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总结

收藏

预览图
编号:8408162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7.70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0-06-03 上传人:为*** IP属地:中国
20
积分
关 键 词:
变态心理学 总结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总结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 刘新民) 第一章、绪论 1、变态心理亦称异常心理或病理心理,它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情感、行为、态度、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变态或接近变态,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异常。 2、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和分类,探讨其原因和发生机制,阐明其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运用于防治实践。 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 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 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 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 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省心健康的维护 4、学习变态心理学的意义 是异常心理识别和防治的需要 对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帮助 提供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新视角 5、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 生物因素,遗传,脑结构,躯体疾病,神经生化,化学物质,性别和年龄。 心理因素,个性特点,认知因素,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社会因素,生活事件,日常困扰,工作应激,环境应激,文化应激,社会剥夺。 6、精神症状的识别方法 纵向比较,即与过去的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症状的改变是否明显。 横向对比,即与周围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具体情况分析,即要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具体分析和判断。 7、精神症状的特点 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8、怎么做? 首先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 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严重程度。 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 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 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第六章、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 知/情/意分类 症状分类 认知障碍 感知障碍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倒退/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 1.错觉:3种错觉/生理性错觉/病理性错觉/幻想性错觉 2.幻觉:根据所涉及感觉器官/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幻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入睡前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时间感知综合障碍/空间知觉障碍 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13种:思维奔逸/迟缓/贫乏/散漫/破裂/病理性赘述/中断/插入/扩散/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按结构分类/系统性妄想/非系统性妄想 按妄想内容分类/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强制性思维 3.超价观念 注意障碍 注意增强/注意减退/注意涣散/注意转移/注意狭窄 记忆障碍 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错构/虚构 智能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痴呆(脑器质性/假性) 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患者自知力完整;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 情感障碍 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 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 稳定性改变为主的情感障碍 易激惹/情感不稳定/情感脆弱/强制性苦笑/病理性激情 意志与行为障碍 意志障碍 意志增强/意志减弱/意志缺乏/矛盾意向/意向倒错 动作行动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兴奋/不协调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 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违拗症 其他 刻板言动/持续言动/模仿言动/作态/强迫动作 意识 障碍 环境意识 意识清晰度降低 嗜睡/意识混浑浊/昏睡/昏迷 意识内容改变 谵妄状态 意识范围缩小 朦胧状态/梦样状态 自我意识障碍 人格解体/交替人格/双重人格/自我障碍界限 第七章、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的分类及症状 名称 概念 临床表现 诊断评估 防治要点 急性应激障碍(ASD)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由于突然发生强烈的创伤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 1.反应性朦胧状态,主要表现为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楚感知,注意力狭窄。 2.反应性木僵状态,以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要表现。 3.反应性兴奋状态,以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有强烈情感反应。 4.