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宝典百家姓:窦姓 【姓氏源流】 窦(Du窦)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姒姓,为夏帝少康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演义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风俗通和尚友录等所载,上古夏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的南面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后络也跟随去。这时,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为人们不能忍受太康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即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进黄河的地方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100多天,不见太康回来,他们也被有穷国人发现管制起来了。这时,后缗怀孕临近产期,就逃出自窦(洞穴地名),奔归有仍,生下少康。太康失位后,弟中康(一作仲康)继位;中康死后,子帝相继位;帝相死后,子少康继位。大概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姓窦,世代相传姓窦,形成窦氏。 2、出自古代氐族姓氏有窦氏,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一带。据魏志载有氐王窦茂。 3、出自少数民族被赐改窦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有鲜卑族赐姓没鹿回氏、纥豆陵氏,后魏孝文改为窦氏。 4、出自战国时魏国有窦公,其后代简改为窦氏。 得姓始祖:少康。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窦姓出自姒姓,相传夏后氏帝相失国后,他的妃子(原为有仍氏人),逃出自窦,投奔娘家有仍氏,生子曰少康,留居有仍遂为窦氏。关于此事,在风俗通和尚友录上也有记载。窦氏的始祖少康得姓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有仍是窦氏的最早发源地,也是古时的国名,这个地方在今山西省的济宁县一带。故窦氏后人奉少康为窦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窦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窦姓起源古老,远祖始于夏朝。是大禹的后代。源于姒氏。夏朝国君相被杀后,到了王妃逃出窦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来少康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两个儿子杼、龙,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窦姓。后来杼即位为下任夏王。发展和演变:古代的少数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也有以窦为姓的。在汉朝时,清河观津的窦氏出了一个皇后,窦太后,她是文帝诗一首。 【窦姓名人】 窦宪:字伯度。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是窦融之曾孙,领兵出塞3000余里,大破匈奴,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拜大将军,总揽大权。和帝既长,愤其骄纵,与中常侍郑众等合谋,迫令自杀。 窦武:字游平(?-168),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死,无子,与其女窦太后迎立灵帝,任大将军辅政,封闻喜侯。他引用陈蕃、李膺、杜密等党人参政,合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反为曹节等所杀。 窦巩:字友封(772或773-831或832),唐扶风平陵人。窦庠弟。宪宗元和二年进士。袁滋辟为从事及掌书记。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后兼御史中丞。平居与人言不出口,时号“嗫嚅翁”。工五言诗。与兄窦常、窦牟、窦群、窦庠合有窦氏联珠集。 窦苹:字之野,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酒谱杂取相关酒的故事、掌故、传闻计十四题,包括酒的起源、酒的名称、酒的历史、名人酒事、酒的功用、性味、饮器、传说、饮酒的礼仪,关于酒的诗文等,内容丰实,多采“旧闻”,且分类排比,一目了然,能够说是对北宋以前中国酒文化的汇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成书于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后收入于陶宗仪说郛中。