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要说的:是由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该课出现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本课的实况和学生的实际特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积累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的文言文基础仍需增强;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二学法指导 1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言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感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象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的作用就非同一般了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的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4“传授接受”法与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传授接受”法是传统的教学法,但一堂课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5教具准备:多媒体、VCD光盘、三国形势图 6课时安排:3课时 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特设如下之学法: 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 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多种读书方式相结合 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然后与同学交流 独自完成对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分析和总结,然后拿到小组中交流讨论 把隆中对和出师表对比学习 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整体感知 1、录音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记出疑难字词,注意停顿、重音。 2、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字词: 古今异义词: (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 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 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问题探究 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 问题探究 1、 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 问题探究 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4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 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教学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有意侧重于朗读,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附: 文言字词归纳 一、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选拔。 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 1、诚宜开张圣听(开张:扩大。今指店铺开业) 2、引喻失义(义:适意,恰当。今常用义为:正义,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3、陟罚臧否(否:恶,坏。不是今常用的“否定”“是否”的“否”) 4、晓畅军事(晓畅:精通,熟练。今常用义为:语言表达通顺明白) 5、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的原因。下文“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所以”同此) 6、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俗。今常用义为:言语、行为恶劣) 7、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今常用义为:卑鄙,下流) 8、由是感激(是:此,这。今常用作判断词。感激:感动。今义是指激动感谢) 9、庶竭驽钝(庶:希望,期望。今常用义为:众多) 10、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不是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其义为:用来?的) 1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时”的意思。今义是指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1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是指十分憎恨。)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出 师 表公开课教案 池州市第十中学 方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 c ) 菲(fi )薄裨补(b ) 遗(wi )陛下 祎(y )攸(YU ) 阕(qu ) 陟(zh)罚 臧(zng ) 否(p ) 行(hng )阵 猥(wi)自 夙(s )夜 驽(n)钝 诹(zu ) 攘(rng)除 斟酌(zhnzhu )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或“广开言路”。( 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四、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作者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了课文第一段,初步了解诸葛亮请求出师的原因蜀国危急存亡。通过正反对比分析,给刘禅提出第一条建议要广开言路。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九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三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些建议?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二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二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二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请学生回答)点拨:“严明赏罚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三、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三、四、五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三、四、五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 作者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请学生回答)点拨:“亲贤远侫”;第二问见幻灯片示意图。 四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六、七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六、 七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六、七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六、七段,思考: 在表达方式上,这两段与上文有何不同?主要内容应怎样概括?(请学生回答)点拨: 第六段 1.叙己志向:身份,生活,追求品格高远; 2.叙“三顾草庐:宽宏大度,不耻下问由是感激; 3.叙共患难经历:创业艰难效忠心愿 第七段 1.叙托孤之事,提挈全段; 2.受命以来的心情、行动; 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目标; 4.补笔。 五1、请全体学生朗读第八、九自然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第八、 九自然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请学生解释翻译第第八、九自然段的重点字、词、句。 2、阅读第八段,思考: 如果将第一句后用“;”,“以彰其咎”后用“。”,好不好? (请学生回答)点拨:第八段分析: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向后主提出希望。标点符号不能改,1、不能分清内外责任;2、不能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 3、由内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不致让刘禅反感。 六、课堂总结,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 第三部分(89段),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上课内容。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1段广开言路、2段赏罚分明、3-5段亲贤远侫寓情于议; 6段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段效忠心愿:托孤之事寓情于叙;8、9段归结责任,结束全篇抒发感情。(见幻灯片) 三、归纳总结文中的字词古今词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及常见虚词。 1、古今异义词: (1)布衣:今义是布的衣服;本文中的古义是贫民百姓。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2、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优劣得所。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亲贤臣。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小人。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3、一词多义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感激 由是感激。