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_第1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_第2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_第3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_第4页
天津市河西区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河西区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本试题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150 分钟。第卷(选择题共 33 分)注意事项:1.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 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3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2 题。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不仅影响着读书的 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 ,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潜心读书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 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体味偏废相反相成B.体会偏颇相反相成C.体味偏颇相辅相成D.体会偏废相辅相成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阅读既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B.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C.阅读不但是对作品的再现,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D.阅读不是对作品的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如李白的奔 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旷达等。B. “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如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等。C.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D.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二、(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 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 60 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 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同外界其他行为体命运与共的和谐理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新时期, 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 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经济全球化让“地球村”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让世界越来越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必须摒弃,不能只追求你少我多、损人利己,更不能搞你输我赢, 一家通吃。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 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 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 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 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 合作共赢。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 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 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人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 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在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谋求本国 发展的共同体。B. 为思考人类未来,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习主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提出可行的方 案:人类命运共同体。C.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受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同国家和地区你 我一体,荣辱与共。D.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建立更加平等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增进人类共同利益。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彰显了中国领导人的担当。B.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心,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它的重大意义和价值。C.文章第二段论述了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历史渊源,并由此指向了它的历史意义。D.文章第四段列举事例证明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贡献。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摒弃国家之间过时的零和思维,实现 义利共赢。B.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对世界大势的把 握提出的。C. 世界各国只要坚持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大船 就能破浪前行。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深入思考了事关人类命运 的宏大课题。三、(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读渊明传袁宗道口于味,四肢于安逸,性也。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而啖肥甘者,必冒寒出入,冲 暑拜起之劳人也。何口体二性相妨如此乎?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渊明夷犹柳下,高卧窗前,身则逸矣;瓶无储粟,三旬九食,其如口何哉?今考其终始,一为州祭酒,再参建威军,三令彭泽,与世人奔走禄仕,以餍馋吻者等耳。观其自荐之辞曰:“聊欲弦歌,为三径资。”及得公田,亟命种秫,以求一醉。由此观之,渊明岂以藜藿为清,恶肉食而逃之哉?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虽欲不归而贫,贫而饿,不可得也。子瞻檃括归去来辞为哨遍,首句云:“为口折腰,因酒弃官,口体交相累。”可谓亲切矣。譬如好色之人,不幸禀受清羸,一纵辄死,欲无独眠, 亦不可得,盖命之急于色也。渊明解印而归,尚可执杖耘丘,持钵乞食,不至有性命之忧。而长为县令,则韩退之所谓“抑而行之,必发狂疾”,未有不丧身失命者也。然则渊明者但可谓之审缓急,识重轻,见事透彻,去就瞥脱者耳。若萧统、魏鹤山诸公所称,殊为过当。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彻去就瞥脱何也?见事是识,去就 瞥脱是才,其隐识隐才如此,其得时而驾,识与才可推也。若如萧、魏诸公所云,不过恶 嚣就静,厌华乐淡之士耳。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注】弦歌,指出任县令。