮食的人,意思是菜太丰盛了,不祭不敢吃,主人也必须辞谢,说不值得祭。吃到最后,客人要用羹泡一点饭,表示菜肴味道很好,已经吃饱还要加一点。这时主人要谦逊地说,东西太粗了,不要勉强吧!,从礼的功能上来看,礼甚至发挥着比刑更重要的作用。礼能禁恶于未然,刑只能惩恶于已然。但二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3)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说,“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指礼对庶人不具有约束力,而是强调礼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礼记说,“礼不下庶人,谓庶人贫无物为礼。”(补孔子言)但是有一些礼是庶人也必须遵守的,比如婚娶丧葬守孝等等,违背了礼,就要受到刑的处罚。,所谓刑不上大夫,并非指大夫以上贵族高官就不受刑罚的处罚,而是说贵族高官由于享有某些司法方面的特权。比如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公族无宫刑、贵族不即市等。,4、其他法律渊源王命、诰、训、誓等,(四)从神权法到德治礼治1、夏商的神权法思想天命与天罚所谓天命就是王权神授。尚书召诰:“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所谓天罚就是奉天罚罪。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命。”尚书汤誓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2、迷信的殷人及神权法的困境商朝的天帝天神和祖宗神的结合。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夏商简陋的神权法面临的困境是无法解释政权更迭的合理性。,3、从以德配天到明德慎罚周公的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诗经大雅:“天命靡常”。左传:“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康诰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4、德治礼治思想的产生以德治国落实到具体就是以礼治国。“礼是由德的客观方面的节文蜕化下来的,古代有德者的一切正当行为的方式汇集下来,便成为后代的礼。”郭沫若:青铜时代,第20页。礼治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要按照礼的秩序去生活,以礼来维持等级名分制度。其核心是亲亲和尊尊。,(五)刑事法的主要内容1、罪左传引夏书说:“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此外还有如矫诬天命、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犯王命、放弑其君、不孝不友、杀越人于货等。,2、奴隶制五刑及其他刑罚据周礼记载,夏朝的奴隶制五刑是:墨、劓、膑、宫、大辟。墨刑:又称黥刑。劓刑:割鼻之刑。膑刑:又称剕刑、刖刑等。宫刑: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刑罚。又名腐刑,或称蚕室。按郑玄所注周礼的解释,“男子割势,女子幽闭。”大辟:死刑。,白虎通义的五行论。富谷至的排除论。商朝继承奴隶制五刑并制定了许多酷刑,如炮烙、醢、脯。所以董仲舒说:“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征恶”。,西周还形成其他一些刑罚。如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赎刑,流刑等。尚书舜典,“金作赎刑”。尚书吕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流刑在西周称为放,史料记载周公东征平息叛乱,将管叔和蔡叔处以流放的处罚。,3、刑法原则(1)谨慎处刑尚书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礼记王制:“有旨无简不听,附从轻,赦从重”。,(2)弱势群体的优待西周的三赦之法,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3)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尚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4)“刑罚世轻世重”尚书吕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权者,进退推移,以求其轻重之宜也”。周礼秋官大司寇:“大司寇之职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六)民事法的主要内容1、从王有制向私有制的过渡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有封邦建国与夺爵削地的权力。,史记殷本纪:“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从“田里不鬻”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2、婚姻说文:“娶妇以昏时,故曰婚”。礼记:“嫁女之家,三夜不熄烛;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特权、掠夺、媵嫁与一夫一妻多妾制。,妻之聘娶: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诗经上说,“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婚姻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姓不婚。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礼记:“取于异姓,所以附远而厚别。”,自由婚。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过按礼记的说法,“聘者为妻,奔者为妾。”,所谓七出三不去:七出: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3、继承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的区别王位继承:从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父死子继嫡长继承制。春秋公羊传的说法,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财产继承:诸子均分?,(七)司法方面的主要内容1、狱讼的区分西周已有狱讼之分。按郑玄注周礼,“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要求两造具备,同时要缴纳诉讼费用,讼为束矢,“取其直也”;狱为均金,“取其坚也”。