其“酒之文十三”,本收酒德颂、醉乡记、清河先生传三篇前人关于酒的文章。 窦默:字子声(1196-1280),初名杰,又字汉卿,元代广平府肥乡县兴教乡人(现邯郸市肥乡县)。窦默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政治家、理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窦默自幼熟读诗书,广结朋友,和许衡、姚枢等当时的理学家共同探讨程朱理学,“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无所不学。广泛涉猎,无止的追求,使他的儒学知识更为丰富和系统化,特别是朱熹思想的渗透,形成自己一套观点,为他日后出仕元廷,辅佐世祖,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 窦太后:中华帝国黄老学派的最後一个代表人物,名漪(公元前205-公元前135),河北清河郡观津人,在吕后时被选入宫。吕后赏赐每个诸侯王宫女五名,窦漪也在被选之列。因家在清河,窦姬请求分配的宦官把她分到离家较近的赵国去。但宦官把事给忘了,她被分配到代国去,就这样她到了代国,但代王刘恒非常喜欢她,和她生了刘启和刘武。窦姬信奉黄老之学(道家学说,“黄”指黄帝,“老”指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宽政待民)在她的影向下,景帝刘启以黄老治国,在以後的日子里黄老思想成为治世的主流思想直到窦太后逝世为止,历经文、景二朝,再她逝世前汉武帝也不敢重用儒生。 窦建德:隋朝漳南人。聚众起事,据河北诸郡,称夏王,建号五凤。隋大业十四年炀帝南游江都,为字文化及所杀,时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王,奉越王侗为帝,建德亦奉朝命。世充旋杀侗自称帝,建德亦称夏帝。唐武德三年,李世民(秦王)击世充。建德出兵救世充。四年,战败被俘,斩于长安。享年48岁。 窦燕山:名禹钧,号燕山。后周渔阳人。在五代后晋时,明瞒暗骗,势压贫贱,不讲天理良心,30无子。传说一夜其父送梦,对燕山说:“你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日后无子,兼且无寿。速要改恶从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挽回天意,改过呈祥”。燕山醒来将父梦中的话牢记在心,从前之恶,不再敢为,而且广行方便,家中又设立义馆,请明师教训,协助家贫子弟读书。他创办过40多所义学,官作谏议大夫,由他推荐提拔成名的青年不计其数。一夜又梦见父亲说:“你今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5子,齐登科甲,寿添89岁”。此后修身积德,更加殷勤。后来,果然连生仪、严、侃、偶、傅五子,因为他教子有方,5子勤奋学习,先后登科。 窦叔向:字遗直,京兆(今陕西省扶风)人。唐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代宗时,常衮为相,引为左拾遗、内供奉。衮贬,出为溧水令,复迁工部尚书。诗法谨严,有诗传世。五子群、常、牟、庠、巩,皆工词章,著有联珠集行于时。窦叔向工五言,名冠时辈。有集七卷,今存诗九首。 窦汉卿:金代有医学家。名默。广平肥乡人,曾官居太师,故世称窦太师,,精针灸八脉穴法,著有针经指南、标幽赋为是书主体内容,因行文典雅,论理精湛,元明诸名家皆宗之。论其体用,标幽赋之于针灸实如烟波钓叟歌之于遁甲也。 元代有医学家窦默等等。 【郡望堂号1、郡望】 据风俗通记载:“夏帝相遭有穷氏之难,其妃方娠,逃出自窦,而生少康,其后氏焉”。望出扶风、清河、河南。 扶风郡:后汉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治所现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国曹魏时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 河南郡:汉市帝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清河郡:汉清河郡治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东汉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省临清东)。历代均置。北齐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为贝州清河郡。 2、堂号 窦姓的主要堂号有:“世和堂”、“承恩堂”等。 【窦姓宗祠通用对联】 窦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姒姓; 望居扶风。