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以妄想或严重情感障碍为主。 1.有异乎寻常的,严重而急剧的应激事件; 2.起病急,在受到精神创伤后的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 3.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4.临床主要表现为有强烈情感变化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运动性兴奋,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5.病程短,随着应激源的消除或环境的改变迅速缓解或逐渐减轻。 6.若病程超过一个月,应变更诊断。 1.治疗目标,尽早消除创伤个体的病理性应激反应,恢复正常生活,减少形成PTSD的可能。 2.预防PTSD。 3.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 (2)暴露疗法 (3)眼动脱敏 (4)支持性辅导 4.社会支持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与遭遇到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有关,并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1.闯入性症状 2.回避症状 3.警觉性增高 1.由严重的威胁性或灾难性的应激事件而引起; 2.精神障碍发生于创伤后的3-6个月内; 3.临床以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回避和警觉性增高为主要症状,并有焦虑、抑郁、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4.病程标准,3个月。 1.预防性干预 2.心理治疗 (1)暴露疗法 (2)认知行为治疗 (3)眼动脱敏 (4)药物治疗 适应障碍(AD) 适应障碍是指在紧张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由于个体素质及个性的缺陷而导致对这些刺激因素不能适当地调适,从而产生较为明显的情绪障碍、适应不良的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并使社会功能受损。 主要为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也可表现为适应不良行为及生理功能障碍如失眠、食欲缺乏等。 1.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为诱因 2.在事件发生前,当事人有一定的个性缺陷或不足。 3.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并伴有适应行为不良或生理功能障碍 4.当事人的正常社会功能受到影响 5.病程标准,一个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1.设法改变当事人所处环境。 2.提高当事人适应能力和耐受性 3.心理咨询与治疗。 第八章、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神经症与躯体形式障碍 项目 临床表现 症状标准 排除标准 防治要点及病程标准 神经症 恐惧、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焦虑、躯体形式症状、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 三个月 恐惧症 1.场所恐惧症 2.社交恐惧症 3.特殊恐惧症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以恐惧为主,并符合以下4项: 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 2.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4.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排除由于妄想、幻觉或器质性精神障碍、分裂症和抑郁障碍、强迫障碍或躯体疾病导致的恐惧症状及回避行为。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焦虑症 1.广泛性焦虑障碍 (1)持续存在的过度焦虑和担忧 (2)运动性不安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睡眠障碍、注意力集中困难(5)易激惹、高度警觉 2.惊恐障碍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以持续的原发性焦虑症状为主,并符合下列2项: 1.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恐惧;2.伴自主神经症状或运动性不安。 惊恐障碍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4项1.发作无明显诱因、无相关的特定情境、发作不可预测;2.在发作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无明显症状; 3.发作时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 4.发作突然开始,迅速达到高峰,发作时意识清晰,事后能回忆。 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疾病的继发性焦虑,其他大部分精神障碍等。 1.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 2.药物治疗 3.病程标准3个月 强迫症 1.强迫观念 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联想/强迫对立思维/强迫意向 2.强迫行为 强迫洁癖/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以下一项 (1)以强迫思维为主; (2)以强迫行为为主; (3)上述症状的混合形式。 2.起源于内心,不是别人或外界强加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 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如精分、抑郁症或恐惧症等;排除脑器质性疾病。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4.病程标准3个月 神经 衰弱 1.脑功能衰竭症状,一是精神容易兴奋,二是精神易疲劳。 2.情绪症状,易激惹、烦恼、情绪紧张和控制力低。 3.心理生理症状,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1.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症状为主,经过休息或娱乐不能恢复; 2.并至少有下列中的2项:情感症状、兴奋症状、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分裂症、抑郁症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病程标准3个月 躯体形式障碍 1.躯体化障碍 2.疑病症 3.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 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5.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至少有下列1项: 1.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 2.