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1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2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3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4页
第五讲--文学接受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 文学接受论文学活动不能停留于作家写完作品这个阶段,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经过传播、消费文学接受,才能实现。在传播、消费过程中,一般性阅读是最基本的接受形式,而在阅读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接受的高级形式。一、文学阅读读者是文学阅读活动的主体(作品是客体),因此关于文学阅读的探讨可以从读者开始。(一)关于读者的角色1、被动者角色认为文学阅读是读者寻求作者创作意图的过程。此观点在中西方文论传统中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初期仍然流行。此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对后来者的影响较大。康德“审美无功利”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理论支持。判断力批判提出“审美无功利”,因此读者要以无功利的心志去阅读作品,从而领悟作家赋予作品的意义。因此,读者受制于作家和作品,作家成为了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此后欧洲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论大体支持这种观点。显而易见,他们忽视了读者的价值(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合理性。象征主义文论对读者被动角色的肯定。法国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1842-1898),认为诗人要把诗的意蕴一点点地暗示出来,而读者应该一点点去猜测诗的意蕴或象征意味。再如,法国象征主义代表瓦雷里(1871-1945),认为对于象征主义作品,读者需要具有“克难”的能力,因而读者的阅读犹如“带着镣铐跳舞”。2、主动者角色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美国读者反应批评等理论相继兴起,从不同角度突显了读者的作用,使读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甚至出现了读者中心论。(1)现象学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作为哲学流派的现象学(略讲),是由德E.胡塞尔(Edmund Husserl, 18591938,主要著作有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以及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的一部分。)奠定的。现象学的口号是“意向性”和“回到事物本身去”。意思是要人们通过直接的认识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其方法是现象学的还原法:把事物的存在排除在考虑之外,剩下的只是纯粹意识,即意向性本身。在确定了意向性概念后,人们在把握事物本质时,事物是意向地内在于意识之中的或者说存在于意向体验中的对象。现象学美学:用现象学的方法解释美学问题以及为美学建立现象学基础的一种美学思潮。现象学美学方法论的特征:(1)认为作品是特殊的审美客体意向性客体,即人为了具体目的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客体。这种客体不是纯粹的实物,也不是纯粹的意识。作品创造了一个独立世界和现实世界有联系但又不是和它同一的世界。(2)重视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结构分析。波兰的英伽登(Roman Inganden)把作品分为语词一声音、意群、系统方向和意向性客体所体现的世界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前后依次相互制约,前一层次为后一层次的基础,每一个层次都在整体中起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体。(3)重视作品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作品的虚构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同,它包含了许多“不确定点”,留下许多“空白”。强调审美主体的再创造作用,参与艺术创造活动。在阅读作品时,要对“不确定点”和“空白”进行“具体化”和“重建”,以完成作品并实现其潜在要素。(4)对审美对象的把握,不用传统美学的演绎法,也不用心理学美学的归纳法,而采用一种特殊的直觉本质直觉。现象学美学方法对作品结构和要素的分析,探索审美客体“图式化方面”所留下的“空白”,有独特作用。这种方法在西方美学研究中有较大影响,开启了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的产生。现象学美学理论代表:【德】美学家R.哈曼(18791961)、【德】美学家M.盖格 (18801937/1938)、【德】H.吕采勒(1902?)、【德】R.欧德布莱希特(18831945);【法】米凯尔.杜夫海纳(1910?)、【波兰】R.因加尔登(1893-1970)等。小结:现象学美学探讨文学活动时,注意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研究不能仅从作品方面入手,必须把读者纳入研究视野之中。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地位是平行的,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读者就不会产生作者,更不会产生作品。(2)阐释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阐释学代表人物【德】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于1962年出版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效果历史”这一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范畴。效果历史:是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的文学接受范畴。指文学史上的作品在纵向历史中所呈现的效果,它是通过阐释者的阐释而呈现的。文学作品的效果历史是变化的、是向未来延伸的,它表明文学接受是阐释者对文本的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过程。效果历史的启迪意义A:文学作品的传承史就是其效果史,作品是开放的需要在阐释者身上实现其效果。