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doc_第1页
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doc_第2页
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doc_第3页
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doc_第4页
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首大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二00八年四月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硕 士 学 位 论 文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研究The Strategy of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 Border Area研究生姓名 指 导 教 师 副指导教师 职 称 学 科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研 究 方 向 区 域 经 济 提交论文日期 年 月 日 文答辩日期 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二00八年四月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34 / 43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i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选题依据1第二节 文献综述1第三节 研究意义4第四节 研究方法5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6第二章 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7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主要理论思想7第二节 概念体系8第三章 边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11第一节 边区范围的界定11第二节 边区旅游资源现状分析11第三节 边区旅游交通网络分析12第四章 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14第一节 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现状14第二节 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15第五章 边区旅游业点域联动发展战略模式构想16第一节 构建边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增长极16第二节 构建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的产业增长极17第六章 边区旅游产业采用“点域”联动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区域增长极的障碍分析21第一节 行政分割,造成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困难21第二节 招商引资难,导致边区旅游增长极发展资金供给不足21第三节 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边区旅游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受阻21第四节 经济结构支持不力,延缓旅游增长极的发展速度22第五节 城镇化建设落后,影响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23第七章 边区旅游业实施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的对策24第一节 创新区域管理体制,消除产业联动的体制性障碍24第二节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促进区域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25第三节 加快基础设施共建,为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5第四节 加强小城镇的建设,为旅游增长极产业联动优势和辐射功能的发挥培养承接点27第五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活化人才流通机制,为旅游增长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27第六节 联合促销,加强边区旅游市场的合作开发28致 谢30参考文献31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34附录A35 摘 要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己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战略选择。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以下简称“边区”)是我国历史上重点扶贫开发的地区之一,现在又位于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的交界地。该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地缘关系密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各行政区域在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具有差异互补性。因此,边区具备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本文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旅游开发、以及旅游学等原理,对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以及联合开发的概况进行分析,提出了边区旅游产业的“点域”开发模式,并进行了培养区域增长极的障碍分析,针对该地区如何开展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提出了相关策略。全文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研究成果,评述了己有研究中的贡献和不足,并指出了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边区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该研究的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论述了研究的重要意义,陈述了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介绍论文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分析它们对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的重要指导意义。第三部分:边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通过对边区的界定和对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产品的分析,较系统地介绍了边区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第四部分: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简要分析边区旅游业联动开发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实施边区旅游业 “点域”联动开发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五部分:边区旅游业点域联动发展战略模式构想。首先以具备发展优势的城市来构建边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增长极,并通过加强旅游产业中主导产业与推进产业的配合以及发展旅游产业集群来构建边区旅游产业增长极。第六部分:边区旅游产业采用“点域”联动开发战略模式培养区域增长极的障碍分析。主要是从行政分割、招商引资难、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结构支持不力、城镇化建设落后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第七部分:边区旅游业实施产业联动战略的对策。重点从联合建立区域管理体制、联合拓展融资渠道、合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建设小城镇、合作发展教育、合作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联合促销等方面对边区旅游产业联动开发战略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主题词: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点域”开发模式ABSTRACTThe inter-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has become a strategically choice of modern tourism in the future. Historically, the Xiang-E-Yu-Qian -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used to be one of the major areas in fighting against poverty in our country, and now it lies in the front of the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for the western region. This area is distinctive in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losely related in territory. Moreover, as the features of the tourist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ch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is area are comparatively identical as well as mutually complementary, there are the realistic basis an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Area. By means of 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the unbalance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combining the subjects of inter-regional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tourism science,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 in the Border Area, then it provides the tourism industry “point-areas” development, and analyses the obstacle for develop the growth pole in district, and lastly also mainly it probes into the ways on how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The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altogether: Part I: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in regional tourism combined development by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in an all-around way, appraised the contributions and scarcities, and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tudy further more in the future.