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12月)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12月)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12月)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12月)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12月)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12月)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选择题1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真不是和你说着玩儿,”洪民一本正经地说,“如果你能出山,咱们一起想办法,这事准能完成。”(此句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B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三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复活使他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C“前程远大、襟怀坦白、风俗习惯和色彩缤纷”都是主谓短语。D“狂风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 . 词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晦暗(hu)携带(xi)叹为观止目空一切B磅礴(b)羁绊(j)花香鸟语海枯石烂C缄默(xin)枯躁(zo)草长莺飞天衣无缝D冗杂(rng)追溯(s)戛然而止人情世故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删掉“在”和“下”)B为激发同学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有人提议把校运会可以改为体育节,这样参与的同学或许会多些。(将“或许”移至“这样”后)C学霸就是学霸,他稍微思考,就十分自信地说出了这道难题的两种解题方法,使在场的同学都惊叹不已。(将“稍微”改为“稍作”)D许多观众看完战狼2激情满怀,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使观众不约而同地喊出“厉害了,我的国”。(删掉“使观众”)4 .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世贸大楼废址已成为纽约新的旅游景点,游人看后无不神色黯然,叹为观止。B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有用心。C邻家的大哥对我说:“想到四个月以后就要参加高考,我就心有余悸。真的还没有准备好啊!”D在乒乓球世锦赛中,李晓霞针对对手的特点,随机应变,巧妙运用各种战术,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二、现代文阅读谈作文朱光潜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做出来的呢?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霸若因为要描写吉普赛野人生活,便自己去和他们同住,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5 . 阅读全文,参照以下文章思路图,完成题目。(1)概述托尔斯泰的儿子回想录里叙述的故事。(2)结合作者论述的观点,谈谈这一处大段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3)对于“学文”来说,“临贴”和“写生”具体指什么?6 .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不能换成括号中的句子。(1)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人们会以为这样咬文嚼字是迂腐。)(2)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愧死。)花篱朱以撒宽阔碧绿的草坪中,坐落着一些二层小楼。草坪与草坪之间,是低矮的花篱,把这个家居和另一个家居区别开来。花篱是由许多细密的花树构成,绿色叶片中绽放着细碎的白色小花,映衬着宁静与安逸。过往行人的目光,可以毫无阻隔地穿过花篱,看到小楼的别致,还有晴明下悠悠晃动着的秋千。缘于文雅,花篱的美感极大地凸现,它超越了实用。我们欣赏它的美好,也许它的本意,作为墙的使用初衷已经消失,现在纯是一种象征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里有这么几句话,当时作为谋略,让明太祖称善。远在明太祖之前,高筑墙成了抵御外力的一种手段,许多攻略被高墙阻断,打乱了勇猛精进的计划。墙内的人,安闲地品茶吃酒听戏,看着墙外气急败坏的模样。年月一长,墙越筑越高,越筑越坚实。美好的东西隔在墙内,或者排除于墙外,生活变得如此现实,我们由于墙的庇护,安然入睡。从矮墙到高墙,许多生活的情趣消失了。只有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墙、门、锁还属于象征意味。墙体长年风侵雨蚀,已经矮到双手一撑可以跳入;门是两扇不太相称的杉木条钉在一起,白日通常大开,夜里拢到一块意味着关门;而锁,老化得不行,像是虎符那般两片拼在一起,任何一个小孩找条铁丝,就可以打开。贫富大致相等,牲畜不过多一头少一头,居家无太多秘密可言。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 容纳密集的人群的都市肯定有些东西萎缩了、消失了。人来到一个反省的方位,满腹心事,看到了有些隔膜变得厚重起来住宅里每一扇铁门都沉重无比。花上千元购置一扇铁门,让人疑窦重重。即便住入顶层,防护的铁栅栏也不可简省。我们郁积在内心的恐慌,有时就是借助这种坚硬的钢铁,稍稍化解。每一户的成员进门后,无一不是急促地扣门,“砰”的瞬间与外边切断联系。许多有象征意味的东西,一旦落入实用,日子就滞重了。就像夏日满耳的蝉声里,会让我浮现出宋人王沂孙一样,我一直把他和寒蝉连在一起,感受他寒蝉凄切般的遗民之恸和无法把握的生命;在湖汊交织的水乡里,傍晚时分,我看到清瘦的苍鹭,如同一个穿着灰色长衫的老人,一只脚藏于腹下,另一只脚直立,缩着脖颈,我会记起朱耷,想到他晚年的愁苦。这和看到菩提树就想到释迦牟尼,听到流水声就想起感叹流逝的孔夫子一样有很多对应物让人迷醉,他们之间的联系已经根深蒂固。凑巧的是我在一个夏天读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赤足在草丛里走,踢踏着没过脚掌的草茎,许多潜伏者跃然而起,投身到远处。蟋蟀、蚱蜢、黄蜂这些自由自在的生灵,都曾是法布尔的朋友,集在他优美的文笔里。他本人就是“荒石园”中的一只昆虫,怀着昆虫一样的习性,注视人们漠然的那个角落。人不在了,可是蝉声、鹭影、虫鸣依然不绝,它们成了某些人的化身,永久不灭。如果不求实用,我想说,许多实物包蕴着灵性。譬如殷商甲骨,如果不碾为疗伤粉末,捧于掌中,它的字迹娟秀足以让人迷恋;譬如汉代刑徒砖,不是让村夫用来垒猪圈,我们抚摸这些刻痕时,心弦都会随之颤抖。不知有多少花篱这样的美好化为森然的高墙。它衡量着人们精神抵达的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状态,到底离我们有多远。7 .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补全对话。8 . 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日子像秋收后的田野敞开着,没有提防。外人在村里走,被目光指证着陌生的身份,眼神里没有疑意,一种让人陌生的新鲜在眼前荡漾着。9 . 有人认为第段写“蝉声”、“鹭影”、“虫鸣”与诗意的生活状态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10 . 有人评价朱以撒的散文“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展现了一位当代儒者的乡野情怀、文化情怀和深邃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对比阅读(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眀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荼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节选自郑燮游江)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1 .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云归而岩穴暝(2)伛偻提携 (3)颓然乎其间者 (4)心窃乐之 (5)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12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13 . 山水风光,寄情寓理。请说说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道理?14 . 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评价醉翁亭记说:“本文虽句句记山水,却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请你结合甲段文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句子默写15 . 古诗文默写填空。(1)_,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2)蒹葭萋萋,_。所谓伊人,_。(诗经蒹葭)(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5)请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_,_。_,_。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五、语言表达16 . 根据语境,再续写两个句子,与前面构成排比句。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_,_;_,_。我们应敬畏生命。六、名著阅读17 . 想象你将参加学校举办的“走近名著”主题活动,请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下面这副对联情真意切,表达了对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沉痛悼念。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小说集名称。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_;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_。(2)请根据你阅读水浒传的有关情况,完成下面表格。情节醉打蒋门神斗浪里白条三打祝家庄智取大名府人物及性格_七、综合性学习18 . 认真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材料二:(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材料三: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 (3)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