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寺院金融论文关于寺院金融的兴衰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寺院金融 寺院金融始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维持于唐中叶前,唐中叶后加速走向衰落。 魏晋以后几百年的战乱和分裂,既摧毁了民间商业,也使得政府信用和儒家*信用下降到极点,传统的借贷主体政府和富商大贾无以为继,而基于家族、宗族关系的士族地主金融和建立在宗教信用基础上的寺院金融异军突起,成为乱世金融的主体。其中,以寺院金融的作用更为突出。 到南北朝时期,随着寺院经济的发达,寺院金融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专门管理寺院财产的机构“寺库”,已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保管财物的仓库,而是成为了寺院实践自利利他、济世救人、普度众生理念的基地,并为寺院实行有偿借贷、开展金融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寺库”作为中国金融史上最早的大规模从事多种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开创了后世典当业、存钱保管业、汇兑业、拍卖业等先河,是明清当铺、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的鼻祖。柯林斯 (Collins) 将僧人们视为管理寺院公共财产的集体企业家,认为僧侣们不仅开辟了土地交易的市场, 而且组织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市场。 隋唐时期寺院金融的规模更大。创立“三阶教”的信行法师(公元540594年)在长安化度寺创立了新的金融机构“无尽藏院”,将信徒奉献的财物贷与他人,用以救急济难。信行认为单独所行的布施量虽多功德却少,若通过无尽藏汇聚力量,无论布施多么微少,都可不问贫富贵贱、僧俗,互相融通。无尽藏设有十六种无尽藏施(信徒施舍的内容),不限于钱谷,还可以施舍香火灯烛,音声钟呗,房舍床座,甚至还可以施舍劳动。仅饮食一项,就列入了粳米、糯米、面粉、柴、厨具、调料、蜂蜜、酪、瓜菜等等。他把各位信徒的少量供物合在一起,使其价值和宗教功效得以倍增。正是这种广泛的施舍,为三阶教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其开展金融性的“无尽藏”,即发挥类似现代银行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唐中叶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力量增强,皇权无法容忍寺院经济的膨胀发展,新兴庶族地主也无法容忍包括寺院在内的士族地主的各种特权,佛教寺院经营环境严重恶化,直接导致了寺院金融的衰败和民间金融的复兴。隋唐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有力地维持了社会秩序,带来商业的空前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达。在学习寺院金融的基础上,民间金融广泛开展起典当、保管和存款支付、“飞钱”汇兑等业务,并在唐中叶后取代寺院金融成为新时期金融的主体,建立起较寺院金融更强的竞争优势。 寺院金融的核心借贷 尽管存、贷、保、汇、兑五大业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金融中已具雏形,但其主要业务还是借贷。寺院借贷主要有 “质举”和“举贷”两种形式。 “质举”,即后世常说的典当,唐时称“僦柜质钱”,是债权人为了减少放债风险, 要求债务人提供一定的财物作担保的借贷形式。同时,质押借贷产生了最早的信用机构质库,或称长生库、当铺、典当等,历代称谓不同。 “举贷”,亦称“出责”,是民间一种常见的无需抵押而通过契约进行的借贷形式。它建立在债务人个人信用之上,只以券契为凭,债务与债权关系的维系以券契的存在为前提,券契一毁,债权、债务便算了结。 质举 南北朝时期,质举在民间已很普遍。东晋、宋、齐还只是拥有财富之家(他们富于土地、房产、资财,能够有效地安置各类“质”物)偶然兼营此业,尚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收质取利。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设置专门机构经营质举业的是南齐的佛寺。 寺院置库收质,从南朝开始就已有较为详密的管理制度。寺库在制度上要求对每一笔质举业务都必须记录上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违背制度、粗心大意的事情发生。 南北朝寺院的典质事务相当发达。首先表现在放款对象的复杂化上,从用束苎质钱的平民百姓到用黄金质钱的富豪大族,再到达官显贵。其次是抵押品,即质物的多样化。如齐司徒褚渊曾以“介帻”、“犀导”、“所乘黄牛”等到建康招提寺质钱。梁处士庾诜为帮助邻人,“乃以书质钱二万”。北魏的李元忠,退休后不事家产,客至,“使婢卷两褥以质酒肉”。 