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窦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门传四相; 名冠三君。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大臣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陆人,出身于功勋贵族家庭,兄弟们都喜欢武艺,只有他爱好文史,大家都戏称他为“书痴”。隋文帝时曾官秘书中郎,李渊入长安任大丞相,任他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他博学多才,通晓历代典章,李渊建建唐朝,他参与相关文件的起草,官内史令(宰相),深受宠信,常被召入高祖卧室长谈。他侄子窦抗,字道生,是隋文帝的外甥,曾任梁州、岐州刺史及幽州总管;入唐后,官将作大将兼纳言(宰相),高祖直接呼他为兄,宫中人也都称他为国舅。侄孙窦德玄,为高宗时宰相。德玄的儿子窦怀贞,中宗时官御史大夫兼检校雍州长史,睿宗时为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宰相)。下联典指东汉扶负平陵人窦武,字游平,长女为桓帝皇后,桓帝死,他迎立灵帝,任大将军,封闻喜侯,掌握朝政。与太学生联结,并起用反对宦官的名士李膺等人。后与陈蕃等人谋划诛杀宦官,机密泄漏,兵败自杀。他与陈蕃、刘淑并受人敬仰,被称为“三君”。 清惟饮水; 利赖穿渠。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窦炽,字光成,唐初窦威的父亲,有谋略。西魏时官朱衣直阁,又历泾、原二州刺史,多有政绩;入北周,官柱国大将军,封邓国公,进为上柱国;隋初,官至太傅。在原州任上时,城北有泉水,他汲水自饮,说:“我在此州,应该只饮水。”下联说唐代长安人窦琰,任北海令时,曾穿渠三十里,引水灌溉农田,当时号称“窦公渠”。 系承少康; 源起有仍。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夏帝相之妃遭杀害时正怀孕,从窦(孔穴)逃回娘家有仍(今山东省济宁东南),生少康,为了纪念祖上这个历史事件,其子孙以窦为氏。 河西世泽; 章武家声。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代河西人窦广国,封章武侯事。 燕山五桂; 隋世六儒。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窦禹钧,有义方,教五子,俱登科,时称燕山窦氏五桂。下联典指隋窦士荣与马光等并授太学博士,时号六儒。 织锦夫感; 投床后奇。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窦滔妻苏蕙,因思夫而织回文璇玑图诗以寄。隋薛道衡有诗云:“织锦窦家妻。”下联典指隋窦毅,其次女数岁,闻其舅隋文帝受北周禅帝位,女自投床下,曰:“恨我非男子,不能救舅家难。”后代嫁李渊,为唐高祖皇后。 窦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海上神山绿; 溪边杏树红。 窦巩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和进十窦巩游仙洞诗句联。 窦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俊名传四海; 夏王威播九州。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初史官窦俨,字望之,蓟州人。有文才,历任晋、汉、周各代史官。宋初任礼部侍郎,凡祀事乐章、宗庙谥号,多由他撰定。人称“才俊”。下联典指隋末河北农民起义窦建德,清河人。公元618年建夏,称夏王,都乐寿。次年迁都洛州,后为李世民所败。 窦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广平子声大学士; 张掖都尉安丰侯。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字子声,广平人。曾任翰林侍讲学士,晚年加至昭文馆大学士。下联典指东汉大臣窦融(公元前16-62),字周公,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新莽时,任水波将军。莽败,他率军归顺刘玄。后为钜鹿太守转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改,他联合酒泉、张掖、敦煌等五郡,割据河西。被推为五郡大将军。光武即位,仍归汉,从破隗嚣,封安丰侯,累进大司空。 建隆编敕垂青史; 针经指南耀禹域。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宋初时大臣窦仪,这可象,蓟州人。学问渊博,历任后汉、后击朝官职,入宋,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后又为翰林学士,加礼部尚书。曾主撰宋刑统、建隆编敕。下联典指元代医学家窦默,著有针经指南、流注指要赋等。 毫芒映日千重树; 涓滴垂空万丈泉。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窦叔向青阳馆望九子山诗句联。 