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答案]_第1页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答案]_第2页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答案]_第3页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答案]_第4页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达标测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3 题。 文化给养提升境界 叶 朗 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物质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而精神活动和追求被忽视了。这样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 “ 单面人 ” ,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而这个时代要求,恰恰引导我们回到中华文化,在高 科技、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努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在儒家学者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高级的需求 精神的需求,包括道德、奉献、审美的需求,等等。这种精神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对个体生命的感性存在的超越。有人把中华文化的这种特点概括为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的传统。而它的目标,就是要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他说,从表面上看,世界上的 人是共有一个世界,但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因为宇宙人生对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并不相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这种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就构成每个人的人生境界。中华文化强调人文修养,就在于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艺术也特别重视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宗白华提出,中国的艺术是灵的空间,中国的艺术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五年前,我们把青春版牡丹亭请进北京大学校园演出,和白先勇合作实施 “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 ” ,现在又启动新的五年计划。目的也正在于引导青年人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提高 他们的品位和格调,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排挤经典,也反对解构经典、排斥经典,把经典荒谬化。梅林在马克思传里讲,马克思喜欢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整个时代的,马克思每年都把古希腊的很多经典著作重新读一遍。梅林又引拉法格的话说,马克思恨不得把那些教唆工人远离经典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殿堂。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应该遵守这个原则。 ( 人民日报 ) 1下列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需求与 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 B中华文化强调人有高级的需求即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对物质功利需求的超越。 C中华文化重视人文精神、重视人文教养。 D中华文化引导人们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在人们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变化,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动物。 B要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离不开中华文化。 C中国传统艺术也特别重视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因此,要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 D文章引马克思的故事,目的是 强调人们要阅读学习文化经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了平衡已成为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应时代要求必须拯救人们的精神。 B每个人的世界并不相同,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因不同,就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境界。 C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请进校园,目的也正在于引导青年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D因为经典能提高人们的品位和格调,能提升人生境界,所以人们离不开经典。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公子光 王僚二年,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五年,楚之亡臣伍子胥来奔,公子光客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八年,吴使公子光伐楚,败楚师,迎楚故太子建母于居巢以归。因北伐,败陈、蔡之师。九年,公子光伐楚,拔居巢、钟离。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公子光曰: “ 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 ” 于是伍员知光有他志 ,乃求勇士专诸,见之光。光喜,乃客伍子胥。子胥退而耕于野,以待专诸之事。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盖余、烛庸以兵围楚之六、灊。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曰: “ 此时不可失也。 ” 告专诸曰: “ 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 专诸曰: “ 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公子将兵攻楚,楚绝其路。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 ” 光曰: “ 我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于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 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于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王阖庐元年,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楚诛伯州犁,其孙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 (史记 吴太伯世家第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纳贤士 阴:暗中 B乃客伍子胥 客:宾客 C公子光详为足疾 详:通 “ 佯 ” ,假装。 