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_第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_第2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_第3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_第4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课 型新授课课时总计7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关四则运算的意义,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但学生头脑中并未建立概念性的认识。本单元就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并完善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而在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2.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解决含有中括号的三步运算。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3.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课 题第1课时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课 时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及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关四则运算的意义,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但学生头脑中并未建立概念性的认识。本单元就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并完善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而在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减法的意义,对加法、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导入。(6分钟)1.口算。300+700= 1500-800=1259-1000= 3000+520=2.笔算。1945+367= 3406-2789=说一说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3.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规律性知识。课后练习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1.学生口算。300+700=10001500-800=7001259-1000=2593000+520=35202.学生独立笔算。笔算加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笔算减法时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再减。3. 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1.(1)学生利用线段图分析例1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814+1142=(2)第(2)(3)题与第(1)题比较,找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算式。1.(1)晨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226包,剩下546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答案:226+546=772(包)答:运来772包练习本。(2)今年果园种植桃树340棵,梨树413棵,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答案:413-340=73(棵)答:梨树比桃树多73棵。2.猜猜我是几?(1)我减去52得101。答案:101+52=153(2)355加上我得数是723。答案:723-355=3684.我会填。128+( )=300687-( )=285答案:172 402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20分钟)1.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课件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3.组织学生汇报并说出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师板书。4.总结加、减法的意义并介绍各部分的名称。5.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说说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6.总结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956-814= 1956-1142=2.学生独立解答。3.汇报,叙述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义。4.小组讨论得出加、减法的意义。5.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这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叫做“逆运算”。6.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2题。1.独立在本子上计算,再全班交流汇报。2.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说清运算顺序。四、课堂总结。(3分钟)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第2课时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口算及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已有学习方法的唤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通过知识的迁移同化新知。学情分析1.以自学指导为导向,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突出建模思想。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我及时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行看书解决问题,遇到看不懂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随时小声请教同桌或老师,这就使学生不断地对知识进行迁移,便于学懂新知。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了解了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决定教学的方向,实现了“以学定教”这一理念。2.以问题为牵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合理化。在课堂上,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模仿;另一个是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我力求通过不断追问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新知深层次的理解,最终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学的乘法、除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乘法、除法的意义。2.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1.回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指名回答。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些有关加法和减法的规律性知识。1.独立回忆。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340+190=586-98=答案:530验算530-190=340488验算488+98=586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1)四(1)班有5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答案:522=26(组)答:可以分成26组。(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答案:262=52(人)答:四(1)班一共有52人。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1543=6451143=38答案:64515=4364543=1511438=3338=114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答案:362=18(只)答:养了18只鹅。二、探究新知。(25分钟)1.出示例2第(1)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2.引导学生列式计算,并板书。3.引导比较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4.小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5.出示例2第(2)、(3)题,提问:这两道题与第(1)题相比,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6.引导学生比较第(1)个算式和第(2)、(3)个算式有哪些不相同的地方?7.总结除法的意义。8.引导学生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9.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说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10.引导学生观察这三道算式,发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2.学生列式计算。用加法算:3+3+3+3=12(枝)用乘法算:34=12(枝)3.讨论交流: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4.明确: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5.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6.学生自由发言。7.生讨论并交流明确除法的意义。8.明确除法各部分的名称。9.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言,明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10.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0分钟)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3题。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5题。1.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2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第3课时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在第一学段,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验证规律。通过实例,得出0的相关计算,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当0作除数时,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特点。2.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概括能力。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6分钟)1.口算。(出示口算卡)160+80=45-0=0+50=54-45=048=0+90=2.指名板演(1)139+3604+2(2)120-5023.导入新课。1.学生口算。160+80=24045-0=450+50=5054-45=9048=00+90=902.独立完成后,学生代表上台板演,集体订正,并说一说运算顺序。3.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1.口算。230+20= 85-25=0+60= 015=0+100= 54-54=答案:250 60 60 0 100 02.脱式计算。75+020-5答案:=75+0-5=7003920+5答案:=0+5=53.改错。4.列式计算。(1)360加上0除以65的商,和是多少?答案:360+065=360+0=360(2)45与0的积,再除以9,商是多少?答案:4509=09=0二、讨论交流,探究规律。(20分钟)1.口算。26+0= 26-0=260= 026=026= 26-26=2626=2.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3.各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组织学生讨论,0能否作除数,为什么。5.指名汇报讨论结果。1.学生口算。