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利弊_吴琼_第1页
浅析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利弊_吴琼_第2页
浅析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利弊_吴琼_第3页
浅析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利弊_吴琼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 年第 2 期 基金项目: 2016 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项目: 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利弊研究( 项目 编号: 2016Y0805) 。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吴琼( 1992 ) , 女, 湖北黄石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2015 级硕士研究生。 浅析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利弊 吴琼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3) 摘要: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在戏剧舞台上的广泛运用, 对戏剧艺术产生了重大影 响, 然而关于多媒体技术与中国传统戏剧的融合引发了不同观点和讨论。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多媒体戏 剧作品归纳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融合的创新表现形式, 包括舞台美术、 音响系统和唱法以及融入电影化手法; 然而, 多 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融合存在的弊端也不能忽视。在综合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关于未来二者的融合所能改进和注意 之处, 本文认为应尊重传统戏剧的本质, 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丰富剧本的创作, 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戏剧在新时代背景 下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多媒体戏剧; 融合; 利弊 一、 多媒体戏剧的发展现状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 其中传统戏剧指的是戏曲。中国戏曲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与古希腊悲 剧、 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话剧由西方戏剧模式引进 , “以话剧 为主导形式的现代戏剧迅速占据了戏剧演出及创作的主流位置” ( 朱寿桐, 2013) 。 1 发展至今也有一百余年。 由此可见, 中国戏曲和话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 科技的发展使广播、 电影和电视越发占据着 人们的生活, 信息化时代下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媒体蓬勃发展, 中国戏剧面临生存的困境, 关于戏剧命运的 思考从未停止。朱寿桐先生早在 2005 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戏剧在当代所面临的相对衰弱、 颓败乃至濒临终 结的局面是毋庸讳言的” 。 2 但是, 也有以胡德才( 2005) 先生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当代戏剧虽然面临着危机, 但 并不是一无可取, 更没有走向终结。 ” 3 科技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戏剧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时代特征: “艺术家不断探索, 与时俱进, 将图像、 音效、 影像、 动画、 虚拟现实、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 手段应用到戏剧创造与表演中 多媒体戏剧应运而生( 樊飞燕和韩顺法, 2009) 。 ” 4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 用在国内外的戏剧舞台上, 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多媒体戏剧” 冠名的作品,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戏 剧界人士的勇敢变革和创新, 另一方面也存在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忽略了戏剧以表演为主的本质。多媒 体戏剧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已有成功的代表性作品, 而有关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融合 有何利弊之处?