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模拟集训 真题集训-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模拟集训 真题集训-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模拟集训 真题集训-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模拟集训 真题集训-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2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集训 模拟集训 真题集训-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0 高 考 语 文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 解 析 】 ( I ) 军旅: 战事。咨怨: 叹息怨恨。游幸皇帝外出巡游Q ( 2 ) 凶逆: 凶恶悖逆之人。王 室 : 朝廷。泉壤 : 黄泉之下, 地下。 【 参考译文】 来护儿, 字崇善, 还 未 记 事 的 时 候 就 成 了 孤 儿 , 由伯母吴氏抚养。 吴氏照顾抚养, 多 有 慈 爱 的 训 导 。 来 护 儿 自 幼 卓 越 出 众 , 刚开始读 诗, 就丢下书感叹道: “ 大丈 夫活 在世 上 , 应当为国家消灭贼兵来博 取功名! ” 众人对他的话感至惊 奇 , 认为他志向豪壮。等到他长大成人, 雄才大略超乎常人, 志气英伟高远。适逢周朝的军队平定淮南, 来护儿 所住的白土村处于边境地区, 经常 能见 到 军 队 , 来护儿常常感慨, 有建 立功名的志向。到了 隋文帝开皇初年, 宇文忻等人镇守广陵。在平定 陈国之战中, 来护儿立有战功, 晋 官 位 上 开 府 , 赏赐物品一千段。仁寿 初年, 来护儿被改任为瀛州刺史, 因善于治政而闻名, 频频受到慰劳和 勉励。炀帝继位, 来护儿被召入朝, 百姓留恋挽留他, 许多天都不能出 境 , 赴京上书请求将来护儿留下来的, 前后有几百人。炀帝对他说: “当 初国家没安定的时候, 你 是 有 名的将领, 如今天下安定了, 你又成为很 好的刺史, 可以说是双美兼而有之了。 ” 大业六年 , 炀帝巡游江都, 对来 护儿说: “ 穿着华丽的衣服在白天巡游, 是古人看重的, 你如今就该是这 样 。 ” 就赏赐给来护Z 物品两千段, 还有牛、 酒 , 让他去拜谒先人之墓, 宴 请乡里的父老乡亲。还令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聚集到他的宅院中, 畅饮 一整日, 朝野人士都为来护儿感到荣耀。大业十二年, 炀帝又要巡游江 都 , 来护儿劝诔说: “ 陛下兴起战事, 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 外出巡游, 我很担心不合适。希望陛下驻圣驾于洛阳, 根据时节休养生 息。陛下如今巡游江都, 那里是臣衣锦还乡之地, 臣深受恩宠, 不敢只 为自己打算。 ” 炀帝听后, 神 色 严 厉 地 站 了 起 来 , 好 多 天 不 召 见 他 。后 来 , 炀帝怒气消解, 来护儿才被召见, ( 炀帝) 对 他 说 : “ 你竟然有这样的 意思, 朕还有什么指望! ” 来护儿也就不敢再说了。等到宇文化及发动 叛乱 时, 十分忌惮来护儿。这一天早晨( 来 护儿) 将 要 朝 见 ( 炀帝 ) 时, 被抓了起来。来护儿问道: “ 陛下现在在哪里? ” 身边 的 人回答 说 : “ 现 在已被抓了起来。 ” 来护儿叹息说: “ 我 身 为 大 臣 , 担 负 着 国 家 的 重 任 , 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 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 我只能抱憾于黄泉之 下 , 还能再说什么呢! ” 于是就被杀害了。来护儿重诺言, 交往诚厚, 把 财物名利看得很轻, 不置办产业。至于行军用兵, 谋 略 特 别 多 , 每次观 览兵法, ( 他 ) 就 说 : “ 这难道也和人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 他善于安 抚士兵, 纪律严明, 所以士兵都能够为他效死尽力。 专题二古代诗歌蘧赏 考点1 :鉴赏形象 : 1.【 答 案】 欧 诗写 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的征雁。“ 征 ” 写大雁要 飞得很远, 辛苦劳累; “ 繒缴” 表明雁随时都可能有危险。杜诗写了高 飞之归雁。“ 高高” 表现雁的自由自在、 畅行无阻。 【 解 析 】这两首诗虽然都写雁, 但是因为借助雁所表达的情感不同, 因而刻画描写的雁的形象也不同。如欧诗表现了大雁不怕辛苦地远 飞而时刻面临危险的特点, 杜 诗 表 现 了 大 雁 自 由 自 在 、 畅快飞翔的 特点。 2.【 答 案】 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 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 这 些 动 作与 心理 的描 写中 , 可以看到 一个心境悠闲、 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 解 析 】杨万里喜欢描写自然景物, 这首七绝描写了早春雪后晚晴 时优美的山色, 抒发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的美好情怀。可通过诗中“ 逐 胜” “ 忘寒” 等词语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3.【 答案】 前 三句主要运用了“ 桥 ” “ 冰 ” “ 陌上” “ 榆 柳” “ 楼 阁 ” 等意 象 。描绘了初冬时节凄清的氛围:桥下的水面刚刚结了一层薄冰, 路 上已经没有行人了,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 万籁倶 寂 , 悄无人声。、 【 解 析 】 提炼意象要准确, 避 免 不 全 面 或 者 无 中 生 有 。“ 描绘其体 现的环境氛围” 要求语言体现“ 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 议 论性的文字, “ 氛围” 需要抓住意象的特点准确概括。 4.【 答案】 行为洒脱, 情趣高雅。 “ 楚酒困人三日醉” “ 爱把山瓢莫笑侬” , 从陈居士喜欢用“ 山瓢” 喝 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 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 , 白天寻诗, 夜 晚 寻 诗 , 表现 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 解 析 】 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 喝酒喝 到大睡三日, 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 居士 : 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 烦 恼时 喝酒 大睡, 醒来推门走出 房屋赏月寻诗。