激动。 臣不胜受恩感激。感谢。 4、通假字 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5常见虚词 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四、练习问答(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诸葛亮对当前形势的分析是什么? 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3)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话: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文中列举的使诸葛亮报先帝忠陛 下的两 件事: 三顾茅庐 白帝城托孤 (6)诸葛亮此次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文中隐藏了许多成语,能找出来吗? 引喻失义 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 裨补阙漏 指日可待 察纳雅言 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 不知所云 五、课外拓展 1、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点拨: 三顾:三顾茅庐;东和:东和东吴;六出:六出祁山;北拒:北拒曹魏;七擒:七擒孟获;排八阵:摆设八阵图;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2、武侯祠匾额对联选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过厅对联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繁,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过厅对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中间。-陆游书愤 六、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诸葛亮的诗句。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十七、出师表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 学情分析: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2学习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情感目标1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 2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及其相关背景,搜集有关出师表的。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2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多带有抒情色彩。) 3“出师表”该如何理解呢?(3指名回答:在出师前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建议。) 4谁来简介一下诸葛亮?(明确: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5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作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四、字词归纳 1重点词语。中道崩殂、作奸犯科、深入不毛、庶竭驽钝、咨诹善道、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 2古今异义词。 卑鄙(身份低微、出身低下;今义为“恶劣、不道德”)感激(感动、激动;今义“非常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涕(眼泪;今为“鼻涕”)谨慎(认真,慎重;今义“做事小心”)所以(表原因;今表结果) 开张(开放、扩大;今义“商店等开始营业”)布衣(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中道崩殂(路) 咨诹善道(方法); 遗:以遗陛下(给予)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效: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不效则治臣之罪(功效);为:俱为一体(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行) 众议举宠为督(做,担任);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 每与臣论此事(议论);无: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行:然后施行(实行) 性行淑均(行为)行阵和睦(行列);益: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增加) 4虚词。 “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及于、给)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对) 还于旧都(到) “以”的用法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遂许先帝以驱驰(而)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把) 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表时间,地域等界限)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亲近、疏远) 深入不毛(名词动用,长庄稼) 五、本课小结: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内容一般是议论和叙事,多带有抒情色彩。本文的题目可解释为:在出师之前就国家大事向后主提的建议。由于刘禅是皇帝,又是晚辈,因而诸葛亮写得语气直中不失委婉,情辞恳切动人。同学们要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一腔忠君报国之情。 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58段。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 七、板书设计 出师表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古代臣下写给帝王的奏章,主要是上书言事。突出特点:陈述衷情。 陆游赞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二课时 一、划分层次,分析课文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 1学生读课文,讨论、分析、归纳。 全文紧紧扣住“出师”二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 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3分析第二自然段。设置如下问题: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具体执行?提出怎样的劝诫?“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3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讨论,然后明确: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宫中”“府中”) 4分析第三、四自然段。问题设置: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亲贤的好处是什么?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4全班齐读3、4段,进行讨论,然后明确: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分析第五自然段。设置如下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5翻译之后回答:第一句。(正面):亲贤臣,远小人。(反面):亲小人,远贤臣。第一句的内容。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诸葛亮向刘禅所提建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 二、本课小结 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是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三。2、请向父母或者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第一部分()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广开言路 (纳谏) 提建议严明赏罚荐贤臣 (赏罚)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用人) 第三课时 一、积极讨论,研读课文 1分析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感激”的原因是什么?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1学生回答:第二句。第一句。最后一句。) 2分析第七段。问题探究:亮夙夜忧叹的原因?“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2学生讨论后明确: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规的不定期承包合同样本5篇
- 《2025版合同与竞业禁止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竞业禁止协议、关键岗位员工竞业限制合同》
- 2025年案例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生产法考试题及答案
- 铁路桥隧标准化施工方案
- 张家界房屋加固施工方案
- 潍坊市全屋定制施工方案
- 施工方案可以改变吗吗
- 物业外墙防盗网施工方案
- 钢板整平机施工方案
- 2025年中国零售用显示屏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吉林省长春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月考试题(含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视觉点胶机市场运行状况与未来发展走势预测报告
- 离婚协议书下载电子版完整离婚协议书下载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介绍解析
- 圆锥式破碎机说明书样本
- 九年级英语 第二单元 教案 ·(全)·
- GB/T 37864-2019生物样本库质量和能力通用要求
- GA/T 952-2011法庭科学机动车发动机号码和车架号码检验规程
- 吊洞停止点检查记录表
- 以友辅仁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