,2、从神判到五听之法夏商神判法比较盛行。从“灋”,“獄”,“美”,“吿”,“譱”等可以看出动物神判的痕迹,除此之外,还有汤神判,火神判等。另外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代经常利用占卜进行审判。,西周以后的五听之法比之审判无疑是巨大的进步。辞听,依郑玄解,“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3、读鞫和乞鞫读鞠类似于宣判。乞鞫类似于上诉或申诉。,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概况(一)综述百家争鸣与儒法之争成文法的公布与各国的变法,(二)百家争鸣与儒法之争1、背景社会巨变与思想言论的自由(1)所有制的变化与政治力量的更迭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制的确立(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郑国作丘赋;鲁国的初税亩等。)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权力的争夺与政治改革的开展,(2)郡县制与集权的加强西周分封与世袭制的弊端诸侯国的独立与兼并战争诸侯国内分封制的离心力对外战争与集权的需要郡县制的普遍建立,(3)礼崩乐坏旧制度的摧毁周王室的衰落礼乐治国无以为续传统政治家庭伦理秩序的崩溃论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史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4)贤人政治与思想言论的自由割据与兼并对人才的需求贤人政治与尊重人才人才的流动与思想言论的自由以救世为中心的百家争鸣,2、儒法之争(1)先秦儒家政治法律思想概述德治、礼治、人治周公的明德对儒家的影响亲亲尊尊与正名分,别贵贱、序尊卑领袖的示范作用与对制度建设的淡漠,(2)从孔孟到荀子儒家对现实的适应,孔子及其主要政治法律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年轻时担任过“相礼”的儒。曾任鲁国司寇,后弃官周游列国,晚年重回鲁国。其思想学说主要汇集于论语、春秋中。,“仁”学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用之于家庭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用之于政治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名与礼治论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政在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先教后刑荀子宥坐:“孔子为鲁司寇,有父子讼者,孔子拘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季孙闻之不说,曰:“是老也欺予,语予曰:为国家必以孝。今杀一人以戮不孝,又舍之。”冉子以告。孔子慨然叹曰:“呜呼!上失之,下杀之,其可乎!不教其民而听其狱,杀不辜也。”,无讼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孟子及其主要政治法律思想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主张仁政,曾游说诸侯,但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得其志。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仁政思想“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暴君放伐论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离娄上,荀子及其主要政治法律思想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本,同时提出隆礼重法。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均出于荀子门下。其思想主要见于荀子。,隆礼重法“国无礼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王霸,“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杀人者死,伤人者刑”;“重刑罚以禁之”;“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目征其未也。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非恶恶也。”正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治之经,礼与刑。”成相“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劝学“礼者,法之枢要也。”王霸,人治论“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君道,(3)法家思想概述顺应时势的变法思想君主专制下的一断于法法律的公开和相对的公平重刑主义,(4)商鞅与韩非的法律思想,商鞅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不法古,不循今“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法古则后于时,循今则塞于势”。更法,任法而治君臣:“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刑无等级“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赏刑,重刑轻罪“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说民“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赏刑,韩非的主要政治法律思想法与时转“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韩非子心度,以法为本“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难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法术势相结合“术者,藏之於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难三“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鼓吹思想专制“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言谈者,必轨于法。”