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 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b. 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c.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d. 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b正确;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a排除;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c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d排除。2.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 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 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 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百姓,让他们有欲望追求,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让他们纯厚朴实,但不能没有欲望。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材料反映了a. 天子应该关注百姓呼声、以德治民b. 为君之道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c. 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d. 百姓适当的利益追求利于君主专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欲和无欲,各自都能得到满足,则君主之道就有了合适的尺度。”可知,百姓的利益得到适当满足利于君主专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以德治民,a选项排除。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主张,与董仲舒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材料说的是君主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百姓的“欲望”应当符合三纲五常,c选项与材料无关。4.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 既“贵儒”又“尊道”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三国时期王昶教育子弟“尊儒”之教、“履道”之言和诸葛亮告诫子孙“修身”、“养德”,以“淡泊、宁静”成就“君子志向”为宗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当时家庭教育观念具有贵儒尊道的倾向,b项正确;材料提供的两个例子,都将儒学放在重要的位置,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三国时期人们继承了两汉时期重视儒学的文化传统,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佛教教义,不能体现三教并行,d项错误。5.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对张载及其思想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和理学家的问题关切,北宋吸取历史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二程兄弟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故b项正确;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只是表象,故排除c项;d项错在重新恢复,宋明理学是一种新的儒学体系,排除。6.学者许倬云认为,朱子学的普及,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由学术和政治,维持了长期的稳定,停留不变。据此可知a. 朱熹的理学思想停滞了当时社会发展b. 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c. 朱子学的普及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进步d. 学术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维持了长期的稳定,b选项符合题意。朱熹的理学在当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a选项错误。中国政治制度的进步与朱子理学的普及无关,c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更多的是经济和政治因素导致,与学术发展关系不大,d选项不符合题意。7.王阳明认为经典的权威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如果阅读“六经”未能体认到良知,就如阅读过账簿并不等于拥有此财产一样是毫无用处的。这一主张a.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 打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c.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d. 肯定了儒学经典的价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可知是对个体良知的肯定和重视,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没有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王阳明的主张属于理学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阅读经典权威应遵循的原则,并没有直接肯定儒学经典,故d项错误。8.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传统社会治理结构 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a. 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b. 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 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d. 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和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对比来看,黄宗羲试图通过君臣平等来限制君权,而且其强化底层和顶层沟通的意图明显,说明其认为当时君主专制存在弊端,选项c正确;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从结构图来看,其依然将君主置于最高层级,只是增加了底层和顶层之间的沟通渠道,可见其并未从根本上认为要否定君主专制,排除a;黄宗羲的设想图中体现了君臣共治,君臣平等的理念,但是无法反映出君臣和谐关系。而且黄宗羲的构想并不是单独针对君臣关系,因此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两幅结构图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黄宗羲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纠偏。9.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答案】b【解析】宋以前节妇烈女人数较少,a项错误;从两汉到明清可以看出节妇烈女人数总趋势是上升,尤其是两宋之后最典型,说明儒家思想不断趋于保守,b项正确;两汉以前不能从示意图上体现,c项错误;节妇烈女的增加是儒学尤其是理学对女性的摧残,d项错误。10.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b.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c.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d.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句出自楚辞,属于战国时期屈原的作品,b选项符合题意。“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宋朝苏轼的诗句,a选项排除。“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唐朝杜甫的诗,c选项排除。“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唐朝李白的诗,d选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熟知以及离骚体诗的特点辨析。11.唐朝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得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吴道子的绘画a. 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 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 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 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知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世俗化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因此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世俗化改造,并未体现其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因此c选项错误;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因此d选项错误。12.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a. 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b. 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c. 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d. 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体现出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而是强调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故排除;材料反映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而不是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故d项错误。13.珠算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对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但直到明代商人程大位编修直指算法统宗,才逐渐推广,并取代了传统的筹算法。珠算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a. 政府的大力推动b. 商人文化素质的提高c. 传统筹算法的衰落d. 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汉代的珠算,经历了一千多年后,才在“明代商人”的努力下逐渐推广,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推广珠算不能得出商人 “文化”素质提高,ab项错误,c项是结果,而非原因。【点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进步。14.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a.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b. 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c. 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d.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黄帝内经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排除c;d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15.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 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 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于题意中无从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16.