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檃括,就原有的文章剪裁改写。瞥脱,爽快。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冲暑拜起之劳人也冲:顶着B. 慵惰之性,不惯簿书簿书:簿册文书C. 以餍馋吻者等耳等:等同D. 识与才可推也推:称誉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山泽静者,不厌脱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高卧窗前,身则逸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 亟命种秫,以求一醉宁许以负秦曲D. 殊为过当若属皆且为所虏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 彻/去就瞥脱/何也?B.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 透彻去就瞥脱/何也?C.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 彻/去就瞥脱/何也?D. 渊明达者/亦不肯受此/不近人情之誉也/然而自古高士超人万倍/正在见事透 彻/去就瞥脱/何也?10.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祭酒,古代学官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国子监的主管官。B. 萧统,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长子,被立为太子后未及即位就英年早逝。他主持 编撰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文选(又称昭明文选)。C. 子瞻,是苏辙的字,他是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解印,即解下印绶。印,借指官爵。1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腹享受,四体安逸是人之常情,作者认为这两者常常互相干扰妨碍,很难两全。 B.陶渊明能写出“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有作者所十分推崇的才识。 C.在人们心目中陶渊明的形象历来是很飘逸的,作者觉得这是过誉,于是重加评说。 D.该文是一篇否定历史定论、自出心裁的杂说类文章,多引古人论述佐证自己观点。四、(24 分)第卷(非选择题共 117 分)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1) 人固好逸,亦复恶饥,未有厚于四肢而薄于口者。(4 分)(2) 世亦有禀性孤洁如此者,然非君子所重,何足以拟渊明哉!(3 分)13. 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认为萧、魏诸公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自己 分析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3 分)14.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9 分)东 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第一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B. 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 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C. 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 了溪水湍急的特点。D. 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2) 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3 分)(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 分)15.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 分,每句 1 分)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荆轲高歌着“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羽声就车赴死,终已不顾;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劝谏梁惠王不要归罪于民,要实行王道;贾谊以史为鉴,指出秦的过失“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告诫后世帝王要施行仁政;杜甫无论自身际遇如何,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因而吟唱出“ ,潦倒新停浊酒杯”;毛泽东则在革命的浪潮中勇于担当时代大任,抒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的豪情壮志。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身担何职,我们都必须始终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做到心中有国、心中有民。五、(21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20 题。翠河谷熊召政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哪怕置身在海拔 4000 米的高山上,也找不到山的感觉。这乃是因为彼处之高在于地势而非峰头,纵然也有峰头突兀,却没有耸的地理特征。南 方却不一样,虽然海拔只有三五百米,但是悬崖峭壁,沟壑逶迤,置身其中,便有了崇山峻岭的感觉。眼下,我走在大别山主峰东南麓的龙潭河谷中,这种感觉又生了出来。数年前游龙潭河谷,曾写过一篇游记,兹后又陪友人来过几次。虽然常游并不常新,但没有一次感到失望。这情形犹如酒徒之于美酒,蝌蚪之于泉水。在枝柯荫覆的崎岖山路上走了四五里地,巨大的水声把我们领到了一条山溪边,溪口上架着一座木桥。这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那么古老,那么简陋, 而又那么富于诗意。桥那边,是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小山村。在这个小山村里,除了两 只挂在树梢上的锅状的电视接收天线,再见不到任何一点点儿现代化的痕迹。黄色的且满布水渍的土墙,黑色的长着针菲的泥瓦顶,小的雕着花格的杉木窗子,背面有着粗重木栓的被柴烟熏成褐色的木门,以及门前稻场上散乱放着的石碾、石磙、石磨就在那一刹那, 我仿佛一脚踏进了唐朝,仿佛那柴门里走出了孟浩然,他用纯正的湖北乡音向我吟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这小村的旁边,即是龙潭河谷的上游。我们穿过密林,透过林隙可以看到在乱石中奔流的激湍清泉。及至来到溪边但见藤萝蔽日,水雾盈袖。一路透迤, 尽是白花花的瀑布,绿油油的小潭,青苍苍的林木,灰拂拂的断崖。且行且止,不由得赞叹古人临观此类景色时用词的精妙,如“绿碧”,如“空翠湿人衣”等等。由于无路可攀,行不过二三里,只得在一挂 20 余米高的瀑布前打住行程。斯时,头上的洞天略略开阔,斜射下来的阳光与浮漾上升的水汽参参差差的,在嬉闹着、游戏着。忽然, 朋友惊呼:“虹,虹,彩虹!”正在拍照的我定睛一看,只见一条长约数丈的彩虹在飞瀑前缭绕。一阵微风,虹飘过来,触了触我的胸膛,又从我的肩头飘过去,钻进密林中杳然不见了。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这是可望而不可即,可思而不可得的高妙的诗意,我竟在无意中获得, 这是自然的恩赐。相比于龙潭河谷,这一段河谷更幽、更逸。朋友赞道:“有首著名的歌曲叫红河谷,这里直接叫翠河谷好了。翠不仅是它的颜色,亦是精神,更是风范。”这脱口而出的话,倒是道出了河谷的妙谛。回到小村庄,闻讯赶来的村长热情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中做客,他用自制的高山野茶招待我们。从言谈中,我们知道,大别山东南麓这片十平方公里的峰谷中,有一个叫大河冲的 建制村,共有 200 多村民,71 户人家,散落在九个小村庄里。大河冲村山高地僻,直到去年才通公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几乎全部走光了。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也有不少村民搬到山下小镇居住。现在,留在这里与群山相伴的,只有几十个老人,偶尔也有几个被进城打工的 小夫妻留下的孩子。听罢村长的介绍,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城里的游人面对大自然奇异的山水,可以用数百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惊奇。但是,与绝妙山水比邻而居的土著,他们对风景的感受截然不同。极大地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城里人,他们钟情于自然; 而渴望得到文明福祉的山里人,却愿意拥抱城市的喧嚣。