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官对公安案卷弱点的评判(一)_第1页
一位法官对公安案卷弱点的评判(一)_第2页
一位法官对公安案卷弱点的评判(一)_第3页
一位法官对公安案卷弱点的评判(一)_第4页
一位法官对公安案卷弱点的评判(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位法官评价了公安局的弱点(1)处理刑事案件,法院是最后一道防线。 那么,从法院审判案件的角度来看,公安机关调查的刑事案件主要有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有必要谈谈法官的意见。一、证据本身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1 .捕获的经过(或事件解决的经过)抓获经过是搜查机关通过把握犯罪事实、嫌疑人、嫌疑人的隐藏场所的线索,逮捕嫌疑人的时间、场所、经过、方法、自首、功劳、自白的有无等书面说明。对法官来说,抓获经过是重要证据,必须在案件中审查。 这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回归案件的过程与有无自首的问题、公安机关逮捕该局犯立功的问题、公安机关积极说明尚未掌握的同类犯罪事实构成自白的问题、是否存在特情诱惑的问题(毒品案件等)有关。 因此,抓获经过对法官来说必须澄清。 否则,就不能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判决。在司法实践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抓获经过不合格。 常见问题包括:第一,以逮捕嫌疑人的民警个人的名义发行抓获经过。在抓获经过,只有民警的签名,没有搜查机关的印鉴。 有的是警察,有的是派出所警察,有的是民警的签名,有的是两个民警的签名。 从刑事诉讼法学理论来说,只有个人签名没有职场印鉴的抓获经过是证人的证言。 既然是证人的证言,就要查明证人的身份,或者事务人员向他做笔记,交给他必须查明他的身份状况的身份证明书和身份证明书,复印后装订成文件。 如果签署的警察身份不明确,怎么确认他写的抓获经过是真的? 两名民警同时签署抓获经过份不符合法律规定。 这次逮捕的经过证人的证词也不同,是不合格的证据。 这份资料在法庭上被律师质问,检察官也感到尴尬。 审判长也无法建立圆场,只能在向检察官请求搜查机关确认后,向法庭质量证明书提供补充资料。 这也是法院被迫第二次开庭。 因此,我们建议在装订试卷调查前审查证据资料,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第二,抓获经过的表现过于模糊,关键问题模糊。例如,我的派出所警察在某个地点逮捕了嫌疑犯,说是“根据线索”。 “凭线索”是凭什么线索? 线索是怎么来的,信息提供者的通报,大众的通报,技术搜查手段的了解,还是该局犯供述的? 这种资料只有写资料的人自己才能理解。 在这样模糊的处理之后,最终被检察官和法官拜访,被要求进行补充说明。当然,实践中确实有*技术搜查手段,根据信息提供者和特情提供线索,把握嫌疑犯的藏身之处,从秘密角度具体写出这些问题是很困难的。 但是,必须写作证据使法官能够理解。例如,在破案过程中,搜查机关通过取死者的通话名单确定张某有重大嫌疑,监视张某的电话,确定他的方位,搜查员立即赶到抓住张某。 从保密的观点来看,这些技术搜查的细节是写不出来的。 因为这个证据必须在法庭上朗读并提出。 必须作质量证明。 因为具体写下来会泄露搜查机密。 但是,也可以用别的方法写。 例如,搜查机关通过技术搜查手段得知张某有严重犯罪嫌疑,知道张某藏在某处,搜查员赶到当地逮捕了张某。 此外,卷宗附有当事人电话的通话清单。 这样一来,法官就一目了然了。 即使担心,也可以通过电话确认。 这样处理的话,即使写清了解决事件的线索,也没有泄露搜查机密。 对于特情通报或者大众通报,应当通过特情通报或者大众通报,明确记载把握犯罪线索和嫌疑人藏身之处的线索。在实践中,某搜查员甚至不想写“技术搜查手段”这个词,担心泄漏。 但是,“技术搜查手段”是抽象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呢? 从字面上看,没有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只要不写这些话,这个证据资料法官也不知道。 一些调查官说“可以向法官口头说明怎么判断”,中级法院的法官,高级法院的法官怎么说明,最高法院的法官呢? 