从 陈居 士饮酒之豪爽, 可见其性格中的洒脱; “亭角 寻诗” 和“ 推户寻诗” 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 诗歌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里, 陈居士从醉睡中 醒来, 到花园一角赏花寻诗的情景。楚酒浓烈, 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 睡了三天!从醉睡中醒来, 陈居士来到园子中。刚刚下了一场雨, 园 中空气清新, 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陈居士大喜过望, 来到亭 子的一角, 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着诗情。 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为 了 浇 愁 , 他喝 了酒, 然后沉沉睡去, 醒来时已是晚上。陈居士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 寻找诗情。他推门走出房屋, 四 周 一片 寂 静 , 天 上 一 轮 明 月 , 地上乔 木高耸, 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 5.【 答案】 容貌病态怪异, 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 用比喻突 出性格。 【 解 析 】 词作上片前两句描写了词人的容貌形象, 后两句则表现了 词人的品质。这位词人, 头发很短, 胡须很长, 眉毛高耸 , 通过外貌描 写 , 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睥睨万物的作者; 面带“ 病” 容 , 体态奇特 , 一 个“ 怪” 字写出了他容貌的整体特征。其 中 , “ 发 短 ” 暗对清朝 的“ 长 辫” , 是极有胆识的艺术展现。而他把自己的心态比作终南山石罅里 的青藤, 任严霜侵袭、 暴雨击打, 自己却等闲视之。 6 .【 答案】 塑 造 了 闲适 、 洒 脱 、 高 雅 的 诗 人 形 象 。通 过 对 “ 柴 门 ” “ 狭 径” 等意象营造的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 的闲适自得;“ 倦卧 ” “ 闲 吟 ” 等 反 映 了 诗 人 洒 脱 的 生 活 态 度 ; “ 竹 ” “ 雪 ” “ 梅” 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志趣。 【 解 析 】 这首七律题为 竹轩诗兴, 写 竹 轩 景 物 , 自然清丽。从所 写的景致中, 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 7.【 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 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 清高自守的品 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 泊清 高、 任性自然的情怀。 【 解 析 】 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需要仔细阅读原诗, 同时抓住关键 词。一 、 二句突出山泉淡泊无名; 三 、 四句说它 清澈可鉴, 飞落 如雨 ; 五 、 六.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 七 、 八句赞 扬它 恬淡 自守 。 因为本诗是 托物言志诗, “ 物” 的品格清楚了, 作者的“ 志” 就容易推测了。 g.【 答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 漫 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姿,泉水 清 澈 , 苍 松 荫 道 , 金 菊 盛 开 。不仅表达 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 解析】前 四 句 集 中 写 秋 天 的 景 色 。“ 秋 景 堪 题 ” 是 总 写 , 以下三 句 , 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 远处的红叶, 近处的 黄菊 , 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 完 整 的 画 面 , 层 次 清 晰 , 色彩绚 烂 , 和谐宁静, 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 抒写其超脱、 隐逸的情怀。 9.【 答案】 “ 兰” “ 蕙” “ 菊” 都是花草,在 词中 都 用 来象征词人高 尚 、 纯 洁的品格和节操。 【 解 析 】 结合注释, 联系离骚中这三个意象的特点, 确定它们的 共同内涵。 考点2 :鉴赏语言 I . 【 答案】 “ 软” 字 一 语双 关, 既 是 写 风 软 , 也 是 写 江 水 之软 。写出了 微风轻柔, 温软拂面, 也写出了 轻风 吹拂 江 水 , 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 软 , 微波轻漾。展现了一幅风吹水皱、 风 和 水 软 的 清 晨 美 景 , 生动形 象 , 具有艺术感染力。 答案深度解析 141 【 解析首先, 应明确“软”的意思和所用的手法; 其 次, 展开联想与 想 象, 描述画面内容; 最 后 , 点明“软” 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歌赏析 晚唐诗人皮日休赞颂孟浩然的诗作是“ 遇景入咏, 不拘奇抉异” 。 倘若用这两句话来评价查慎行的这首诗,倒也十分合适。大通驿, 在 .今安徽铜陵大通河边。诗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离江西、 往北 京、 途经 安 徽 , 这 时 , 晓雾 初散, 旭 日 东 升 , 翠 烟 红 树 , 清 风 淡 云 , 构成一幅空 灵 、 潇洒的画卷。“ 挥毫落纸如云烟” , 诗人毫不费力,随笔写出他的 所见所思, 不但是“ 诗中有画” , 而且还认为这幅画就如后梁著名的山 水画家荆浩、 关仝用深浅的墨色精心绘制出来一样。 2.