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_第1页
桑树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_第2页
桑树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_第3页
桑树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_第4页
桑树病虫害的调查与预测预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桑树病虫害调查与预测预报、桑病虫害调查方法、调查点选择,应尽量避免虫口密度较高但不严重受灾程度的田块调查(代表性)、环境和农事操作的影响,如刚预防的桑园。 多年调查累积的数据量非常大,形成的历史资料比较容易,用时间和数量记述昆虫状态变化的差异,孵化、茧结果、羽化等成虫、若虫虫虫量的高峰日等变得非常方便。 害虫越冬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冬寒和桑园管理对越冬虫的影响程度。 根据本年度该害虫初发虫口密度推测今后世代发生趋势的参考依据。 主要结果描述:越冬成活率,越冬寄生率。 越冬调查主要分为卵越冬、幼虫越冬两类。 卵越冬害虫的调查。 如野蚕。 越冬野蚕卵固定在树干上,比较容易找,对调查时间要求不高。 调查时间:越冬后初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孵化前(翌年3月上旬)各1次。 记载内容:调查场所、时间、虫名、卵粒数。 调查样本:多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1020株桑树。 幼虫和蛹越冬害虫的调查。 例如桑尺蠖、桑毛虫等。 幼虫和蛹越冬场所多,且隐蔽,不易寻找,对调查时间要求高,否则调查结果不具代表性。 调查时间:幼虫越冬前进行的,如三化螟、三化螟、三毛虫等蛹越冬必须在蛹化前完成调查。 例如白毛虫、黄毛虫、青尽蟹等。 调查次数:桑尺蠖越冬前后各调查1次即可,各调查2次取平均值,精度更高的桑毛虫一般在越冬前后进行多次调查,确定越冬期和出刺期。 记载内容:调查场所、时间、虫名、虫龄。 调查样本:多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1020株桑树、害虫的室内调查(饲养)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害虫在田野外难以观察到的虫的状态和天敌的寄生状况,来补充系统调查方法。 一般化蛹、羽化处于比较隐蔽的地方,天敌寄生率固定样本,为了调查一段时间得到结果,需要从野外采集调查对象,在室内饲养和保管。 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调查对象的发育进度与野外不同,调查得到的数据不能取代野外进度,必须明确记载为“室内饲养”。 卵孵化进度调查由于自然环境下害虫个体间发育差异相当大,孵化过程相当长,如野蚕越冬卵4月中旬孵化,7月中旬孵化结束前最早最慢的孵化和世代不同。 野蚕、桑尺蠖、桑毛虫、白毛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卵可以肉眼观察到,三化螟、烟粉虱、蓟马卵只能依靠高倍放大装置。 采卵分开进行,分别保存标记,采卵时间、场所数量、样品通常需要300500粒或5个以上的卵块。 调查的环境最好接近田地的自然条件。 最好不要放在空调房里。 每天调查鸡蛋的孵化状况。 孵化结束后,总结孵化经过时间,计算孵化高峰时孵化率。 化蛹、羽化进度调查适用于化蛹期长或难以观察到化蛹、羽化过程的害虫,以间接估算田间害虫的化蛹、羽化进度为目的,也可以调查害虫的自然寄生率。 