五蠹,(5)先秦儒法的差异及法家占据主导的原因(课后作业),(三)成文法的公布与各国变法1、子产变法与成文法的公布史载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2、李悝与法经李悝(前445前395),一作李克,魏国人,魏文侯时任丞相进行变法,使魏国迅速强大。曾制定法经六篇。先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按晋书刑法志载,李悝定法经六篇:盗、贼、网(亡)、捕、杂、具。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为首要任务。法经是以后封建律典的最初渊源。,程树德九朝律考所列律系表:法经秦律汉律魏律晋律梁律陈律后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大业律开皇律唐律宋刑统明律清律,3、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姓公孙,卫国人,又名公孙鞅、卫鞅。后被封于商,故名商鞅。史载其于秦孝公时携法经入秦,主持变法,改法为律,厉行法治,一举奠定了强秦的基础。,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年,主要内容:(1)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2)奖励告奸。(3)奖励农耕军功。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主要内容:(1)重申“分户令”。(2)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3)废井田,开阡陌,确立私有制。(4)统一度量衡。重点在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四、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概况(一)综述从厉行法治到无为而治到儒家独尊与跌宕,律学的进步与法典的逐步完善,罪名的系统化与重罪十条,肉刑的废除与封建刑制的初步确立,刑法原则的变化,礼法合流的开始与发展,行政官僚体系的完善,司法制度的特点,(二)治国思想的演变:法家道家儒家独尊与跌宕1、厉行法治的秦代秦代的法治传统韩非子定法:“及孝公、商君死,惠王即位,秦法未败也”。,励精图治的秦王政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凖、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汉书刑法志:“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秦帝国的建立及法制的统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云梦秦简所反映的秦代法制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秦代律令的。主要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秦代法律原始资料,其内容非常完备,调整范围广泛,印证了秦代“事皆决于法”的记载。,2、汉初的无为而治汉初一反秦政,以黄老之术为治国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体现在法制方面就是约法省禁。史记平淮书:“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约法省禁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这也是刑罚世轻世重的体现。从刘邦的三章之法到惠帝除挟书令,到高后废妖言令和文景刑制改革都体现了这种思想。,3、武帝的独尊儒术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以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何以汉代中期有如此巨大的转变?,(1)社会背景割据的危险和向外扩张的需要割据的危险汉初黄老之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史记平淮书载,武帝初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然而,割据的危险却与日俱增。汉初郡国并行,据翦伯赞秦汉史考证,景帝削藩前有荆、楚、吴、齐、喜、赵、淮南、梁、淮阳、燕十王,宗室功臣为侯者一百四十三人。,刘邦死后,王侯势力膨胀,汉帝国俨然有分崩离析的可能。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提出:“天下之势方病大尰: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臣闻尾大不掉,未大必折,恶病也。”,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虽然吴楚七国之乱最后被平定了,但汉朝的统治者也认识到了必须改变消极放任的态度,加强中央集权,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思想来指导。,对外扩张的需要汉初国力困顿,白登之围后,对匈奴采取了忍让的政策。汉武即位时,匈奴的骑兵还经常骚扰长安附近。为了打击匈奴,对外扩张,迫切需要寻求一种不同于道家消极无为的思想来作为国家内政外交的指导思想了。可以说,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外交政策的变化使得道家的黄老之术已经不合时宜了。,(2)董仲舒与儒家的独尊董仲舒的大一统新儒学思想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所谓“一统”即“一统乎天子”,鼓吹君主集权。具体内容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书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由天人合一,引出天人感应。在它看来,君主的统治是天意的体现。所谓“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所以君主对于天意要时时关注。,“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为人者天“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王道通三,三纲五常、可求于天董仲舒以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提出了“三纲五常”的理论,并以阴阳学说加以论证。