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时又该如何保持其戏剧内涵而不丧失自我?本文主要结合我国目 前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要归纳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融合的创新表现形式, 即多媒体技术在中国戏曲舞台 上的运用, 基于当前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多媒体戏剧在未来的发展中所需要改进和注意之处。 在研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融合的利弊之前, 我们有必要厘清“多媒体戏剧” 的概念。中国戏剧舞台上 不乏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戏剧, 然而使用了 “多媒体” 技术的戏剧并不等于 “多媒体戏剧” 。关于 “多媒体戏剧” 的 79 定位, 本文赞成谷海慧( 2015) 的观点 , “能进入艺术范畴的多媒体 技术, 必须具有艺术生成、 生发功能, 必须 能够有组织地、 实时、 交互发生特定的舞台功用。在戏剧作品中, 并非所有的多媒体 技术都能够参与艺术创 作,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5 戏剧是演员现场面对观众进行表演, 融合声音、 舞蹈、 音乐和表演等的综合性艺 术, 即使运用高科技手段, 也应该明确戏剧是以表演为本质的艺术, 不可将艺术与技术的位置本末倒置。 二、 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融合之创新表现形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始于舞台影像技术的运用, 早在 1968 年, 捷克的约瑟 夫斯沃博达所进行的投影实验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演出, 如演出的普罗米修斯 等( 胥蕾, 2005) 。 ” 6 国外 的多媒体戏剧作品已是成绩斐然, 我国目前的多媒体戏剧还处在探索尝试的实验阶段, 然而国内也不乏一些倡 导改革的戏剧家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分析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多媒体戏剧作品, 笔者认为我国传统戏剧 与多媒体技术融合的创新形式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多媒体技术在舞台美术中的应用 传统戏剧是镜框式封闭舞台, 靠演员的表演动作和静态的舞台布景呈现视觉效果。舞台美术( 简称舞美) 主要包括布景、 灯光、 化妆、 服装、 效果、 道具等, 主要用于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 渲染舞台气氛。多 媒体技术运用于传统戏剧舞台美术中, 无疑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传统戏剧舞台上大多使用各种布景、 景片和大型道具, 舞台简陋, 在不同场景的切换时既耗费时间又影响 剧情的连贯性。然而, 投影技术和 LED 电子显示屏的使用让整个舞台布景更形象逼真、 切换场景时更便捷省 时。2009 年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首演的多媒体音乐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 便是传统京剧与多媒体技 术以及现代交响乐融合的视听盛宴 。白娘子爱情四季 将原剧白蛇传 整合为“春、 夏、 秋、 冬” 四场, 分别 用四个乐章 春日邂逅 、 洞房红烛 、 水漫金山 、 断桥残雪 , 再加上序曲和尾声作为音乐和情节的补充, 以完整表现作品的主题。据了解 , “该设计团队曾赴长白山、 泰山及西湖多次取景” , 所获得的影像“最后均由 电脑合制合成, 成为剧场里如梦似真的虚拟实境” ( 钱仁平, 2009) 。 7 同时, 在舞台灯光上, 每一幕的视觉效果 都其主导色调, 如 “序曲的色调以海蓝为基调, 突出展现看似平静中所暗藏的生命气息 ; 春 以嫩绿为基调, 展 现爱情勃发的生机 ; 夏 以火红为基调, 展现爱情的蓬勃力量 ; 秋 以灰蓝为基调, 展现天昏地暗的战斗场景; 冬 以黑白为基调, 展现孤苦伶仃的凄惨境遇, 尾声则以雪白为基调, 暗示爱情悲剧的残冷” ( 王安潮, 2009) 。 8 该剧中的高潮部分 水漫金山 一章中 : “滚滚江水霎时变幻为巨大的海浪, 激战的人影随浪花翻飞, 恣意的江水和酣畅的打斗充盈了整个剧场” ( 臧娜, 2014) 。 9 剧中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灯光是以多媒体技术 为支撑, 随着剧情发展而呈现出变化的场景, 而不是单纯为了营造视觉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不仅运用在京剧的舞台上, 在其他传统戏曲种类中也有使用, 如 1999 年的黄梅戏徽州女人 讲述了古徽州一个闭塞村落, 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一类女人的凄美命运, 有嫁 、 盼 、 吟 、 归 四幕, 是一 部舞台美术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的黄梅戏 。徽州女人 的舞台布景均选自画家应天齐先生的版画西递村系 列 , 该作品 “色调冷峻、 宁静, 画家利用综合版画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 描绘古村落的房屋、 小巷、 小桥, 画面 大量的运用黑白构成和分割, 使画面深沉、 肃穆, 形成很强的历史韵味” ( 高俊松, 2012) 。 