分别采集田间的老熟幼虫、蛹,保存在室内,每天观察蛹化和羽化的情况。 老熟幼虫:停止进食。 蛹:幼虫成熟到蜕皮的过度阶段。 对于一些隐性蛹化害虫也可以采集高龄幼虫,如桑尺蠖、青尺蠖在田间大量5龄期采集,在室内饲养数日后,以老熟高峰日的幼虫为调查样本。 诱蛾调查中,成虫具有一定的飞翔力和昼伏夜出的习性,因此白天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多种害虫成虫的趋光性(特别是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调查夜间诱杀后的天数,掌握害虫羽化的进度和发生量。 计算了在一定间隔的日期被诱捕的害虫数量。 用诱蛾调查数据预测新一代害虫的发生时间和发生量,与田间虫量调查方法相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果,预测准确性更高。 但诱蛾法也受害虫种类和习性的限制。 因此,结合田间系统调查,希望能实现优势互补性。 桑瘿蚊的调查和预报,长期以来,通常的调查方法是调查蛹和剥芽虫。 蛹的开采要求是从5月下旬开始,每23天采土,蛹的时期每天采土,每次采集的幼虫必须在30只以上。 每代老熟幼虫成土后,同样进行挖土调查,以蛹体发育进度预测幼虫的发生时期。 剥芽调查昆虫,要求从6月上旬到9月下旬,每天采用5点取样法,采摘50-100个顶芽,调查幼虫的发生情况。 除芽调查昆虫可以发现幼虫,不能提前预测。 无论刮土还是剥芽,工作量大,往往因人力财力限制不能正常开展,桑瘿蚊的预测成为病虫害调查报告工作的难题。 桑瘿蚊的调查和预报,1材料准备(1)5001000ml透明玻璃瓶6瓶,瓶高20cm。 6块封口防脱气纱布(2)有机质丰富的桑园土壤土量(3)加湿喷雾(4)老熟幼虫的收集器(用塑料薄膜制成的五面无盖的箱状,宽度比桑园的行间大,长度无限,高度为20cm )。 2老熟幼虫的收集在收集老熟幼虫时,使收集口面的四角紧张,形成无盖箱状(桑瘿蚊幼虫多的区域内)固定在四角的树干上,桑瘿蚊老熟后自然进入土中时落入收集器中。 为了防止逃跑,其中可以加入少量清水,一般的老熟幼虫夜间自然进入土壤,早上必须立即收集和培育。 3培养土的瓶子补充处理是,首先将培养土打破瓶子,然后向瓶子内补充水,使其成为自然土壤的空隙状态,为了保证瓶子内的土壤接近自然,在瓶子内加入一定量的培养土,通过吸收渗透的水分,即使表面不凝固, 可使不同深度土壤湿度达到一定梯度,桑瘿蚊入土后,可在其中找到适宜的环境,培养土的安装量约为瓶高的3/4左右。 4老熟幼虫人工进入土壤的一般世代家蚊幼虫的土着峰值为3天,人工培育需要采集代表性地区的峰值幼虫,每天采集进入土壤的幼虫,每天设置2个以上的进入土壤的幼虫重复。 其操作方法是将收集到的幼虫数量均等,分别投入培养瓶,使其自然进入土壤,幼虫投入培养瓶后,应立即闭口避难。 保湿培养自然环境中的土壤,由于夜晚的潮水和雨露的作用,一般白天失去的水分很快被补充,培养瓶的土壤有意提高了底层的湿度,但由于土量少,如果不注意保湿,水过剩,培养有可能失败。 为保证培养环境湿度接近自然,应及时观察,注意保护培养瓶在气流弱的环境中。 从成虫羽化峰到大面积出现的三化螟幼虫孵化峰的天数为35天,平均为4天。 为了进一步验证培养成虫预测下一代幼虫峰值的可能性,2006年6月在不同湿度的土壤环境下再次进行成虫培养试验(相对饱和湿度接近自然湿度),结果:6月19日收集老熟的桑瘿蚊幼虫进行人工培养,6月29日30日两区同时羽化。 由此可见,适湿范围内湿度的大小对红斑蚊发育进度的影响不明显。 淡色库蚊成虫羽化和大面积库蚊孵化高峰时间的长短必须依赖于当时的温度。 在适当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经过的天数越短。 