,“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基义,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汉书董仲舒传“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天辩在人,春秋决狱、原心定罪(后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揉合了其他各家的思想,奠定了儒家独尊的地位。,4、经学的没落与魏晋玄学的兴衰汉代新儒学又称经学,但汉儒喜欢索隐发微,并且迷信思想严重,阴阳谶纬的神学思想盛行,东汉的桓谭、王充等人对此进行猛烈批判,经学逐渐没落。魏晋时玄学取代了经学,儒家思想走向重塑。,(三)律学的进步与法典的逐步完善1、玄学对律学发展的推动玄学通过精致的思辨对许多哲学范畴进行讨论,所以名辨之风盛行,注重对概念名词的辨析,逻辑也非常严密。这种风气也促使律学家们对法典的体例逻辑,法律名词的准确化等进行详细探讨,从而推动了律学的独立和发展。,2、法律形式的多样化除律之外,秦有命(制)、令(诏)、式、法律答问、法律文告、程、课、廷行事等。汉有科、比、章句等。魏晋有格、故事等。晋代还对律令明确加以区分。杜预律序:“律以正罪名(固定性的刑事法律),令以存事制(暂时性的国家制度)。”,3、法典体例的逐步完善秦律似乎并未法典化,汉代之后有汉律九章,魏晋南北朝时有魏律、晋律、北魏律、北齐律等著名律典。法典体例上的主要发展在于:从具律到名例;十二篇体例的形成。,(四)刑事法的主要内容1、重罪十条北齐律首创重罪十条,置于名例律中,成为以后十恶的前身。隋书刑法志载,“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2、肉刑的废除与封建刑制的初步确立(1)秦代酷刑与刑罚的变化秦代死刑相当残酷。有弃市、戮、磔(刳其胸腹而杀之)、腰斩、车裂、坑、定杀、枭首、族、具五刑(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此外还有凿颠、抽胁、镬烹、囊扑、赐死、绞、射杀等。,与此同时,在肉刑之外增加了其他刑罚的应用。有笞刑、徒刑(城旦春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侯)、流放刑(迁与谪)、耻辱刑(髡与耐)、经济刑(赀与赎)、株连刑(族与收孥)等。徒刑广泛应用,常与肉刑耻辱刑连用,如髡钳城旦舂、黥为城旦舂、劓为城旦舂等。,(2)汉承秦制与文景刑制改革汉初受秦的影响,刑罚仍然比较严酷。文景时期进行了刑罚制度改革,主要内容是废除肉刑。,汉书刑法志载,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文帝下诏改革刑制: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景帝时又对刑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是减少笞数和规范笞刑。景帝即位后不久即下诏,“笞五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不久又下诏,“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同时定棰令,规定笞杖长为五尺,宽一寸,其竹末薄半寸,皆平其节。行刑只能击打臀部,途中不得换人等等。,文景刑制改革的意义在于使刑罚由野蛮的阶段进入了较为文明的阶段,同时为奴隶制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向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过渡奠定了基础。,(3)封建刑制的初步确立曹魏高贵乡公时规定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已嫁之妇从夫家之罚,开缘坐不及出嫁女之先例。北朝时废除宫刑,封建制五刑基本确立。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文帝下诏,“自今应宫刑者,直没官,勿刑。”北齐后主天流五年(569年)下诏,“应宫刑者,普免刑为官口。”宫刑被彻底废除。,北魏的刑制分为死、流、徒、鞭、杖五种。北齐的刑制分为死、流、耐、鞭、扑五种共十五等。北周时又将流刑从二千五百里至四千五百里分为五等,隋唐因之。,北朝的刑制趋于固定,为后世的封建制五刑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赦死从流”,将流刑确定为法定刑,有效地弥补了宫刑废除后死刑与徒刑之间的空白,完善了刑罚体系。,3、刑法原则的变化(1)刑事责任年龄的变化及矜老怜幼按秦律,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法律答问:“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何论?当完城旦。”,秦制一尺约等于0.23米,不过在这里六尺七尺等恐怕只是年龄的代称,按贾公彦所注周礼解释,“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这是比较合理的。,汉代则直接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并有最高和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之分。同时对孕妇和病残者给与一定的司法优待,称为“矜老怜幼”。,例如惠帝时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景帝时下诏,“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妇未乳,师、侏儒当鞫系者,颂(容)系之。”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下诏,“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人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当验问者,即就验”等等。,(2)诬告反坐通常诬告要求要有故意,过失不算诬告。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何论?端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何论?当黥。”,但如告他人死罪并不需要故意。“伍人相告,且以辟罪,不审,以所辟罪罪之。”“甲曰伍人乙贼杀人,即执乙,问不杀人,甲言不审,当以告不审论,且以所辞?以所辟论当也。”睡虎地秦墓竹简,(3)自首减免法律答问:“把其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赃为盗,盗罪轻于亡,以亡论。”“将司人而亡,能自捕及亲所智(知)为捕,除毋罪。”,(4)有罪先请所谓先请,指贵族官僚有罪要先请示皇帝裁断。汉高祖曾下诏,“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宣帝时下诏,“吏六百石位大夫,有罪先请。”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下诏,“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有罪先请”等等。