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_第1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_第2页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36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c)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的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2(2019广西梧州、柳州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这说明(a)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可知,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19河南新乡模拟)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b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c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19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不可能被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他的思想不可能和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趋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共识,故c项正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故d项错误。4(2019河北唐山模拟)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b)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解析: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5(2019湖北黄石调研)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不泥古薄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派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由于张之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可能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故d项错误。6(2019广东佛山顺德模拟)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c)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解析: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其主要用意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是为维新变法服务,并不是要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故a项错误;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其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所采用的手段,故b项错误;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维新变法,并不是为了肯定孔子对于建制的贡献,故d项错误。7(2019安徽皖江摸底)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梁启超的主张意在(d)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势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解析:“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强调世界视野对中国的作用,故d项正确。8(2019广东惠州模拟)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c)a建立民主政体 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改造国民思想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解析:据材料“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可知两者都主张改造国民思想,来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9(2019河南中原名校考评)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c)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c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d“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即摆脱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思想的束缚。a项与政治革命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无关,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与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无关,故b项错误;北洋政府尊孔复古,强化封建思想的束缚,符合材料主旨,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与摆脱封建思想束缚无关,故d项错误。10(2019江苏六市模拟)“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c)a主张维新变法 b坚持“中体西用”c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学习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材料跟民主有关,故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强调“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反映是新文化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不是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11(2019陕西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d)a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b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 d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解析:“孤独者”“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12(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教学质量测评)新文化运动认为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其强调的是(c)a推翻儒学传统地位 b批判封建礼教本质c树立科学思维方法 d倡导西方普世价值解析:据材料“必须从奴性逻辑中解放出来,不盲从一切权威的、被人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东西”可知强调树立科学思维方法。推翻儒学传统地位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批判封建礼教本质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树立科学思维方法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倡导西方普世价值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黄冈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材料二: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盛行于1865年至1894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从积极的角度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评价。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结合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的内容分析。答案:(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2)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14(2019百校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他(杜亚泉)认为,近代以来,由于达尔文、斯宾塞进化论等所谓西方唯物主义学说的输入,引起了中国社会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急剧变化,而这个变化总的趋向不是积极的而是消极的。他认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的一大缺陷,就是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也即如何从中国“国性”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的问题。摘编自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陈独秀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示例一,据材料中“完全模仿西方文明而缺乏以固有的国性进行必要的整合”,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据材料中“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建立中国独立之文明”得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整合观更适合当时中国的需要;阐述,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珍视。阐述: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批判尊孔复古,提出了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照搬西方文明的主张;杜亚泉针对此文化倾向,提出了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不足,提出要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外来文化进行一定融合;杜亚泉的观点尽管不利于彻底地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