【 答 案 】 “ 闲” 字是本句的“ 诗眼” , “ 郡僻” “ 昼掩门” 对“ 闲, , 字作了进一 步渲染, 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到商 州 , 故一“ 闲” 字 , 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 解 析 解答本题时, 首 先要 明确指 出其“诗眼”, 然后结合注释和 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即可。、 3.【 答 案 】 “ 荒 ” 是 荒 凉 、 冷 落 瘦 ” 指瘦瘠O 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 描 物 、 造境角度) : 数缕荒烟, 几户人家,在暮 色笼罩之下, 尤 显 荒 凉 冷 落 ; 瘦 野 薄 田 , 狭 促 如 刀 , 瘦 瘠 之 至 O “ 荒 ” “ 瘦 ” 二 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 达出诗人面对“ 荒村” “ 瘦 田” 的第一感觉,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情感寄寓来看( 抒情角度):“ 荒” “ 瘦” 二 字 , 包 含 地 僻、田瘦等多 重 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 关 怀,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 解 析 】 本题是高考 常考 的“炼字”题。首 先 , 应该 明确“荒” “瘦” 这两个字的意思, 品味这两个寻常字眼的不寻常之处。其 次 , 展开联 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最 后 , 点出“荒” “瘦”二字更好地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以及注释中 的信息把握诗歌情感。 4.【 答案 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突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 点化为神仙阆苑, 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 得当,富有浪漫 色彩。境界缥渺开阔, 语言 洒脱 灵动。“ 阆山” 通 “ 阆苑” , “ 滁 州 ” 望“ 阆州” , 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换。“ 闻说” 二 字 导 入 传 说 , 忽 又接以“ 楼高” 句设想将来, 灵 动飘逸, 挥洒自如。 【 解 析 此词的语言特色“飘逸”,一是表现在安徽餘州的欧阳修遥 想远在四川的阆中如同神仙阆苑, 令 人 神 往 , 虚 实 结 合 , 富有浪漫色 彩 ; 二是“阆山”通“阆苑”,“餘州,望“阆州”, 出现了多重时空的组 合。“闻说” 二字说明要引入传说,“楼高” 句设想将来不能望见老朋 友的身影, 写尽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灵动飘逸,挥洒自如。 5.【 答 案 】 “ 雪” 隐喻白发, 与“ 朱” 相对, 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 隐含着诗人 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感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 寒食之哀以 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 使诗人对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 解 析白发与朱颜对比, 表现出容颜过早衰老, 诗人所表达的哀叹 感情自然流露出来。 诗歌赏析 诗以杨柳春风起兴,却没有描写春天的美景, 而是表达了 一种伤 春早衰的感叹。 颈联诗人用“ 雪” 与“ 朱” 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 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 当 时三十岁左右的诗人, 本该黑发朱颜, 事实上却“ 白发争出” “ 朱颜早 凋” , 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 自己虽然身居官位, 却丝毫 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 推 行新法, 又 遇 到 重 重 阻 力 , 自 己呕心沥血、 殚精竭虑, 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 苍 颜毕 现 , 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 !还不如早日辞官, 渔樵为生来得逍遥自在。 整首诗把思乡之愁、 哀 悼之痛、 早 衰 之 叹 、 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 起 来 , 并用“ 雪” 与“ 朱” 这两个字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 地表现了出来。 , 6 .【 答 案 】 朋 友 的 船 远 去,几 乎 看 不 到 了,可夕阳依依不舍地一再回 首 。这两句与第一句中的“ 侵晓梦” 呼应 , 写出送别时间之长;用拟人 手 法 , 景 中含 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 解 析 首先还原词句的内容, 上片后两句是说故人远去, 几乎看不 见 了 , 夕阳依依不舍地回首。然后根据诗歌运用的拟人手法, 分析作 者对友人的不舍。 7.【 答案】 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 空旷来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 浓。视听兼具, 动静结合, 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 静寂的美好景致。 【 解析“谷静风声彻”一 句 , 从听觉的角度 , 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 之响, 是以静衬动。“山空月色深”一句, 是从视觉的角度 , 用山的空 旷来衬托月色之浓。这 两句 视 听兼具, 动静结合, 突 出了 山间 空 旷 、 静寂的特点。 8.【 答案 “ 访 ” , 访 问 , 访寻。诗句将寒梅拟人化, 生动地表达了诗人 走出房舍, 到梅树下向寒梅探问春天归否的迫切心情。 【 解析赏析诗句中某个字的妙处,可以从字的本义、 其在诗句中的 具体意思、使用的手法、描写的具体景物或场面 、 抒发的情感等角度 切入。“访”是“访 问 、 访寻”的意思,“闻道春还未相识, 走傍寒梅访 消息”大意为“听 说春 天巳 经 回 来 而 我 还 未 识 其 面 , ( 于 是 ) 走出房 舍 , 向寒梅访问消息”。