对健康状况,如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但不是妄想; 3.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反复就医或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 排除躯体疾病、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如焦虑、惊恐障碍,或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病程标准3个月 癔症 1.分离障碍 2.转换障碍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并至少有以下1项,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2.没有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1.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 3.病程标准3个月 第九章、心境障碍 一、躁狂症 1、临床表现 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躯体症状 2、分类 轻躁狂/重性躁狂/谵妄性躁狂 3、病程标准,一周 二、抑郁症 1、临床表现 核心症状,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精力不足 症状群,焦虑/自罪自责/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扭曲/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自杀/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自知力受损 2、病程标准,2周 3、特殊类型 隐匿性抑郁症/更年期抑郁症/季节性抑郁症/产后抑郁症 三、双相障碍 是指目前发作符合某一型躁狂症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境性心境障碍 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的标标准/社会功能受损较轻/病程标准两年 2、恶劣心境 持续存在心境低落,但不符合任一型抑郁的症状标准,无躁狂症状/社会功能受损较轻,自知力完整或较完整/病程标准两年。 五、心境障碍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抗躁狂药/抗精神病药 2、心理治疗 人际关系疗法/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团体治疗 3、其他 第十章、自杀与蓄意自伤 一、自杀 1、概念 自杀是由死者主动或被动付诸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各种死亡。 2、特点 想死的主观愿望/属于自我实施的行为/行为导致死亡的结局 3、过程 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死亡 4、分类 社会约束力层面,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 规范约束力层面,失范性自杀/宿命性自杀 5、理论 社会学理论/心理病理学理论 6、原因 生物学,疾病/神经递质/遗传/神经内分泌激素/血清胆固醇 心理学与行为学 社会学,家庭环境/生活应激事件/社会改革和重大社会事件/失业或无业/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特殊场所 二、蓄意自伤 1、概念 是指个体通过各种方式故意的直接的对自己身体采取的非致死性的伤害行为。 2、原因与机制 (1)负性生活事件往往是自伤的诱发因素 (2)心理缺陷是自伤的素质因素 (3)社会支持缺乏是自伤的条件因素 (4)自伤的生物学研究 三、自杀危险的识别和防治 1、自伤危险的识别 (1)临床评估,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精神科检查 (2)量表评估 (3)自杀行为发生的前兆 a.近期有过自伤或自杀未遂b.近期通过语言透露自杀意愿c.近期遭受重大挫折 d.近期生理变化e.做自杀前准备f.重病患者行为反常g.某些精神病患者 2、群体自杀预防 (1)提高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建立健全社区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网络 (3)加强环境的控制和管理,限制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 (4)建立预防自杀的机构 (5)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6)科学引导自杀个案的媒体报道 3、临床工作中的自杀防治 (1)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人际关系疗法 4、危机干预步骤 (1)评估(2)制订与实施干预计划(3)危机干预的后续随访 第十一章、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是指在某些具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特质的人身上发生的行为综合症。进食障碍患者往往对肥胖有强烈的、甚至病态的恐惧,极度追求苗条,而这种追求有时是致命的。 一、神经性厌食 1、概念 神经性厌食也称厌食症,是一种复杂的进食障碍,单从字面上看,是由神经性原因导致的食欲缺乏。 2、特征 患者对肥胖有病态的恐惧,对苗条身材过分追求,并出现体像障碍,最终发展为食欲缺乏。 3、临床表现 限制性厌食症和暴食-导泄型厌食症 4、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高峰,第一高峰在12-15岁,第二高峰在17-21岁。 (2)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3)有2/3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有一种以上的情感障碍 (4)有20%-80%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可被诊断为人格障碍 二、神经性贪食 1、概念 神经性贪食又叫贪食症,是以频繁发生和不可控制的暴食为特点,继而有防止体重增加道的代偿行为,如自我诱吐、使用泻剂或利尿剂、禁食等。 2、临床表现 (1)对肥胖的过度恐惧,很看重自己的体重 (2)神经性贪食患者可共病其他精神障碍 (3)自我催吐是常见症状(导泻型和非导泻型) 3、流行病学特征 神经性贪食远比神经性厌食常见,约90%为女性,发病年龄为15-29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20岁。 三、其他 1、暴食症 暴食症以反复发作暴食行为特点,该疾病在很多方面和神经性贪食比较相似,但患者不会采取绝食、过度运动和导泻等行为。 2、神经性呕吐 (1)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指一组以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行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基础,除呕吐外无明显的其他症状,呕吐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糜;体重减轻不显著;无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无导致呕吐的神经系统和躯体疾病,没有其他癔症症状。 