织锦寄若兰之感; 投床见皇后之奇。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窦氏宗祠通用堂联。 守祖宗义方教泽; 愿让孙世代书香。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省师宗县淑基村窦氏宗祠联。清初,窦氏先祖窦云开率子由陆良迁居淑基时,可谓贫困潦倒、多灾多难,盗贼与匪祸常使他惶惶不可终日。当他的儿子被强盗掠去卖到满洲兵营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才花钱赎回了儿子。窦氏族人早期的弱小与后来长时期的兴旺发达,曾让很多人在心头留下谜团。其实,先辈曾数代世袭指挥使的窦云及他的儿孙们,深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样一个道理。他们清楚地理解到,从唐、宋、元、明直到他们的时代,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推行了一千多年,于是,读书求知成了他们奋发进取、兴家昌业的主要措施。他们决心向那些头顶乌纱帽、身着蟒袍的人们看齐,于是便不惜为其子孙读书求知而付出巨大代价,让儿孙们沿着科举选拔官吏这条苍苍茫茫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地走去,朝着廪生、贡生、举人、进士一个个目标迈进。即使他们心中明白,一条窄窄的科举路上,往往面临千军万马地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于是乎,这副楹联便遍及了窦氏族人的家家户户,那“环廊看桂树,大耶用培,人耶用培,养其根、竣其实,当计十年百年”的祖训也成了窦氏族人共用的座右铭。 窦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学士荣膺,共仰六儒佳誉; 巍科高掇,争夸五桂馨香。 佚名撰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学士窦士荣,为世人所重。下联典出宋代有窦仪、俨、侃、洅、僖五人登科。 【窦姓典故、趣事】 沾沾自喜 “沾沾自喜”源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西汉时期,魏其侯窦婴是汉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亲侄,因为反对立窦太后所爱的梁王为皇帝,所以窦太后非常忌恨他。窦婴也托病不去上朝。 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等七王发动了“七国之乱”,朝廷只好派窦婴为将军前去平叛,窦婴把皇帝赐自己的一千金摆在走廊和穿堂里面,叫部下根据自己的贡献去取,他自己一点都没有留下。等到他和周亚夫共同粉碎了七王的武装叛乱后,皇帝封他为魏其侯。这样一来,朝廷每有大事就请他和周亚夫实行商量,窦太后和他的关系也逐步好起来。 孝景四年,窦婴做了栗太子的老师。当景帝要废除栗太子而另立太子时,他多次劝谏,为太子据理力争,汉景帝所以对他心怀不满。不久,汉景帝罢免了庸碌无为的丞相刘舍,窦太后多次劝景帝封窦婴为丞相。不过汉景帝总是不同意。他说:“魏其侯轻佻自满,太轻率,不能担任丞相。” 后来,人们用“沾沾自喜”来形容自以为了不起、洋洋自得的样子。 窦氏专权 东汉和帝即位,章帝的皇后窦氏成为皇太后。和帝年仅10岁,窦氏临朝称制。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逼迫致死。永元四年和帝14岁时,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氏专权告终,宦官专权却开始,从此宦官、外戚之争拉开序幕。 窦婴之小聪明 这段时间每天都在看汉武大帝。不错,很有味道。 太子已经完成由“彘儿”到“灵彻”的蜕变,稍露锋芒。昨天一集中刘启刘彻二人在评论窦婴时心照不宣。景帝刘启善于用人是历出了名的,史记中汉景帝对窦婴的评价:沾沾自喜。 窦婴在文景武三朝时起时落,总是不能被长期任用,原因是“太聪明、不忠诚”。这句话说得十分精当,于人性悖反中一针见血。历来传记和史书,总觉得历史人物忠诚是第一位的。像窦婴这样个人生活尽作愚苦,取得的功业虽然显赫,又总是能够不满自励,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能够达到如此修为,足以傲视群雄、聊以自慰了。可惜世事蹉跎,难能尽心如意,且不说窦婴生前波折丛生,毁誉参半,即便死后多年,争论依然不休。 从窦婴个人作为角度来看,他确实是“人尽其力”“力尽其才”了,如果他多一些忠诚,少一些聪明,也许历史都将会为之改变。但就他所生活的环境和背景来说,确乎又留有太多遗憾,历史的魅力也就是如此,它虽然难以变更,但是考究起来却仍然带有太多的不确定和太多的可能性,甚至很多近似于偶然,埋下了很多可能的遐想。窦婴的小聪明也许是“伴君如虎”的佐证,历史研究的纬度和弹性也恰巧就在于此,正是对这些太多的可能性甚至假说的考问,才越来越接近于历史的本原,条理出历史的内在脉络,凸现出历史真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来。 