D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举:推荐、任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公子光善于择人的一组 伍子胥之初奔吴,说吴王僚以伐楚之利 我身,子之身也 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 举伍子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伯嚭亡奔吴,吴以为大夫。 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历史现实的真实出发,塑造了公子光、专诸等几个栩栩如生、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 B文段写出了公子光有大志及善于择人用人,并且他用人不疑,如信任尊 重敌国的亡臣如子胥、伯嚭等人。 C文段还写出了公子光的阴鸷残忍,为了夺取王位不惜让专诸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杀死自己的骨肉弟兄的一面。 D通过描绘公子光弑王僚的历史场面,揭露和鞭挞了吴国王族成员之间同室操戈以谋王位的残忍行径。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1)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未见其利。 _ (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奈我何。 _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 8 9 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 的角度各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 _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 _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 _角度来评价的。 9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 1)_。 ( 2)_。 ( 3)_。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_,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 2) 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 瞋目, _。(荆轲刺秦王) ( 3) _,大礼不辞小让。 _,我为鱼肉,何辞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25 分) 重读荆轲 张承志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是今天大家都应该重读荆轲。史记 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一节,是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了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 独自静静 读着荆轲的故事,人会忍不住地想:我难道还能如此忍受吗?如此庸庸碌碌的我还能算一个人吗? 易水枯竭,时代变了。 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与文人不能说书,与武士不能论剑。他也曾被逼得性情怪僻,赌博喝酒,远远地走到底层去寻找解脱,结交朋党。他和流落市井的艺人高渐离终日唱和,相乐相泣。他们相交的深沉,以后被惊心动魄地证实了。 荆轲遭逢的是一个大时代。 他被长者田光引荐给了燕国的太子丹。田光按照 “ 三人不能守密、两人谋事一人当殉 ” 的铁的原则,引荐荆轲之后立即自尽。就这样荆轲进入了太子丹邸。 荆轲在行动之前 ,燕太子每日以车骑美女,恣其所欲。燕太子丹亡国已迫在眉睫,苦苦请荆轲行动。当秦军逼近易水时,荆轲制定了刺杀秦王的周密计划。 至今细细分析这个危险的计划,仍不能不为它的逻辑性和可行性所叹服。关键是“ 近身 ” 。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首先要求以避难的亡命秦将樊於期的首级,然后要求以燕国肥美领土的地图为诱饵,然后以约誓朋党为保证。他全面备战,甚至准备了最好的攻击武器: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就这样,燕国的人马来到了易水,行动等待着实行。 出发那天出现了一个冲突。由于荆轲队伍动身迟延,燕太子丹产生了怀疑。当他婉言催促 时,荆轲震怒了。 这段刺客列传上的记载,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读者的觉察。荆轲和燕国太子在易水上的这次争执,具有着很深的意味。这个记载说明:那天的易水送行,不仅是不欢而散甚至是结仇而别。燕太子只是逼人赴死,只是督战易水;至于荆轲,他此时已经不是为了政治,不是为了垂死的贵族拼命;他此时是为了自己,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此时的他,是为了同时向秦王和燕太子宣布抗议而战斗。 那一天的故事脍炙人口。没有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那支慷慨的歌。 但是我想荆轲的心情是黯淡的。队列尚未出发,已有两人舍命,都是为了他的此行,而且 都是为了一句话。田光只因为太子丹嘱咐了一句 “ 愿先生勿泄 ” ,便自杀以守密。樊於期也只因荆轲说了一句 “ 愿得将军之首 ” 便立即献出头颅。在非常时期,人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素质,逼迫着荆轲的水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所谓易水之别,只在两人之间。这是一对同志的告别和约束,是一个他们私人之间的誓言。直到后日高渐离登场了结他的使命时,人们才体味到这誓言的沉重。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中国的荆轲刺秦王事件,就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 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图穷而匕首现,荆轲牺牲了。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地接近了秦王。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熏瞎了眼睛,阶下演奏以供取乐。但是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不知道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时,他究竟有过怎样的表情。那时人们议论勇者时,似乎有着特殊的见地和方法。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 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我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回忆着他们的行迹,我激动,我更怅然若失,我无法表述自己战栗般的感受。