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城里人从汽车的夹缝里钻出来, 便觉得回到了真正的欢乐中,甚至感叹这里的一只小山羊的生活质量都比他们高。但是, 山里人却固执地认为物质生活的丰富,现代社会的便利,比什么都重要。他们眼中的天堂, 不是什么翠河谷,当然,更不是大河冲,而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陆家嘴,等等。存在决定意识,从生存学的角度来讲,翠河谷或许是一篇寓言。有的人希望生活在寓言中,但更多的人,却是更需要物质的享受、生活的便捷。(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请赏析第 2 段画波浪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3 分)17. 作者是如何凸显翠河谷的“翠”的?(6 分)18. 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 分)人类从城市营造的那一刻起,科学与自然、风景与文明就一直进行着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19. “我的欣赏人间美景的愉悦心境略略受了一些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5 分)20.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A.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自己对南北大山的不同看法,既写出了它们的区别,又引出了要描写的对象“龙潭河谷”。B. 作者行走在龙潭河谷的山中,感受这里是那样的古老、简陋、富有诗意,好像是从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搬过来的。C. 文章既写了龙潭河谷之景,又写到了这里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去追寻城市的文明生 活,真实呈现出现代生活的状态。D. “与虹相触,甚或相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而“可望而不可即,可 思而不可得”则写出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的遗憾。E. 文章考察了龙潭河谷景物与人事,阐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特征,以古人的传统和境 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情,为浮躁的读者找到精神的家园。六、(12 分)21. 下面是一位同学以“厉行节俭,从我做起”为题目的演讲稿(节选),请找出其中六处语言运用方面的错误,并通过调整语序、更换词语的方式进行修改。(6 分) 22. (6 分)(1)论语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一句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于“出仕”或“退隐”的态度。下列文意和这种态度最不相关的一项是()(3 分)A.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B.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 其中颜渊属于 ,你认为他最突出的两个优点是 和 。(3 分)七、(60 分)23.在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之时,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送来了大量救援物资,然而这些物资上张贴的“中国古代诗文”引发了中国人民的热议,瞬间传誉于网络。这些古诗文不仅言辞雅致,而且意蕴贴切。例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一句,典出自唐大和尚东征传,与鉴真和尚东渡这一段中日友好交流的历史相关联,传达出“中日友好”的含义。再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一句,典出自诗经秦风无衣,表达了“共患难”的兄弟情谊。“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当代高中生,以上材料激发了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考?请围绕“传统文化的意蕴”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主题鲜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9 分,每小题 3 分)1.D(体会:体验、领会,强调感悟;体味:体察认识,强调细细品味的过程;该句强调阅读后的感悟,所以选择“体会”。 偏废: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偏颇: 偏向某一方,但是不能作动词使用,所以错误。相反相成:互相矛盾的事物既互相排斥又相互联结在一起;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2.B(结合横线后面句子明确“并非而是”的逻辑关系,根据后文“参与进来” 明确“并非简单再现”符合文意。)3.B(归有光是“唐宋派”。) 二、(9 分,每小题 3 分)4. A(不符文意,第五段说“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所以选项中“谋求本国 ”错误。)5.C(不符文意,第二段说“新时期,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于命运共同体的传统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因此选项中“指向历史意义”错误,应为“指向现实意义”。)6.C(不符文意,最后一段说“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因此选项中“只要就能”错误。)三、(15 分,每小题 3 分)7. B(簿书:名词作动词,处理文书。)8. C 目的连词“来”(A.的人/判断句中停顿;B.承接,就/转折,却;C.是,表判断/被)9. A10.C(子瞻是苏轼的字。)11.B(强加因果) 四、(24 分)12(共 7 分)(1) 人本来就喜欢安逸,也厌恶饥饿,没有只看重身体的安逸而轻视口腹之欲的。(共 4 分,固:本来 1 分;亦:也 1 分;厚:重视、看重 1 分;薄:轻视 1 分。)(2) 世上也有像这样天赋禀性孤傲高洁的,然而并不是君子所推崇的,怎么能够用 来比拟陶渊明呢!(共 3 分,非:不是,判断句 1 分;重:推崇、看重 1 分;足以:能够用来 1 分。)13. (共 3 分)萧、魏诸公理解的原因是:厌恶喧嚣、浮华,躲避世俗环境;淡泊名利,甘于平静的生活。作者理解的原因是:明白事情轻重缓急,认识事理透彻;选择放弃爽快。(意思接近即可,四点中答出任意三点,即给满分。)14.(共 9 分)(1)C(应是“溪水平静”的特点)(2 分)(2) 拟人(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1 分);描绘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1 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喜爱之情(1 分)。(3) 追求闲适自然、优雅自由生活的愿望(1 分),结合诗句解释(1 分,翻译、引用均可);抒发无法挣脱尘世困扰,身不由己的痛苦、无奈的复杂情感(1 分),结合诗句解释(1 分,翻译、引用均可)。15.(共 5 分,每句 1 分)风萧萧兮易水寒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艰难苦恨繁霜鬓 浪遏飞舟五、(21 分)16. 比喻(1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对龙潭河谷的喜爱之情。(1 分)为后文写翠河谷奠定感情基调(或作铺垫)(1 分)。17. 景物描写,通过写油油的潭水,苍青的林木凸显“翠”。(2 分)引用古人的赞叹表现“翠”。(2 分) 用朋友的赞叹表现“翠”。(2 分)18. 人类在物质文明进步(1 分)的同时,与自然(1 分)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 分)。19.(1)原因:因为村长讲到了村里的年轻人为了追求便捷的生活,都离开了古朴的 自然村庄。(1 分)他们渴望文明的福祉,却忽视了自然的乐趣。(1 分)(2) 对龙潭河谷古朴自然风光的急切探访之情、赞赏之情。(1 分)对人们追求城市文明的遗憾、感慨之情。(1 分)对年轻人追求现代生活的无奈、理解、释然之情。(1 分)(如有其他合理理解,也可给分)20.BD(4 分,每项 2 分)(B 项“木桥”仿佛是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搬过来的,不是“龙潭河谷”里的一切;D 项“得不到的遗憾”错误,应是“描写一种朦胧美”。)六、(12 分)21.(共 6 分,每空 1 分)“敬爱”改为“亲爱”“蔚然成风”改为“触目惊心”“匡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