,有罪先请,一方面固然是对官僚贵族的司法优待,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皇帝对司法控制的加强。,(5)八议八议即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其含义是对这八类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在其犯罪时给予减免刑罚的优待,它最早来源于周礼中的“八辟”。魏律首定八议之人,例减一等。,(6)官当官当是指以官当罪,即以官品或爵位折抵刑罚。南陈正式将官当入律。依陈律规定:“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并居作。其三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余一年赎;若公坐、过误,罚金。其二岁刑,有官者论赎。”,(7)亲亲得相首匿所谓亲亲得相首匿,是指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除反逆等重罪外,可以互相首谋隐匿犯罪行为,而依法可以减免刑事责任。在汉代主要是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8)准五服以制罪准五服以制罪是指对于亲属之间的相互犯罪行为,准许依照五服所代表的远近亲疏关系来定罪量刑。五服从重到轻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晋律明确规定了“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若是尊长犯卑幼,则其处罚通常要轻于常人相犯。若是卑幼犯尊长则正好相反。准五服以制罪直接将礼的内容纳入律中,成为律的一部分,在礼法融合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凸显了中华法系的伦理色彩。,(五)礼法合流的开始和加速1、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先秦儒法的对抗荀子的尝试汉初礼法合流的趋势陆贾、叔孙通、贾谊等,礼法合流的开始汉律章句与法律的儒家化解释刑法原则的变化与法律的儒家化倾向(矜老怜幼、亲亲得相首匿、上请等)儒经在司法领域的渗透春秋决狱,2、魏晋时期礼法合流的加速准五服以制罪与纳礼入律的意义八议官当入律与官僚贵族的司法特权留养制度与法律的伦理化,(六)行政官僚体系的完善1、皇帝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2、中央行政官僚体系的构建秦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略),相权的削弱与东汉的尚书台史载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间用丞相达十三人,其中畏罪自杀者二人,下狱论死者三人,以过免者四人,弃市者一人,丞相鲜有善终者。,汉书公孙第三十六:“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上乃起云,贺不得已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东汉三公沦为虚衔。尚书台成为独立的行政中枢机关。尚书台的建立是封建政权体制的一个重要发展,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皇帝集权程度的加强。,3、监察制度的发展监察制度的创立秦创御史监察之制,有御史府。御史大夫为官长,地方派遣监御史。汉成帝时改为“御史台”,作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刺史与汉六条: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下属各郡国,以六条问事。,“一条,强宗豪右田宅踰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弃,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弊贤宠顽。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七)司法制度1、行政与司法的混同杂治州郡县长官兼理司法2、从廷尉到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的演变,3、春秋决狱(1)含义春秋决狱是指审判刑事案件时如果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则以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义作为断案依据,甚至在法律与经义矛盾时援引经义来变通法律的规定。原心定罪是指探究犯罪主观动机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2)来源董仲舒提出,“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依盐铁论刑德第五十五的说法,“春秋之决狱也,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而志善或志恶的标准无非是以春秋为代表的儒经所提倡的伦理纲常。,(3)原因其一是汉代的法律条文与立法指导思想的矛盾。本质上是礼法之间的矛盾。调和这种矛盾的最普遍做法就是引经注律,所以造成了两汉章句的泛滥,春秋决狱只是引礼入法的一种极端表现。,其二是春秋本身的特点。春秋融入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维护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孔子希望借此恢复尊尊、亲亲、男女有别的三代礼制。,经学通论春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其用语隐晦,微言大义的特点,非常便于汉儒引申附会,因而被汉儒奉为经典,甚至直接作为断案的依据加以引用。,(4)效果春秋决狱是一种特殊的司法现象,宣扬了儒家的法律道德理念,有效地调和了法律与情礼的矛盾,同时也给严酷的司法活动涂上一层仁政的色彩。,太平御览曾引董仲舒春秋决事一则案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然而,春秋决狱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极大地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司法丧失了固定的标准。依盐铁论刑德的说法,“故其治狱,时有出入于律之外者。”,二是以“志善”、“志恶”即主观动机的善恶来定罪量刑,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偶然性,极大地助长了司法官吏的主观臆断和司法腐败的滋生。,4、秋冬行刑汉代死刑的执行采用秋冬行刑,即在立秋以后冬至以前的特定时间内执行一般死刑,但若是反逆大罪则“决不待时”。秋冬行刑既有代天行刑之意,又不致耽误农时,还可起到聚众儆效之作用。所以被后世所继承。