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代课教师的调查_第1页
关于农村代课教师的调查_第2页
关于农村代课教师的调查_第3页
关于农村代课教师的调查_第4页
关于农村代课教师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乡村小学编外教师现状的调查 吴智飞1 (1,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工程管理0802班,200831010228) 编者按2009年随同长沙理工大学拓荒者协会参加的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吉云村巴几寨(以下简称巴几)支教的亲身经历,走访凤凰教学延伸点负责人石杰华和吴义伟老师,2010暑假在家乡益阳市桃江县花果山解青完小教师的走访笔录以及网络上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政策撰文。由于巴几属于边穷地区存在的问题相对要多落实的情况也相对较差所以巴几的情况为主。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幅下降,适龄学生也越来越少,需要的老师也减少。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1的义务教育编制比例,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源也过剩,而20世纪末存在的代课老师、民办老师、在编幼师等成了第一批被边缘化的人物,对于他们的遣散、安顿、解决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问题,政府的政策与具体的落实情况也各个地区之间参差不齐。老少边穷地区的条件的制约又为政策的实施增加了不可抗拒的阻力。1、 学校的基本情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处在九年义教育的普及与落实的阶段。那个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落后、教学资源的滞后以及教师的短缺,农村对义务教育没有很重视情况也落实得不到位。那个时期各种编外的老师相继出现,比如民办老师、代课老师、幼师等。他们在当时解决了教师资源的短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正规在编老师的数量增加,适龄学生的数量的减少他们却成为了一种过剩的资源。(1) 解青小学解青小学是一所隶属于桃江教育局的小学,位于桃江县花果山乡,全乡同类小学有6所。2000年前解青小学也有部分编外的教师,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地区的具体实施情况,解青小学2000年以后把工龄上15年的民办老师转正,工龄没有15年的老师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没有特殊的补助。而幼师每个中心校有一个指标参加考试转成在编幼师,其他的幼师一律遣散,月补助100元。而其他的边缘老师(工龄未超过15年的民办老师、代课老师、未转编的幼师)被一刀切。而在政策范围内的老师享受的津贴的具体落实情况也比较差,教育局没有专门的部门去负责这项津贴的发放,每年因此也屡屡发生老师与学校之间的纠纷。而被一刀切的编外老师们曾经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没有得到半点后续的补助。近几年国家各方面的社会福利越来越全面,之前为国家建设的编外的功臣慢慢享受国家的津贴福利,编外教师也想争取一些福利,解青小学曾经执教的民办老师联合其他地区的老师上访到湖南省信访办。信访办正面的接待了他们,并表示知道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但是当前没有相关方面的政策说明,建议他们通过地方一级一级申诉,引起政府的重视。(2) 巴几小学 巴几小学是凤凰县禾库乡吉云小学的一个延伸点,所谓延伸点就是独立村建立的类似于私塾的教学点,没有专门的教室、任课老师,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基本都是整个村的适龄儿童聚集在一起由村里文化较高的人担任代课老师教授所有的课程。 巴几是凤凰县禾库镇吉云村的一个独立小寨,四周大山环绕,交通不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通往寨子的毛公路,只能先到吉云村或者禾库镇再走崎岖的山路进去,并且一下大雨山路都被淹,形成一个孤岛,2004年才通电。300多口人的寨子养不起一个学校供不起太多的老师。然而,寨子离周围的村子要走四十分钟的陡峭的山路这些是小孩子无法单独完成的。为了不让年幼的学生过早就走路去吉云上学,石老师就采用隔年招生的方式,今年开1、3年级,明年则开2、4年级,赶上这班车的学生能在适龄时入学。巴几只办到四年级,名义上是学校其实根本算不上小学校,没有教室就在私宅里凑合着,没有在编老师进驻,由寨子里的代课老师石杰华任教。两个年级都是由一个老师全堂脱,两个年级轮番着上课,这边上课那边休息或者自习,相互之间影响,老师也不是很专业,知识比较落后陈旧,比如一年级的语文直接就跳过拼写那环节保留着私塾那时老师带领学生诵读的方式,所开设的课程除了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都删减了,学生根本得不到全面发展,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和上课的时间,有时间就多上没时间就少上等。 凤凰县禾库乡学区代课教师和正式教师的比例是1:7。全县有30多个教学点(即因交通不便集中寄宿制教学实行不了的地方),大部分是1人1校的,90多名代课教师无一例外,全在偏远山区,有些地方还不通路。在湘西的凤凰、永顺、保靖等地偏远的贫困山区,因为历史、交通和经济状况等原因,一方面代课教师仍然作为这些贫困山区义务教育的支柱而存在;一方面按照国家政策,各地要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清退代课教师。在“取消代课教师”的进程中,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二、边缘老师的调查(一)解青小学郭老师郭老师曾是解青小学前身的幼师,初中毕业经过培训考取了幼师资格证,并在学校任教,为了精简幼师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之前认证的幼师必须重新认证。她未认证成功,1998年一次性从学校拿了5000元遣散费离开学校。