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doc_第1页
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doc_第2页
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doc_第3页
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doc_第4页
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姓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专 业: 设计(论文)题目:景观设计指导教师: 2014年 5月20日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总体规划设计摘要 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景观规划设计从生态修复、动植物保护、水体净化,生态展示等层面入手,延续保留和修复原有破坏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根据该地原有的地理,文化特点加入了不少现代化的元素。使该地区的环境得以生态恢复与发展,并且向民众展示了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关键词 退渔还湖;水体净化;生态修复;生态科普;和谐共生Abstract: Chinas Taihu Lake Ecological Expositi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tarting fro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imal and plant protection, water purification, ecological Exhibition and other aspects, continue to retain and repair the existing dam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according to the place of the original geographic, cultural features added many modern elements. To make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o show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Keyword: Pond back to lake; Water purifica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Ecological science; Harmonious co-existence目 录1、 地理、人文、资源概况 4二、项目概况 7三、现状分析 83.1用地类型分析 83.2道路交通分析 83.3水文条件分析 83.4植物资源分析 93.5动物资源分析 93.6现状综合分析 9四、规划原则与理念 104.1规划原则 104.2规划理念 11五、规划构思与布局 145.1规划构思 145.2规划布局 16六、重要景观节点 22七、结语 251、 地理、人文、资源概况。1.地理概况无锡位于中国中部(北纬3107至3202、东经11933至12038),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江苏南部。东邻苏州,距上海128公里;南濒太湖,与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公里;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所辖的靖江市隔江相望,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无锡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季风控制,盛行东南风,天气炎热多雨;冬季受大陆盛行的冬季季风控制,大多吹偏北风;春、秋是冬、夏季风交替时期,春季天气多变,秋季秋高气爽。常年(19812010年30年统计资料)平均气温16.2,降水量1121.7毫米,雨日123天,日照时数达到1924多个小时。2.人文概况 无锡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可开发性强。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鸿声的泰伯墓、梅村的泰伯庙、彭祖墩大型遗址的考古发现都是这一悠久历史文化源自无锡的有力证明;无锡又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荣巷、鼎昌丝厂、茂新面粉厂、县商会民族工商业遗址, 都曾为近代无锡写下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带动了全国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锡是古运河文化的精华地,千里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过,具有相当的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历史上依河建有米市、布市、书市、丝市等四大码头,如今运河两岸历史文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既有薛福城故居、东林书院、日晖巷、伯渎古窑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有惠山横直街、古祠堂群、清名桥、小娄巷等历史文化街区, 数量之多, 质量之好, 在国内也属罕见。