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截止遏止的藐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节选自张承志的清洁的精神)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荆轲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这表现了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但文章同时认为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 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B荆轲为了获得靠近秦王的时机,出发前做了周密的准备:带上秦王一直想杀死的樊於期的首级;拿上燕国的燕地督亢地区地图;藏有酒淬的徐夫人匕首。 C高渐离其实心中也知道刺秦是不会成功的,但是他还是选择这样去做了,因为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 D本文作者一再褒扬荆轲与高渐离。认为荆轲始终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高渐离是一种不屈情感的激扬。 E作者要用文字告诉我们,他在挖掘一种精神,就是义士们勇敢、无畏、忠烈和高洁的精神。 ( 2)文中为什么还写了荆轲性情怪僻,赌博喝酒,结交朋 党等事?请简要分析。( 6 分) _ ( 3)文中说 “ 荆轲和他的党人高渐离在易水之畔的悲壮唱和,其实藏着无人知晓的深沉含义 ” 。这 “ 深沉含义 ” 是什么?( 6 分) _ ( 4)作者认为荆柯刺秦的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8 分) 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成( 1)( 4)题。( 25 分) 发愤著书 张大可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 “ 最下腐刑极矣 ” 。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 “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 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 明主 ” 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 “ 以求亲媚于主上 ” 是 “ 大谬不然 ” ,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 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 “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 。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 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 “ 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 ,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 ,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 “ 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 ” ;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 “ 亦皆自杀 ” ;李广不堪 “ 复对刀笔之吏 ” 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 “ 高节 ” , “ 岂非至贤 ” ,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象屈原那样 “ 死而不容自疏 ” 的高洁之志,“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 ,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 贤 ” ,还赞其 “ 盖有禹之遗烈焉。 ” 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 “ 烈丈夫 ” 。季布以勇显于楚, “ 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 ” ,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 “ 终为汉名将 ” ,司马迁赞其为 “ 贤者诚重其死。 ” 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 “ 烈丈夫 ” 。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 “ 中材以上且羞其行 ” 。孔孟遗教是 “ 杀身成仁 ” , “ 舍生取义 ” 。 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 “ 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 “ 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 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司马迁终于从个人 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节选自张大可著的司马迁评传)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发愤著书,所谓 “ 发愤 ” ,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就是如此。 B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的崇高的人格。 C本文择取了司马迁的重要人生阶段,评述了他发愤著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史记的内容、体例,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 D司马迁身受腐刑,使他看清了世情的冷漠和君权的残忍本质,于是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关心。 E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血倾注在史记之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 ( 2)司马迁发愤著书,有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要概括。( 6 分) _。 ( 3)司马迁在史记中,主要写了哪几种人物?( 6 分) _。 ( 4)司马迁认为忍辱负重的志士,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_。 第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 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A哥本哈根不仅是政治家的平台,同时也是各路形形色色的人和观点的表演场。由 碳政治引发的南北之争,大有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的意图,充满着陷阱与未知。 B不难看出,这次美菲联演,菲方正如同一场刚刚开始的鸿门宴。搅动南海局势、提升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恐怕是美菲双方最大的契合点。 C 1949 年 8 月兰州解放,葛宝丰通过救治解放军伤病员,亲眼目睹了人民军队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从内心深处萌生了对共产党的向往之情。 