采集成熟的桑瘿蚊幼虫保湿培养成虫可以准确预测下一代幼虫孵化峰,从其成虫羽化峰到下一代幼虫孵化峰为35天,多数代为4天,其时间差主要受成虫羽化后温度的影响,在适宜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从成虫羽化到下一代幼虫孵化的时间较短,温度影响下的日差较小,因此从成虫羽化到下一代幼虫孵化的时间可以用n=41 (日)表示。 为了保证生产上的防治效果,在幼虫高峰期实施了两天的用药防治方法,但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山蝇世代的增加,高峰有增长的趋势,为了保证世代的防治在两次用药中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在正常温度下成虫羽化高峰后的四天进行了第一次用药成虫羽化后连续低温或特殊高温时,应适当推迟或提前最初给药时间,把握最初孵化幼虫的高峰,提高杀虫效果。 土壤含水量与三斑潜蝇羽化的关系适用于三斑潜蝇羽化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以田间持水量重量为标准。 土壤相对水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达到60-100%,羽化率达到28-39%,相对水分含量低于60%时羽化率显着降低,相对水分含量为50%时,羽化率为9-20%,相对水分含量低于40%时羽化率为零,人土老熟幼虫均停止发育进入休眠状态。 补充适当的水分后,羽化也能正常发育,但羽化率降低了。 桑瘿蚊的各虫态发育历期、蛹期采集的各代老熟幼虫在室内进行土壤培养观察,调查蛹期的经过时间。 6月份在干燥土壤中的越冬休眠体中,从得到充分水分的日子到羽化为止10天,68月发生的世代老熟幼虫从土着到羽化为止78天,9月人土的老熟幼虫蛹期为10天,68月土着后土壤干燥早休眠的老熟幼虫,从得到充分水分到羽化为止8天,是正常的卵期的很多文献报道,成虫羽化后产卵,卵期为23天,68月的卵期为2天,9月为3天。 幼虫在同一个桑园,追踪调查了从孵化到老熟的经过时间。 68月是45日,9月是7日。 根据世代历史往年的田间调查资料,6月到8月完成世代需要14日到15日,9月到18日到20日。 各阶段发育历期稳定性,多年大量田间调查表明,上述桑瘿蚊各发育阶段历期比较稳定。 在气温上。 6-8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25-28。 气温在这个范围内的变化,对淡色库蚊的发育历期没有太大影响,入境者在9月份气温显着下降,历期也延长了。 从土壤水分分析。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羽化率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第1代淡水库蚊子的发生时期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由于各年的降雨情况不同,预计第1代幼虫的发生日期有很大差异。 桑园夏伐前后,桑园土壤一般处于干旱状态,含水量不能满足越冬老熟幼虫化蛹羽化的要求。 因此,第一代桑瘿蚊发生期的预测主要基于夏伐后的降雨量。 多年调查经验表明,越冬老熟幼虫蛹化时对土壤水分的要求较高。 一般年夏伐后最初的降雨量必须在50mm以上,雨后上层土壤的水分在适当的范围内保持在10天以上,越冬老熟幼虫都能顺利羽化。 对土壤进行了再调查,桑瘿蚊的前蛹期达到4天,第5天蜕皮后才进入蛹,前蛹期水分不足时,仍可停止发育进入人的休眠,进入人的初蛹后才不发生休眠。 雨量在50mm以上的话,从降雨日开始12天后是第一代幼虫的孵化盛期。 夏伐后第一次降雨量不足,20-40mm时,雨后土壤含水量较高,但由于地下水位较低,上层土壤含水量下降过快,部分深土层中的老熟幼虫发生蛹化羽化,浅层中的老熟幼虫因水分不足需要持续休眠,再次降雨羽化,第一代幼虫有两个孵化叶夏伐后雨断断续续,雨量不足,第一代幼虫发生很不规则,差异较大。 