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生物生态学作业_第1页
入侵生物生态学作业_第2页
入侵生物生态学作业_第3页
入侵生物生态学作业_第4页
入侵生物生态学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入侵生物生态学课程论文外来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M081116 周奋启外来入侵植物是指在非原生态系统进化出来的植物,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被引入新生态环境并对新生态环境或其中的物种构成-定威胁的植物1。据调查,目前中国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88种,其中水生植物18种、陆生植物170种,隶属41科.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49种)和禾本科(33种),来自美洲的有125种,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66.5%2。外来入侵植物被带入-个新的地区,经过潜伏期和归化期的生境适应后,不断繁殖、扩展,-旦条件适宜便可能暴发成灾,则彻底改变原有的生物地理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产生广泛的生物污染,从而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通过次生化合物的释放而产生相互作用,以保护自己有利的生态环境,即化感作用(又称他感作用)3。广义的化感作用既包括对植物的化感作用,也包括对其他生物的化感作用。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化感作用对本地伴生植物产生显著的抑制排挤效应。近来大量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化感作用是促使外来植物成功入侵扩张的重要因素4-6,并成为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中的-个热点问题。1. 我国外来植物的化感现象 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外来植物中有-部分已被证实存在化感作用,这些外来植物有些已经演化成恶性入侵植物。菊科植物豚草属(Ambrosia)中的豚草(A.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trifida),起源于北美洲,20世纪3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我国东部地区迅速传播,它混杂并侵入农作物田如大麻、玉米、大豆等地和蔬菜地,以及果园、苗圃、牧场及风景旅游区,造成严重危害。研究发现豚草和三裂叶豚草释放化感物质对其周围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7。菊科泽兰属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南美洲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等国,约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它以单优势成片生长方式,排挤了其它植物的生存,它还能分泌毒素和激素,造成牲畜忌畏,危害牲畜健康。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对周围植物有化感作用)-川。其同属的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系原产于美洲的有害杂草,分布于我国海南、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也被证实有化感作用8。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在大洋洲和澳大利亚也有分布,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入我国广东沿海地区,其蔓延速度极其惊人,在广东省内伶汀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造成相当严重的灾害,被其覆盖,致使树木枯死,大面积的乔灌丛林逆行演替成草丛,被称为“植物杀手”,是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主要害草。邵华等9研究表明,薇甘菊生长迅速与其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有着密切联系。水葫芦(Eichhonia crassipes)原产南美,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和观赏植物引入我国大陆10。曾利用其分泌化感物质抑制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11,而作为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原产于美洲的马缨丹(Lantana amara.)现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份,已成为侵犯牧场、林场、茶园和果园的恶性杂草,严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它同时也是“毒草”,牲畜和人不慎误食可引起食物中毒。研究表明马缨丹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能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12-14。膨蟆菊(Wedilia chinensis)原产于非洲,我国南方用其作为绿肥,蜂蟆菊在南方趋向高密度、单-种群生长。曾任森等15,16通过实验证实了膨蟆菊对邻近植物有化感作用,以此推断螂蟆菊的化感作用是其抑制邻近其它植物生长和自身成片生长的重要原因。与膨蟆菊同属的原产于热带美洲的三裂膨蟆菊(Wedelia trilobata),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研究表明,三裂膨蟆菊具有很强的化感作用,造成水稻、花生等农作物产量下降17-20。桃金娘科(Myrtaeeae)的按树属(Eucalyptus)植物,原产澳洲大陆及附近岛屿,由于按树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潜力大等特点,世界各国均大量引种21。我国于1890年引进,现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但随着按树人工林的发展,其生态问题也日渐突出22。研究表明,人工按树林的生态问题与其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有关,按树的化感作用使得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稀少,导致林内生物多样性下降及群落结构简单,直接后果是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21-24。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是南方重要的杂草,研究表明胜红蓟具有明显的化感作用25。加拿大-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属多年生杂草26,原产于北美,自20世纪70年代作为花卉植物引入我国,现在是我国东南地区-种常见的外来杂草27,28。