2000年教育局出台文件,2000年开始遣散所有幼师并且月补助100元。由于在此文件之前她已经和学校办理完了手续,所以他在待遇之外。现今没有任何的福利。(二)巴几小学石杰华老师石杰华老师高中学历,曾经历两次高考,均因为几分的差距落榜,由于家庭贫困而放弃高考。自1991年来,作为村里最有文化的石杰华老师,一直被聘为巴几村里的代课教师。18年来,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在教育业上奉献自己的青春。一家七口全靠他来养活,代课教师很苦很累,谈不上工资,顶着生活的压力石老师不可能完全置身于教育中,全家经济来源主要是烟叶和养猪,年收入6千左右,除去生活开支和孩子上学,所剩无几。石老师是一个很寂寞的人,他很有思想,可是在全村却没有一个人能与他交流。我们在那里的时候,只要我们有空,他就会和我们聚在一起,和我们交流,讨论一些他比较关心的问题。每天我们的家访,石老师都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去充当我们的翻译,帮助我们完成调查。村民和孩子对石老师很尊敬,不管我们走在哪里,他们都会向石老师问好。也许这些孩子们还不能明白石老师的艰辛,但是孩子和村民对石老师的尊敬绝对是对石老师最大的慰藉。石老师现在的待遇挺微薄,基本上是村里的一点补助加上学费上的一点结余。以巴几村2009春季为例来说明:2009年春季上级财政下拨2790元,其中应交书店638元和教育局199元,合计837元,最后剩余1953元。这些费用还要用来购买粉笔,作业本等必备的教学用品,还有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享受的“两免一补”,剩下的就是代课老师一学期的工资。再加上村里的每月200元左右的补贴,这还是由各乡镇的学区从牙缝里省下来的:办公经费省一点、学生收一点、村民捐一点、各项补贴拿一点,县里基本不管。在我们支教最后的结业典礼上,石老师在发言的时候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几度失声。石老师是个好人,为了巴几村的孩子付出了太多。听了石老师的讲话,我深知他的寂寞,村子里唯一一个稍有文化的老师,心中万般委屈找不到一个人去诉说;脑子里的想法没有人去与之分享。但是他没有抱怨,只是默默的忍受。他的这种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们。(三)九龙寨小学吴义伟老师支教期间,听说巴几村来了我们这样一群支教的大学生,吴义伟老师专程从九龙寨爬山涉水来到巴几和我们交流,我们对他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访问。 今年41岁的吴义伟是凤凰县九龙寨小学唯一的老师。“拿起锄头当农民,放下锄头当教师”。九龙寨小学位于凤凰县西北部腊尔山深处的禾库镇,吴义伟老师是学校唯一的教师。吴老师1984年高中毕业即被聘为村里的代课教师,工资从30元“涨”到现在的200元。25年教学路,吴老师只赚了两万元左右。 从1984年到1996年,吴老师的工资3653元不等,以平均每月40月来算,13年来累计工资收入6240元。 从1997年到2001年,月工资涨到106元,但要扣除两个月的暑假工资,5年累计工资收入5300元。 从2002年到2006年,每生收取40元做工资,全校共17名学生,5年累计工资收入7000元。 2007年至今,由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吴老师一直处于无薪教学。故25年以来,吴老师全部的工资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 25年里,吴老师一共送出了7名大学生,现在他们是教师、医生、警察等。要是没有吴老师,寨子里的娃娃就只能失学,或者去最近的补丁村小就读。但是必须经过悬崖峭壁边的小山路,还要翻过四座大山。对于七八岁的小孩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吴老师的家是全村最破烂的,条件也是全村最艰苦的。不够吃饱的一亩水田,时有时无的200元月薪。为了生计他必须谋求其他收入。帮别人稻谷脱粒,一次能挣三斤半米做口粮;寒暑假去县城起早摸黑十多个小时连续割钢管,800元一个月能抵做教师的半年工资。为中国的边缘地区的教育普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却得到如此的待遇。屋漏偏遇连夜雨,吴老师妻子有严重的肾结石,看病积下的2万元的债务压得他透不过气,而看到自己的女儿成绩优异而不能上高中,他更是矛盾与痛苦。 迫于这样的生存压力,吴老师曾经动摇过,但是后来他坚持了下来。2004年,他不辞而别去凤凰县城当砖瓦匠,可没过多久,村长就带着几个村民找来了。当他卷起铺盖回到村口时已是天黑,许多乡亲打着火把在村口等他,吴义伟被簇拥着进村时,村民们还燃放起鞭炮欢迎。 2005年7月,吴老师通过刻苦学习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对于吴老师来说,这些荣誉是他的宝贝,比什么都重要。 2006年6月,法制周报报道了吴老师的情况,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吴义伟的执著艰辛感动了许多人,在美籍华人田文华的捐助下,他的两个女儿得以重返校园,田文华还投资23万元捐建了一所村完小;深圳一公司的甘先生看了报道后深受震撼,决定向禾库学区9名代课教师每人每月资助200元;很多好心人都接踵而至。有了捐助,吴老师现在打算重建一栋校舍。 2007年暑假,吴老师破天荒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忙着建新校舍,他联系购买建材、组织村民干活,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着。现在孩子们不用在挤在破旧危险的老房子里读书了。3、 政府对于编外教师的态度解青小学由于位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一个普通的乡村,经济条件还跟得上所以学校残留的问题相对较少。政府的政策方面也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而巴几和九龙寨就不同,他们位于被誉为“湖南的西伯利亚”边穷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经济落后,任何情况都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能按照政府的条条款款来实施。解青小学编外老师的问题基本在21世纪初就得以解决,各类纠纷、擦边球的案例都已经得到平息,编外教师已经不再是教育部门的主要解决的问题。