26+0=26 26-0=26260=0 026=0026=0 26-26=02626=1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交流结果。4.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4. 汇报结果1.小组内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2.认真计算,每组选代表板演。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0分钟)1.填空。一个数加上0得(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乘任何数都得( );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 );( )不能作除数。2.计算。45260 0(25+75) 625+250(5+20)1.小组内独立完成,全班汇报交流,集体订正。2.认真计算,每组选代表板演。4、 课堂总结。(4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收获。板 书设 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得0。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教学后记课 题第4课时 括号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注重书本知识中范例的作用,通过范例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计算教学贯穿教学知识的始终,运算能力是教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的运算顺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强调括号的作用。例如通过自学提示看书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白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明确了其中的算理。学情分析 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在巩固新知的同时提高运算的速度和能力。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练习活动,促进学生理解运算顺序,感受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从而准确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运算的速度和能力。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四则运算的知识基础上,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2.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含有括号的三步算式,能准确地计算较复杂的三步算式。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括号对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的影响。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6分钟)1.1.提问:(1)在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怎样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指名汇报并补充,教师小结。3.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1.思考老师的问题,可与同桌交流。2.汇报并互相补充。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100+254)5的正确运算顺序是( )A.加法 乘法 除法B.乘法 加法 除法C.除法 乘法 加法答案:B2.计算下面各题。85-(37+13)5=31213(61-58)=750240(24)=答案:85-(37+13)5=85-505=85-10=7531213(61-58)=312133=31239=8750240(24)=7502408=75030=253.根据指定顺序添括号。(1)先减、再乘,最后除。72-463(2)先减、再除,最后乘。72-463(3)先乘、再减,最后除。72-4634.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没运。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答案:(850-100)3=250(千克)答:平均每车运250千克。二、讨论交流,探究规律。(20分钟)1.出示例4:计算9612+42说一说运算的顺序。2.指名板演,教师指导、订正。3.出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96(12+4)2,说说运算顺序发生了什么变化。4.指名板演,运算过程,重点分析易错点。5.出示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96(12+4)2,引导学生讨论:加上中括号后,运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指名汇报,板书运算过程。7.组织交流,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说一说运算顺序。2.其他同学独立计算,集体订正。3.指名回答运算顺序。4.独立计算,集体订正。5.学生小组内讨论。6.独立计算。7.小组交流,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2)算式里既有小括号的,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0分钟)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尽量找后进生,这样才能充分暴露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集体更正的环节,要注意发现学生在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1.独立在本子上计算,再全班交流汇报。2.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说清运算顺序。四、巩固课堂总结。(4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 第5课时 解决问题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春游划船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利用四则运算解决租船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理清解决租船问题的方法,并能应用先假设再调整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1.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实现方法最优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以先假设全租小船或全租大船,在整体思考进行调整之后实现方法最优化。2.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让学生掌握先假设后调整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重视归纳整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组织好练习,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6分钟)1.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1)96-484(2)46+73(3)87-106(4)143+58(5)41+420(6)1505+62.同学们,你们都划过船吗?春天,在公园里划船是一项不错的活动,咱们可以去公园租船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租船问题”(板书课题)1.读题,独立思考,可与同桌说一说,集体订正。(1)先除,再减(2)先乘,后加(3)先乘,再减(4)先乘,后加(5)先乘,再加(6)先除,后加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答案:先乘除,后加减2.某班共有44名同学一起到公园去划船。公园中现有大、小两种船,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是每小时10元/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是每小时8元/条,问怎样租船最省钱。答案:方案一:假设都租大船446=7(条)2(人)7+1=8(条) 108=80(元)方案二:假设都租小船444=11(条) 118=88(元)方案三:混租7条大船和1条小船107+8=78(元)6条大船和2条小船610+82=76(元)答:租6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二、讨论交流,探究规律。(20分钟)出示例5情境图,引导学习:1.你从这幅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租船的方法有好几种,怎样租船最省钱?3.组织小组汇报。4.引导学生归纳:怎样解决“最省钱”的问题?(在解决最省钱的问题时,先假设再调整,从比较中优化方案。)1.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2.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记录。3.小组内讨论后组长汇报。4.解决问题时要灵活的整体思考。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0分钟)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4题。2.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三第5题。1.独立完成,并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2.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最后集体订正。五、巩固课堂总结。(4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1-3课时)练习课课 型复习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3.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导案达标检测知识点1: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2题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分析: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根据8536=3060和237841=58,直接写出下面四道题的得数。306085=( )306036=( )4158=( )237858=( )答案:36 85 23 78 41答案:13936208=671393667=2082148=1108100821=48知识点2: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4题填一填分析: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完成下表。答案:12 5 445 23答案:10 15 420 36知识点3: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5题计算并验算4827=75429=分析: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验算4827时可以用积因数来验算。验算75429时可以用所得的商除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计算下面各题,并利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2973= 85569=答案:2973=2117知识点4: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7题直接写出得数。24+0=13-13=70-0=0+504=08=036=09=3920=分析: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计算(1800-1800)(125)=2828-0+28=答案:(1800-1800)(125)=060=02828-0+28=1-0+28=29答案:24+0=24 13-13=070-0=70 0+504=50408=0 036=009=0 3920=0知识点5: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8题一艘宇宙飞船5秒航行60 km。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分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先求出速度,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一辆小汽车3小时行225千米,根据这一数据填写下表。答案:225千米3=75(千米/时)275=150(千米)45075=6(小时)575=375(千米)30075=4(小时)答案:605=12(km/秒)123=36(km)8412=7(秒)19212=16(秒)教师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3题。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9、10题。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1.自评本节课的收获。2.