B:阐释者与文本相遇、对话、互问互答,从而展示出文本的效果。C:阐释者在历史与当代的关系链中展示文本效果,充分揭示经典作品的当代意义。D:优秀作品可以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维时间中呈现永恒价值。(3)接受美学对读者地位的重视以接受美学代表的伊瑟尔(【联邦德国】,1926-?)、姚斯(【联邦德国】,1921-?)为例。伊瑟尔:代表作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阅读活动:审美作用理论(1972)、隐含的读者(1972)等。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预想的能接受或领悟其作品的人群,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它是伊瑟尔在隐含的读者、审美过程研究等论著中提及并予以阐释的重要概念。注:作家对隐含读者的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则是无意识的;隐含的读者主要由作品题材、内容、审美风格、价值取向等决定;现实读者很多时候与作家设想的隐含的读者不一致。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它们是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提出的。第一文本指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制品,尚未与读者发生关系,是一种自在的存在物。第二文本指与欣赏者发生了关系的,成为欣赏对象的文本。不确定性与空白:是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论及的问题,借用了波兰学者英加登的概念。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留有不确定处,从而形成尚待阅读者去解释的空白地带。(原因在于文学艺术采用的是描述性语言,不像科学语言那样准确明白,因此形成不确定性与空白。它要求读者用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去填充。)召唤结构:它是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探讨的重要概念。指作品本身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地带对于读者填充的召唤。召唤结构表明作品对于读者的期待,隐含了不同意见的读者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姚斯代表作: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1967)、文学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当代意识(1972)、艺术史与历史(1973)、审美经验与文学阐释学(1974)等。期待视野:是姚斯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那儿借用的。原意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时,以自己经验为依据,对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所持有的期待。姚斯借用到文学理论后,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期待,旨在说明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主动性。当作品内容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一致时,读者很易进入阅读但易失去兴趣;当作品内容超出读者期待视野时,更易引读者兴趣,进而拓展读者的审美经验,引起期待视野的变化。(参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注:由于期待视野可以树立一种审美尺度,所以随着期待视野的时代变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可能会重获新生,而一些曾经辉煌的作品可能被冷落。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垂直接受主要是从纵向历史角度评价作品被读者接受的情况及其变化。变化原因:一是作品的潜在意义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其意义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读者期待视野在变化,因而文学作品的历史充满“热”与“冷”的两重性。水平接受指同时代人对作品的接受情况。接受美学既考虑同一时代的主导性接受时尚,也不排除同时代接受的差异性与复杂性。接受文学史:强调读者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强调文学史对作品的历时与共时性描述和研究,要求文学史要接受史结合起来进行写作。目的在于展示作家、作品与一定历史时期的阅读者和研究者对话的过程。补充:群体接受与个人接受:【民主德国】瑙曼社会-文学-阅读(合著,1976):从马克思主义生产、产品、消费论出发,提出了艺术生产、艺术品、艺术消费等话题,提出文学接受可以分为社会接受与个人接受两种情况。社会接受主要依赖于大众传播渠道进行,如出版社、书店、影视、广播、图书馆、批评机构、教育机构、广告公司以及专题研讨会、座谈会、颁奖会等。个人接受则是个体接受者根据其兴趣爱好对作品的自由选择。思考题:姚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科学的挑战中指出应该以读者为中心重新书写文学史,你对此有何看法,说出你的理由。3、读者的消费者角色马克思导言提出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此论同样适合文学的生产、消费论。文学生产、消费论A:文学作品是实际生活中的特殊商品B:文学创作就是对特殊消商品的生产C:文学阅读是对于特殊商品的消费文学消费与审美分离的情况A:购买文学作品是为了摆设,显示或伪装自己的文化身份B: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比如购买某种罕见的版本。C:将作品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有的作品的装帧、印刷、插图等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审美性,收藏者购买这类作品注重的是作品外形式,而非内容)D:媒体欺骗,读者消费上当E:伪劣盗版作品无法正常阅读或观看(二)文学阅读的动机及作用1、文学阅读的动机课堂思考: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文学阅读的动机。认识动机:社会、人生娱乐动机:打发闲暇时光、充实生活情趣励志动机:生活的意义、人生的目标情感慰藉:情感的替代性满足借鉴、学习(为了当作家)科学研究(撰写专业论文)2、文学阅读的作用文学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阅读一部小说、一首诗歌、一出戏剧、一个影视片子,无论作者投入多少心血,只要作品不与接受者见面就不会产生任何社会影响,其价值难以实现。