今年你说明了,明年你退休了,后年去了国外,怎么说明? 而且你的口头解释不是证据,也不能保存。 法官会根据这种口头解释去审判吗?第三,多数人多次犯罪,部分犯罪嫌疑人主张搜查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事实,有自白或自首,但抓获经过中没有明确记载。 少数搜查人员只重视查明犯罪事实,如果嫌疑人没有供述,则苦心进行思想政策教育,鼓励自己坦白犯罪事实。 但是,嫌疑人自主说明后,他们坦白,不用书面说明自首的情况,对嫌疑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当初写作很简单,但半年后到一年后法官来访时,搜查员中也有不记得当初的情况的人,再翻阅文件一一对照很费事。捕获经过反映的情况也被认为是事件整体事实的一部分。 捕获的过程不清楚,即事实的一部分不清楚。 搜查员将案件转送检察院起诉,但法官一天也没查清解决案件的线索,一天也不能作出判决,即使强行作出判决也有可能不过二审关口,进行重审或重审。 负责的法官对这个问题不能忽视,特别是死刑案件。 结果搜查员不得不写补充说明,给大家添麻烦了。 因此,希望公安机关重视这个问题,妥善处理这个一贯不可避免的问题。2、嫌疑犯的供述(一)连续讯问问题。在个别案件中,搜查员连续询问了嫌疑犯。 从笔记本上记载的时间来看,有些讯问时间可能过长,上次讯问和下次讯问之间的间隔很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连续讯问的时间可能超过24小时。 结果:法庭上被告人主张公安人员不让他睡觉,强迫他坦白或者公安不让他吃饭,不让他上厕所。 律师也为此辩护,主张公安监狱长强迫自白,认为这些证据是违法获得的,要求法庭不要将这些证据作为案例的依据。 这个问题确实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果验证是真实的,这部分讯问记录不能成为案件的依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曾多次向侦查员验证。 结果,在长期审问过程中,一般给予嫌疑人吃饭、饮水、上厕所的时间,但没有记载。 我们将被告人和律师的意见反馈给调查员后,他们感到不满,诉说在审判中对嫌疑犯进行了人性化的关怀。 但是,我想说的是,既然做了这么多人性化关怀的工作,为什么没有在审判记录上写下来,为什么要对人施加弱点呢? 因此,在长时间审问的过程中,搜查员建议将休息的计划写上“现在休息30分钟”。 下次审问的时候,又写了一个“继续审问”。 在多次审问的情况下,从记录来看,至少嫌疑犯没有剥夺睡觉的权利。(二)不允许记录的问题;有些搜查员记录不准确,事后也没有核对,结果话语不满意,甚至有些人错了。 例如,在一起故意伤害的犯罪中,多人参与犯罪行为,其中一人供述说用脚踢了受害者的脚。 但是,笔录上写着“用脚踢了被害者的脚”。要避免这些问题,记录后必须再检查一遍。 当时没能及时核对,是事后核对的。 如果有错误,寻找被审问的人或者更正被审问的人。(3)方言(白话)问题在搜查卷宗,证人的证言、受害者的陈述、嫌疑人的供述一般都是用白话(方言)记录。 对于一些内容,不会说口语的人难以如实理解。 例如,“倾解”“掠食”“塞”“奔舟”现在,调动到公检法部门的外务省干部警察越来越多。 我们制定的讯问记录和讯问记录必须提交检察院、法院,有的必须送到省法院,甚至最高人民法院。 我们创造的记录不仅仅是自己,让别人理解也很重要。 因此,我们建议搜查员重视这个问题,尽量不使用白话记录。 确实需要用口语记录原句,必须用普通话写在后面的括号内。3、在现场查笔记录(一)无证人问题。 进行现场验证时,为了保证现场验证的客观性,必须邀请与事件无利害关系的市民作为证人。 但在司法实践中,个别案件只有调查人员,没有证人。例如,在一起发生交通事故的事件中,大型卡车(长板拖车)撞倒了骑自行车的两人(自行车),大型卡车逃跑了,跟踪大型卡车的汽车司机在大型卡车通过后,看到两人和自行车倒下,追踪大型卡车,记录车号之后,警察根据大众提供的线索,找到了大型卡车和事故司机,没收了那辆车。 交通警察不是把车开进事故车辆的停车场,而是把车开进交通警察部门的停车场,技术人员在停车场检查车辆的痕迹检查材料后,对检查材料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证明,从大型卡车车头提取的检查材料与受害者骑的自行车油漆一致。 