尤其是“水弄堂百姓枕河人家”被誉为“江南民俗风情的流动画廊”,成为受人青睐的胜景。无锡还是名人文化的荟萃地,名人文化光照千秋,其中:宋明清状元11人,宰相14人;列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无锡就占顾皑之、倪云林、王绂等三位;明代有旅游家徐霞客、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到近代,中国科学之父三人中有无锡的徐寿、华衡芳,有著名的外交家薛福成;到了现代,无锡更是英才辈出,有革命家秦邦宪、王昆仑、陆定一,科学家周培源、钱伟长,经济学家孙治方、薛幕桥,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唐保谦、薛南溟、祝大椿等,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师钱钟书,美术大师徐悲鸿,国乐大师刘天华,语言学家刘半农,教育家唐文治、顾毓绣。科学家仅“二院”院士就有王选等68位。3.资源概况 3.1水资源无锡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条,总长2480公里。市区河道总长150公里,平水期水体容积800万立方米。太湖为江南水网中心,面积2338.1平方公里,总蓄水量为44.28亿立方米,年平均量约52亿立方米。因此,无锡地表水较丰富,外来水源补给充足。市区储量为6349万立方米,年补给量为6453万立方米。 3.2矿物资源无锡市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以黏土矿、石灰石、大理石、玻璃用石英砂岩、建筑石等非金属矿为主,其次为煤、泥炭等可燃性矿产及矿泉水。黏土矿以陶土为主,已探明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石灰石估算储量17亿吨。大理石估算储量5000万立方米。煤探明工业储量4000余万吨。如同无锡市的名字,无锡没有锡,因此便有了“无锡锡山山无锡”这句俚语。 3.3植物资源 无锡市除栽培植物外,拥有自然分布于地区内以及外来归化的野生维管束植物共141科、497属、950种、75变种。占全国的比例为:植物科数39.94%、属数15.61%、种数3.5%。植物种类中,草本植物有744种,占总数的78.32%;木本植物(包括竹类)有206种,占总数的21.68%。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优良用材的树种有杉木、檫树、樟树、紫楠、红楠、麻栎、锥栗、榆树等。药用植物400多种。 3.4动物资源无锡市鸟类有170多种;鱼类为90多种,太湖中的银鱼,白鱼,长江中的刀鱼、鲥鱼、河豚是名贵鱼类;兽类有30多种,主要有华南兔、穿山甲、黄鼬等。2、 项目概况 1.项目位置 无锡太湖新城中心区南侧沿太湖岸线。2.项目规模 东起大溪港,西至许仙港,南至太湖,北至环太湖高速公路,规划面积约146.7公顷(2200亩),地块内需退渔还湖面积约127.5公顷,地块规划为生态湿地(1913亩,需满足吴淞高程2.8米以下算做退渔哟求),保留陆地面积约19.2公顷(287亩,吴淞高程2.8米以上算陆地面积)。3.气候条件 无锡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全年无霜期为230天左右,雨季较长,主要集中在夏季,全年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属于湿润地区。4.太湖水位吴淞高程,常水位3.0-3.5米,丰水位4.2-4.5米,枯水位2.7-2.8;百年一遇洪水位为5.2-5.5米。3、 现状分析3.1用地类型分析 区域内存在大量鱼塘,零星分布少量工厂和村庄。规划区域北至环太湖高速公路,南至太湖。主要通过南湖大道与外界联系。内部道路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组织,主要以村间小道和渔埂土路为主。区域内水边、低洼地植被状况良好,是较为典型的无锡乡土树种。太湖大堤内侧现存水杉防护林带,景观效果良好。3.2道路交通分析 规划红线内的现状道路系统等级混乱,缺乏合理的组织和连贯性。规划区外围,环太湖高速公路、南湖大道是现状区域内的对外快速联系道路。但其中环太湖高速公路造成该区域与太湖新城贡湖湾湿地的隔离,影响了太湖新城的整体生态景观,而南湖大道上跨环太湖高速公路到达区域后与区域的干路连接不协调。同时基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下穿通道可以与外界联系,但道路质量较差。内部交通不成系统,以渔埂土路和村间小道为主,宽窄不一,整体混乱不成体系。3.3水文条件分析 规划区域内现存众多鱼塘,水质良好,河道在东西两侧通过水闸与太湖相连。区域内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方面,由于居民生活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工厂生产产生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以及区域内河道的自然系统遭到破坏,对水的净化能力降低,导致污染物累积,水质破坏;另一方面,外围太湖水域水质恶化,使区域内水环境质量下降,河水富营养化严重。3.4植物资源分析 滨水植物主要有垂柳、河柳、苦楝、紫穗槐、木芙蓉、水杉等。挺水植物主要有菰群落、芦苇群落、莲藕、菖蒲、水莎草、席草、灯心草、白菖蒲等。漂浮植物较常见的有满江红、槐叶萍、水鳖、小浮萍等。沉水植物优势群落有马来眼子菜群落、微齿眼子菜群落、金鱼藻群落、苦草群落、聚草、菹草等。3.5动物资源分析螺、蚌等底栖动物40多种;鱼类60多种,银鱼、白鱼、梅齐鱼、白虾等驰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捕捞渔业基地。常见野生鸟类主要有灰鹭、白鹭、野鸭等。