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上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上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上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上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2017届高三年级上10月阶段考试语文试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上 10 月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端午节,不少地方有在身上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灾难。 他不听大家的劝阻,背起行囊 出了家门。 他发表言论时,滔滔不绝,又 ,谁能劝得了他? A祛除 径直 不容置喙 B驱除 径直 不容置辩 C祛除 径自 不容置喙 D驱除 径自 不容置辩 参考答案: C( “ 祛除 ” 指除去疾病或疑惧、邪恶等,用于抽象的事物; “ 驱除 ”指赶走、除掉,多用于具体的对象。 “ 径直 ” 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 “ 径直 ” 指自作作主张,擅自行动。 “ 不容置喙 ” ,侧重于不容许别人说话;“ 不容置辩 ” 指只让人赞同而不容许申辩、解释。) 2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B多年来,尼古拉特斯拉无时无刻不忘刻 苦磨练,从而使其左手书法与通常的右手书法明显不同,其左手书法使欣赏者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 C冰雪皑皑之际,鹅毛般的大雪还在漫天飞舞,整个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外衣,唯有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教人精神为之一振。 D尽管贝克特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但真正使他大红大紫、名震世界的,是他 1952 年发表的第一个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 参考答案: D( A语序不当,顺序问题 B “ 无时无刻不忘 ” 把意思弄反了 C句式杂糅,去掉 “ 为之 ” ) 3下面四项中措辞不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叨扰多日,心中 深感不安。特备薄礼,敬请笑纳。 B久闻先生大名,虚位以待,静候台驾。 C多蒙领导垂青,自当不懈努力,不负期望。 D大作收到,冒昧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参考答案: D(雅正:客套话,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叨扰:受到款待,对麻烦、打扰对方表示歉意和谢意时用的客套语。台驾:旧时称对方。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我国美学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因为美学既需要面向全人类普适 性的审美价值向 度, 。 , , 。 , ,何为美、如何审美等都不是僵死划一的教条。 虽然美学也需要研究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得出关于人类审美现象的规律性结论 但它的问题和结论都不仅仅系于客观的一维 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审美话语 不应以追求统一的标准性为目标 审美本身就是人类情感多元、价值多样的诗化呈现 美学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 A B c D 参考答案: D(根据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排列) 5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情怀,与 “ 双阙戎虏间,千门战场里 ” 差别最大的一项是( 3 分) A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 岳飞满江红) B浮世事,俱难必。人纵健,头应白。(宋 苏轼满江红 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C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宋 陈亮念奴娇 登多景楼) D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宋 陆游夜游宫) 参考答案: B( A、 C、 D 表达的都是江山沦陷的悲愤以及奋己立功的志气。 B 表达的是人事纷杂、宦海沉浮的感慨。) 二、文言文阅读( 18 分)(命题人:孙卫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咸 6 9 题。 上冢宰许公 书 何景明 中书舍人 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 :某诚至愚,窃见明公自入吏部,所推进者皆崇饰名节、砥砺廉耻之士,清议攸与 ,群望影附,乡鄙末进,实亦私抃 。 中书舍人何景明叩首致意,上书于吏部尚书大人许公门下:何某确实愚昧至极,私下也看到您自从入主吏部以来,所提拔、推举的都是注重自己名声、节操的正直廉洁之士,时议赞 许,众望所归,连我这个乡野小辈,也在私下庆幸不已。 乃者主上幼冲 ,权阉在内,天纪错易,举动大谬。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然而上下之臣,未见有秉德明恤、仗义伏节者 。某虽寡昧,谅明公之所必忧也。夫国有人曰实,无曰虚。以今日观之,虽谓之虚可也。某所以系大小之望,致虚实之原,实惟明公之责,是明公虽欲无忧,不可得已。 当今,圣上年幼,大宦官在朝中专权用事,致使天纲不正,国策谬乱。下察人事,上观灾变,古往今来,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但是,满朝上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坚持正义,体恤国情,临危不惧, 仗义执言。我虽然孤陋寡闻,却也能体谅阁下的忧虑。就国家而言,贤才在位,便有实力;贤才无权,就叫虚弱。