梅是 一种 植物 , 怎么能访问呢?这里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 写出了诗人期盼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9.【 答案 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 从建 康的险要形势入手, 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 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 弱的谴责, 勾画出大声疾呼、 痛苦欲绝、 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 【 解析】 这两句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虎 踞龙盘” 说明了建康 地势之险要。有如此显要的地势, 而南宋朝廷却不思抗击金兵、 收复 中原, 暗含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 质 问 , 表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词 人形象。: 考点3 i鉴赏技巧 圖 1.【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 的手法,( 点明修辞) 春愁乃无形之 物 , 帘儿一卷, 它竟像鸟儿一般被放了出去, 化无 形为有形, ( 阐释运 用 ) 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 生 动,写出了词人在明媚的阳光伴随着 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后, 心情为之一畅的感觉。( 分析效果) 【 解 析】赏析词句的表达技巧, 要注重两个方面: 一是使用的手法, 二是这种手法的具体作用。“卷帘尽放春愁去” 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 屋外; 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 但用“放” “去”等动词, 使用了比拟的 手法, 把“愁”化无形为有形, 使得词句更加形象化。 2.【 答案韦 诗 : 比 喻 , 以 烛 喻 月 。 山 月 皎 洁 , 宛 如 夜 烛 相 伴 , 照人 无眠。 赵 诗 :借 代 , 借“ 晕” 代月。“ 晕 ” 配以“ 冷” , 突出月夜寒意侵人; “ 晕 ” 又预示天气变化, 弓 I出下句。 【 解析】韦诗第一句“皎如烛”运 用 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赵诗第一 句中“侵残烛”的应是“月” ,此句以“晕”替代。赏析修辞手法时要结 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 3.【 答案 妙在 用三层对 比突出了诗人的忧愁和潜藏于胸的豪情 壮 志 。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 “ 久” 与“ 偶 ” 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 心世界。 【 解析】 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表现手法为对比,所以回答时应该明确 指出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再结合“妙处” , 回答对抒发作者情感的好 处即可。 4.【 答案 借楼上笛声、 春水瞑云、 千 里 燕 子 、 雨 中 梨 花 , 从 听 觉 、 视觉 的角度,以用典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 解析】“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明确了范围是“上 片 ” , 问 题的关键是“怎 样 借 景 抒 情”。答 题 时 应 注 意 : 思 路 清 晰 , 有条 理 ; 必 须 答 出 三 个 方 面 , 即 借 什 么 景 ( 意 象 ) , 用 什 么 方 法 , 抒什 么情。 5.【 答案 托物言志。词人借不与群芳争春, 虽然“ 成泥 ” “ 作 尘 ” 而芳 香如故的梅花来表达自己虽遭不幸, 前途坎坷, 但决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局尚节操O 【 解 析 这首词虽是咏梅, 但目的并不在此, 而是借梅花来体现自己 的节操。 因 此 解 答 此 题 时 , 一 方 面 要 答 出 手 法 , 另 一 方 面 要 具 体 分析。 6 【 答案】 翻腾“ 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 心 ; 步履迟 迟,驻 足 流 连,惜 春之情;三三两两, 唤船离去, 叹春之意。 【 解 析 】“番腾妆束闹苏堤”, 写西湖苏堤上游人如织,“妆束”漂亮, 争相 赏春;“凌波寸不移”, 写游湖的女子定步不移, 驻足凝神, 极尽其惜春之 情;直至暮色渐起, 才三三两两结伴叫船, 带着无尽的留恋之情和伤春之 感回程。可结合标题“西湖春暮”解读作品中的形象及其情感。 142 高 考 语 文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7.【 答 案 】 双关手法( 象征或托物言志) 。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 一 层 是 说 , 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 霞 食 柏,权 且 充 饥 ; 另 一 层 是 说 , 明霞 翠柏非凡俗之物, 诗人 借此表现自 己 虽生于乱世,饥 寒 交 迫,但仍不 同流俗, 追求高尚品德的志向。 【 解 析 】 首联“翠柏苦犹食, 明霞高可餐”, 诗人紧扣诗题, 写出两层 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 只得餐霞 食 柏, 权 且 充 饥 , 这 是明意。 除 此之外, 还 有另 一 层 言 外 之 意。在 古 人 看 来 , 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 物 , 杜甫此语出自 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 大人赋 “呼吸沆瀣餐朝霞” 。这表现了杜甫虽生于乱世, 饥寒交迫, 但仍不同 流 俗 , 追求高尚品德的志向。 8. 【 答案】 诗人因仰慕,故而“ 攀援” ; “ 叹息” 起于赞美之情, 进而渴望 与之成为知己。这两个细节描写暗示了诗人孤傲高洁的情怀和对崇 高人格的追求。 【 解 析 】 诗 题“咏 岩桂”表 明 这 是 一 首 咏 物 诗 , 作者借对岩桂的赞 美 , 表达自己对崇高人格的追求。