3、儿童肥胖症 基因肥胖/社会心理/环境/药物/脑外伤 4、异食症 异食症是指反复以不利于生长发育或社会习俗所不能接受的无营养物质为食物。主要由营养不良、微量元素缺乏和社会心理剥夺造成。 四、进食障碍的理论解释 1、社会文化研究 经济和文化因素/美的标准/ 2、情绪及认知因素 全或无的极端想法/选择性概括/过分化概括/夸大事实重要性/内归因 3、心理动力学观点 4、生物学研究 遗传因素/营养障碍/下丘脑功能障碍/其他因素 5、人格与家庭因素 人格,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 家庭,扰乱的家庭关系似乎是一些患者的特征 6、儿童性虐待 五、诊断与治疗原则 1、进食障碍的诊断要点 2、进食障碍的治疗 厌食症的治疗,药物治疗/个体治疗/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 贪食的治疗,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 暴食症的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关于营养和减肥的正确信息 3进食障碍的预防-----集体健康教育干预 第十二章、睡眠障碍 一、睡眠 1、概念 睡眠是与觉醒状态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 2、睡眠阶段 快速眼动期(REM)与非快速眼动期(NREM) 3、睡眠的节律起搏点-----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4、睡眠的意义 保存能量/适应生态的需要/对记忆的影响/促进生长和脑的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5、睡眠质量评价 时间是否充分/是否规律/是否有异常行为/是否有不良感觉/是否影响生活/睡眠异常持续时间 二、睡眠障碍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研究 遗传因素/体温变化/生物节律/躯体疾病/生物易感性 2、心理社会因素 睡眠期待/文化差异/内心冲突/不良睡眠习惯/错误的认知/感知不良 3、应激与环境因素 生活应激/睡眠环境/生活行为和睡眠习惯 4、其他 慢性疼痛/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慢性疲劳综合症/交互作用 三、失眠症 1、概念 失眠症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启动和维持或睡眠形式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量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状况。 2、临床表现 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担心失眠/躯体症状/其他 3、诊断 排除各种躯体疾病或其他疾病的并发症状,焦虑症以入睡困难为主,抑郁症表现为顽固性早醒 客观标准,睡眠潜伏期延长(大于30分钟)/实际睡眠时间减少(小于6小时)/觉醒时间增多(大于30分钟) 4、治疗要点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祛除病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森田疗法) 四、嗜睡症 1、概念 嗜睡症又称原发性过度睡眠,指白天睡眠过多,不是由于睡眠不足、药物、酒精、躯体疾病所致,也不是精=精神障碍的症状。 2、临床表现和诊断 发作性睡病/反复发作性过度睡眠/特发性过度睡眠/创伤后过度睡眠/其他原因继发嗜睡症状 3、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中枢兴奋药)与行为治疗 五、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1、概念 是指睡眠-觉醒与所要求的不符,导致对睡眠质量的持续不满足状况,病人对此有忧虑或恐惧心理,病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2、病因 生活规律失常/心理社会压力 3、临床表现与诊断 睡眠时相延迟型/时差综合型/轮班型 4、治疗要点 调整患者入睡和觉醒时间 六、睡眠觉醒障碍 1、概念 睡眠觉醒障碍主要表现为由睡眠向觉醒移行过程中,意识尚未完全清醒状体下出现的轻微行为障碍。 2、睡行症 睡行症过去习惯被称为梦游症或夜游症,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 3、梦魇症 是指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且对梦境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的一种睡眠障碍。 4、夜惊 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以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觉醒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第十三章、人格障碍 一、概述 1、概念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2、原因 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依附,家庭环境,社会认知)、 3、成分 特定特质维度/认知/情绪的极端化/自我概念 4、特点 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可能有脑器质病变/人格显著的持久的偏离了社会范围/情感行为异常/无自知之明/能应付一般日常生活 二、分类与表现 1、界定型分类 (1)A簇包括偏执型、精神分裂样和精神分裂型 (2)B簇,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 (3)C簇,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 2、维度型分类 情绪失调型/去社会化型/去抑制型/强迫型/奇异寻求型 3、维度-界定型分类 4、临床表现 (1)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评价自己过高,自命不凡。 (2)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淡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羞耻感、责任感、内疚感缺乏。 (4)冲动型人格障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预见性 (5)表演型人格障碍,过分情感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 (6)强迫型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 (7)其他,如依赖型人格障碍(怕被人遗弃,缺乏自信)和焦虑型人格障碍(一贯感到紧张、不安全、自卑) 三、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心理理论/神经生物理论 四、诊断评估 1、人格障碍的评估 人格障碍临床定式检测/自陈式调查表 2、人格障碍的诊断 CCMD-3 症状标准:认知的异常偏离/情感的异常偏离/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使患者或其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持续2年 排除标准: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致的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 五、治疗要点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夫妻疗法/其他心理疗法/疗效评价 2、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3、其他治疗----教育和训练 第十四章、性障碍 性障碍是指各种异常性心理与性行为的统称。 