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孔子像于芝佛院》_第1页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_第2页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_第3页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_第4页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李贽,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2.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导入新课传统的五伦关系是这样排列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友。可是在封建专制统治的明王朝,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在他的夫妇论里,将五伦关系作了重新排列:夫妇、父子、兄弟、师友、君臣。这个人后来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入狱,最后在狱中被逼割喉自杀,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李贽。,走近作者,李贽,原姓林,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龙湖叟等,是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的思想,1、批判了以孔子学说作为评价人们言行的标准的思想,认为是非标准是人随着形势而定的,不能永恒不变,儒家经典也不应成为万世不变的圣书。2、批判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主张发挥个人的个性和才能。3、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提倡男女平等。4、提出“童心说”理论,反对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各自的作用和价值,应该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不必看低自己,不必约束自己。,研读赏析,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认为,因为,熟悉,知道,先儒,儒家先辈,这,课文诠释,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余何人也,敢为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表示谦虚,主观推测,追随于一般人之后,把孔子当圣人,译文,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觉得他是个大圣人,大家都以为道教、佛教是异端邪说,所以我也这么认为。其实每个人并不是真的知道什么是大圣、什么是异端,都是从自己的长辈、师长那里听到的而已,长辈和师长们也并非真的知道什么是大圣和异端,是从儒家先辈学说的传承中听到的,而儒家先贤们也并非真的知道什么是大圣和异端,孔子说过:“我不是圣人”这是自我谦虚的话,他所说的“攻击异端”必然指的是道教和佛家。,儒家先辈主观臆测地说,长辈与师长们也沿袭他们的思想去说,后辈就糊里糊涂的接受,大家都这么说,就不能打破了,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而不自知。不说“只是诵读他的话”,而说“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不说“其实根本不知道却强说都知道了”,而说“知道就是知道”。到今天,即使有眼睛,也不能明辨是非了。我是什么人,敢说自己是明眼人?我也跟大家一样。也跟随众人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也跟随众人供奉孔子的像,所以我跟随众人在芝佛院学习孔子的学说。,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原因。这就是万口一词,千年一律,陈陈相因,从不以为非,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可笑的是人人相信,人人却又不是真知,只不过是儒家的先辈这样说,父师跟着这样说,大家也跟着这样说罢了。“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就是这么一种滑稽可笑的情状。作者还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孔子的原话搬出来。原来“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无非是断章取义,完全是因为主观臆断了孔子的“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既然最原始的论据是虚假的,得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虚假的。,3.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而言之”,与孔子的原话并不一样,是断章取义,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4.在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目,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末尾又用四个“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明确:这样写意在表明后世学孔的道学家,他们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把人们不同的个性“强而齐之”,使人人都变成一个模样,因而更具有讽刺和批判意义。5.文章结尾段说:“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你能根据此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明确:作者生活在一个思想统治严酷,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的个性被严重束缚的社会,有先进思想的人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统治者的爪牙强大的道学家抗衡,只能被迫屈从。,讨论,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明确:李贽笔下奉孔子为“大圣”的“人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是一群愚昧懵懂而却自以为“知”的荒谬鄙陋之徒。而司马迁是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