指出细节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即可。 9.【 答案】 衬 托 。诗歌第一、 二句写马疲劳地卧在长坡上, 以马疲于山 行及渡口西沉的斜阳衬托诗人倦于奔波的心情。“ 山风吹空林, 飒飒 如有人” 两句先以风吹“ 空 林 ” 来 表现林的“ 空 ” , 又以仿佛有人而实 则无人来衬托林的“ 空 ” , 进 一 步 突 出 了 诗 人 疲 于 奔 波、寂寞无聊的 心境。 【 解 析 】 诗歌前掘句均描写景物, 虽然没有人物出现, 但从诗歌标题 来 看 , 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所见到的景象。 一个“疲 ” 字奠定了 景物的基调, 也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山林空寂, 山风吹起, 飒飒 作 响 , 好像有人在这里, 但其实根本就没有人, 以“空林”和“飒 飒 ”的 风声衬托诗人心中的寂寞无聊。 考 点4丨 鉴 赏H感 S 1.【 答案】 欲抑先扬。上片“ 道 是 ” 句 是 扬 , 下 片 “ 道 是 ” 句 是 抑 , 欲抑 先 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任凭风雨摧花的不满,以婉约之 笔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才不见用、 遭受压制的愁苦情怀, 流露出对当权 者迫害和摧残人才的不满。 【 解 析】首先分析诗句, 先写花的可爱, 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 起 , 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 丰富了全词的意蕴, 突出了作者创作 本词的寓意, 很耐人寻味。接着写花被“雨洗风吹了” 的惋惜之情,用 “道是天公果惜花”来表 现作者的 不满之情。“道 是 天 公不 惜花 ” 句 是 扬,“道是天公果惜花”句是抑, 欲抑先扬,抑扬之间, 流露出词人对 风雨摧花的不满。 2.【 答 案】 韩诗描绘了清新自然的早春景色, 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 情和对春天的热爱 、 赞 美 。 万 诗 则 通 过 风 絮 满 城 , 青山寂 寂不见 家 , 以及想象中的百年之后的“ 孤 月 ” 和 “ 梨 花 ” 表 达 人 生 无 常 , 不知 归宿何方的怅惘和感慨。 【 解 析 】 韩愈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其 一 ) 通过细致入 微的观察, 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 写 景 清 丽 , 表达了由春 天 来 临 时 生 机 蓬 勃 的 景 象 而 引 发 的 喜悦 之情 ; 万 诗 则 通 过 “ 风 絮 ” “ 寂寂” “ 孤月” “ 梨花” 等 意象, 表达 人 生 无 常, 不知归宿何方的怅惘 和感慨。 . . .3.【 答 案 】 “ 乐圃” 两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达了对朋友的牵挂 和 相思; “ 寄声” 句直抒胸臆, 表达了与朋友离别的忧愁;“ 桂丛 ” 两句 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归故里的情感。 【 解 析 】词的下片 ,“乐圃” 两句是想象分别以后朋友登高远望的场 面 , 表面上是写友人, 实际是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牵挂; “ 寄声聊为诉离 忧”一句, 直接抒情, 表 达 与 朋 友离 别 的 愁绪 ;“桂丛 ”两句表达了作 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答 案 】 首 联 行 踪 的 变化, 隐含 宦游 羁旅 之苦 。 颔 联 中 的 “ 江 山重复” , 表现出诗人对山川之胜的赞赏。 颈 联中 的 “ 棹 歌 欸 乃 ”, 表现出诗人归乡途中的急切与喜悦。 尾 联 表 现 出 诗 人 留 也 难 安 、 去也难安的矛盾迷茫的愁情。 【 解 析 】结合注释, 首联“梁州” “益州” “度 泸 游 ” 交代了诗人的行 踪 , 可以看出宦游之苦; 颔联写江山美景争相入眼, 表现出作者对山 川美景的喜爱之情; 颈联“棹歌欸乃”表现出作者归乡的急切与喜悦; 尾联直抒留也难、 去也难的矛盾愁情。 5.【 答 案】 怀才不遇之情。首联故人虽然才华横溢,有凌云之气,但 如此才士, 为何沉沦下僚呢?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写出, 更能表现愤懑 之情。贫贱自守, 不慕名利之情。“ 头白眼花” 本应是儿孙绕膝、 安 度余年的时候, 此时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 儿婚女嫁” 之 后 , 才有机 会挂冠归去, 终老家山, 表现了他不慕名利的品格。 【 解 析 】 黄庭坚常与一些怀才不遇之士结为莫逆之交, 在一些赠答 诗中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 借 以 抒 发抑 郁 不 平 之 情。这首七律就是 这一类诗, 诗寄王文通, 所以诗中所写就是王文通。首联写人才被埋 没 , 表达了一种愤懑之情。颔联写 友人 为 官 , 实 是 迫 于 生 计 , 非其本 愿 , 写出他不慕名利的品格。颈联在豪放旷达中似乎包含无限感慨, 貌似放达, 内里却有种种牢骚抑郁。尾联出语婉转,“割鸡” 呼应首联 的才高位卑, 写出作者的怨愤不平之意。 6 .【 答 案 】 “ 异乡” “ 独上” 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 凄凉; “ 惟 有雁” “ 更无州” “ 冻 不 流 ” 表 达 了 作 者 生 活在 边塞 艰苦环境中 的凄 苦 ; “ 贫官” “ 客” “ 离恨” 表达了作者人生不如意的郁闷、 无奈。 【 解 析 】 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如“异乡” “ 独 上” “惟有雁” “更无州” “冻不流” “贫官” “客” “离恨”分别表现 了诗. 人的孤独、 凄 苦 、 人生不如意的愁绪等感情。 7.【 答案】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海 南 ),处 境 艰 难 , 但由于 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 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 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 诗人被流放到万 里之遥的天涯( 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族 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 【 解 析 】 第一步: 抓抓住表现人生态度的关键词句。 