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教学设计_第1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_第2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_第3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_第4页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3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并品味对人物语气、动作、表情描写的妙处,学习侧面描写的作用。 4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理解与认识,并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个问题:知道哪些含“马”的成语? “老马识途”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说出了动物什么本领呢? (生:马有认路的本领)认路的本领除了马,还有吗? 师:对,驴也有这种本性,在宋朝的时候,包公就运用了驴的本性破获了一桩离奇的案件。上节课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包公。 师检查批注:(宋)铁面无私、严明执法的清官 (师:板书“包公”)师提示批注:“公”其实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 师:同学们对包公有了这么多的了解,包青天就是因为为官清廉,破获了很多案件。过去破案有被告和原告,过去在衙门里破案叫“审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的故事。(师板书:“审驴”) (生齐读课题) 师引:注意读重点哪个字?听出来了,同学们把“审”字读得很重,再读一遍。 二、依题质疑,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读书,师巡视)。 生:课文主要讲了王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师:你将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得比较全面,真是不错。 2师:回顾上节课我们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包公是怎样审驴的?包公审驴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3、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按事情发展顺序,我们提出的问题就可以概括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分成了几部分? 4做提纲笔记,理清文章的脉络,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师板书: 第一部分(12) 换驴 第二部分(3-9) 审驴 第三部分(10 -12 得驴 三、自学释疑 (一)第一部分:刘五告的是谁?他为什么告驴? 1、生找出描写两头驴的句子,出示描写这两头驴的句子,生读这两句话。 (“毛色发亮”;“这头驴是唯一的财产,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 (“毛色难看”;“惊慌失措”?) 师:刘五有这么好的一头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呢? 可是当他的驴被换成那么难看的一头驴,他的心情变成怎样的呢? (2)师:看到被换掉的驴,刘五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找一找第二自然段,读一读刘五心里想的话。 (3)引导朗读,读出王五对驴的喜爱,驴被换后的惊慌失措及又气又急。 师:对,你太了解王五的心情了,他原先是又喜又乐,后来是又气又恨,那同学们能读出王五的驴的优点,以及他的高兴,再读出被换驴的难看和王五的又气又恨吗?谁再来试试? (抽生读) 2师:同学们读出了刘五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刘五怎么办的呢?在气急败坏中,刘五要告驴,没有人证、物证,包公会怎样审驴呢? (二)第二部分:审驴(引导学生精读这一部分。) 1、请同学们读39自然段,同学们可重点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来读,来体会。 2、做批注。提出要求:勾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词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3、集体交流,汇报自学所得。学生在汇报过程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师:包公尽可以饿驴、打驴,驴自然会找主人,但是他为什么一定要威风凛凛地升堂、拍惊堂木、大声喊呢? (既然没有被告人,包公就将错就错,对着这头瘦驴大喊大叫,威风凛凛,看似糊涂,实则是胸有成竹,成计在心。) 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快速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很理智、聪明。 “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这一词义,并体会包公断案的神奇,同时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师:包公审驴时,衙役们和四面八方的人们各有什么样的表现?为什么他们的反应不一样? 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说明他们长期在包公身边办案,非常了解包公,知道这是包公在造声势以 真正的罪犯。四面八方的人都十分吃惊,因为这是有生以来文所谓的奇案,没有被告已经够奇了,包公不抓罪犯却饿驴,打驴更奇了,不但别的法官没有做过,包大人这样做也太吊人胃口了。不同的反应是故事的悬念更紧了。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这时,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生读出包公的威严,遇事冷静,胸有成竹,足智多谋。 师:课文中说,第三天好几百人来“看热闹“,”看热闹“一语说明了什么? 注意这里用的是“看热闹“,而不是”听审讯“、”问究竟“或”提意见“,说明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包公的一计,人们想了解的就是包公的计谋,而不是怀疑包公的审案能力和公正性。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狠狠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成竹在胸。学生注意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4. 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三)得驴 引导学生粗读这一部分,并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师;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师:你知道包公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吗? 生:利用毛驴认得路的特点,在它又饿又痛的情况下一个劲地往主人家跑,就找到偷驴贼。 三、总结全文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谋是正当的。) 四、作业布置 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三十六计、包公案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附板书: 包公:遇事冷静、足智多谋为什么审驴? (起因) 审怎样审?(经过) 审驴结果怎样?(结果) 驴: 换驴-审驴-得驴 包公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抛砖引玉、声东击西) 小偷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顺手牵羊、瞒天过海) 教学反思: 本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欲望。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案() 吭() 衙() 役() 神() 按() 炕() 衔() 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智谋” 包公审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龙渠中心 代晓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体会包公形象。 3.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 作批注,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生了解包公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理解包公的所作所为,体会包公的形象。 一、导入新课: 师: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 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们称他是? 生(齐):包公。 师:同学们对包公有哪些了解? 生:包公,北宋年间政治家,原名包拯,因包公一生审案无数,又被人们称之为“包青天”。 师:包公审案无数,但是审驴可是头一回。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包公审驴。(板书课题) 二、依题质疑: 板书课题后,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随机板书几个引领学生学习全文有价值的问题。 (板书: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 三、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培养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了解包公在审驴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3.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创设情境,培养表演能力。 四、品读课文: 1、状告毛驴。 师:刘五为什么要状告毛驴呢? 生:因为他的毛驴丢了, 师出示刘五毛驴图片,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刘五毛驴的语句。 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 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 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指名读,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可是这样一头四条腿的宝贝转眼间却变成了这样。(出示图片)生找句子。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 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师:毛驴前后的变化这么大,刘五看到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画出相关句子。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朗读指导) 2、细审毛驴。 过渡:就这样,刘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怎样审案的呢? 自由朗读课文311自然段,完成练习: 1. 默读课文311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包公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用“”画出来,将自己的理解标注在句子旁。 2.读一读这些语句,找到关键的词语来概括包公审驴的方法。 3.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包公的做法,想象当时的情景。 3、反馈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单击出现句子) 生:“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皱了眉,说明这 个案子有点不好办。但是包公经过深思熟虑,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生: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