关于“质”物价值的评估,小乘律中的“两倍而纳其质”正是后世典当业的常制“值十之物,只当四五”,或“值十当五”。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具体产品可能就要在此间上下浮动。 质押放贷的利率普遍是月息五分,基本遵循春秋以来借贷业“倍称之息”(利息为本钱之倍)的惯例。南北朝时期有关质押放贷利率的记载很少,只有一些诸如“偿利过本”、“主司冒利”等含糊说法。及至唐代,唐六典规定质举利息不能超过本钱,又不能回利充本。唐律的这一规定说明当时质押放款的利率普遍是月息五分,但也存在超出五分的现象,因而受到社会的关注,以致政府以法律名义加以规范。 质押放贷的赢利途径,除了征收质举利息外,出卖质押品也是重要的盈利渠道。质押贷款人由于各种理由,到期可能不来赎当,寺院只好“拍卖”抵押品,将其中的风险和流动性升水变现。由于置库收质有大利可图, 自南北朝以来,历代陆续有所发展, 唐宋时一般寺院皆“辄作库质钱取利”,质举业成为寺院地主聚敛财富的重要方式。 隋唐以后,工商业发展加快,流动性需求迅速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寺院典当业的发展。同时,典当开始由寺院走入世俗社会。南北朝时期,专业性的质押放贷机构仅局限于寺院经济范畴。隋唐以后,质押放贷除了僧办以外,还有民办和官办性质的典当行,打破了寺院质库的单一典当模式。举贷 “举贷”作为信用借贷的形式很早就发生了。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的放债就属于信用放贷,但因风险大,常限于达官贵人可控的有限范围。南北朝以来,寺院及其僧人出于济世救人的信念,将寺库所藏及个人收入广为放贷,期望“无尽藏”,大大拓宽了信用放债的范围上至官吏乃至官府,下至底层百姓及商贩。此外, 寺院与僧尼个人、寺院之间、僧尼之间, 乃至同一寺院的不同机构之间, 都存在借贷现象。 通常情况下, 北魏的寺院信用放贷的利率是“偿利过本”。唐代寺院的借贷期一般是春借秋还, 大约半年, 故月利率约在8%-10%之间。唐开元十六年令规定:“自今后, 天下负举, 抵宜四分收利, 官本五分取利。”开元二十五年令规定,“ 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 积日虽多, 不得过一倍。”寺院放贷月利八分至十分, 甚至积久而偿利过本, 都超过了法定的利率, 寺院的高利贷并不比俗世来得仁慈。 从现存资料可以看出,佛教寺院大量的借贷都是举贷,借贷双方往往通过签署附加违约条款的形式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举贷虽不像质、典那样直接以物作抵押,实际上却要以举债人的全部家产作担保,甚至还要其亲属连保。这种私契受到法律认可,征债之际,若债务人逃走或死亡,连保人便要负担起代为还纳的法律责任。 在借贷过程中,债务人因破产、逃亡或丧失偿还能力而赖债,寺院地主的策略之一是让郡县代为征债。官府拒绝为僧人出面讨*务的现象并不多见,更多的情况是如果债务人不能如期如数偿还债务, 还将受到官吏的迫害。 寺院地主讨债更常用的办法是发挥宗教性信用的功能,讲说许多赖债人在地狱受苦的报应故事。寺院成功的独特优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走出迷雾发言稿
- 团员志愿服务发言稿
- 时间管理甘特图课件
- 中班我会排序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高速铁路变形缝安装工程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股权变更及出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交通事故第三方调解赔偿协议
- 2025版玻璃幕墙维修保养劳务分包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土建施工第三方检测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楼顶场地租赁合同范本规范版
- 2025年版房屋租赁合同模板下载
- 2025年第三类医疗器械培训试卷(含答案)
- 面试指导:空中乘务面试常见问题与答案
- 2025年医德医风培训试题(附参考答案)
- 二人合伙开店的合同协议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常考题:分数除法(单元测试)含答案
- 202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知识点考点背诵提纲
- 2025年全国青少年“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广西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春季招聘3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2025护理岗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浙江温州乐清市医疗保障局招聘编外人员5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