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风论文关于他呼啸着来过——记我的父亲凌子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1页
凌子风论文关于他呼啸着来过——记我的父亲凌子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2页
凌子风论文关于他呼啸着来过——记我的父亲凌子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3页
凌子风论文关于他呼啸着来过——记我的父亲凌子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4页
凌子风论文关于他呼啸着来过——记我的父亲凌子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凌子风论文关于他呼啸着来过记我的父亲凌子风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凌飞Text/Ling Fei 1970年炎热夏季的一个星期天早上,我和姐姐锁上北京东城区东石槽14号小院里的家门,登上自行车,朝我们父母正在接受“劳动改造”的大兴县黄村方向骑去。“*”中黄村的“天堂河五七干校”之前是一所劳改农场,离那里不远,还有一个“团河五七干校”,那时我们的父母和北京电影界、戏剧界许多被打成“黑帮”的艺术家就分别集中在那里。 在我们一家人聚少离多的那个年代,我和姐姐骑车到郊区看望自己的父母,这对现代人来说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但在当时,这是再普通和平常不过的事了。从那时起,快五十个年头过去了,那种“看望”父母的感觉对人心的磕碰和记忆是永生难以忘怀的。今天,当我和姐姐为了父亲的自述传记收集资料的时候,父亲留下的众多手稿和散落的文字,不但使我们更详尽地了解了自己的父亲,而且更多地感知了他所经历的那些年代。父母的足迹,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足迹;记住他们,也是记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沉浮。 我的父亲凌子风、母亲石联星很早就投身到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当中了。在延安时期,他们就是很活跃的文化工作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孜孜不倦在艺术田野上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他们有不凡的经历和成就,然而他们却极少向我们儿女提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拍摄的电影中华女儿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争取自由斗争奖”;在同一电影节上,母亲主演的电影赵一曼获得“演员优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和中国演员在国际上首次获奖,这么大的事情,我们还都是后来才听父母身边的朋友向我们说起的。又如“*”结束后的80年代初,父亲的骆驼祥子荣获“金鸡奖”和“百花奖”,在得奖当天父亲回到家里,他依然像平常那样,在门后的挂钩上挂好他的外衣,把书包轻轻地放在沙发上,和一家人围在小方桌前安安静静地吃饭聊天。父母的这种“秉性”,甚至在“*”中也是如此。那时他们在工作单位受到“批判”和不公正的对待,回到家,他们从来不向我们儿女抱怨,好像他们要我们知道,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无论自己头上有什么样的“帽子”或“桂冠”,甚至就是天塌下来,只要家人在一起,彼此的惦念和团聚才是最重要的。在我们儿女的心里,父母 _宠辱不惊的人,他们的这个品质给我们儿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父亲一生一共拍摄了16部影片,他后来也向我们儿女叹息过,如果不是“十年”的耽搁,他本来是可以拍出更多电影的。我仔细地阅读着父亲一页页亲自书写的传记,他从一个开始学习美术、具有现实批判意识的学生,到秉持着人道正义情怀奔赴延安、成为一名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奋不顾身的文化战士,一页页的父亲资料的阅读和梳理,使我清晰地感到父亲十几部电影后面真正的力量,我知道在父亲如风如火、忙碌奔波的身影里承载着一个偌大的天地,这个天地就如他钟情的绘画,又如他挥毫的笔锋,硬朗的勾勒、激情的渲染、叱咤的美丽、朴实真挚的情怀、对弱者的同情和披坚执锐责无旁贷的勇气,他平凡却傲然,生动而朝阳,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对电影创作的执著,就如他在抗日战争中西战团那样风雨无阻,任何险阻都无法阻挡他。在“*”后期的1975年,当时父亲还没有被“ _解放”,然而他却一个人提了个小包,跑到河南“红旗渠”收集有关材料去了,他喜欢那种“老区”的感觉,他钟爱那里的山山水水。回来的时候,父亲带回一棵细细、长长的泡桐树苗。他把这棵小树苗种在家院台阶下水池旁的泥地里。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当年种下的这棵泡桐树,如今已经是两人才能围抱住的参天大树了。夏日,它为人们带来凉爽;冬季,它呵护着树下小屋里温馨度日的人们;大雪过后,挂满树枝的雪坠子又给孩子和老人们带来喜悦从那以后,直至我们后来搬离开这条小胡同之后,每当我走进这条胡同,就能远远看见在一片青瓦屋顶上方,铺天盖地向天空伸展着的那棵巨大的泡桐。我想,父亲的一生正像这棵泡桐,它的根深深地植于泥土,长成后枝繁叶茂侍奉着树下和它共同生活的左邻右舍。 在家里,父亲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看书、作画、思索,他也会“呼朋唤友”亲自下厨来一个“满汉全席”。然而在工作中,父亲却是电影界有名的“拼命三郎”。他自己很喜欢这个绰号,甚至将这四个字刻成了印章,撸胳膊挽袖子,把这红红方方的四个大字印在自己的画作之上。工作中的父亲喜欢一鼓作气,即使是闷热的三伏天,为了剧本或分镜头,他会把自己关在书房,连续几天几夜地伏案写作。当汗水顺着他的额头、脖子和手臂淌下时,母亲就会在父亲的胳膊肘下垫上两块干手巾,将浸了冷水的毛巾拧干,搭在父亲的肩头父母间这些彼此呵护和恩爱,使我们整个家都充满了温暖。几十年来,父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从苏区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他们一路走来。1984年,在父亲刚刚完成电影边城的时候,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特意选择了洁白的大理石,亲手刻下“石联星”三个大字。 