据老师们的描述基本上就是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件实行的。代课老师的数量本来就不多,便一刀切了;民办老师工龄达到的得以转正,或者自己可以去考取教师资格证转正,未达到情况的就一刀切了。除了教书一行业他们仍然有其他更多的谋生之道,再加上教师资源相对充足没有必要要保留一些民办老师所以他们也就一刀切了;幼师虽然当时在考取的时候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证、保存有原始的档案,但是随着现在幼儿园的私有化越来越普及,教育部在编幼师的要求就很少了,所以幼师也就精简了许多,政府给他们的条件是月补助100元。 而边穷地区的情况就有所不同,2006年11月,教育部提出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全国余下的44.8万中小学代课教师全部清退;对于其中学历合格、素质较高、取得教师资格的代课老师,可以通过考试转正。2007年12月18号,凤凰县教育局正式下达关于彻底终止学校聘任代课老师的通知,说任何学校不得聘任代课老师,已签订合同的要在12月28日前无条件终止。 但是对于偏远山区来说教师队伍不稳定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代课教师一清退,这些地方本来就缺教师,公办老师派不下来,没人愿意留下来,流动性过于频繁严重影响教学,应届毕业生没有扎根山区的奉献精神,都想通过各种关系往城里调,所以城里的教师永远是超编的,而偏远山区的老师永远是不够的。取消代课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在贫困山区来说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鉴于以上原因,为了避免大山里孩子因为没有老师而辍学的局面,在一些师资不够的山区,教育局把缺额交给各乡镇学区联校,让他们自行聘请代课教师给孩子们上课,以确保每一个山村适龄儿童不至于失学。尽管省里政策不允许,但这是无奈之策。财政不负责代课教师工资,这些代课老师每月200元左右的补贴,由各乡镇的学区从牙缝里省下来,县里基本不管。 所以现在这些老师由以前的民办老师身份转为代课老师。从2008年以来,他们不再享受正常老师待遇,工资开始不稳定,由于家庭生活压力的加剧,这些代课老师的生活非常艰辛。为此,他们开始漫长的上访之路。以吴老师为例,从2007年12月27号就开始了上访之旅。仅2008年一年,吴老师就上访了46次,但是每次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干的活多,拿的钱少,政策上不认可,他们在夹缝中生存。湖南省在政策上全部清退这些代课教师,但在一些偏远山区还需要他们。调查中发现,支撑湘西一些偏远山区教育的仍旧是代课教师,许多学生家长和学校校长坦言,如果没有代课教师,这些地方的农村义务教育大厦就会坍塌。他们无愧于湘西贫困山区义务教育的脊梁,堪称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他们的执著坚守与奉献是足以感动湖南、感动中国的精神力量!4、 现阶段关于处理编外老师的建议 “三农”问题越来越热,民生也越来越被关注,政协委员、社会学者、专家对于编外老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关注。一方面上面的政策不认可他们,不给予他们财政补助,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生计都难以维持,而一方面他们从道义上却不得不继续他们的事业,如果没有他们山里的孩子不能接受教育,山区的义务教育的普及只能是纸上谈兵。在这样的尴尬情境下,人们献计献策。 著名教育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嘉毅教授提出要分层次逐步解决代课教师问题:1.对优秀的、有一定资历的代课教师转正;2.对工作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老代课教师,要考虑到他们的生活,清退时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3.在没有正式教师愿意去的地方,允许聘用熟悉当地情况的优秀代课教师,人选方面相对放宽一些;4.对不能集中的偏远农村教学点特设岗位,不局限于编制。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全面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的提案中指出,为代课老师提供最低工资保障,把符合条件的农村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直至实现同工同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而大部分代课老师的收入还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他建议,应以中央和省一级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的主体,孩子们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让贫困地方的财政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障碍。 2008年两会,来自云南的全国政协委员罗黎辉通过提案呼吁,“我们应该善待代课教师。”他表示,代课教师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在最需要的时刻出现,对教育是有贡献的。“短期内全部清退”和“一刀切”的做法,势必严重影响和冲击我国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同时,缺乏对代课教师及其历史贡献的承认和妥善的安置,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建议:第一,对于短时间内还不能取消的代课教师,应确保代课教师基本工资的底线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保障标准;第二,对于代课10年以上的教师可视其教学能力和当地学校需要,实行有期限合同聘用制;第三,对于教学质量差、需要清退的“代课教师”,应建立补偿机制。 编外教师的清退要根据实际情况,渐进式解决。首先要尊重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