以现今的局面来看,称作虚弱也是理所当然了。所以,我认为不辜负朝廷和百姓的希望,正本清源,您是责无旁贷的,因此,大人即使想高枕无忧,恐怕也是万难如愿的。 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 ,议者难之。或谓宜少自贬以为容 。夫自贬以为容者,患失者之所为也。孰谓明公表师百僚,坚立万仞者而为此乎!某于明公素未伏谒,然慕义甚深,区区之怀,不敢不露。窃为明公划二策,惟明公之自择焉。一曰守正不阿,不容于权阉而去者,上策也;二曰自贬 以求容于权阉,而不容于天下后世者,下策也。夫今之计,止是二者,二者俱为不容,然守正不容,可以激颓靡与当时,流声烈于后世,损少而益者多。自贬不容,则颓靡益恣,声烈且败,益少而损多。二者曷重曷轻,惟明公之自择焉。 近来听说大宦官侵犯阁下正当权限的事屡有发生,时议也因此替您担心。有人甚至认为应该稍作退让,以换取宦官的宽容。作退让以求宽容,我觉得只有患得患失的小人才会这样去做。谁又能想象:先生您身为百官表率、刚正不阿的堂堂君子也肯出此下策呢!尽管我与您从来没有私交,然而对您却十分景慕,因此,心里的想法,也就不能不 向您一一袒露了。我曾私下为您设想了两条对策,供您明断。其一,守正不阿,为宦官所不容,辞官而去,此乃上策;其二,屈膝忍让,以讨宦官的欢心,而为天下及后人所不容,此乃下策。当今之计,只有两条,都是有所不容,不过刚直守正,不容于宦官,却可以激励世风于已颓之际,传播美名于子孙后世,弊少利多。至于屈膝宦官,不容于天下世人,则朝政世风一发而不可收拾,自家亦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二者利弊,何轻何重,唯请大人自己掂量、选择。 昔者子贡谓孔子曰: “ 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盍少贬乎? ” 孔子曰: “ 良农能稼,不能为穑;良匠能巧,不能 为顺 。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赐,尔不务修道,而务为容,尔志不远矣。 ” 由是观之,士而未禄,尚不可为容,况位冢宰,统百官而均四海者乎?而何以为庶官之地,天下之望乎!今时匹夫女子,咸知太息,用以为慰者,以有明公在位。望明公深惟保重。 当初,子贡曾对孔子说: “ 先生您的道义,过于博大,而天下无法接受,何不稍微降低点标准呢? ” 孔子回答: “ 好农夫只能做到精耕细作,却无法保证五谷丰登;好工匠可以做到巧夺天工,却不能处处顺应每个人的要求。君子则只有不断修身养道,并以此来规范行为,统摄言论,而不会降格 以求。子贡啊,你不努力修养道德,却只想着取悦当世,你的志向也太渺小了吧。 ” 如此看来,一个未做官的读书人,尚且不可随俗,更何况身居要职,总领百官,治理海内的当权者呢?否则,又怎能成为众臣群官的中流砥柱,天下百姓的希望所在呢!当今之世,就连匹夫、女子,都知道为国事担忧,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您老仍然大权在握。切望阁下深思熟虑,善自珍重。 某积怀甚久,不敢轻造门下,谨遣家人持书,托阍者通焉。幸明公赐察,不即叱责。 以上所言,埋在我心里已经很久了,我不敢贸然登门造访,谨派家人持此书信前往,托府上守门者转呈。还望阁下能够 拨冗过目,不要立刻予以斥责驳回。 【注】 冢宰:周礼以冢宰为六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后人把宰相或吏部尚书也称冢宰。许公:许进,字季升,官至吏部尚书。为刘瑾所恶,坐事削籍。 中书舍人:明代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从七品。 下执事:原指供差役的人员。这里谦称自己不配直接讲话,请下人转达。 清议:这里指舆论。攸:所。与:赞许。 抃 (鼓掌。 幼冲:幼小。 明恤:明于救弊。伏节:死节。 正:通 “ 政 ” 。 为容:指取容于人。 顺:顺应每个人的要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清义攸与,群望景附 与:参与 B孰谓明公表师百僚 表:做榜样 C不容于权阉而去者 去:辞官 D良农能稼,不能为穑 稼:种田 答案: A 与:赞许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许进自从入主吏部以来,提拔、推举正直廉洁之士,此举众望所归,连作者这个乡野小辈,也在私下鼓掌庆幸。 B圣上年幼,权阉当权,致使国策谬乱。就国家而言,作者认为只要有贤才便有实力,没有贤才就虚弱。 C作者和许进素 不相识却对他十分景慕,并为他设想了两条各有利弊的对策,希望许进慎重选择。 D子贡认为孔子的学说不为世间所接受,希望老师稍微降低标准取容世俗,孔子批评子他志向不远大。 参考答案: B就国家而言,是有贤才(在位)当权,便有实力;贤才无权,就叫虚弱。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 究人事,考变异,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3 分) 参考译文:下察人事,上观灾变,古往今来,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 “ 究,考 ” 译为 “ 考察 ” ; “ 甚 ” 译为 “ 厉害,严重 ” ; “ 于 ” 译为 “ 比 ” ;语句通顺。) 顷者闻权阉多干明公之正者,议者难之。( 3 分) 参考译文:近来听说当权的宦官屡次侵犯阁下您的政务,评议的人为你感到担忧。 或:近来听说当权的宦官屡次侵犯阁下您的公正,评议的人指责(权阉主权)这件事。( “ 干 ” 译为 “ 冒犯,侵犯 ” , “ 正 ” 通 “ 政 或译为 “ 公正 ” , “ 难 ”译为 “ 感到担忧 ” 或为 “ 指责 ” ,语句通顺。) 自贬以求容于权阉,而不容于天下后世者,卞策也。( 3 分) 参考译文:贬低(抑)自己来求得被宦宣宽容(容纳),却不被天下及以后的人容纳,这是下策啊。( “ 自贬 ” 为宾语前置句; ” 容于权阉、不容于天下 ” 均为被动句; “ 而 ” 译为 “ 却 ” ; “ 下策也 ” 为判断句;语句通顺。) 9请简要概括作者写信给许进的目的有哪些。( 3 分)。 答案: 揭露阉党当权,天纲不正,国策谬乱的黑暗现实。( 1 分) 指斥公卿大臣不敢坚持正义,体恤国情,仗义执言的丑陋行径。( 1分) 希望许进守正不阿,不屈节权阉,不负天下人期望。( 1 分) (希望许进珍惜重位,恪尽职守,不辜负天下人的期望。) 二、古诗词鉴赏( 1 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 分)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 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 塘万竹悲。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知尔,嵩阳松雪有心期。 