方芳等29通过加拿大-枝黄花水浸提液对辣椒、番茄、萝卜、长梗白菜和小麦等5种经济作物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测定,表明加拿大-枝黄花存在着强烈的化感作用,对供试作物种子的萌发表现为抑制作用。周凯等30通过试验表明,加拿大-枝黄花根系水浸提液和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白菜和萝卜种子的萌发具有抑制作用。2. 化感物质的种类 Rice按照化学结构把化感物质分为14类:水溶性有机酸、直链醇、脂肪族醛和酮、简单不饱和内酯、长链脂肪酸和多炔、萘醌、蒽酸和复合醌、简单酚、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类黄酮、单宁、类萜和甾类化合物、氨基酸和多肽、生物碱和氰醇、硫化物和芥子油苷、膘呤和核苷酸。目前普遍的化感物质分类主要是4类:酚类;萜类;糖和糖苷类;生物碱和非蛋白氨基酸31,32。 作物的化感物质主要是次生代谢的产物,有自己独特的代谢途径,化感物质在作物体内累积的浓度主要由其生物合成、贮存、降解的速率决定,但也受植物内部的生长发育调节机制及外界环境胁迫的影响33。化感物质是植物提高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的重要角色。Tang等研究了Bigaltnlimpograss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指出植物生长抑制剂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检测出了苯甲酸、苯乙酸、肉桂酸等16种酚类化合物34。Perez在研究野燕麦化感作用时发现,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素等对春小麦胚根与胚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5。黄瓜和大豆中的苯甲酸、香豆酸、香豆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幼苗的生长和吸收养分同样具有抑制作用36,37。3. 化感物质进人环境的主要途径 植物向环境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有:根部分泌化感物质、地上部分淋溶、释放挥发性物质、植物残体或凋落物分解释放化感物质等。入侵北美的斑点矢车菊(Cenraurea maeulosa)根系可分泌高浓度的儿茶酚,使得当地伴生植物根部细胞中毒死亡。水葫芦主要靠根部分泌化感物质。野燕麦(Avena fatua)根系分泌物中的香草酸、香豆素、对轻基苯甲酸等对春小麦胚根与胚芽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雨水、露水及雾滴的作用,植株表面水溶性的化感物质随水滴进入土壤,抑制相邻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赤叶按叶片的化感物质通过雨雾淋溶的作用,抑制其下方的硬雀麦(Bromus rigidu)生长。曾任森等研究表明,窿缘按和尾叶按叶片中水溶性的化感物质通过淋溶途径产生较强的化感作用。据Muller报道,释放菇类化合物的植物向环境中释放挥发性的菇,形成“菇类云”,直接对周围植物生长产生影响,或者随雨水(露水)进入土壤,被周围植物根系吸收。柠檬按(Eucolpthus citrodoor Hook)叶片的旅烯等挥发性物质能强烈抑制萝卜种子的发芽。孔垂华等报道,胜红蓟化感物质进入环境的主要途径是向环境中释放挥发性物质。刘少群等研究表明,挥发是马缨丹化感物质释放的主要途径。植物及其某些器官死亡后,其中的复合物或聚合物被微生物分解而释放某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对周围植物产生影响。赵绍文等报道,巨尾按(E.grandis E.urophylla)枯落物的水浸提液对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Nell等报道,毛果破布草(A.P.rilostac)枯落物对生长在其周围的三芒草(AndroPogon ternoriu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汪开治报道,马缨丹的残体会产生强烈的化感作用。外来植物释放化感物质的途径不-定是单-的,许多植物可通过几种途径释放化感物质。豚草能通过挥发、雨水淋溶和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释放菇类、烯醇类和聚乙炔类等化合物。按树枝和叶直接释放挥发性化感物质,可络于水的挥发物遇降水淋洗进入土壤,此外按树也可通过根系分泌和残体分解等途径向环境释放化感物质。4. 化感作用的主要机理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时刻受到内在和外在环境因子的影响,化感物质作为-种外来的影响因子,能进入植物体内,直接影响或参与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38。如,通过研究紫茎泽兰淋溶物主效化感物质(泽兰二酮和羟基泽兰酮)对旱稻幼苗的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作用机制,发现经紫茎泽兰化感物质分别处理后,旱稻幼苗内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根部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上升,表明化感物质促使旱稻幼苗根部产生过氧化反应39。此外,化感物质还诱导了旱稻幼苗根部脱落酸的积累和吲哚乙酸、玉米素含量的降低,且随着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加重,这意味着受体植株体内激素含量的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最终对旱稻幼苗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作用40。研究发现紫茎泽兰化感物质处理后,旱稻幼苗整株矮小、根短小肿胀、侧根稀疏、对营养液的吸收减少,幼苗根尖中柱鞘细胞严重受损,皮层薄壁组织细胞明显呈短而粗,且表皮细胞大量脱落;而以玉米为受体植物时,其根冠至根毛区的生长亦受到严重干扰,表现出根尖表皮至皮层细胞出现明显脱落甚至腐烂41。此外,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旱稻幼苗根尖细胞内出现细胞核扭曲,核膜和细胞膜受损,粗内质网和核糖体缺乏,高尔基体失活。这些研究直接证实了紫茎泽兰化感物质从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对以旱稻为代表的受体植物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最终使其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甚至导致短期内死亡。5. 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展望现在生物入侵正成为威胁我国本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因素。从入侵植物中提取的有效化感物质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化感物质含量少,提取困难,获得的量也非常少,直接施用成本也太高.因此,研究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在提取、分离和鉴定化感物质的基础上,人工模拟合成化感作用较强物质或对-些化感物质进行结构修饰,将有可能开发出新型除草剂。化感作用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1Wan F-H(万方浩),Guo J-Y(郭建英),Wang D-H(王德辉).2002.