无锡位于世界七大鸟道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路线的辐射区域内,鸟类资源丰富。无锡的冬候鸟以黄雀、红胁蓝尾鸲为多。3.6现状综合分析 优势:大型的湖面与鱼塘河流给区域创造湖泊生态湿地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现有的洼地和水杉防护林、芦苇荡、自然植被可以创造多样的植物生境;沿太湖岸线的景观建设,既周边的湿地公园建设提升了整个太湖生态博览园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无锡位于中国候鸟迁徙东部线上,为太湖生态博览园提升了其生态景观。 劣势:水危机,水质因渔业养殖以及太湖水质影响而受污染,呈富营养化状态;景观杂乱,空间层次单调,传统文化面临湮没,缺乏相关基础设施;区域内道路不成体系,环太湖高速对场地自然生境造成影响,基地周边道路灯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场地内现有建筑的质量和外观较差,参差不齐,没有景观利用价值。4、 规划原则与理念4.1规划原则 1.1因地制宜原则综合分析生态博览园的现状场地条件、历史人文等风景资源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兼顾统筹,因地制宜,对太湖生态博览园进行统筹规划。 1.2生态和谐原则运用生态学理论,完善修复博览园区的生态结构,建立稳定、高效、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态循环系统。景观与博览馆建筑形式相统一,让建筑融入景观之中,形成生态景观一体化区域。 1.3区域性原则尊重场地,退渔还湖的同时,立足地域原有地形地貌展开设计,应用本地物种资源和乡土树种重新构建本土化的植物群落,营造反映具有无锡地域特色的景观区域。研究分析博览园区的基质的特点,研究区域内场地变化与发展的历史,充分挖掘场地内特色景观元素,给予功能重塑,达到户外自然博览展示的要求。 1.4生态科普教育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保留生态缓冲区的前提下,满足市民休闲、生态科普的要求,同时市民可以全方位的接触太湖、了解太湖,提高自身的环抱意识。 1.5可持续发展原则将现代人对生活、休闲、旅游的审美以及现代能源科技赋予景观规划中,将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结合起来。规划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实现生态博览园的可持续发展。4.2规划理念1. 理念 1.1人文性 人文性“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与天文相辅相依,天文指天道自然;人文则指社会人伦。“人文关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提及最多的。这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在我看来,景观设计的本质是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改造,其目的是在不破坏自然平衡的同时,让景观更好地服务于人。而景观设计中注重人文关怀,则会使得具体景观元素的尺度、颜色更加符合人的基本习惯,同时也对人的心理活动带来良好的影响。 1.2 生态性 自从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进步之后,我们的城市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就在人们沉醉于自己的成就的时候,激化了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生态”也随之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1.3 文化性 文脉,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其上延下伸包含着极其广泛的内容。从景观角度来看,文脉是关于人与建筑景观、建筑景观与城市景观、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景观文化传承的脉络关系。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景观文化传承的脉络关系。总的来说这些关系或系统都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必然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只有对这些关系的本质进行认真地研究之后,城市历史景观的丰富性才能被理解,景观文脉才会更清晰,或者说一个新的景观空间的意义才能被引申出来。 1.4 区域性 城市中有各种区域形态,如老城区、经济开发区、高校聚集区等,促使城市向网状的、多中心的结构发展,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区域风貌,这必然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需要根据各个不同区域的特点确定其文化氛围。因地制宜地设计与该区域文化、建筑相适应的、有个性的景观,不仅丰富了城市形象,更是开放性、多元化文化价值的体现。因此,景观设计必须符合特定区域环境的整体风格,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环境的有机部分,才是创建区域环境特色的关键。 1.5 整体性 规划设计必须设想城市在未来发展中的方向。一方面城市遵循既定的规划进行工作,保证城市发展的有序性、连续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城市必须考虑灵活原则,寻找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方法设计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城市各种物质形态,以满足都市人多样化的需求。