【注】 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写作此诗时诗人仕途受挫,暂居。于此,妻子仍在京城长安。 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 濩落:空虚冷落。 只尔:只是这样。 (1) 首联写景有何特点卜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分) 答案: 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描绘出露重天寒,风摇翠竹的画面;( 2 分) 交代季节。( 1 分) 渲染烘托悲凉的氛围,衬托诗人内心的凄楚:( 1 分) 奠 定了诠诗凄凉的盛情基调。( 1 分) (2) “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亦离披 ” 寄托了诗人哪些感叹。( 6 分) 答案: “ 浮世 ” 即浮生,谓世事不定、生命短暂,人生坎坷;( 2 分) 对红荷的痛惜,对时间流逝的悲叹;( 2 分) 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对人生难得团聚的痛惜。( 2 分) 注释: 崇让宅:李商隐岳父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邸宅。 微霰( 微细的雪粒。 月:一作 “ 风 ” 。回塘:回曲的水池。唐温庭筠商山早行诗: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万竹:据韦氏述征记载,崇让坊多大竹。 浮世:即浮生,指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唐许浑将赴京留赠僧院诗: “ 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 红蕖:红荷花。蕖,芙蕖。唐李白越中秋怀诗: “ 一为沧波客,十见红蕖秋。 ” 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楚辞 九辩: “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 朱熹集注: “ 离披,分散貌。 ” 悠扬:起伏不定;飘忽。隶释 汉冀州从事张表碑: “ 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 ” 归梦:归乡之梦。南朝齐谢朓和沉右率诸君饯谢文学:“ 望望荆台下,归梦相思夕。 ” 濩( :原谓廓落。引申 谓沦落失意。唐韩愈赠族侄诗: “ 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 白头:犹白发。形容年老。只尔:只是这样。 嵩阳:嵩山之南。嵩山在河南登封,距离洛阳才百里。唐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诗: “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 松雪:象征隐士的气节和品格。心期:心神交往,两相期许。 1 2 【白话译文】 秋露像细微的雪粒洒下前池,阵阵西风吹过回塘,万竹萧飒生悲。 瓢忽无定的人生啊,本来就多悲欢聚散;但那池上的红荷花,为什么也零落纷披? 我杳远难凭的归梦,只有孤灯才能见证;我空虚落寞的生涯,唯有清酒方可得知。 难道 到了白头之年还是如此?我早与嵩山南面的松雪两心相期。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 卫风 氓 )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4)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 逍遥游) (5)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6)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 ,疏而不失;(老子 第七十三) (8) ,自用则小。(尚书 商书 盘庚上) 五、现代文阅读(一) (20 分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 15 题。 深夜 俄 伊凡 蒲宁 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困的角落,都已说入了睡乡。我睡了裉久,最后,睡瞬睫慢地离开了我,仿佛一个不慌不忙的关切的 大夫做完自己的手术,看到病人已能均匀地呼吸,睁开眼睛,为生命得到恢复而羞怯地、愉快地微微一笑,就离开了病人。我醒来,睁开眼睛 ,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 。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给房间深处添了一丝微光,在房间里边是看不见月亮的。可是房间的所有四扇窗子都被月光映得铮亮,窗边的一切东西也同样照得清清楚楚月光穿过窗子照在地上,形 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一一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二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 是的,夜已深了一一对面房屋的整个五层楼墙壁全被阴影笼罩着。那里的窗子露出一个个黑洞,像是失明的眼睛。我朝下看看一一街道像是深深的、 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整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在月亮旁边,云也显得很亮,像融化了似的,稍远一点,就变得浓厚了,而在屋脊后面,就完全积成阴森的、沉甸甸的一堆了 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俄罗斯中部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的,迢遥的、几乎遗忘了的秋夜。那里 ,月亮在我故乡的屋格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以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羞一片辽阔的低地。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叠琉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墅和平原。