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_第1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_第2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_第3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_第4页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丰富相关珠穆郎玛峰的相关知识 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水平目标: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升学生概括课文的水平。 2、学习抓住特点实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 并搜集相关珠峰的知识 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相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 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然后延伸拓展,以理解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实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表现相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 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投影;1注音 峰巅 砭骨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2释义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踩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养,休养。蓄,积蓄。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勇敢的一直往前进。 3、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可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学生补充,教师明确。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因为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水准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从北坡攀上世界峰的创举。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旨在让学生感受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三、合作探究,揣摩使用 1、 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 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峰。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2文中刘连满的形象最为感人、难忘。在登山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3、 中12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是否有些离题? 4、 文中的优美的写景句无疑是文笔的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点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纳,明确。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的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 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 3、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六、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的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盛境,才香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走得更稳健、更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篇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文章内容。 2.讨论,抓住主要信息,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气概。 教学重点: 简介背景资料,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又描写珠峰景色的作用。 课前专栏: 积累汇报,观察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 1. 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2. 写作背景简介: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很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3. 珠穆朗玛峰简介: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峰。 三、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 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定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四、精读课文,研究相关问题。 学生思考: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为队友做人梯,疲劳过度,体力衰竭,放弃登顶;面对死亡的威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一封感人的信。) 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 (为了表现珠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的巨大的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能够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搜集相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篇三教学目标: 1、提升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水平。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掌握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这是篇自读课文,能够培养学生概括地复述课文的水平,同时让学生注意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通过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法。故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教学目标。 语言是要靠积累的。本文有很多优美的写景句子,能够让学生积累下来并学习、模仿、使用。故设置第三个教学目标。 本文四个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细细体会、学习。故设置第四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升复述课文的水平,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实行景物描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2003年5月中国纪念登上珠峰50周年活动的新闻报纸。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好录音机,磁带青藏高原,以及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设计思路: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水平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水平,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协助的。同时,能够抓住关键内容,实行有详略地复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而本文无疑是实行这方面训练的好材料。 语言学习讲究积累。本文的景物描写很成功,故引导学生实行一定的积累和模仿很有益处。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准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对珠峰的感受。) 师:珠峰是雄伟的,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登上珠峰是巨大的荣誉,也是很多人的梦想。 出示2003年5月报纸新闻:纪念人类登上珠峰50周年,中国业余登山队员首次登上珠峰。 师:50年来,有很多人登上了雄伟的珠峰,也有很多人失败了,甚至永远长眠在了那里。但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自我的挑战。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记录。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那条艰苦卓绝的登山之路。 (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创设了一种美好的学习情境;而新闻报纸的出示,使学生感受到了新鲜,拉近了学习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应该注重生活。)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5月24日9时30分,登山队员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协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因为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水平和语言概括水平。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1、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读一读,然后加以有感情地复述。复述时注意登山队员遇到的困难和他们为克服困难作出的努力。 2、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然后推举一人实行全班交流、评价。要求学生注意叙事的详略。能够复述一个,也能够是几个。 (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叙事的详略和如何选择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同时让学生加以评价,是使学生明白学习是要互相协作,共同进步的。)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实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2、讨论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景物描写应该抓住景物特点,为表现事件和人物服务。 3、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写一段夜晚小景。 (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