2.定位名称位置范围特质发展方向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石塘桥至壬子港,北接东蠡湖,南通太湖全长12.73公里,水面宽15-40米野性的纯自然湿地旨在恢复与重建长广溪周边湿生植被带无锡十八湾景观带无锡主城西部,联系主城区与马山景区,东起与港口,西至闾江口全长约8.87公里,规划面积约925公顷都市化的山水景观带城市的湿地休闲带,具有相当规模的人工设施。无锡新区太湖岸线太科园南侧,东西分别以望虞河、大溪港为界长约7.8公里,总面积约260公顷依托湿地建设的都是休闲区块高档滨湖休闲场所环太湖生态防护景观带东起大溪港,西至滨湖区红沙湾长约16公里,面积320公顷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共存生物天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贡湖湾湿地保护区东起蠡河,西至蠡湖大道,北至干成路,南至环太湖高速长约7公里,总面积约600公顷周边地块均为自然生态湿地,为了与周边景观风格保持一致,太湖生态博览园也应以湿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3.目的太湖博览园是以生态博览馆为核心,以室内展示为主,室外展示位补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示范区,建成后将成为集自然博览、生态修复、生态科普、休闲旅游以及国家水利科技创新河流湖泊治理研究与交流基地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空间,并将成为无锡未来城市生态中心轴南部与太湖相交接处的重要景观生态节点。太湖博览园的建设时人们生态观念的转变,是从对自然的索取到向自然回馈的转变,规划后退渔还湖达127.5公顷。我们通过生态设计,创造水下地形,营造动植物生境,恢复改地区的生态环境,希望通过小环境的改善逐步带动大环境的改变,还太湖一个美丽清澈的面貌。4.理念总结放归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展示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5、 规划构思与总体布局5.1规划构思 5.1.1大的场地肌理 博览园区内拥有艺术一般的有秩序的大的场地肌理,众多的鱼塘、道路、大堤组成的肌理反映了人与自然地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改造的关系,我们的设计将与这一地域肌理相结合,创造出尊重场地历史的景观 5.1.2高差明显的道路 场地高差十分明显,场地标高与水面相差巨大,有利于我们营造竖向层次丰富的特色景观。 5.1.3鱼塘众多 场地中大大小小的鱼塘,蕴含着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大地景观,留下了乡土文化的印记,为我们带来了空间变化的可能。 5.1.4构筑物场地中的房屋、围栏等建筑物体现着劳动的美感,我们将以其为原型重塑渔村的风情,使其再次焕发生命的活力。 5.1.5吴文化展示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才。作为无锡的南部门户,博览园有必要将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出去。 5.1.6生态文化展示太湖生态博览园旨在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如何在有限的园区内展示出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水体的净化成果、生态文化展示等,这是我们需要挑战的一个问题。 5.1.7生态休闲生态休闲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休闲,它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它以保护环境为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休闲观。通过一些措施或者生态休闲活动吸引游客进入生态博览园是有必要的。 5.1.8生态自然保护 通过构建湿地带,鸟类保育区等,创造出有利于动植物自身发展的自然生境。并通过湿地土壤,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乡土树种与材料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场地废弃物的再利用等相关措施来加强湿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5.2总体布局规划根据场地的现状,原有肌理,文化内涵,自然环境与区域特色等特质,将园区分为五个大区,生态博览馆区、研究基地区、湖中观景区、生态缓冲岛区、户外自然博览区。其中户外自然博览区又分成若干单元,在横向上成串珠式的结构结构,包括鸟类保育区、场地记忆区、水体净化区、生态休闲区、生态湿地修复保护区。 鸟类保育区 场地记忆区 水体净化区 生态休闲区 湿地保护区在纵向上,生态防护林带,滨湖景观植物带,内河水网湿地带、湖中景观带与中央大道形成了一轴四带的景观结构。 5.2.1生态博览馆区生态博览馆作为中国太湖生态博览园核心区的标志性主场馆,占地约2.9万平方米,将建成以湖泊生态科技为基础的全球湖泊生态成果展示中心,国际湖泊生态科技交流中心和人类湖泊生态文化教育与传播中心,同时也肩负着科普教育的重任。生态博览馆区除了生态博览馆、生态小屋,还设有游客服务中心、集散广场、垂直流人工湿地、莲花池、生态漂浮岛、停车场、阶梯式亲水平台。区内周边景观充分与博览馆的生态型建筑融合为一体。