森林中铸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松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 下显得破旧而温柔 儿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乖我 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 “ 你干么不睡觉? ” 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我低声回答: “ 不知道 你呢? ” 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月亮明显地往屋檐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 原谅我吧! ” 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她的脸颊上挂着泪 水,眉毛举得高高昀,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 ” 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 “ 难道这不会是我的过错吗? ” 她破涕而笑,又快乐又痛苦地笑着。 我对地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 注:此文写作于 1920 年,俄国发生革命,作者流亡到法国 巴黎 12请概括文中 “ 她 ” 的形象特点。( 4 分) 参考答案:苍白美丽、温柔善良、善解人意、勇于承担。(一点 1 分) 1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分)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虚实结合或想象。( 2 分)拟人揭示月亮温和、苍白的特点;想象和排比展现月亮照射下的祖国大地辽阔之美。( 2 分) 14文中多次写到 “ 月亮 ” ,请分析其作用。( 6 分) 参考答案: 贯穿全文或线索,引起对童年时代、故乡生活的回忆; 营造了浓郁的忧伤、感怀的抒情氛围(或烘托爱人的形象),形成全文美丽、忧郁、抒情的独特风格; 是 “ 我 ” 童 年到少年的见证,也见证我与爱人 “ 痛苦 迷惘 相爱 ” 的人生;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15请探究文题 “ 深夜 ” 的意蕴。( 6 分) 参考答案: “ 深夜 ” 指作者在异国他乡深夜时分无法入眠及所见所想; 作者在借 “ 深夜 ” 表达自己在异乡流亡的迷惘痛苦; 借 “ 深夜 ” 表达对故国的眷念和深深的爱; 对光明的向往和期盼。(答对 3 点 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 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 18 题。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俞吾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惊奇。这句名 言为以后的许多哲学家所引证,用以解释哲学的起源。但在我看来,哲学应该起源于惊奇的惊奇,它对实证科学的惊奇再表示惊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研究哲学首先需要一种问题意识。 以往一些文学作品总是对哲学家的沉思报以怀疑和讥笑。事实上,哲学家们的沉思有时看起来滑稽可笑,但却是十分可爱的。据记载,苏格拉底经常站在屋檐下思考哲学问题,有时候竟一动不动地在那里站了一天一夜!哲学家金岳霖完成了知识论后,正好遇到空袭,他抱着书稿躲进了防空洞。空袭过后,他还未从哲学沉思中完全摆脱出来,走的时候忘记带走书稿。当他想起来再去找时 ,这部书稿早就没了。后来,他根据回忆,重新把这部 70 多万字的书稿写了出来!哲学家的生活中总是伴随着一些古怪故事,然而,他们深入思索的正是宇宙和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在长期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解决哲学中的困惑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而任何浮躁、浮夸的风气都于事无补。 哲学并不以实证科学的方式进行研究,它关注的是实证科学的价值基础。如果说实证科学询问的是事实,那么,哲学询问的则是价值。撇开认识论的语境,去追问未受人的认识污染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乃是一个 毫无意义的问题。我们只能在认识论的语境中去探索世界。当我们去认识世界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困难:世界乃是生命的流动,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东西,这种生命之流构成世界的本质。然而,我们却无法把握它的流动性,我们只能通过时间、空间,通过各种范畴和概念等去切割世界。于是。我们陷入到一种无法回避的悖论中:一方面,我们的目的是认识作为生命之流的世界;但另一方面,我们实际上认识的却是已经被我们的概念工具切割肢解了的世界。 在哲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为了了解整个文本,人 们必须先了解文本中的每个部分。但如果你没有吃透整个文本的精神,那么你对文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解也是不可能深入下去的。于是,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为前提、互动的关系。另一个是认识者的期望与认识结果之间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就认识的期望而言,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对对象获得客观的认识,但往往我们在认识任何对象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之见。这也是人们在任何诠释活动中必定会遭遇到的悖论。实际上,解决或超越这一悖论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自觉地顺应这一悖论。 在 20 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出现了所谓的 “ 语言学转向 ” ,而在我们这里 ,哲学的反思还很少触及到语言问题。其实,当我们随心所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