本题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特征, 二 要结合本 诗内 容。本诗是 诗人被贬海南后所作的,“莫作天涯万里意, 溪边自有舞雩风” 两句表 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第二步:析分析作者的人生态度。 “总角黎家三四童, 口吹葱叶送迎翁” 表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 作者与他们的亲密关系。“莫作天涯万里意”直 抒 胸 臆 , 说明他被政 敌迫害、 漂泊天涯却不以为意, 始 终 保持 乐观 向上 、 超脱旷达的人生 态度。“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 即可表现出作者的逍遥、 乐观。 8.【 答 案 】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 破帽多 情却恋头” , 作者以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 不管风怎样吹都不肯离 开 , 来表达自己渴望超脱却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情感。“ 明日黄花蝶也 愁 ” , 作者以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 连迷恋它的蝴蝶也会为之惆怅, 来表达良辰易逝, 应乐观生活的情感。 【 解 析 】 答题时注意诗歌的标题、 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根据 诗歌的注释( 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和课本所学的内容应该知道这时苏 轼已经具备一种豁达的情感, 再结合词句“万事到头都是 梦, 休休” , 可知是_ 一种渴望超脱与旷达乐观的情感。 9.【 答 案 】 ( I ) 同 :均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慰问之情。 异:高诗情谊真挚而又气势雄健, 尤其 尾联 “ 莫 鋳 躇 ” 之 语,在赠别的 悲伤气氛中翻出一股豪迈之气;李诗则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之中, 诗人借助飘落的“ 杨花” 、 悲啼的“ 子规 ” 渲 染 “ 愁 心 ” , 从而传达了对 友人被贬的关心和忧虑。 【 解 析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而且被送者都是贬谪之人, 所以两首诗 都表达了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和安慰, 这是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 的相同之处。在高诗中, 写景意境开阔, 抒 情 真挚 , 尾联针对李、 王两 位少府遭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劝慰, 并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 望。而李诗中, 作 者 借 助 飘 落 的“杨 花”、 悲 啼 的“子规” , 描绘了萧 条 、 凄楚的景象, 表达了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 四两句寄情于 景 , 对友人被贬表达了由衷的关心和忧虑。 考 点5丨诗歌选择题. 1.A “ 元日” 指正月初一。 2. C “ 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 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 想 ” 错,从诗歌中看不出诗人有这种想法和思想。 3.C “ 诗歌最后两句江中美女心存幻想” 错 , 诗中尾句借用谐音, 饶有风趣地把小孤山说成“ 小 姑 ” , 把 澎 浪 矶 说 成 “ 彭 郎 ” , 并非真是 要告诫舟中商人什么。 4.A “ 乐景” 错 , 依据 后 面 的 “ 春 残 ” 可 知 , 4 草 色 芊 绵 。雨点 阑 斑 ” 是 晚春的景色, 不能界定为乐景。 答案深度解析 143 5 . B 诗人将青口帅归入豪杰之列, 表达对“ 千年豪杰” 的赞美; 而辛弃 疾表达的是对英雄难觅的无奈哀伤。 6 .B “ 愁 ” 乃为碰破樱桃而担心, 表现西蜀樱桃的鲜嫩, “ 弱 点” 一说无 从 谈 起 ;而 且 对 此 诗 人 内 心 是 喜 悦 的 , 而 非 “ 给 诗 人 增 添 了 一 丝 哀愁” 。 7.A “ 作者不务 政 事 ” 错 , 根 据 注 释 可 知 , 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 官 , 是无政事可做。 8.A “ 描绘出送别时凄凉、 冷清和萧瑟的景象” 错 , 词人描绘出的是郊 野送行的壮阔场面。 9.A “ 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错 , 作者回忆中的故乡生活是 轻 松闲适的。 钃 纖 讓 酬I 1【 答 案 】 ( I) C (2 ) 全诗按照时间顺序 描写了日暮后的凄凉景色。 由看得见“ 霜叶 稀 ” 的傍晚时分, 写到 夜 色渐浓、 城 门 关 闭 , 进而写到明 月 初 上 , 直到 夜阑人静, 坐听阁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随着时间的推移, 诗人孤独 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 直到 “ 乡心正欲绝” 。诗人巧妙地 将内心的感情融和到环境中, 意蕴深厚, 感情绵长。 【 解 析( I) “可见他忧国忧民”错 误 , 选项 有拔 高 之嫌 。从诗中来 看 , 诗人由渔夫未归, 触动 自己的离思, 又想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能到家, 家人肯定也是盼着自己回去。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解题 时 , 注意题干中 的“ 时间 顺序” “描写” “抒情” 等关键词。在诗歌每一联中我出能体现时间的 词 语 , 并根据时间的推移来分析情感。首联“暮 天”指 傍 晚 时 分 , 借 “青枫” “霜叶”等秋景烘托内心的凄清孤寂。颔 联“孤 城闭 ” 写暮色 渐深, 借城的孤单、 鸟的孤独烘托内心的落寂和萧条。颈联“月初上” 写新月, 借渔夫未归流露出乡情旅思。尾联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 满怀的悲愁痛苦。 2.【 答 案 ( I) C (2 ) 乌 云 散 去 , 明 月 高 悬 , 不 需 点 缀 ; 青 天 碧 海 , 本 就 澄 澈 清 明 。 