对于博览馆地表雨污水的处理,我们提出采用小型挡土墙的形式截断雨污水直接流入湖中。在建筑周边硬质地面上我们建立一系列生态水面与人工湿地,通过雨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导入人工湿地,通过人工湿地的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水质,并在人工湿地上种植湿生植物,让其与入水草坡上的菌群融为一体,创建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响应系统,造就了一座健康的生态绿洲花园。 5.2.2研究基地区研究基地区内国家水利创新南方基地(无锡河流湖泊治理研究基地)建筑群规模约5.1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室面积约4.8万平方米,辅助用房约2500平方米,户外试验场约4万平方米。区内景观考虑主要为研究基地内工作人员使用,因而我们在周边设置了一些休憩场所以及供研究基地使用的码头。并将户外试验场与景观充分交融,营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5.2.3湖中观景区湖中观景区与景区的联系于一座桥,我们考虑桥周边无遮挡物,风力状况良好,因为在桥周边上设置了一些风力发电场地,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并且风力发电装置与桥上的路灯形成一道标志性人工景观。湖中观景区的中心安排了一个中心生态广场,充分呼应园区的主题-生态。中心生态广场旁布置人工湿地,将广场上的雨污水收集至人工湿地,通过一系列措施净化后输入太湖。而位于近太湖中央处的环抱太湖主题灯塔则是这一区的重要地标,它象征着无锡人对于太湖的那份情感,游人也可以登上灯塔远眺无边无际的太湖。湖中观景区内还布置有停车场、码头管理处及码头、观湖平台等。 5.2.4生态缓冲岛区 根据场地原有地形肌理设置一系列缓冲岛,不仅可以有效抵御太湖风浪对于园区内部岸线的侵蚀;防止藻类进入园区污染水质,更创造出一系列适合动植物生存的生境,也是游人泛舟游览、观岛的一处新兴景观。 5.2.5户外自然博览区 户外自然博览区定位于湿地生态景观。湿地生态景观是本次规划的生态基础,担负着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生态功能,同时在文化层面,其反映了生态博览园区以前渔猎文化的质朴与鱼塘田埂的野趣,是太湖滩地景观的回归。 5.2.6生态防护林带博览园区北倚沿太湖高速公路,车流量大,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无不影响着湿地内的环境与景观,因而我们将原有大堤旁的水杉随着新大堤而内迁于大堤外侧,并利用无锡本土树种将其补植至足够抵御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规模。大堤内侧创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植物生境,大面积的林地为林鸟的栖息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创造一个城市与湿地之间的缓冲空间。 5.2.7滨湖植物景观带 通过沿湖大面积种植芦荻、芦苇等挺水植物,形成一个连续的自然植物景观带。野生本土植物以及自然生态的驳岸,带来原始清新的野区,使生活在都市的现代人不禁遥想起古人渔猎的场景。由于湿地功能的不同,滨湖植物景观带分为砾石滩湿地、粗砂滩湿地两个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5.2.8内河水网湿地带内河水网湿地带位与场地的中间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包括了鸟类保育区、场地记忆区、水体净化区、生态休闲区、湿地修复保育区。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水生植物形成了该区的主要特征,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栖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是生态博览园的核心内容。它既与滨湖生态湿地息息相关,又需要与邻近的滨湖景观植物带相协调,是贯穿场地的中枢。内河水网湿地带为太湖的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了条件,构成了整个区域的生态核心,对无锡沿太湖绿带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内河水网湿地带内的水体净化带的水源主要靠东侧闸门入水形成水流自东向西,通过湿地土壤、卵石沉淀、植物等多层过滤,最终形成清澈的水体。这一湿地净化系统体现着生态环保的可持续理念。1. )鸟类保育区无锡位于中国候鸟迁徙东部线的中间站,是候鸟迁徙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些候鸟中,远道而来的有北红尾鸲、红胁蓝尾鸲等,还不乏一些猛禽,如东方角鸮、鹰鸮、凤头蜂鹰、松雀鹰、赤腹鹰等。无锡的鸟类资源近约200种,随着无锡当地湿地公园的大力建设,鸟类资源还在不断的丰富当中,因此设置鸟类保育区是很有必要的。鸟类保育区位于太湖生态博览园西侧,由一片密集的岛屿组成,其上分布有零星的草地斑块,其上堆放朽木,朽木腐烂衍生出的各种虫类成为鸟类最好的食物,从而吸引大量鸟类停留于区内。保育区外围设置一些观鸟屋,区内除必要的管理,禁止人们进入。鸟类保育区的植物规划为应多种植本土开花植物、豆荚类植物,这些植物都是植食性或杂食性鸟类的食物。2. )农耕渔猎记忆区农耕记忆区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但反映了场地的农耕文明景观,还解决了场地内水体需要净化的问题,同时也增加了这一区域的景观与植被的多样性。通过田块的肌理与农作物的种植反映出农耕文明,用农业元素来体验农耕文化。种植水稻来形成水平流人工湿地,从而净化水质。