预计防治十分困难,第26代桑瘿蚊发生期,土壤水分含量适宜时,从上一代幼虫孵化时期到下一代孵化时期,6月为15日,78月为13-14日。把握上一代的实际孵化时期,就能正确预测下一代的孵化时期。 老熟幼虫变成土后干燥的情况下,正常的历法无法预测,因此幼虫变成土后第56天需要进行土壤进一步调查,说明如果没有化蛹,发育就停止了。 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根据干旱后的第一次降雨预测。 一般降雨量在30mm以上,预计从降雨日起10天后孵化。 对于各世代预测的发生期间,必须在预定日期进行调查验证,将各世代的实际发生期间作为预测下一世代的依据。 三化螟的预测预报利用三化螟成虫的趋光性,每年7月初到9月末在桑园点亮诱蛾,每天记录诱蛾的量,得到了世代成虫的羽化峰。 并且,预测世代幼虫孵化旺盛期的第2个是,经常在田间深入调查世代幼虫的孵化期和高龄幼虫化蛹期,推测世代幼虫孵化旺盛期的第3个是捕捉田间代表性虫的状态进行室内饲养观察,推测世代幼虫的孵化旺盛期。 结合三方面的数据,根据当时的气候情况,参考历史资料和经验指数,准确预报下一代幼虫孵化时期,确定防治适宜期。室内饲养三化螟的由来是取前一年的第5代三化螟在饲养室越冬,后各代虫源为室内繁殖、转动饲养,每代饲养300500只,虫源不足时,从室外捕获接近龄期的幼虫进行补充。 每年的3月上旬到10月30日,每天都记录着成长的状况。 室外调查从每年4月1日到10月30日,每次随机调查20株桑树,每次调查1种桑园、2种桑园、3种桑园,记录桑树上所有三化螟的各虫态数。 在室内饲养的同时。 三化螟的防治正确,包括时间和方法。 木虫量不足的田块和大龄幼虫以捕获为主,药剂防治时间应掌握在12龄幼虫期,3龄幼虫卷叶后提高抵抗性,影响防治效果,应治愈桑越冬前的“门虫”,蚕期结束后清除蚕室内的越冬桑,采叶时带回蚕室的桑全年防治策略是人为控制第一代,尽早断条5月下旬,使第一代幼虫不能繁殖蛹。 重防第3代,降低第4、5代基数,冷酷治疗第4代,至第5代仍可避免先采虫口叶饲蚕驱虫量非常大。 治疗第5代幼虫越冬前的“门户虫”。 这基本上控制了三化螟的受害程度。 防治药物、经济损失容许水平的确定经济损失容许水平(EIL )是制定防治指标(ET )的主要依据之一。 田间存在对应一定损失的虫量,对产量无明显影响,反而有助于促进生态平衡的健康发展。 经济损失容许水平的确定与桑叶生产水平(y )、桑叶价格(p )、防治费用(c )和防治效果(e )、生态影响和社会接受程度有关。 一般主张承认相当于防治费用的经济损失,但考虑到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等,相当于损失的防治一般弊端少,因此,增设补正系数(f ),以高防治费用的1倍为原则,将f值设为2,则经济允许损失为:L=(CF)/(YPE)100% 根据目前桑树的一般生产水平,夏秋亩产叶1200kg左右,产品价格(p )为每公斤桑叶0.4元,防治费用90元/hm2,防治效果85%,经济损失允许水平:l=(62)/(12000.40.85)为100%=2.94% 污染系数的确定根据养虫试验和田间观察,三化螟造成的损失,不仅是纯食叶量,其排泄物严重污染桑叶,大幅度增加桑叶的损失率,因此三化螟的污染叶系数设定为3。 三化螟幼虫是通过卷叶或装饰叶片来隐藏的,因此,尽管其叶子量很少,但受害叶的利用价值却显着降低,因此推测每只幼虫一生危害桑叶23片左右,约为0.01kg。三化螟防治指标的确定,由于三化螟一年发生多代,各阶段虫口密度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越冬代因越冬造成的自然死亡和原代受到三化螟夏伐的影响,春夏三化螟虫口基数相对较小。 秋天虫量的累积和气候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