意在表明人生的磨难终将结束, 自己原本就是清白的。表达了 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 解 析 ( I) “表 达了 对 朝 廷的 忠贞 之情”错 误 , 由 尾联可知, 诗人 “九死南荒”而“不恨”, 是 由 于“兹游奇绝冠平生”, 看到了海内看不 到的“奇绝”景色。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做题 时, 把握诗句 中的关键词, 来 体 会 诗 句 的 意蕴 和诗 人 的 情感 。颔 联 中 “ 海色本澄 清”中“澄清”一词具有双关义, 既指海色, 又体现作者的清白; “ 云散 月明”同样也具有两层含义, 既指天空景色的变化, 又表明人生的磨 难终将结束, 从而表达了诗人遇赦北还时的欣喜之情。 3【 答 案 】( I) D ( 2 ) 回家的路程万里之遥, 如今已走了三分之一,再做几回梦, 就可以 回到自己的家了。 这两句写出了路程之远与行进之缓, 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 解 析 】( I) “山川相迎复相送” ,运用拟人手法, 写的是山川对诗人 迎而复送。 i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句运用夸张的修辞, 写回家之路 虽然很遥远, 但现在已过三分之一;“几梦即 到石湖边 ” , 生动形象地 写出很快就可以回到自己在石湖的家了。这两句字面意思写路程之 远与行进之缓, 实际上抒发了诗人急切的归乡之情。 4【 答 案 】( I) C (2 ) “ 且待渊明赋归去” 借 用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传达出诗人志 向难酬、 不满 时政 、 思乡归隐的想法, 表现了他孤寂清寥、 不得志的情 感 ; “ 共将诗酒趁流年” 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 酒作诗的期待, 表 达 了 对 友 人 的 思 念 以 及 期 待 与 朋 友 相 聚 的 温 情 。 这两句对比鲜明。 【 解 析 ( I)颈 联 是 说如 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 的欧阳修了 , 表达 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而不是“将自己与欧阳修作比较, 表达出不 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 (2) “且待渊明赋归去, 共将诗酒趁流年”两 句中, 前一句是化用陶渊 明的诗“归去来兮辞”,借陶渊明远离官场、 归隐田园含蓄地表达自己 对时局不满、 意欲归隐的心态。后 一 句 , 意 思 是 时 光 在 流 逝 , 诗人很 想 和 友 人 在 一 起 饮 酒 作 诗 , 共 叙 友 情 , 表 达 了 对 远 方 友 人 的 思 念 之情。 5.【 答案】( I) D (2 ) 奔波忙碌之愁。“ 几问津” “ 忙于 我 ” 等 表现 诗人 的 奔 波忙 碌 。 孤独之愁。“ 客愁” “ 孤枕” “ 沙鸥” 等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 孤身在 外的孤独之愁。思乡之愁。“ 乡国梦” 等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 愁。 朋友零落之愁。“ 交 游 落 落 倶 星散 ” 直言本身就不多的友人四 处 飘 零。 【 解 析 】( I) “交游落落倶星散, 吟对沙鸥一怆神” 是说朋友都像星 星一样零星地散落在各地, 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 想起自 己孤单漂泊的情形, 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2)首联写扬子江渡头, 几回回经由, 江上风波依旧, 而旅人巳添了新 愁。颔联, 借青山的整暇和凝重, 来 反衬 旅人 因 有 所 求 而离 乡背 井 、 拋妻别离, 铺衍旅人奔波愁劳之状。颈 联 ,“孤枕” “乡国梦” 等表现 了诗人客居异乡、 孤身在外的孤 独之愁和思乡之愁。尾联说朋友都 像星星一样零星地散落在各地, 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 诗 人想起自己孤单漂泊之苦。 6 .【 答案】( I) C (2 ) 写山的连绵无边, 突出离家之远、 归 乡 之 难 ; 以流水自喻, 说明 归乡无期;借浮云暗示自己漂泊孤寂;借明 月 表 明自 己 的 乡思 之 浓 。 借景抒情, 通过描绘凄寒的秋夜景象来突出羁旅之愁、 乡思之苦。 【 解析( I ) 本 题 考 查的 是 对 诗 歌 内 容 的 理 解 。结合本诗的主题 “乡思”可知, 九 、 十句写诗人梦到银河落下, 长梦过后天上星星稀少, 是为了烘托.自己的孤独。 (2)本题考k诗歌意象的作用。“连山”和“流水” 两个极具内涵的意 象 , 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 山的连绵, 突出离家 之远 、 归乡之难; 以流 水悠悠, 突出归乡无期;“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 又表达了季节 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7.【 答案】( I) B (2 ) 联 想 、 想象丰富( 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 嗅觉形象) 。诗人初 到黄州, 见“ 长 江 绕 郭 ( 城 ) ” “ 好 竹 连 山 ” , 顿时产生了 “ 知 鱼 美 ” 和 “ 觉笋香” 的意趣, 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 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 憧憬。紧扣“ 初到” 的题意, 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 随缘自适 的人生态度。 【 解 析 ( I)苏轼贬谪黄州, 所 领 的 官衔 都 是 虚 授 之职 , 并无实权 。 而且“不得签书公事” , 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 自我 宽慰中略带牢骚, 但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作者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 因黄州多竹 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 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 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 为味觉、 嗅觉形象, 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同时, 这一联紧扣 “初到”题 意 , 也流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 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8.