以田埂为径,开辟乔木林荫空间,在稻田中央开辟小的休憩平台,平台结合景观构架展示了水稻的生产播种等各类信息,成了一个生态科普教育的小场所,也让游人体验到独特的田园景观。其上架桥,让人们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美丽与壮阔。田埂利用石笼、废旧金属、拆除建筑的砖石等废弃材料砌筑、尽可能利用场地现有资源,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节约材料制造的能耗,并保护场地的环境。3. )水体净化区太湖生态博览园区属于无锡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因此汇入太湖的河水必须经过一系列处理措施方能汇入太湖。通过在大溪港新建一道闸门将河水引入水体净化区,再利用净水措施消除河水的杂质,富营养化物质,有毒矿物质,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主要处理措施通过湿地土壤、卵石沉淀、挺水植物的过滤杂质、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及其根部的微生物群吸收富营养物质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并且水生植物生长快速,收割后经过处理可用作燃料、饲料,或经过发酵产生沼气,为博览园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新能源。4. )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区在功能上分有钓鱼活动区、湿地芦苇迷宫区、民俗文化展示区以及水生植物观赏区。钓鱼活动区设有渔人中心,垂钓平台,其滨湖驳岸为石块累积,石块间的缝隙为鱼类提供了一个栖息的场所,有利于鱼类的发展。湿地芦苇迷宫区是湖滨滩涂与生态休闲活动的完美结合,既营造了一个滨湖的植物生境,又为游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游乐场所。民俗文化展示区展示了吴文化的发展与起源,讲诉了无锡人民在文化上的伟大成就,也讲诉了无锡人民过去依靠勤劳的双手是如何创造出其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与渔猎文化。其中的野趣园种植无锡本地的开花植物与灌木,展示了无锡的乡土植被。水生植物观赏区设置一系列的景观盒构架,将重点展示无锡本土或者珍稀的水生植物,显示出保护自然植被的决心,从而引导人们认识植物,尊重植物,保护植物。5.)湿地修复保育区 湿地修复保育区位于博览园的东侧,太湖大堤将其与大溪港,太湖隔离开来。形成一块密闭的湿地空间。隔离开来的湿地修复保育区,避免受到人为干扰的同时,可以保持其生态风貌的自然发展。游客在太湖大堤上就可以观赏这一难得的自然生态湿地景观。同时为增强滩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提供多样性生境,为水生动物提供避难和繁殖场所。对于湿地修复保育区,遵循生态规律,种植本土湿生植物,并考虑可以为鸟类提供食物的乡土五种。 5.2.9中央大道中央大道纵向上贯穿全园,是全园的主要入口,它从环太湖高速公路上方架桥而过,进入园区,中央处设置入口大标识,其四周是硬质景观,从而与桥的现代化相呼应。中央大道尽头是环抱太湖主题灯塔,象征着无锡人们热爱太湖,渴望保护太湖的美好愿景,也与入口处的标识形成对景。六、重要景观节点 6.1入口广场入口广场位于场地中部区域,南湖大道延伸至场地中部到达入口标识区进入入口广场。入口广场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出入口,设计时结合了博览馆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本着从低成本的物质循环层面出发,广场铺装采用原厂房的建筑材料。并且引入了游客服务中心的功能,补充了广场的功能,赋予它新的角色,使其拥有了新的生命力。广场主要包括游客服务中心(茶餐厅、管理用房、接待问询处、邮局、医疗、网络中心、小卖部、厕所等)、观景广场、室外庭院、生态小屋、莲花池、亲水栈台等,广场临水处设计为竹铺装的亲水台阶,让人可以更自由的接近太湖。我们设计了一些生态池(水平流人工湿地),将湿地形态和植物尽可能的引入场地之中,拉近人与湿地的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地交流。并且生态池的存在,很好的解决了广场雨污水的排放问题,我们通过收集系统将雨污水输送至生态池中,既解决了生态池的水源,也能将净化后的雨污水输送出去。 6.2太湖码头广场 太湖码头位于场地的最南端,由太湖码头、码头广场,亲水广场、停车场四个部分组成。根据场地的功能需要在码头广场上设置功能性建筑-码头服务中心,包括问询,小卖,票务,简餐。建筑的风格简洁明快,采用钢结构与玻璃组合,并用木栅格遮挡部分,屋顶可做屋顶绿化,游人可以登上屋顶远眺。另外,码头广场上的灯塔是该广场的景观亮点,形式上为波浪形环抱太湖,充分发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为博览园创造一个引人瞩目的地标建筑,使太湖码头在区域中形成其独特的景观标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保的理念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四周是宜人的滨水景观,整个码头广场掩映于林带之下;广场亲水一侧有深入广场内的水面和水生植物带,为场地增添优美的生态景观;亲水广场绿树成荫,其上种植高大乔木,中心处下陷,旁边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将处理后的太湖水注入其中,形成水洼,营造出一个静谧优美的生态亲水广场。 6.3渔村印象广场场地记忆通过保留的田埂为游人展示渔业文化,并且设置一系列的主题雕塑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