,五、隋唐时期的法制概况(一)礼法融合与永徽律疏的制定1、隋朝的教训隋文帝初年,政治比较清明,但到了晚年逐渐滥用淫刑酷法。炀帝与文帝如出一辙,隋朝也因此很快灭亡。,隋书志二十:是时帝意每尚惨急,而奸回不止,京市白日,公行掣盗,人间强盗,亦往往而有。帝患之,问群臣断禁之法,杨素等未及言,帝曰:“朕知之矣。”诏有能纠告者,没贼家产业,以赏纠人。时月之间,内外宁息。其后无赖之徒,候富人子弟出路者,而故遗物于其前,偶拾取则擒以送官而取其赏。大抵被陷者甚众。,帝知之,乃命盗一钱已上皆弃市。行旅皆晏起早宿,天下懔懔焉。此后又定制,行署取一钱已上,闻见不告言者,坐至死。自此四人共盗一榱桷,三人同窃一瓜,事发即时行决。,旧唐书刑法志:“自汉迄唐,世有损益,而罕能折衷。隋文帝参用周齐旧政,以定律令,除苛惨之法,务在宽平。比及晚年,渐亦滋虐。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历代刑法考刑制总考三:“观于炀帝之先轻刑而后淫刑,与文帝如出一辙。文淫刑而身被弑,炀淫刑而国遂亡。盖法善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2、唐初的反思封德彝与魏征的争论贞观政要政体:“当今大乱之后,造次不可致化。”徵曰:“不然,凡人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化。思化,则易教。然则乱后易教,犹饥人易食也。”封德彝等对曰:“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皆欲理而不能,岂能化而不欲?若信魏徵所说,恐败乱国家。”,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化。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於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馀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化。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太宗每力行不倦,数年间,海内康宁,突厥破灭。因谓群臣曰:“贞观初,人皆异论,云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徵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遂得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以来,常为中国勍敌,今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至於此,皆魏徵之力也。”,顾谓徵曰:“玉虽有美质,在於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尔。”,贞观政要仁义:“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既见前王成事,足是元龟。”,3、永徽律疏的制定与礼法的融合隋文帝的开皇律-唐高祖的武德律-唐太宗的贞观律-唐高宗的永徽律和永徽律疏(唐律疏议),永徽律疏的创新:以疏附律,律疏同条。疏议的比重、内容与作用。“一准乎礼”的唐律与礼法的完全融合:“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相成者也。”,(二)唐律的主要内容这里的唐律,是指以后世流传的唐律疏议为代表的唐代刑律。唐律的结构分为十二篇,五百零二条。,1、唐律疏议各篇简介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规定各篇通用的刑罚名称、刑罚体例,以及定罪量刑应当参照的一些共同原则。,第二篇卫禁律它是关于皇帝宫殿、庙舍、陵苑的警卫,及州镇、城戍、关津、要塞、边防保卫方面犯罪的规定。,第三篇职制律这是关于官吏的设置、选任、失职、渎职、贪赃枉法,以及有关行政效率和交通邮传管理方面犯罪的规定。,第四篇户婚律是关于违反国家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婚姻家庭制度方面的规定。,第五篇厩库律它是有关养护、使用官私牲畜,仓库管理、财物出纳方面犯罪的规定。,第六篇擅兴律是关于擅自征调军队、违犯军法的犯罪,以及擅自营建工程、违反工程建筑法式犯罪的规定。,第七篇贼盗律该篇是关于惩处直接危害国家政权、皇权统治,侵害他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犯罪的法律规定。,第八篇斗讼律它从“斗殴”和“告讼”两方面来惩治相争斗殴与非法告诉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内容包括斗殴、杀伤、诬告、越诉、教唆词讼、投匿名书等。,第九篇诈伪律这是关于欺诈和伪造等方面违法犯罪的规定。,第十篇杂律该篇将诸篇罪名之外的犯罪行为汇总为一篇,涉及面很广。,第十一篇捕亡律这是关于捕系逃犯及逃亡者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规定。,第十二篇断狱律这是有关囚禁、审讯、判决及执行等方面犯罪的规定。它反映了唐代的刑事诉讼程序,故有人将其看作是唐代的刑事诉讼法。,2、名例律的主要内容(1)五刑刑种从轻到重分别为笞、杖、徒、流、死。刑等也是从轻到重分为二十等。,笞刑:汉时用竹,唐时用楚,击打犯人腿部、臀部。以十下为一等,分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共五个刑等。,杖刑:以竹杖击人背部、腿部、臀部。以十下为一等,分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共五个刑等。,徒刑:即以罪犯为奴,剥夺其人身自由,并强制到官府指定地点服劳役的一种刑罚。以半年为一等,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共五个刑等。,流刑: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终身不得回原籍,并强制其戴枷或束钳并服一定期限苦役。以五百里为一等,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共三个刑等,三流皆服劳役一年,称为常流。另有加役流为减死之罚,即流三千里,服劳役三年。,死刑:依轻重分绞、斩两个刑等。唐律中确立的封建制五刑,被此后的宋、元、明、清各代所继承。,(2)十恶隋朝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被唐律所继承。由重到轻依次是:谋反依“十恶”条解释,“谓谋危社稷”。,谋大逆依“十恶”条解释,“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谋叛依“十恶”条解释,“谓谋背国从伪”。,恶逆依“十恶”条解释,“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叔伯父母、姑、兄姊、外祖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