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步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一、 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9普宁模拟)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据此可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 .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 .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 .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 .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2. (2分) (2019九上射阳期末) 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这一政策指的是( ) A . 推行农奴制改革B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 实施新经济政策D . 形成斯大林模式3. (2分) (2019河南) “1922年的一天,莫斯科的街头市场上到处都是做生意的小商贩,他们贩卖着皮毛、瓷器等各种生活用品。”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苏联模式的推行B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C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 .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4. (2分) (2019肇庆模拟) 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涨为70.7%,工业内部轻重工业的比重也由1927年的60.5比39.5,变成46.6比53.4苏联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在此期间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增长幅度之大,超过了同期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概括了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的意义B . 概括了苏联“一五”计划的意义C . 总结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作用D . 总结了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5. (2分) (2019恩施) 下列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 . 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B . 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对苏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C . 列宁领导苏联人民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 .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当时苏联领导人是斯大林6. (2分) (2019安庆模拟) 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 A .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 . 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 . 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D .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7. (2分) (2019历城模拟) “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它而言,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材料中的“创造”指的是( ) A . 十月革命B . 巴黎公社C . 新经济政策D . 苏联模式8. (2分) (2019九下中山模拟) 苏俄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苏俄“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的政策指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 斯大林模式C . 新经济政策D . 全国工业复兴法9. (2分) (2019九下巴东月考)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么一段“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 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片面发展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完全使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A . B . C . D . 10. (2分) (2019黄石) 在第二次世果大战中,苏联武器装备全面更新。苏制C-2克超过德“虎式”坦克的威力,火箭炮(“喀秋莎”)、强击机等新型武器都有极大地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 .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C . 农业集体化的实行D .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11. (2分) (2017九下盘锦月考)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 . 十月革命B . 苏联成立C . 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D .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12. (2分) 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 A . 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 . 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 .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13. (2分) (2019粤西模拟) 下表是苏联1928年至1937年粮食、肉类产量的统计表。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 时间苏联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苏联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年4703519301932年460202519331937年4404501520A . 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 . 农业为工业化建设作出牺牲C . 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效一般D . 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影响14. (2分) (2019九下海淀期中) 苏联在全球工业产值所占的份额由1921年的1.5上升到1939年的10。这种变化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突出B . 苏联对外贸易发展迅速C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效果明显D .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15. (2分) 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史实结论A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B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形成C120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苏共对国家的领导力加强D1991年苏联解体霸权主义威胁得以解除A . AB . BC . CD . D二、 非选择题 (共3题;共45分)16. (20分)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1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请回答:(1) 材料一图片中左边人物是谁? (2) 他为俄国探索了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道路?效果如何? (3) 材料二中“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里的“模式”指的是什么模式?这一模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4) 对这一模式进行全面评价。 18. (10分) (2016南充)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所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哪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二所反映的事件标志着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导致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事件是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什么事件?列宁新经济政策“新”的具体内容指什么?材料中“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提升护理素养的途径试题及答案
- 杜绝误区确保2025年执业药师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试题及答案
- 深度考察的2025年行政管理语文试题及答案
- 执业护士职场发展方向试题及答案
- 学习优化秘诀执业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民俗文化对政策执行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变革策略试题及答案
- 主管护师考试中临床案例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文化的传承与变革试题及答案
- 单层钢结构厂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公司工作交接清单表格
-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保证体系框图
- 季节性防雷防汛防台风安全检查表
- 归档文件目录
- 2022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
- 防疫小组人员名单
- 眼部健康检测与分析课件
- 偏心块振动式土壤夯实机的结构设计说明
- 苏州市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解释
- 主题班会《坚定信念--放飞理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