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大智慧,只有小聪明,包括窦婴这样的厉害人物。如果读他的传记,虽然会很佩服,但是也觉得并没有超越传统国人的圈子让他那时拯救人心可能会有一时之效,但是拯救中国却绝不可能。如果再看电视剧中表现的皇帝与太后接见应对的情形,就更会有如此感觉耍小聪明,远没有平定七国之乱时坐镇后方大将军的那种气度和智慧。 小聪明只可为一时,不可为一世。 窦融经营河西五郡 历史是一座宝库,其蕴藏之丰取之不尽堇史又是一面镜子,它具有知古鉴今的重要作用。从王莽新朝溃灭(公元二十三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窦融以河西五郡大将军名号,经营黄河以西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和金城五郡长达十四年之久。在今天看来,窦融经营河西五郡的举措,客观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史鉴价值向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采取稳定社会的举措 窦融在经营河西五郡之初,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外部环境葳笙称王陇右、卢芳与匈奴联兵扰掠北部边疆萸既丝苈咏鸪恰鳓菪倥胁迫西域各族东寇,河西郡县城门常常昼闭。在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窦融为稳定河西地区社会,首先使用权谋,断然改变了河西各郡郡守权均力齐、各自为政状况,使自己登上了河西五郡大将军之位,并将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于自己一人之手,又把各郡豪杰、名士抚纳于自己翼羽之下,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集团,使经营河西的活动有了政治保证。其次,窦融从一开始就大力扩充步兵和骑兵,持续增强军事力量,在平日“厉兵秣马”,而战时则与各郡郡守共同率兵出征,且屡战屡胜,遂使河西五郡出现了“兵马精强”局面。第三,为防御南面的羌人、北面的匈奴、西面的西域各族扰掠,窦融健全了由郡县、都尉府、塞、部和燧等军事机构构成的边防防御、警戒体系,并制定和严格实行了塞上烽火品约边防守备条例,为保障社会安定和居民的安心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多方展开生产活动 窦融在河西地区,因地制宜地展开了多种生产活动。在农业生产上,窦融把地方郡县和军队分为两个管理系统。在地方郡一级设“农都尉”,县一级设“田吏”,并由这些农官具体负责农耕事务。在军队系统,实行军屯制度,具体屯垦事务由军事长官兼理。当时河西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品种有二十多个,大体可分为麦、米、谷、豆四大类,其情况可与农业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并驾齐驱。 河西五郡地区,自古林木稀少,天然绿洲常常遭受沙尘暴侵袭,植被保护问题当时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窦融时期,曾通过采取严令“吏民毋得伐树木”措施来保护环境,从保护林木入手保护生态环境的做法,在历为我们树立了可资借鉴的表率。为了发展五郡畜牧业,大将军府曾设置了“牧师苑”,专们负责畜牧事务,同时又颁布了禁杀马牛的政令,用来保护役畜。在建武十二年(公元三十六年),当窦融等前往洛阳晋见光武帝时,在路上所驱赶的马牛羊就多得满山遍野,而仅用来拉车的马就有四千多匹。 在窦融经营时期,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马拉的大木轮车已经成了主要的运输工具。建武八年(公元三十二年),窦融攻打隗嚣时,所出动运输辎重的马拉木轮车就达五千多辆。商业贸易也有了显著发展,仅有姑臧(今武威市)地方,就已开辟了专门供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居民实行商品交易的市场,而且每天开放四次,其交易之盛可见一斑。 三、实行“宽和”的民族政策 窦融对河西五郡境内的羌、小月氏、秦胡(匈奴化的秦人后裔)和卢水胡(黑河中上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等实行“宽和”政策,一方面招抚游徙不定的各畜牧民族,安置他们定居、“田作”,另一方面又对他们的牲畜从政策上给予保护,严令禁止征调各少数民族的马、牛服徭役,所以各族民众纷纷归附。当时,窦融还允许各少数民族民众参与姑臧市场的商品交易活动,从而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欢心”和拥护。 窦融的苦心经营,促使河西五郡出现了社会稳定、“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和“兵马精强”盛况。