性心理障碍又称性变态,,也称性欲倒错,是性障碍的研究重点。它是指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的一组心理障碍,也表现为以异常的性行为作为满足性需要的主要方式,从而不同程度地干扰了正常的性活动。 一、性身份障碍 1、概念 性身份障碍是指个体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2、临床表现 童年身份障碍/易性症/其他性身份障碍(双重角色异装症) 3、理论解释 生物学研究/心理学解释 4、诊断评估 病程标准6个月 5、防治要点 变性手术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二、性偏好障碍 1、概念 性偏好障碍是指选择性伴侣或欣赏异性时对异性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特殊喜好,远远偏离了以性器官活动为中心的性满足。 2、特点 排斥正常的男女生活/性偏好异常强烈/追求满足的行为频繁而持久 3、临床表现 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摩擦症/性施虐连和性受虐恋/恋童症 三、性指向障碍 1、概念 性指向障碍是在合理异性成员存在的情况下,性爱或性兴趣的中心对象脱离了社会所公认的合理异性成员,而指向同性的一种性心理障碍。 2、临床表现----同性恋 四、性胁迫 1、概念 性胁迫又称性强迫,也称性攻击。性胁迫是指借助于暴力、威胁、言辞、强求、欺骗、风俗习惯或金钱诱惑等手段,违背他人的真实意愿,强迫与之发生性关系的性行为。 2、临床表现----强奸/儿童性虐待/性骚扰 五、性成瘾 1、概念 性成瘾又称强迫性性行为,是指一个人强迫性的寻求性体验,当性行为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行为异常的一种性心理障碍。 2、临床表现 -----不能控制性冲动 六、性功能障碍 1、概念 性功能障碍表现性唤起障碍、性兴奋障碍、性高潮障碍等多种表现形式 2、临床表现 性欲障碍/性兴奋障碍/性高潮障碍/其他 3、病程标准----3个月 第十五章、物质滥用与依赖 一、基本概念 1、精神活性物质,又称物质或成瘾物质,是指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2、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导致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强制性觅药行为。 3、滥用,由于反复使用导致明显的不良后果。 4、耐受性,是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剂量方能获得所需的效果的现象,因为使用原来的剂量已经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二、物质依赖的危害 (1)躯体方面(急性中毒、其他躯体损失、戒断综合症) (2)心理方面(人格改变、记忆及智能障碍、其他心理障碍) (3)社会功能 三、物质滥用的理论解释 生物学(神经递质系统、遗传)/心理学(条件反射理论、简单学习理论、内驱力理论、同伴群体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失范感、分析联系论、犯罪亚文化)/家庭理论解释(移民/对分离的恐惧/家庭关系/家庭挤结构) 四、常见的物质滥用与依赖 1、烟草滥用与依赖 2、酒精滥用与依赖(临床表现,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耐受性/饮酒行为失控/各种躯体并发症)(防治,脱瘾/戒酒/康复) 3、阿片类药物滥用与依赖 (1)临床表现---戒断症状 客观症状,血压升高、脉搏增加、体温升高、瞳孔扩大、震颤、腹泻 主观症状,恶心、肌肉疼痛、腹痛、不安、食欲差 (2)防治要点 脱毒治疗(替代治疗/非替代治疗) 防治复吸和社会心理康复 第十六章、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性障碍 一、精神病 1、概念 精神病是指一组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障碍,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 2、特征 认知功能障碍/社会功能受损/自知力丧失 3、精神病性症状 精神病所特有的一些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和某些严重意识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 1、概念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2、临床表现 (1)阳性症状,是由于心理功能的偏移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障碍,知觉障碍/思维障碍 (1)阴性障碍,是由于心理功能缺失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障碍,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活动减退 (3)认知功能障碍(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 3、临床分型 (1)偏执型,临床表现反复性妄想 (2)青春型,临床表现思维破裂、情感和行为极不协调 (3)紧张型,临床表现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 (4)单纯型,以阴性症状为主,表现为日益加重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减退 (5)未定型,具有精神分裂症一般症状,但不符合以上任一类型 (6)各型分期a.分裂症后抑郁,一年内诊断分裂症,病情好转时出现抑郁症状,持续2周的抑郁为主要症状 b.分裂症缓解期,曾诊断为分裂症,先症状消失,自知力和社会功能恢复至少2个月 c.分裂症残留期,过去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至少2年一直完全未缓;至少残留一项,个别阳性症状/个别阴性症状/人格改变,最近一年症状相对稳定 d.慢性分裂症,病程持续2年,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 e.分裂症衰退期,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最近1年一精神衰退为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4、病程标准 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三、偏执型精神障碍 1、概念 偏执型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特征而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 2、临床表现 系统妄想/情感和意志活动/人格较完整 3、诊断评估 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较固定,并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了解,难辨真伪。