我们家是很温馨的,父母从不对我们孩子苛求,也从不用他们的荣誉“照耀”我们。父亲曾多次对我和姐姐说过,你们的路要靠你们自己走、自己闯。我们家三个孩子中,大姐凌毅从事古籍方面的工作,二姐凌丽从运动员下来选择了声乐,我自己选择了摄影和艺术。父亲很少当着别人的面夸奖我们,但他会仔细听取我们对不同事物的看法,用赞许的目光肯定我们。我们的家也是一个人来人往的“场地”,谈剧本、见演员、争论电影、谈天说地的地方。一次,父亲在家里客厅和摄制组讨论骆驼祥子结尾的处理,一旁的我说,是不是可以让一个拉着新洋车、长得像祥子的年轻车夫,从倒在路边穷困潦倒的祥子身边跑过,用回眸看祥子得意的眼神,反衬出旧社会车夫都可能落得祥子一样命运的寓意。当时父亲并没有说话,可过了不久的一天,父亲让我来看他的样片,令我惊奇的是,父亲真的在影片中采用了我的建议。后来我去法国学习深造,在异国他乡、在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进取,在和国外新闻媒体一起工作和在艺术创作中闯出了自己的路,这些都和父亲潜移默化对我们的鼓励和赋予我们的那种自己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一次,我从法国工作回来,一进门,见父亲正穿着拖鞋,站在他自己搭建的凉台花房的窗台上打扫卫生,我马上举起相机拍了下来。我给这张照片起名就叫“我的父亲”,父亲看了照片笑着说“好好!很生动。这就是我。”父亲 _一个人,在我们儿女眼睛里他是那样的普通、而又和别人有着那么多的“不同”之处, 1998年下半年,父亲因病情加重住进了北京医院。元旦前一天的晚上,我一家和姐姐来到医院陪伴久病在床的父亲, _儿漠漠用她带来的电子琴,给爷爷演奏了一首圣桑的乐曲天鹅。在委婉的乐曲中,一直被病痛折磨的父亲露出难得的笑容,坦然而坚定,就在这一刻,这笑容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就像父亲为自己一生画上的一个铿锵有力的句号。 1998年的严冬好像没有往年那样寒冷,当新春就要来临的时候,父亲的人生也随着战争年代的硝烟、舞台和银幕上的欢声笑语、还有丝丝的遗憾,缓缓地走入了历史。然而,父亲并没有远去,他依然在这里。八十三个春秋岁月,他,是风,他呼啸着来过。他将自己的心扉向他挚爱着的这片土地袒露,他将自己火热的生命融进红旗漫卷西风的年代;他,是江河,也是我们儿女心中的细流;他,更是漫天的大雪,给这个世界带来纯粹与圣洁;他,是活生生、实实在在、乐天朝阳的人,他将自己的爱、自己的全部献给了这个曾经积贫积弱,而今冉冉腾升的民族。 在父亲传记期间,我和姐姐会同延安“鲁艺”后代兄弟姐妹们回到六十多年前我们父母学习、战斗、生活过的圣地延安。当我们踏上延安的土地、望着宝塔山的那一刻,我们心中都不由自主地呼唤着“延安,我们来了,我们带着父母对延安深深的思念回来了!”此刻的心情和情感或许只有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_的延河两岸早已绿树成荫,尽管想象中的老延安和现实中的新延安使我们稍有踌躇,然而在父母当年任教的“鲁艺”,强烈的知觉依然瞬间将我们带回父亲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在土梁土坡敲锣打鼓扭着秧歌的他们、在简陋场地导演着心领神会的戏剧、在紧凑的窑洞教室向学员们讲授戏剧的承传与实施;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紧握相机的父亲和战士们一起冲锋陷阵;微弱的烛光下,父亲的一双大手雕刻出延安第一枚*像章;还有在延安“鲁艺”食堂热闹的晚会上,伙伴们大声宣告我们的父母“今日订婚”。在音乐系狭小的连体窑洞教室,“鲁艺”时期的那架已经失音的旧钢琴再次响起了旋律,延安颂南泥湾军民大生产黄河大合唱儿女对父母的回忆和怀念就如一本厚厚的书,让我们终生阅读,这是一份没有终点的思念,永久地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离开延安的时候,我们来到黄河壶口瀑布,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好似万马千军,奔腾不息,这是黄河,也是我们的父母,他们那一代人载誉而去,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壁中华民族的大河巨川和一个自强不息的炎黄社稷。此刻,我们深深地思念、缅怀着他们;追溯、牵挂着他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这不仅是我们做儿女的一己之情,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同我们所有人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紧紧相系历史是大家的。 今天编撰父亲的自传,我就好像又和父亲重新生活了一次。他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导师,我有幸做他的儿女,我为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然而遗憾的是,今天我却只能以这种方式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了,我的父母走了,他们走得问心无愧!他们这一代人走得问心无愧!我们是他们的儿女,我们永远地赞美他们、赞美与他们生生相息的这片天地,我们将心中的这束鲜花献给他们,将这束花撒向这片土地,因为我们的父母就在这里,他们就是这片土地。 xx年的夏日异常炎热,在一个热风微袭的傍晚,当我就要好父亲自述传记及其相关文字的时候,也合上了我一直在阅读的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结晶之作神曲,也许是巧合吧,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语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令我思索良久这段文字是这样的,当但丁经过地狱、净界,最后到达天堂的时候,引导他的神女贝亚德对他说:“我看见永久的光已经在你的智慧上发扬出来,只有永久的光点着永久的爱”因为这段话,我回想父母一生的历程在他们的心底,不正是有着一束永久的光吗!这束光引导着他们和他们那一代人,即使在最艰苦、最危难的环境中,他们也义无反顾、毫无停顿地前行!这束光就是普天下大爱之光,是我们父母和他们那代人终生的信仰之光。 值此,我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够生出一双翅膀,飞进那些依然关心他和知道他的人的心中,因为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的写照,是一个有着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