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Their damag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Biodiver Sci(生物多样性),10(1):119-125(in Chinese)2Xu H-G(徐海根),Qiang S(强胜),Han Z-M(韩正敏).2004.The distribution and introduction pathway of alien invasive speciesin China.Biodiver Sci(生物多样性),12(6): 626 -638 (in Chinese)3马永清.杂草间的化感作用及其在杂草生防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 1991 ,10(5):9-10.4 Ridenour W M, Callaway R M. The relative mi portance of allelopathy in interference: the effects of an invasive weed on a native bunchgrass. Oecologia, 2001, 126(3): 444-4505 Vaughn S F, BerhowM A. Allelochemicals isolated from tissues of the invasive weed garlic mustard (Alliaria petiolata).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9, 25(11): 2495-25046 Zangerl A R, Berenbaum M R. Increase in toxicity of an invasive weed after reassociation with its coevolved herbivore.PNAS, 2005, 102(43): 15529-155327 何衍彪,张茂新,何庭玉,等.飞机草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60-62.王大力.豚草属植物的化感作用研究综述J.生态学杂志,1995,14(4):48-53.8 何衍彪,张茂新,何庭玉,等.飞机草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60-62.9 邵华,彭少麟,张弛.等.旅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5,22(5):62-65.10 解徽.李振宇,汪松.中国入侵物种综述A.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91-106.11 孙文浩,俞子文,余叔文.城市富营养水域的生物治理和风眼莲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1989,9(2):188-195.12Sharma GP,Singh JS,Raghubanshi AS.Plant invasions:Emerging trends and future implication,J.Current scienee,2005,88:726-733.13 刘少群.贾正晖.马续丹叶片水提物与挥发油的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研究J.广西植物,2002,22(2):185-188.14 汪开治.马缨丹利弊说J.植物杂志,2999,(3):20-11.15 曾任森,林象联,骆世明,等.蜂棋菊水抽提物的生化他感作用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l994,15(4):26-30416 曾任森,林象联,骆世明,等.娜蟆菊的生化他感作用及生化他感作用物的分离鉴定J.生态学报,1996,16(1):20-2717 聂呈荣,曾任森,黎华寿,等.三裂叶娜蟆菊对花生化感作用生理生化机理J.花生学报,2002,31(3):1-5.18 轰呈荣,曾任森,黎华寿,等.三裂叶膨蟆菊对菜心化感作用的生理机理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4):106-107.19 聂呈荣,曾任森,骆世明,等.三裂叶蜂蟆菊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2004,30(9):942-946.20 张玉虎,刘梅芳,凌铁军,等.三裂蜂蟆菊中的倍半菇内醋成分及其化感作用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12(6):533-537.21 刘小香,谢龙莲,陈秋波.按树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2):54-61.22 王展洪,段昌群,起联春,等.我国按树林发展中的生态间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1995,17(6):64-68.23 骆世明,林象联,曾任森.华南农区典型植物的他感作用研究J.生态科学,1995(2):114-127.24 彭少麟,向言词.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19(4):560-569.25 孔垂华,胡飞,骆世明.胜红蓟对作物的化感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1997,30(5):9526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27.27 方芳,郭水良.人侵植物加拿大-枝黄花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1):47-5228 郭良,毛郁莆.广西温度对六种外来杂草过氧化酶同工酶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2,22(6):557-56229 方芳,郭水良,黄林兵.入侵杂草加拿大-枝黄花的化感作用J.生态学报,2004,23(4):331-33430 周凯,郭维明.加拿大-枝黄花根系和根际土壤水浸液对萝卜和白菜种子萌发及苗生长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174-0178.31 RICEEL. Allelopathy M.NewYork:Academic Press,1974.32 RICEEL. Allelopathy M. 2ndEd. NewYork:Academic Orlando, 1984.33林嵩,翁伯琦.外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综述J.福建农业学报,2005,20(3):202-210.34TANG CS,YOUNGCC.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llelopathic compounds from the undisturbed root system of Bigalta limpograss (Hemarthria altissima)J.PlantPhysiol,1982,69:155-160.35 PEREZ P J.Root exudates of wild oats:Allelopathic effect on spring PolitycakB.1997.Free and glucosylated phenol-beta glucosyltranserase activity and membrane Pennability in cucumber roots affected by derivatives of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