D正在全力筹划对朝鲜采取强硬措施的美日韩等国也应该认识到,这样做只会促使朝鲜采取更为激烈的对抗措施,甚至抱着 “ 鱼死网破 ” 的心态破釜沉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老师教给学生许多知识,要求遵守制度等等,但忽略了怎样教会孩子们谦让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 B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C在酣畅淋漓、扣人心弦的阅读体验之外,使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各路妖魔鬼怪,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 “ D刚刚结束的 “ 两会 ” 上有一个热词: “ 新型城镇化 ” ,这不仅是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承接广大农民 “ 中国梦 ” 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 分) 这时你少有的是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式的静穆,你的诗因之而多怨、多愤,义侠的崇高,勇武的抗争,都进入了你的视域,超越了你笔下那些以贫困自守为尚的隐士的地位。在晋宋易代之际, _,_, _, _。_, _。 你在咏荆轲中复活了他当日的英雄气概 你怅恨敢以捐躯为死士的正义之人的稀少 深为他的慷慨豪情 所动 你在血性义侠之人里标出了勇士荆轲 在千载之后犹为这失败的英雄而悲悼 你为荆轲未能刺杀成秦始皇而遗憾 A、 B 、 C、 D 、 16仿照示例,再续写两个句子,与原句构成排比。( 5 分) 示例:有人说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有人说项羽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庸人;_, _。 17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参照示例写一段评论。要求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加以评说,表 述上有文采。 (不超过 100 字 ) ( 6 分) 荆轲 烛之武 示例:项羽他是怀揣壮志果取勇武的西楚霸王。在普通百姓眼中,他是力能扛鼎的盖世英雄;在词人眼里他是令人仰慕的 “ 人杰 ”“ 鬼雄 ” ;在史学家眼里他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_ _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一位老臣,一生难被重用。而在秦晋两国大举攻郑之际,他却抛弃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缒城而出,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悍的秦穆公,他不卑不亢,斗智斗勇,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保全了郑国,赢得了外援。能在国家危亡面前不避不让、甘心赴汤蹈火的动力和根源是他那强烈的爱国意识。 请以 “ 个人与国家 ”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立意自定; 自拟标题;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1、 B( “ 人有高级的需求即精神的需求 ” 是儒家学者的观点,并不能说 “ 中华文化强调 ” 。) 2、 A( “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表达不明确,也就不可能产生后面的结果。) 3、 B( “ 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也因不同,就构成了每个人的人生境界 ” 推断不正确。原文信息是 “ 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这种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就构成每个人的人生境界 ” 。) 4、 B(客:以 为宾客,当做宾客对待。) 5、 D( 是说伍子胥刚逃至吴国的时候。 是公子光派专诸将匕首藏于烤全鱼的腹中。 是说吴王阖庐与伍子胥、伯嚭领兵征伐楚国。) 6、 C( “ 让专诸冒着生命 的危险 ” 理解有误,应该是为了夺取王位不惜牺牲专诸。) 7、( 1)子胥的父、兄被楚王所杀,他劝您伐楚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对吴国并无好处。( 2)现在吴王境外被楚国所困扰,国内没有刚直忠诚之臣,他拿我们没什么办法。 8、兵家用兵,民心向背,节操或气节。 9、( 1)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2)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3)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10、 ( 1)因人之力而敝之,以乱易整( 2)风萧萧兮易水寒,发尽上指冠( 3)大行不顾细谨,如今人方为刀俎。 11、( 1) A、 “ 文章同时认为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 ,文章没有表明这种观点。 C、 “ 他要完成易水之畔荆轲的嘱托 ” 理解有误。 D、 “ 认为荆轲始终是为了 ” 不正确,应该是荆轲最后是为了诺言,为了表达人格而战斗。)( 2)一是说明荆轲也曾因不合时尚潮流而苦恼。二是说明荆轲也是集高尚与卑琐为一身的普通人。( 3)易水河边高渐离和荆轲有个誓言,也就是如果荆轲刺秦失败后,高渐离承继荆轲之志,乘奏乐 之隙 “ 举筑 ” 行刺秦王。其实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凄绝的美。( 4)作者将荆柯刺秦的故事称为“ 古代中国勇敢行为和清洁精神的集大成 ” ,是 “ 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 ” ,“ 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 ” 。 12、( 1) B、 “ 全方位展示了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 ” 不正确。 C、此文没有介绍史记的体例。 D、不对,应是 “ 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 ” 。( 2)有两方面的内容。一、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二、司马迁把对世情的感慨,对专制君王的认识,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 ( 3)二种人物:一是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二是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 4)司马迁认为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司马迁能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就是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因此,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13、 C( 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B、鸿门宴:后以之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这两个成语在 A 和 B 项中应当互换。 C、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D、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用在这里不恰当,应用 “ 孤注一掷 ” :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险。) 14、 B( A、杂糅,应改为 “ 但忽略了怎样教会孩子们谦让,这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 ” 。 C、无主语,去掉 “ 吴承恩笔下 ” 前的 “ 使 ” 。 D、搭配不当,把 “ 承接 ”改为 “ 承载 ” 。) 15、 B。 16、有人说项羽是 个宽厚慈和的性情中人,也有人说项羽又是一个暴戾凶残的恶魔。 17、答案示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