但对于调查程序问题,律师因公安调查活动违法,无证人,对该调查活动的客观性和鉴定结果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二)部分参与调查的人未签署或取代签署的问题。我们发现个别事件有参加调查的人只签了一个字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法庭质量证明过程中被提交给律师,结果起诉人被动了。 起诉人随后寻找调查员,明确指出这些人员确实参加了调查,但由于工作繁忙,调查记录印发后,没有跟进签名。 侦查机关后来作了补充说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还发现个别案件存在世代签名问题。 例如,在交通事故现场调查记录中,一名调查员代替另一名调查员签名。 辩护人来自检察官,问题也很彻底,法庭提出了这个问题。 法官核对的结果,一名搜查员在现场调查了笔记的署名,发现和现场图等署名完全不同。 二审法院表示,签署的侦查员参加了现场调查。 由于这个事件程序上的错误太多,委托我们进行再审查。(3)照片特写的问题。据现场调查,与事件事实有重大关系的证据没有被特写,或者特写效果不好。 例如,在现场发现的受害者的证明书、犯罪凶器、现场血印等与事件有重大关系的东西和痕迹,在拍摄时尽可能扩大,至少要扩大到法官看起来。发生了杀人事件,在事件现场的租赁住宅提取了受害者的身份证、临时证明书、就业证明书等证明书,但证明书不附在文件上,拍照后印的照片太小,身份证明书号码也模糊了。(四)抽取物证、书证问题;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要发现与事件有关的物证、书证、痕迹,并在调查记录中记载发现的地点、数量、简单特征等。 但是,在少数的事件中,现场调查记录中没有任何东西,但是在扣押清单中有这个物品的现场调查记录中没有痕迹,有对这个痕迹进行鉴定的结论。 这些证据成为被动的水,最终不应作为事件的依据,使法官很为难。四、鉴定结论(一)故障等级检定。有很多重伤事件,在鉴定的结论中只有受害者的受伤情况是重伤,但是障碍的等级没有被评价。 我们也知道侦查机关,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鉴定时,受害者的伤口尚未愈合,不能正确鉴定障碍等级;二是在做好评估准备的时候,找不到受害者;三是因为没有工作,事件交接后没有做。认定受害者受伤严重,只决定量刑的大致范围,法官很难正确把握量刑的尺度。 残疾等级共为10级,1级、2级残疾与9级、10级残疾有很大差异,加害人可能为1级、2级残疾死刑、缓刑、无期,加害人可能为9级、10级残疾为3、4年或5、6年,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如果搜查机关没有评价,法官只能在量刑时结合法医学鉴定、住院记录等反映的伤口,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进行量刑。 结果,量刑和危害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被告人可能会被低价选择,最终的社会效果也不好。因此,从正确有效打击犯罪的观点出发,我认为必须尽量评定受害者的障碍等级。(2)毒品成分鉴定我们在少数案件中,没收了大量毒品,搜查机关对其中一部分甚至少数部分进行抽样鉴定。 在法庭审理中,律师和被告人提出异议后,检察院命令搜查机关重新审定,邀请搜查机关进行补充工作,由法院第二次开庭提出证据,浪费人力物资。 对此,我们认为对于没收的多个毒品和包,为了排除疑问点应该进行抽样鉴定。(3)毒品含量的鉴定在实践中,毒品事件很少进行含量鉴定。 但是,药物数量多,价格明显偏低,可能是掺杂的情况,如果不对含量进行鉴定,被告人的量刑可能会变得不公平。 在毒品数量庞大的情况下(例如数百克、数公里到数十公里、数百公里的情况下),在有可能宣判三大刑期(无期、缓刑、缓刑)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含量的鉴定。 否则,罪与刑可能不相称。 比如,我们经营的毒品买卖事件,毒品有1000克以上,但价格很低。 我们发现后,向公安机关征求含量鉴定,结果证明含量只有2%以上。 实践中,一些侦查员对毒品含量的鉴定有抵触感。 其理由为刑法第357条第二项规定:毒品数量按核实事实的走私、销售、运输、制造、违法持有的数量计算,不折纯度。 我们也应了解法律规定的含义,不要求公安机关鉴定所有毒品含量,而应当在毒品价格明显偏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