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ppt_第1页
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ppt_第2页
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ppt_第3页
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ppt_第4页
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第一节李贽的异端思想,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同年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一、“童心说”,1、“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2、基于“童心”,揭示了“人必有私”的人性现实,提出了“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虽盗跖不能无仁义之心”的命题,表达了要求把一切人都当人看的时代要求。,3、揭示了“天下尽市道之交”这一新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肯定人民大众满足其物质生活欲望、追求合理的私人利益是善而不是恶,同时又明确表明了反对把“市道之交”引入官场和学界的立场。4、他提出了“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的命题,提倡发自“童心”之自然的道德情操和品格,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前提下合理解决个人与群体的关系。5、重视维护人的道德尊严,反对纵欲主义和享乐主义。,二、真理观,1、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主张,2、提出了“是非无定论,无定质”的学说,虽不免对真理的相对性有所夸大,但其中却蕴涵了对于真理发展的辩证规律之认识的合理因素;3、主张“道不虚谈,学务实效”,深刻论述了“行不离知”、“知不离行”、“知行相须”的知行统一观,提倡“实学实行实说”,主张以社会功利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节方以智的自然哲学,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安庆府桐城县人。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一、“质测即即藏通几”,1、质测:研究“物理”,概指自然科学;2、通几,是研究“所以为物之至理”即根本原理的,乃指哲学。,3、二者关系:第一,质测藏即藏于通几,质测之学的具体知识中就蕴含了“通几”之学所探求的原理,通几不能离开质测而应以其为基础。第二,通几护质测之穷。通几之学又可以帮助克服各门实验科学的局限和片面,科学应当以哲学为指导,探求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合内外,贯一多”的全面认识。,二、火气一元的物质论,1、盈天地间皆物。他提出“天地一物也”,“盈天地间皆物也”的命题,肯定整个宇宙是统一的物质存在。2、物物之生机皆火。试图探求气所以能动变不息而化生万物的内在根源。他制定了一个特殊的哲学范畴火。火是弥漫于空间、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元素,是“气”所化生的天地万物之所以运动不息的内在根源。,三、“相反相因”的矛盾观,1、发展古代哲学中的“常变”理论,论述了万物生灭变化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天地间事物不断变异,永无休止。2、提出“尽天地古今皆二”的原理,肯定事物的变化源于内部的矛盾性。他认为不只是构成万物的“火”具有君相“二端”,天地万物莫不如此。万物的变化正由于内部矛盾双方的“相反相因”,对立统一。3、肯定事物矛盾双方的基本关系是“相捄、相胜而相成”,即矛盾双方即相依赖,又相斗争,相反而又想成。,第三节黄宗羲的历史哲学,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一、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批判,1、揭露君主和万民的矛盾,对封建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2、揭露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的矛盾,对封建特权法律进行了深入的批判。3、揭露了社会关系中,两种权力的对立,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原则。,二、社会改革的设想,1、限制君权,学校议政。2、计口授田,工商皆本。3、废除科举,提倡“绝学”。,三、历史主义的学术史方法论,1、尊重史实。2、把握宗旨。3、理清学脉。4、提倡创见。,第四节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崇祯年间,王夫之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在校期间,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较早地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桂林陷没,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历史观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现在他的读通鉴论和宋论两部书里。读通鉴论有三十卷,宋论有十五卷。据王夫之的儿子王敔在姜斋公行述的说法,王夫之末年作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以上下古今兴亡得失之故,制作轻重之原。诸种卷帙繁重,皆楷书手录。贫无书籍纸笔,多假之故人门生,书成因以授之;其藏于家与子孙言者,无几焉。由此可看出这些书的写作过程是非常艰苦的。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一、宇宙观,1、对“气”范畴新的哲学规定气的普通无限性气的永恒不灭性气的客观实在性对有无关系的论证,2、“理依于气”、“道在器中”理气关系: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气本论,驳斥了程朱理学以理为本的观点。道器关系:王夫之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3、“絪缊化生”、“要归两端”“絪缊化生”:以气去通天人的本质,以气的絪缊化生去理解宇宙生命的和谐统一。,“要归两端”:两端:就是事物所固有的对立面。首先,对事物内部两端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没有固定的主辅地位,可以转化。其次,在张载“一两”学说的基础上,对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本质关系进行了分析。,4、“动静皆动”、“变化日新”动静是物质本身的动静:王夫之反对宋明以来流行的主静说,坚持主动论。他提出“物动而已”,“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把自然界看作永恒运动化生着的物质过程。,动静关系:否定了周敦颐、朱熹所宣扬的太极动静而生阴阳的观点,指出运动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否定从气以外寻找事物运动原因的外因论。明确肯定“静由动得”而“动静皆动”,但他并不否认静止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为相对静止是万物形成的必要条件。否定了主静说,又批判了割裂动静的各种形而上学的运动观,更深一层地阐述了动静两者的辩证联系。,变化日新: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把生生不已的变化看作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常变关系:王夫之认识到宇宙万物无不在时时发生变化,而变化又遵循着普遍的法则人们应当掌握事物变化的常规,以促成事物的变化。更应该通过事物的变化,专研事物变化的常理,“要变以知常”,做到“常其所常,变其所变”,在面临变局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二、历史观,1、“今胜于古”根据对少数民族生活的实地考察,他断定上古社会是野蛮的,后世是文明的,人类历史经历由野蛮到文明的不断进化过程。反对历史复古主义。,2、“理势相成”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过程。理:体现于历史发展中的规律。,反对自董仲舒以来用迷信解释历史,宣扬“天理”“天命”主宰人类的各种神秘历史观。人类历史发展不只有着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反对在历史发展之外设置什么“天理”、“神意”、“道统”来主宰历史,二是主张历史发展的规律应从历史内部去找,“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二者关系:第一,合理的历史活动形成历史事变的必然;第二,现实的历史必然趋势不可逆转。,3、“即民见天”:继承了柳宗元“生人之意”的历史动力说,试图摆脱英雄史观。王夫之把“理势合一”的“天”,看作支配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进一步对“天”的具体内容作了探讨,从而猜测到人民的意愿和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