10 舞台布景上展现了 “洁白的粉墙、 黝黑的屋瓦、 飞挑的檐角、 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 层层昂起的马头墙, 绵亘着一幅宗 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 赵晓真, 2003) 。 11 布景的设计将观众迅速带入了剧情发生的环境。舞美师通过不同 色调的灯光来表达剧情的氛围和主人公内心情感, 如戏中 , “女主人公多次从古朴幽深的小巷中走出, 再沿着高 高的台阶, 缓缓地拾级而下。薄纱般的灯光, 柔柔地洒在她身上, 或用红光作底色, 再用黄光层层泼洒, 或是在 主色调白光里融进柔和的暖色调( 吴功敏, 1999) 。 ” 12 由此可见,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传统舞台美术上增强了舞 台的视觉效果和观赏价值, 对剧情起到的补充和点睛作用, 为情节背景和气氛起到说明渲染作用。 ( 二) 音响系统与戏曲唱法的创新 传统戏剧舞台上的音响功能是扩音, 即放大演员的声音, 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控制不同的声道, 实现人声和 音乐声道系统的分开, 给观众带来全新而立体的听觉体验。例如 : “八声道的立体空间声音场让观众可以清晰 89 地听到雨水从一边流到另一边, 或听到风从树梢的左边吹到右边, 或听到上前方鸟儿的啼鸣, 这些感受以往是 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王磊, 2012) 。 ” 13 在音响系统上的科技创新, 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媒体音乐京剧 白娘子爱情四季 , 该剧采用“音乐 + 人声 + 舞台音效 + 环绕音效多声道音响系统” 以避免传统音响系统中声像定位不准和相互干扰, 同时将乐队和人 声的音响系统分开。舞台上乐队的自然声像分配成多声道信号, 台上演员的人声唱腔也设置了吊顶音响系统。 此外, 该剧还有配合剧情而设计的回放音响系统, 如序曲中的一声“霹雳” 的音效, 为了观众更充分地感受惊天 动地的 “霹雳” 效果 , “在舞台后方和台口中间隐藏安装了三组独立通道的大功率全频和超低频扬声器, 并在现 场实地调试了声像和频响” ( 华伟, 2013) 。 14 还有, 在 水漫金山 一章中 , “音响团队在现场一千多个观众席座 位下放置了近四十只小喇叭, 用来回放多通道的水声音效, 并利用数字音频软件制作了水声从脚淹没至头顶的 动态效果, 配合现场的回放系统” ( 华伟, 2013) 。 15 使全场观众亲身感受到“水漫” 的过程, 获得了现场观众和 业内人士的好评。 传统戏曲与多媒体技术融合的创新还体现在传统戏曲的唱法上, 如传统戏曲与西方交响乐的融合。多媒 体音乐京剧 白娘子爱情四季 中为了实现京剧和交响乐两个不同类型的音乐的结合, 将原剧中以曲牌为主 的唱腔结构改为以西方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含序曲和尾声的结构形式, 在京剧乐队和交响乐队演奏上两种乐队 实现了主辅呼应而和谐一体的存在。以2008 年的视觉交响京剧 新白蛇传 为例, 该剧由北京歌华天创演艺有 限公司创制并运营, 使京剧以一种好看和好听的现代戏剧吸引中国的年轻观众和外国观众。因此, 该剧在保留 京剧故事、 部分唱腔和曲牌的同时, 对音乐部分作了大胆创新, 也采用了京剧乐队和交响乐队的和奏, 营造出 “茫茫宇宙, 流星划过, 远离人寰的深山修炼, 京胡高亢的伴奏, 京剧清脆的道白” ( 严志成, 2009) 16 的序幕; 与 传统京剧的节奏缓慢和唱腔冗长不同, 该剧 “采用了现在年轻人喜爱的西方音乐剧式的充满动感、 载歌载舞的 舞台呈现方式( 胡沁, 2009) 。 ” 17 还有 2013 年由中国戏曲学院出品的京剧梅兰霓裳 , 从原剧太真外传 中 选取精华段落形成六个场次。原剧 太真外传 是梅派剧目以其华美婉约的梅派唱腔著称, 而该剧中体现了创 新的唱腔结构 : “一、 将最新奇的唱腔安在杨玉环 “入浴 ” 、 “出浴” 最新奇的地方, 最前部的关键处, 让人物、 情境 和观众的感觉完全新起来( 如一连串的 “反四平” ) ; 二、 将最长、 最难、 最见功力的大段唱腔安在墩底处, 完成人 物、 完成立意, 完成给观众最后的满足( 如成段 “反二黄” ) ; 三、 将观众较熟悉的流畅、 华彩的唱腔放在中间, 使 观众入耳、 受听、 易学、 易记, 易于流行普及( 如 “二黄原板 ” 、 “西皮二六” ) ( 齐致翔, 2014) 。 ” 18 ( 三) 传统戏剧的电影化手法 阿诺德豪塞在 艺术社会史 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代称之为“电影时代” , 自电影问世以来, 原本坐在剧院里看戏的观众被吸引到了 “小黑屋” 里。电影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升级, 以震撼和冲击大 众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带给观众全新的体验。于是, 戏剧届人士为改变戏剧艺术的困境, 在戏剧的舞台上也开 始尝试运用电影化的手法 。“戏剧合理而艺术地 电影化 , 代表了理念的先进和方法的超越, 改变自身固有的 僵化的表现范式, 以行动丰富对白、 强化渲染的综合化以及树立强烈的蒙太奇意识, 都将使当代戏剧舞台获得 新的艺术生命( 周安华, 2002) 。 ” 19 戏剧艺术借鉴电影艺术的手法, 体现了戏剧艺术的时代特征, 是戏剧艺术的 新形态。在传统戏曲舞台上, 运用得较为典型的电影化手法有时空的自由切换、 特写和闪回的技法、 电影式的 隐喻手法和虚实结合。 黄梅戏 徽州女人 中多处运用了电影化的手法, 如第二幕盼 中的新婚之夜, 女主人公欣喜若狂又焦急 难耐地等待新郎揭开盖头。