自由谈一谈。教学后记 课 题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二)课 型新授课课 时2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上面、左面)观察物体,判断所观察的平面图形方法: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学情分析 关于观察物体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初步接触,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或简单几何的形状,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本单元所观察的对象不再是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是较为抽象的由小正方体拼摆而成的几何体,本单元注重学生抽象推理能力的培养。例1和例2学生只能根据图形的形状加以辨认,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1.明确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2.掌握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保障数学活动的物质条件。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注重学生的观察活动,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课 题观察物体(二)(1)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立足于用好用活教材,尊重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对教材有所突破,进行了一些更深层次地挖掘和精细化地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情分析 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活动经验。注重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活动设计力求做到生动活泼,例如通过观看盲人摸象和“画一画”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教学目标1.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2.能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能画出观察到的形状。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简单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由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拟用学法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具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 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4分钟)1.依次呈现两幅天安门的正面和侧面图。(1)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2)为什么看上去不一样的两张照片,你们却说是同一个建筑物呢?2.引入新课。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那么,你知道从不同的方位所观察到的物体具体是什么样子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根据视频情境谈感受,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1.下面是小红从不同位置给同一个物体拍摄的照片。分别写出是从什么位置拍摄到的?( )( )( )答案:前面 左面 上面2.下面各图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答案:上面 左面 前面3.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答案:上面 前面 左面4.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这个物体摆出来。 从前面看 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用了( )个小正方体。答案:4二、讨论交流,探究规律。(20分钟)出示例5情境图,引导学习:1.你从这幅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提出问题:租船的方法有好几种,怎样租船最省钱?3.组织小组汇报。4.引导学生归纳:怎样解决“最省钱”的问题?(在解决最省钱的问题时,先假设再调整,从比较中优化方案。)1.(1)说说方法。(2)先动手拼摆,再分别从它的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小方块并在本子上画出自己看到的面。(3)汇报交流。生1:我在组合图形的前面观察,看到一个面,是由三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生2:我站在组合图形的正前方,从上面观察,看到的是一个像手枪一样的面,是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生3:我在组合图形的左面观察,也看到了一个面,是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长方形。(4)学生独立完成。2.总结发现。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12分钟)1.出示例1图片。(1)引导学生感知:小华从三个位置观察物体,分别看到了三种不同的图形,这三种图形分别是她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说说你的方法。(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看一看。用四个小方块按照例1的样子摆一摆。让学生分别从它的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小方块。(3)集体讨论,学生反馈。(4)引导学生在课本上连一连。2.师生共同总结:视线是垂直的,有的地方被遮住了看不到,从不同的角度看,被遮挡的地方不一样,那么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1.思考后回答问题。2.先摆一摆,然后进行观察,最后连一连5、 全课总结。(4分钟)1.老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观察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交流汇报自己的收获。板 书设 计观察物体(二)(1)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教学后记课 题第2课时 观察物体(二)(2)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课上我们出示由4个正方体拼摆成的不同立体图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动手摆一摆,小组内同学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立体图形,经过反复的摆放、观察、验证得出结论,掌握观察立体图形的方法。学情分析 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图形与几何”中新增加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目标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多个物体,能辨认所看到的各个物体的形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教学难点体会由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的形状各不相同,所观察的平面图形有时相同,有时不同。拟用学法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讨论交流。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具准备:多个相同的正方体 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多个同样的正方体 正方形纸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 谈话导入。(4分钟)1.复习。教师将一个球和一个圆柱摆放在讲台上,课件出示球和圆柱的平面图,让学生辨认它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2.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探究从同一角度看不同物体,体验从同一角度看不同物体的乐趣。1.观察后回答,然后对照实物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答案:先乘除,后加减2.某班共有44名同学一起到公园去划船。公园中现有大、小两种船,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是每小时10元/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是每小时8元/条,问怎样租船最省钱。答案:方案一:假设都租大船446=7(条)2(人)7+1=8(条) 108=80(元)方案二:假设都租小船444=11(条) 118=88(元)方案三:混租7条大船和1条小船107+8=78(元)6条大船和2条小船610+82=76(元)答:租6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2、 探究新知,操作感知。(20分钟)1.教学例2。(1)引导学生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可以引导学生拼搭例题图)(2)引导学生实际观察,体会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的立体组合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3)引导学生用正方形纸片将观察到的形状摆出来。(4)从不同形状的组合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11.(1)根据教师提示,用小正方体独立拼搭物体。(2)4人一组观察物体,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和左面进行观察。(3)各自用正方形纸片摆出从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平面图形。(4)小组内议一议,然后概括:不同形状的组合物体,从同一角度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2.独立在教材上完成“做一做”。三、巩固应用,优化提高。(12分钟)1.完成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4题。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5题。1.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2.先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然后完成问题。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板 书设 计教学后记课 题第3单元 运算定律课 型新授课课时总计8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以及这五条定律的一些简单的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也适用于有余数。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这五条运算定律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它的基础作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培养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逆用。2.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拟用学法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的迁移,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媒体资源或教具多媒体课件课 题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材分析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教学目标1.探究并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意义。2.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运算定律,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1.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拟用学法观察发现,举例论证,归纳概括。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5分钟)1.游戏引入:换位子。师举左手,左右换位子;师举右手,前后换位子。2.在交换位子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3.导入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