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_第1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_第2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_第3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_第4页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点字词读音,论语饥馑曾皙哂舞雩铿尔小相沂冠者喟俟撰摄比及毋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人家)不用我了.(另有两说:1.以作认为,不要认为(这样就不对)我说了.2.以作停止,(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急遽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冷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官员。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一词多义,如果,至于,或者或者,知识归纳,(1),(2),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形,纵横,方圆,正道,是非标准(礼仪)。,正、才,(3),1、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3、遂与外人间隔4、唯求则非邦也与?5、失其所与,不知。,给予,赞成,跟、和,“欤”,相当于“吗”,结交。(所与:结交的人,即同盟者),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4),比,在,和、跟,到、在,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5),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铿的一声,象声词,你,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冠者五六人5、浴乎沂,风乎舞雩,(1)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弹奏,最后出,戴帽子,吹风,乘凉,(二)词的活用,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正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小的国家,大的国家,(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回答,使富足,(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则何以哉,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三)特殊句式倒装句,(1)宾语前置,5、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2)介宾状语后置,4、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6、以吾一日长乎尔,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四)特殊句式省略句,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千乘(chng)之国因之以饥馑(jn)B以俟(s)君子风乎舞雩(y)C端章甫(f)愿为小相(xing)焉D夫子喟(ku)然而叹曰夫子何哂(shn)由也,练习,A,shng,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摄(夹)乎大国之间比(比较)及三年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何伤(妨害)乎C吾与(赞成)点也宗庙会(诸候相见)同D其言不让(谦让)孰(谁)能为之大,A,比(b):到;比及:等到,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B莫春者,春服既成C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智,暮,稀,4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C三子者出,曾皙后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布制礼帽,用作动词:戴着礼帽。,吹风,乘凉,走在后面,D,5下列四组句子,全是反问句的一组是()A如或知尔,则何如哉?/求,尔何如?B赤,尔何如?/点,尔何如?C何伤乎?/夫子何哂也?D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祭礼宗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无疑而问,反问语气明显,二者都是反问句。,D,6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或者,C,7在括号内解释下列句中的“方”或“与”。A夫子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唯求则非也邦与()D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与,赞同,方,纵横,呢,反问语气词,是非准则,8下列语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句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在一起。B以吾一日长乎尔,吾以也。译: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敢讲了。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译: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得理不让人,因此笑他。D安见方六七十如一六十而非邦也与?译: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是国家大事呢?,弟子站,孔子坐,“得理不让人”改为“讲话不谦虚”,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呀?,B,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内容。,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读全文,研讨解决疑问。,(1)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儒家学派为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能否用文中出现过的一个字来概括。,礼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2)师徒五人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或将怎样做?找出你喜欢的人物,并说明理由。,(3)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学生讨论。,侍坐,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四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冉有:,可使足民。,-谨慎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从容稳健,机敏好学。,释“哂”由“与”点之因。,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对子路:哂其“不让”赞其“知方”哂其要民“知方”,而自己却不“知方”对其他三人表示肯定,犹其是曾皙,深得孔子的赞赏。,孔子要大家说说自己的志向,曾晳并没有说出什么志向,只是描绘了一幅春游图,孔子还赞成他。是什么意思。,杨树达先生评论这幅图时说:“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找出你喜欢的人物,你欣赏谁的人生理想,孔子呢?,结构图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其言不让,冉有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非邦也与?,非诸候而何?,季氏将伐颛臾内容,本章选自季氏篇。本章通过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的谈话,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以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何以伐为(宾语前置)?”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疑问代词)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关闭猛兽的笼槛,亦指押解犯人的囚笼或囚车),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与今组成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发语词。)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双宾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在鲁国当权)将要讨伐颛臾(鲁国境内的小国,附属于鲁,在今山东费县附近)。冉有、季路谒见孔子说:“季孙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有事于颛臾:战争。