为了渲染女子的情感, 导演运用电影镜头中“推” 和“拉” 的特写方式, 灯光在舞台 上的喜床和坐在喜床上的新娘前后移动。又当女子收到男人传回的音信, 重新燃起希望的女子穿起嫁衣端坐 喜床, 舞台灯光特写在喜床上静止数秒后, 慢镜头下的道具逐渐推移直至消逝在视野中。这其中的静止画面和 几十秒 “喜悦的凝滞” 传递了悲痛, 蕴含女子愿望的破灭。在第四幕归 中, 已是暮年的女主人公看着上学去 的儿子 , “儿子的长辫子一甩, 雨伞一撑开, 纱幕上投影出当年女子出嫁时的情景, 时间的卷轴就在莲叶田径展 开的瞬间倏地翻转回头, 像是回到生命的原点。40 年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在幕布一张一合之间流逝” ( 罗洁, 2015) 。 20 此处时空瞬时的切换, 莲叶田径隐喻生命的原点, 留给观众无限想象的空间, 回味无穷。在虚实结合 99 的手法上, 以京剧 梅兰霓裳 为例, 该剧中 LED 大屏幕实现了动漫与京剧舞台表演互动, 通过三维动态捕捉系 统, 在开头和结尾处屏幕上 “出现了梅大师青年和壮年时期便装与戏装的形象与歌声” , 再现出梅兰芳盛年曼 妙舞姿的立体活动形象, 不仅表现出 “由演员角色到角色间的因果与传承, 更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重睹梅兰芳 华的眷眷情思。没有梅兰芳, 何来京剧的今天?梅兰芳形象的出现, 可能是梅兰霓裳 一剧最精彩的创意和 最大的看点, 使历史与现实沟通, 传统与当代搭界” ( 齐致翔, 2014) 。 21 虚拟的梅大师形象出现在大屏幕上, 这 既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也实现了时空的自由切换, 而梅大师形象的出现更隐喻了对大师的致敬和缅怀。此外, 还有 2003 年的越剧 柳毅传书 , 在柳毅到达洞庭湖边, 入海传书的一场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 , “舞台上呈现了 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场景, 以及三维立体的海底龙宫场景, 真实的演员穿越海底, 到达海底龙宫, 真实的人和虚 幻的海底世界景色相融合现场效果非常震撼” ( 刘旻, 2012) 。 22 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出的栩栩如生的画面与真实 人物的结合, 大大提升了戏剧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和作品本身的表现力。 三、 对传统戏剧未来发展之建议 以上, 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融合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简要归纳了我国目前传统戏剧在三个方 面的创新表现形式, 不可否认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 其在传统戏剧舞台上的运用为我国传 统戏剧提供了崭新的形式。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的融合也有一定的弊端, 如多媒体技 术在一些作品中存在着滥用的现象。因此,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的整合和吸取多方意见后, 对传统戏剧与多媒体 技术融合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尊重传统戏曲的本质, 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关于戏剧的定义, 可以归纳为“由演员扮演成剧本 中的登场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 并在舞台上凭借其形体动作和语言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 ( 陈秋峰, 1983) 。 23 ( P1)因此, 戏剧的一个重要本质特征是 “没有演员和观众之间感性的、 直接的 、 活生生的交流 它便不 能存在” ( 魏时, 1984) 。 24 ( P9)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讲究 “写意性” 和 “虚拟性” , 戏曲艺术在表演形式上追求的虚拟 性是拉开艺术与现实的距离, 为观众创造自由的想象空间, 而多媒体技术是营造出一个“超真实” 的虚拟场景, 即一场 “声色之娱” 的狂欢盛宴, 观众省却了深度的想象过程, 单单只收获了感官的愉悦。正如多媒体京剧梅 兰霓裳 导演周龙所说 : “京剧的美学原则必须秉持,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出现大场面、 大制作 ( 齐致翔, 2004) 。 ” 25 因此, 笔者认为不能完全摒弃多媒体技术, 而是坚持以演员的表演为核心和尊重传统戏曲舞台的美 学特征,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有节制, 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戏剧艺术的精神内涵, 技术服务于艺术, 二者并行 不悖。 二是丰富剧本的创作。戏剧除了给观众带来视觉感官上的愉悦, 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和启发思考, 这也就 对剧本的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观众获得精神上的启迪, 就应在剧本的创作上尝试改变。