以上卓著业绩表明,窦融对河西五郡的经营,堪称历西部区域开发的一个成功范例,很值得今天研究和借鉴。 窦氏孔雀屏中选 语出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 故事说,唐高祖(李渊)皇后窦氏,是京兆始平人,隋朝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的女儿。窦氏的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出生之时,满头青发垂过颈项。岁时,头发已经长得与身体一样长短了。周武帝特别喜爱、重视她,把她养于宫中。当时,周武帝娶突厥女为皇后,不甚恩宠。窦氏尚年幼,悄悄对周武帝说:“如今,国家四边疆界并不安定,突厥族还很强大,希望舅舅抑制自己的感情,好生抚慰皇后,以天下苍生为念。只要得到突厥的援助,江南、关东一带就不足为虑了。”周武帝对她的建议颇以为是,毫无保留地采纳了。窦氏的父亲窦毅听到这个消息,对妻子长公主说:“这个女儿的才貌如此出众不凡,千万不要随便许配给人。理应给她找一个贤德的丈夫。”于是,在门前屏风上画两只孔雀,有公子前来求婚,就发给每人两支箭,规定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许婚。前后有数十人都没能射中。唐高祖(李渊)当时还是个小伙子,也赶来求婚,比别人来的晚。他发出两支箭,各射中孔雀的一只眼睛,窦毅很高兴,将女儿许配给他。 “雀屏中选”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用它表示择婿许婚。 旧唐书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传: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京兆始平人,隋定州总管、神武公毅之女也。后母,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后生而发垂过颈,三岁与身齐,周武帝特爱重之,养于宫中。时武帝纳突厥女为后,无宠,后尚幼,窃言于帝曰:“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武帝深纳之。毅闻之,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毅大悦,遂归于我帝。 窦德玄实话实说 君臣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是不是原因之一? 皇帝以诚待臣下,臣下以诚待皇帝,这在唐朝蔚然成风。 有一次,唐高宗来到濮阳,窦德玄和其他大臣骑马跟随在后。高宗问:“濮阳又叫帝丘,是怎么回事呢?”窦德玄诚实地说答不出来,另一个大臣许敬宗从后面策马上来,回答说:“从前古帝王瑞顼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帝丘。”高宗称赞答得好。 许敬宗退下后对别人说:“大臣不能够没有学问,窦德玄回答不出,我实在为他害臊。”窦德玄听了这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我不勉强回答自己不知道的事,这才是我能够做到的。”唐之所以强盛有很多原因,君臣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任,是不是原因之一? 【山西省太原市上兰村窦大夫祠楹联】 窦大夫祠位于太原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上兰村,坐北朝南,背靠二龙山,西临汾河水,东边是华北工学院,景色秀丽。窦大夫名仇,字鸣犊,春秋末期晋国的大夫,其封地在今太原北郊河东和阳曲黄寨一带。为官期间做过开渠利民的事业,深得民众拥戴。在晋国内外名望很高,但因与晋国卿赵简子政见不同而被杀。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慕名驱车来访,但刚走到黄河边上将人晋国时,被窦大夫的亲丁拦住。孔子听说窦大夫被杀,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变革对金融市场深度影响及投资策略报告
- 物业合同提前终止协议书
- 销售业务员聘用合同范本
- 聘请企业负责人协议合同
- 自愿买卖家具协议书模板
- 机动车无偿停放合同范本
- 水表故障处理协议书模板
- 污泥运输合同协议书模板
- 离婚协议书上写借款合同
- 离婚房子拆迁补偿协议书
- 接警调度培训课件
- 药企批生产记录培训
-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 吉林:用水定额(DB22-T 389-2019)
- 疼痛护理规范化管理
- T/CCMS 008-2024智能控制施工升降机安全技术规程
- 调价合同协议书怎么写
- 企业招聘授权委托书范本
- 2025年智慧校园市场分析报告
-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学科考前指导课件
- 财务岗位廉政风险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