,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孔子说:“求(冉有的名)!恐怕该责备你吧?那颛臾,已故的君王任命它为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无乃尔是过矣:动,责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冉有说:“季康子想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都不愿意啊。”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这样说:估量自己的才能,担任适合的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应罢休。陈力就列:“陈”,陈列,摆出来。“列”,位、职务。,(盲人)走路跌跌撞撞,(他的助手)却不去护持,跌到了,(他的助手)却不去搀扶,那还何必用那个助手呢(相:扶助盲人走路的人)?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独角犀牛逃出关猛兽的木笼,龟甲(用于占卜)玉器(用于祭祀)毁坏在匣子里,是谁的过错呢?”且尔言过矣:形,错误。是谁之过与:名,过错。,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冉有说:“(今夫:时间名词“今”和语气词“夫”组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一个句首语气词,表示另起一端,再发议论)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季孙采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想这样,却回避不说,而一定给它编造些托辞(疾:厌恶)(夫:指示代词,那种)。为之辞,双宾语句。,双宾句,定义,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直接宾语是谓语动词的承受者,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后,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和直接宾语组成双宾语。,古今汉语双宾语的共同点,动词:告谓类动词、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宾语所指:直接宾语指物,间接宾语指人。两个宾语的位置: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方言中情况不同),古今汉语双宾语的共同点举例,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多予之重器。战国策赵策四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古今汉语双宾语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动词方面:1、古代汉语不仅告谓类动词、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普通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2、有经常带双宾语的动词“为”。,普通及物动词的双宾语句式,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动词“为”的双宾语句式,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翻译(一),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翻译时句式、语序不需要改变。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翻译时句式、语序要作变化。,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翻译(二),变化方式:普通及物动词的双宾语句式翻译时,通常会借助介宾短语,句式变化为“介宾动词”这样的状中结构。动词“为”的双宾语结构翻译时,“为”的意义要随上下文而定,同时要么在直接宾语前面添加合适的动词,句式变化为兼语结构;要么句式变化为“介宾动词”这样的状中结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我听说诸侯、大夫,不必担忧贫穷,而应担忧分配不均;不必担忧人少,而应担忧人们不能安定团结(按,据下文和有关考证,“寡”和“贫”应互换位置)。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有国有家:“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大夫统治的区域。,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夫:句首语气词,表提示议论语气)依照这个,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倡导文教(包括礼乐)和德政;既使他们前来归附,就使他们安心。,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其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国内动用武力。、相:“将焉用彼相矣”:扶助盲人走路的人(名)。“相夫子”,辅佐,(动)。,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愁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宫廷内部。”萧墙之内:指宫内。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叫萧墙。,子路从而后内容,本章选自微子篇。表现了隐者荷蓧dio老人和孔子师徒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前者身避乱世,洁身自好,对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汲汲于仕进的做法表示鄙弃;后者明知“道之不行”,却还坚持“行其义”,并用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对前者的出世思想进行了反批评。,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者,用木杖挑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孔夫子了吗?”“从”,跟随;“后”,动词,走在后面。,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老者说:“四肢不辛劳,五谷(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不能分辨,谁是夫子?”把他的木杖插在地上锄草。子路,拱手行礼站立。芸耘四体不勤:“四体”,四肢;“勤”辛劳、劳苦。,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留子路在他家住宿,杀鸡做黏黄米饭给子路吃,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杀鸡为黍:做粘黄米饭。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读为s“见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见(拜见)子路”“见”破读为xin,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次日,子路出发,把发生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隐士啊。”,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派遣子路返回拜见他。子路来到老人家,那老人却已出外了。反返,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说:“不出来做官是违背做人臣的准则的。长幼之间的礼节,尚且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又怎么能废弃它呢(不应为隐者)?,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想使其自身洁净,而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们应该做的事。而乱大伦:指君臣之间的关系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我们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我们早已知道这种情况了。”之:(取独)“德之不脩,学之不讲”,“道之不行”,“君子之仕”。道之不行:指儒家所主张的治国之道。,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一、作动词用,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相当于“到”、“去”、“往”: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杜少府之任蜀州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至之市(郑人买履),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丘明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呼尔而与之。(孟子鱼我所欲也),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属予作文以记之。,三、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