在题材上, 现 存的作品大多为历史题材, 而真实反映现当代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不多。在体裁上, 一方面, 需要 “呼唤悲剧精 神, 以修复被时代的喧嚣所扰乱的人类心灵的自由, 使灵魂得到净化” 。另一方面, 更需要“高扬喜剧精神, 以 喜剧攻击我们 世纪的恶习 , 以喜剧为 前进中的社会 画像, 以喜剧代民众立言, 以喜剧去维护人类心灵的自 由与解放( 胡德才, 2005) 。 ” 26 只有剧作家不断丰富剧本的创造, 才能有更多震撼心灵和发人深省的作品, 才会 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同时, 在信息化时代下剧作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便捷地查找所需素材和资料, 还可以在 创作过程中将初稿上传到网络戏剧论坛上以征求广大网民( 包括专业剧评人士和戏剧届各类人士等) 的意见, 通过各种意见的反馈对剧本作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良, 这可谓是新时代条件下科技赋予艺术的又一形式。 传统戏剧曾因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而陷入危机, 然而, 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也为传统戏剧艺术 带来了生机, 给观众带来了空前的视听盛宴。但在这高科技赋予的震撼视听场景背后, 我们应该明确戏剧是以 演员表演为核心的艺术, 技术的使用不能超越或取代演员的表演。传统戏剧不抗拒多媒体技术的融入, 二者的 融合体现了时代特征, 为戏剧创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空间。期待传统戏剧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能使传 统戏剧出现更多样化的形态, 我们可以带着开放和积极的心态关注传统戏剧的生存和未来发展, 也期待更多热 爱戏剧的工作者和青年学者积极尝试和探索传统戏剧的未来发展道路。 001 参考文献: 1朱寿桐 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3, ( 1) 2朱寿桐 论走向终结的当代戏剧 J 文艺争鸣, 2005, ( 3) 3 26胡德才 当代戏剧走向终结了吗? 与朱寿桐先生商榷 J 文艺争鸣, 2005, ( 6) 4樊飞燕, 韩顺法 新媒体时代舞台艺术的奇葩 多媒体戏剧 J 文化艺术研究, 2009, ( 5) 5谷海慧 参与艺术构成与文化创意 试论 “多媒体” 在当代戏剧中的价值 J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15, ( 1) 6胥蕾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的进程及特点 J 视听, 2015, ( 2) 7钱仁平 国粹京剧与现代交响的奏鸣, 观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 白娘子爱情四季 首演 J 上海戏剧, 2009, ( 4) 8王安潮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探索京剧艺术的综合美 多媒体京剧音乐剧场 白娘子爱情四季 的艺术贡献和 文化品格 J 上海戏剧, 2009, ( 5) 9臧娜“两种虚拟” 的间性解读与视域交融 基于多媒体京剧音乐戏剧的理论思考J 中国戏曲学院学报, 2014, ( 4) 10高俊松 黄梅戏与版画的邂逅 浅谈 徽州女人 的舞台美术设计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 11) 11赵晓真 从 徽州女人 管窥中国新戏剧一斑 J 黄梅戏艺术, 2003, ( 3) 12吴功敏 苍凉深邃, 空灵凄美评 徽州女人 J 黄梅戏艺术, 1999, ( 4) 13王磊 多媒体技术在戏曲舞台上的运用 J 四川戏剧, 2012, ( 5) 14 15华伟白娘子爱情四季 的听觉创新之处 J 大舞台, 2013, ( 12) 16严志成新白蛇传 的魅力 J 杂技与魔术, 2009, ( 4) 17胡沁新白蛇传 新从何来 N 中国文化报, 2009 02 14( 2) 18齐致翔 又见梅郎 梅派新作 梅兰霓裳 的前世今生和相约未来 J 中央戏曲学院学报, 2014, ( 2) 19周安华 论当代中国戏剧的电影化倾向 J 文艺研究, 2002, ( 5) 20罗洁 中国传统戏曲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5, ( 2) 21 25齐致翔 从 太真外传 到 梅兰霓裳 N 中国艺术报, 2014 7 30( 8) 22刘旻 多媒体技术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兼谈越剧 柳毅传书 多媒体的运用 J 剧影月报, 2012, ( 2) 23 日 河竹登志夫 戏剧概论 M 陈秋峰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3 24 波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 迈向质朴戏剧 M 魏时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Pros and Corns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Drama with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Wu Qiong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