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17.“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个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据此可知,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d. 思想统一,法律至上【答案】a【解析】【详解】和古希腊哲学家同一个时期的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我国哲学家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关系,西方人文主义者同样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故a正确;b是文艺复兴思想;c和d均是启蒙运动思想,不符合二者共同主张,排除。18.“文艺复兴时代的人士受中世纪先人们学识与艺术的恩惠,无疑的实在很多,而且,文艺复兴时代的人士们也无疑的与他们的祖先一样的笃信宗教,轻信人言,满怀阶级意识和封建思想。可是他们也是唯物论者,怀疑论者和个人主义,这些都是中世纪闻所未闻的。”这段话的主旨是a. 文艺复兴运动呈现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b. 文艺复兴运动完全摒弃中世纪思想文化c. 文艺复兴运动不可避免具有中世纪遗风d.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己初具人文主义精神【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文艺复兴时代人士受中世纪先人们学识与艺术的恩惠,无疑的实在很多”、“可是他们也是唯物论者,怀疑论者和个人主义,这些都是中世纪闻所未闻的”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既继承中世纪学识与艺术,而且又对进行批判和发展,这体现出文艺复兴运动呈现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a项正确。文艺复兴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封建,并没有完全摒弃中世纪思想文化,排除b。c项正确,但与题干强调文艺复兴运动呈现过渡时期的风格特点不符,排除。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时期就已经有人文主义精神了,排除d。19.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要求追求个人的充分发展。他们崇尚“全才”,不仅重思辨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服务”。这a. 反映了资本主义进入手工工场阶段b.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c. 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禁欲主义d. 受到苏各拉底对他们的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重思辩和理论,还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知,这种主张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具有重要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进入手工工场阶段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反对宗教禁欲主义,c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苏格拉底的影响,排除d。20.伊拉斯谟在16世纪初写的愚人颂中说:人生的幸福由“愚人”提供,快乐是“愚人”的调味品,“无知是最幸福的生活”。宗教狂和迷信狂不是真正的“愚人”,“愚人”对他们表示愤慨。这从侧面反映了a. 伊拉斯谟的思想充满理性色彩b. 封建贵族对普通民众的压制c. 人们改变了对宗教的虔诚信仰d. 人们对于宗教权威的极大不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伊拉斯谟借愚人强调人应当追求人生的幸福,认为“无知是最幸福的生活”,反对宗教狂和迷信狂。伊拉斯谟的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即追求现世幸福,反对宗教权威,选项d正确;伊拉斯谟认为“无知是最幸福的生活”,这是违背理性的,选项a排除;伊拉斯谟的主张并未反映出贵族对民众的压制,排除b;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21.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22.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水平的差异b. 国际地位的差异c. 文化环境的差异d. 政治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7-18世纪,英国率先(1689年)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政治的批判较少;同时期的法国仍然处于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之下,整个社会受专制的影响超过英国,因此对现实政治进行的批判较多,故d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8世纪早期英法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大,此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国际地位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此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文化环境不是国内政治变化的主因,此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23. 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a. 民主共和b. 贵族共和c. 君主立宪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内容的掌握情况。材料中孟德斯鸠介绍了三种政体,即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君主专制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立法、行政、司法由议会、国王和法院分别掌握,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因此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选c。【考点定位】孟德斯鸠的思想。24.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a. 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b. 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可知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故c项正确。a项“完全接受”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故b项错误。d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点睛】点睛:排除错误选项时常用的方法有:第一,绝对化错误,如本题的a项。第二,选项是否与材料有关,如本题的c项。第三,一般来说“趋同”类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如本题的d项。第ii卷二、非选择题25.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因为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二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2)根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概括康德对“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答案】(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2分)原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2分)(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1分) 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3分) (3)认识:促进思想解放;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运动发生;影响公民法治社会的构建。(3分)【解析】试题分析:(1)将材料一省略号前后两部分,分别概括可得出卢梭的主张,依靠暴力夺回自由,依据社会契约成立共同体即国家来保证自己的自由。启蒙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背景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满。(2)康德的观点,将材料二逐句概括即可。他认为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才能带来启蒙。自由不是绝对的,一个人的自由不应该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与法律、制度并不违背,法律和制度是为了保证自由。(3)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政治上冲击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了理论准备,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经济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促进思想解放。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家;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提出了人民主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踏实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主巨大贡献。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关注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和阐释,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释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简单的影响。首先文化观点主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也可以引申出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等特点。文化的范围是广泛的,材料圈定了一个范围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儒家思想,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脱离此范围,从文化的其它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释: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说明简单的影响。【点睛】本题属于典型全国卷开放题型中情景创设类型题。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围绕提出论点进行有效论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明代艺术创作形式上的古与今,风格上的雅与俗,内容上的情与理,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汤显祖在戏剧牡丹亭中有意通过近乎荒诞的情节弘扬人的美好感情,表达反对宋明理学以理制情的思想倾向。“士大夫享太平之乐,以其聪明寄之剩技吴中缙绅则留意声律,如太仓张工部新、吴江沈吏部璟、无锡吴进士澄,时俱工度曲,每广坐命伎,即老优名娼俱皇遽失措,真不减江东公瑾。”这使戏曲创作更多地受到了雅文化的影响。昆曲后来在四大声腔中独领风骚,与文人剧作家的创作密不可分。材料二 明代戏曲创作对揭示以市井社会为中心的“世情”有了较大的开拓;对以知识阶层为中心的“性情”世界的抒发有所强化。当个性解放的思想以强劲姿态显现在舞台上时,由于观众的修养、身份不同,便形成了戏曲表演的“花部”与“雅部”之争。所谓“雅部”,仅指昆曲;所谓“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卢前认为:“昆戏者,曲中之戏。花部者,戏中之曲。曲中戏者,以曲为主。戏中曲者,以戏为主。以曲为主者,其文辞合于士大夫之口;以戏为主者,本无与于文学之事。唯在能刻画描摹,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也。”“花部”与“雅部”之争,实则是为雅俗的对立与交融注入了新的内容。四大徽班进京,为后来被称为国剧的京剧奠定了基础。京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精神与北方押韵,成为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