【 答案】( I) D (2 ) 特 点 :往来自如或自在轻快。作 用 : 以乐景衬哀情。分析: 布幔闲 卷 , 蝴蝶翩跹, 穿空而过, 片片白踏轻快地逐流飞翔, 诗人描绘了一幅 蝶鸱自由往来的美好画面, 反 衬 出 诗 人 年老 体衰 、 漂 泊 异 地 的 困 苦 , 如此情境下仍思虑朝廷, 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困苦中心系国运安危、 担 忧时局多难的悲悯情怀。 【 解析( I ) 应是由近及远。 (2)颈联中,“蝶”这个意象是“戏蝶”, 动作是“过”;“鸥” 这个意象是 “轻鸥”, 动作是“下” , 两个意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轻快飞舞的感 觉 ; 结合全诗来看, 作者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描绘蝶鸥自 由往来的美好画面, 反衬出诗 人年老体衰、 漂 泊 异 地 的困 苦, 以及忧 国忧时的情怀。 . 144 高 考 语 文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韉 拟 議 顆Il 1.【 答 案 】( I) C (2 ) 音 , 指砧声。思妇寄一腔苦情于捣衣, 盼望丈夫能够听到这饱 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音 ” 字是对全诗捣衣之故与 捣衣之事的总 结 。表面写捣衣的声音响彻云外, 实际上这正是思妇爱情和苦心 的传达。着 一“ 音 ” 字 , 全诗 情感 的表 达 显 得含 蓄深 厚。( 围绕总括 之 意 , 从诗歌的内容与情感两方面作答, 言之成理即可) 【 解 析 】 (I )宁辞, 岂辞。颈联的意思是我哪敢因疲倦而对搗衣有 一丝怠懈呢, 应该尽心尽力把衣服做好, 早 点寄 往丈 夫征戍的边 地 。 而非“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做 题 时 , 首先理 解“音” 为捣 衣之声。捣 衣 的 主 体 是 女主 人 公 , 从 内 容 上 看 , 她寄一腔苦情于捣 衣 , 盼望丈夫能够听到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音”字是对全诗 捣衣之故与捣衣之事的总结; 从情感上看, 捣衣之声实际上是女主人 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 答 案 】(I) C (2 ) 以景衬情。翠竹 青青, 千 山 碧 绿 , 芳 草 萋 萋 , 杨 柳 依 依 , 一片大 好 春 光 , 而有情人天各一方, 只留得闺中 人 独 守 空 楼, 本是美好的春 色却让相思者徒增怨恨。以事写情。倚楼独 立 , 远眺 千 山 , 反复读 信 , 翘首月下, 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以 典寓情。风 摇翠竹, 吹箫声断, 芳 草 离 恨 , 都在 典故的化用中寄寓着 相思的离愁。直抒胸臆。“ 相思 字, 空盈幅;相思 意 , 何时足? ” 直接 抒发了内心的深情和苦楚。 【 解 析 】(I) “ 相思意,何时足?”意思是尽管来信中满纸是相思的文字, 却也解除不了读信人相思的煎熬, 并不是说来信人的相思之意难以表达。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敲 碎 离 愁 , 纱 窗 外 , 风摇翠 竹”, 环境的幽美, 衬 托出主人公的孤寂、 愁 闷 ,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表 现手法。“相思字, 空盈幅; 相思意, 何时足?”是直接抒情。“ 但试把 一纸寄来书, 从头读” “立 尽月 黄昏 , 阑干曲”写 女 主 人 公 反 复 读 信 , 翘首月下, 这些行为细节无不表现出女主人公极度的相思。据小注 可 知 ,“风摇翠竹” “吹箫声断”, 均运用了典故, 表达了相思之情。 3.【 答 案 】( I) B (2 ) 拟人。“ 燕语” 赋 予燕 子以 人 的 动 作 , 形象写出了和平欢乐的 场 景 。对比。“ 莺啼燕语” 的春景与“ 路几千” 的边关对比 鲜明, 使 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 虚 实 结 合 。第 一 句 是 眼 前 实 景 , 第 二句是想象,表达了对征人的挂念。 衬 托 ( 反 衬 、 以 乐景衬哀 情)。 第一句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 第二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 不能 享 受这宁静, 无法得到这温情, 在 第一 句 春意 盎然 的 反衬 下, 第二句 更显得沉郁悲壮。( 答出三点即可) 【 解 析】( I ) 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 路 几千” , 讲述京城与边关的距 离遥远,“皇宫奢靡的生活”与“顿生愤懑之情”都是曲解。 (2)答题时要注意先明确具体的手法, 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 , 分 析所用手法的艺术效果。 觀_細 I . 【 答 案 】( I) B ( 2 ) 诗人从多角度观景、 捕 景 , 写景 形 象 逼 真 , 有 声 有 色且 富于 变化。 动静结合。“ 冈势” “ 烧 痕 ” 是 静 景 , “ 河 断 ” “ 春 人 ” 是 动 景 。远 近结合。山川大地是远景, “ 人收钓” “ 鹤振翎” 是近 景。日夜之景 结 合 。“ 野 亭” 所观是日景, “ 明月上前汀” 是夜景。自然与人相结 合 。在诗人的笔下, 自然是景, 自然中的人也是风景。 【 解 析】(I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春 入烧痕青”, 是说春 风吹过, 野地里的烧痕巳经是绿色葱葱, 将春天到来的不可抗拒表现 得蓬勃且细腻。 (2)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在本诗中,“冈势” “烧痕” “河断” “春入” “人收钓” “鹤振翎” “野亭” “明月”等都是景物描写。其中, 有动 景 , 也有静景, 动静结合;有远景, 也有近景, 远近结合;有白天景色, 也有 晚上景色;有自然之景, 也有人文之景。体现出写景的多角度。 2【 答 案】( I) C (2 ) 叠 词 , “ 弥弥” “ 隐隐” 表现了水之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