姚斯认为作品犹如一部乐谱,欣赏者相当于演奏者,不通过演奏,作品就是死东西。对作家创作具有制约作用作家在创作时就已经受到隐含读者的制约,而现实的读者直接的阅读更制约着作家的创作。一般而言,当作品遭遇冷落时,作家就要分析原因所在并改变其写作套路;当作品引起轰动时,将极大地激励作家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实际上在当下文坛,接受者就是作家的上帝。文学阅读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文学评论也是如此。要想进行高质量的文学批评,除了要求读者具有较高水准的鉴赏能力与洞察力,还需要潜心研读作品,否则无法进行有效评论。(三)文学阅读的一般过程1、阅读期待读者准备阅读作品之前的一种心理期待,由好奇心、求知欲等交织而成,是一种一睹为快的窥视欲望。一般而言,读者都有阅读期待,只是面对不同对象时强弱程度不同。(盼望已久的某一本书、某一部影片会激起强烈的阅读期待)2、阅读感知从感受作品的外形式入手,调动其视觉、听觉等感官功能,激活作品所提供的形象,使作品呈现为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动画卷即我们讲文本层次时所说的形象层。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就是这个道理。3、阅读领悟:在感知基础上认识作品人物、玩味作品形象的意义、感知作品的价值取向,从而理性地、深刻地把握作品。阅读领悟与阅读感知二者不能分开,常常是互为推动的。4、阅读余兴阅读活动完成后,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以及由此而来的深层的审美意蕴对于读者的较长时间的影响。孔子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人之读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梦竟者,必有余恋;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四)文学阅读中的辩证法规律1、客观性与主观性因作品的限定性与空白所决定。作品的题材、情节、场景、结构、语言、技法等是已经确定的,由于这种客观事实使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可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这就是文学阅读的客观性。但是由于文学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点,期待读者填充,体现出读者建构作品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文学阅读的主观性。文学阅读具备这样的二重性。2、一致性与差异性指不同读者阅读同一作品时的情况。由于文学阅读具有客观性,因此阅读同一作品的读者尽管主观条件各异,但对于作品的基本内容的解读仍有一致的地方。然而,由于阅读者主观条件的种种差异,面对同一作品时,各自的解读存在着差异。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读者面对作品时,作品的表层意义是确定的,而深层意义却具有不确定性。文学阅读中读者对作品的表层意义的把握一般是比较明确的,但是作品的深层意蕴却又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没有唯一的标准和答案,从而形成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现实型作品的阅读中,更存在于象征型、浪漫型作品中。(五)文学阅读中的常见现象1、共鸣共鸣是从物理学吸收过来的概念,指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所发出的声音的共振。文学阅读中指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与不同对象产生心灵交流,进而引起的思想情感的共振。A:读者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B: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C:读者之间产生共鸣2、曲解由于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空白地带要由读者填充,而每一读者都存在一定的期待视野,因此读者的阐释往往会成为一种“曲解”。并非曲解都不好,有的曲解可以发掘作品中未曾被人们注意到的意蕴,甚至连作家也不曾想到。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在当下的读者群中,就有人认为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是追求个性解放的正面人物,这种理解只要持之有据,就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曲解。不过,曲解中有一种是“误解”,即读者完全误读了作品,其理解与作品内容差距太大,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干,这就是误解,“误解”是由偏狭的“成见”造成的。3、成见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常伴随着某种期待视野,这种先入之见被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称作“成见”。(真理与方法1960年)伽达默尔指出成见可以分作真成见、假成见两类。真成见:基于深刻、高尚、健全的先入之见,对作品的解读可以得出合理结论。假成见:基于肤浅、低俗、偏狭的先入之见,对作品的解读达不到合理结论而是造成误解。要在阅读中抛弃“假成见”就必须进行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其一,尊重生活事实,消除个人恩怨及政治偏见其二,扩大阅读视野,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二、文学批评(评论)(一)定义、对象、性质、作用1、定义:指批评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批评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甚至包括文学评论等文学现象进行的学理剖析和评论。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目的在于表达批评者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2、对象:由定义可知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甚至评论本身都可以作为批评对象。3、性质:由于文学批评是关于文学现象的思考和评判,因此具有艺术性、学术性以及意识形态性(政治、道德、法律、宗教)。这三种属性因具体情况而定,面对不同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