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和钟情等内容。病程标准3个月 四、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1、概念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是一组具有下列共同特点的精神障碍,起病急骤/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多数患者可缓解 2、临床表现 片段妄想/片段幻觉/言语行为紊乱或紧张症 五、感应性精神障碍 感应性精神障碍又叫感应性精神病,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往往发生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长期相处密切联系的亲属或挚友中。 第十七章、常见于儿少期的心理障碍 一、概述 1、特点 (1)儿童少年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其发展速度又各有不同。 (2)婴幼儿通常不能用语言把自己的问题准确描述出来。 (3)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时会因所处的特定情景而具有特异性。 2、原因 大多数心理障碍都是先天的易感性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 二、精神发育迟滞 1、概念 精神发育迟滞也称智力低下,是一组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的综合症,特征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起病与发育成熟以前。 2、临床表现 类 别 IQ 心理年龄 学习与语言 社会生活 AAMR 系统 轻度 50~69 9~12岁 学习成绩差(在普通学校中学习时常不及格或留级) 工作能力差(只能完成较简单的手工劳动) 偶尔的 中度 35~49 6岁~9岁 不能适应普通学校学习,可进行个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可掌握简单生活用语,但词汇贫乏。 可从事简单劳动,但质量低、效率差;可学会自理简单生活,但需督促、帮助。 有限的 重度 20~34 3岁~6岁 言语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不能学习和劳动。 显著的运动损害或其他相关的缺陷,生活难自理。 广泛的 极重 20以下 3岁以下 社会功能完全丧失,不会逃避危险;言语功能丧失。 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普遍的 3、理论解释 感染和中毒/外伤和物理因素/代谢障碍或营养不良 4、诊断评估 起病于18岁以前/智商低于70/有不同程度的社会适应困难 5、防治要点 药物治疗/心理健康/特殊教育 三、学习障碍 1、概念 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是指从发育的早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智力发展迟滞、后天脑外伤或躯体疾病的结果,障碍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的异常,以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功能异常为基础。 2、临床表现 特定阅读障碍/特定拼写障碍/特定计算技能障碍 3、理论解释 生物学,遗传/神经生物学因素/脑及脑功能因素 心理社会学观点,心理动力/认知因素/社会和家庭 4、防治要点 教育措施,直接改善基本问题的措施/通过常规教育改善其认知技巧/教给学生行为技能。 训练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四、儿童多动症 1、概念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是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2、临床表现 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 3、诊断 症状标准:注意障碍/多动 病程标准:6个月 严重标准:影响社会功能 4、理论解释 遗传/脑神经递质/神经系统发育/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心理社会因素/其他 5、正常顽皮儿童与多动症儿童区别 项 目 多动障碍 正常顽皮儿童 注意力 任何场合,都难以集中 对特别感兴趣的事情难以持久 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上很集中 行动目的性 杂乱,冲动,有始无终 有目的、计划及安排 自控力 无控制力,被指责为“不识相” 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能控制 服用利他林 注意力集中,多动减少 兴奋和多动 6、防治要点 药物治疗(利他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感觉统合与注意力训练 五、品行障碍 1、概念 品行障碍是指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的,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行为规范,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 2、临床表现 反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 分为反社会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 3、理论解释 生物学因素/家庭社会环境因素 4、防治要点 家庭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 六、儿童孤独症 1、概念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2、临床表现 交往缺乏/沟通困难/行为刻板 3、理论解释 生物学/心理社会学 4、治疗要点 病因未明,特殊教育/行为训练与矫正/药物治疗 七、抽动障碍 1、概念 抽动障碍是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行为障碍,抽动是一种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的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或发声。 2、临床表现 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症 3、理论解释 遗传/神经病理学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4、防治要点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社会干预(自我监控训练/放松训练/密集消退技术/习惯扭转技术/行为弱化技术) 八、排泄障碍 1、临床表现 遗粪症(每月至少1次,至少6个月)/遗尿症(每周2次,至少6个月) 2、防治要点 药物治疗 心理与行为治疗(遗尿报警器/保持力训练/超量学习/干床训练)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变态心理学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8408162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