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regional tourism combine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has proposed the subject, explicated the research point, crux and innovation, expound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stated main methods. Part II: The theories research of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his part starts with induction of relative theories and concepts, analyzes the important instruction meaning of them to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art III: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This part briefly defines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and analyzes the tour resources, the tou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tour product to introduc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National Border Areas tourism development. Part IV: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Border Area, this part reflect s the emerg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point-areas” development. Part V: The spec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point-areas” mode. Firstly, set up the space growth pole of tourism industry with advantage city, and then,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ada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dominance tourism industry and relative industry to set up the industry growth pole of tourism industry. Part VI: To developing the tourism industry “point-areas” mod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National Border Area, this part made the obstacle Analysis. There are the administration partition, the difficult of margin, the imperfect transportation, the unsoun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weakly city construction. Part VII: The way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This part deals with the cooperative way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which include making a district management system , the expanding of margi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education and tourist production. Key Words:the Xiang-E-Yu-Qian-Gui National Border Area, the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oint-areas” development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依据本文所研究的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交接处,主要包括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的黔江开发区,贵州的铜仁地区,黔东南自治州,广西的桂林市和柳州市的部分县市。该片区生物资源丰富,锰、镁等有色金属储量大,有着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由于历史政策、地理条件等原因,又使它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贫困片区之一。可见,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继续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民族地区要发展,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出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边区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边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性,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其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旅游产业亦成为边区各地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但从整体上来看,边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开发层次参差不齐,开发内容及其政策规划趋同等现象,若是各自为政、个别扶持,只会加大边区各地旅游产业间的差距,非但不能获得规模效应,而且也不利于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边区旅游产业开发应从全局考虑,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以点带域的联合开发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边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以达到加快实现边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同时,笔者希望借此研究,能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节 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动态(一)理论方面的探讨 Tazim B.Jamal、Donald Getz对关于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进行阐述,重点讨论了社区基础上的旅游规划,并对旅游合作提供了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解决规划问题和协调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机制,这可推广到更大范围内,即旅游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另外,Alberto Sessa从区域旅游角度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衡量了旅游科学体系的相关因素,这对于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具有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Philip E.Long从理论上论证了在城市旅游发展中采用内部组织合作的有效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基本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但有待于实践的应用和检验。而Steven Selin、Kim Beason两人在社会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企业内部组织合作的理论框架,而且通过实证研究以检验其正确性,同时对其在旅游领域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二)实践方面的研究从旅游市场及市场营销角度进行阐述的,其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旅游目的地市场战略、市场划分以及市场选择的讨论。其中研究较为突出的有Marian Gucik的对于建立旅游市场信息系统的探讨,Kenneth M.Johnson则对企业扩张后的市场选择与定位进行研究,Vinka Cetinski 、Sanda Weber则讨论了关于在国家之间建立健康的旅游市场合作的可能性。Vinka Cetinski 、Sanda Weber和Pancic Tonka Kombol则注重于旅游市场体系的研究。从旅游管理的角度探索的,如Hrvoje Turk对旅游资源的管理进行探讨,并结合实证进行了分析研究;James Elliott对行政部门管理中的合作问题的分析;Marc R. Freedman等对旅游合作管理在实践中的实施的技巧和艺术问题进行研究。从旅游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Richard TeareLesley等人重点分析了旅游企业内部组织行为的管理模式,即如何利用部门之间合作或协调去获得更大的业绩;而Bill Bram well 、Angela Sharman两人围绕地方旅游业合作问题就决策制定方面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重点探讨了合作的范围、强度以及参与者一致合作的程度,并对此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引起投资者(或者参与者)之间权利分配的不均衡进行了预见,而且还提出了部分一致(或有限性合作) 的概念。从信息系统角度的进行探讨。Kari Aanonsen等人提出以信息网络系统作为旅游产品营销、旅游企业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工具,并探讨了合作的组织模式、资金的运作模式及其具体操作的技术方法。但对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操作的方式方法尚有待于进一步改进。Jusuf Sehanovic,Klaus Weiermair等人也对信息系统管理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展开论述。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旅游区协作的论述侧重点各不相同,有些仅仅涉及个别方面的阐述,反映出学者们对此尚缺乏共同认识,然而论述的角度多种多样,又大大丰富了研究内容,但同时也说明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二、国内研究动态(一)理论方面的研究伴随着区域旅游联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国内学者对联动发展理论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出现了以下研究成果: 涂人猛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机制,认为旅游景区间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互补性和空间联系的便利性是区域旅游系统产生和形成的基本条件;阎友兵探讨了“旅游圈”的概念,并分析了旅游圈的特征和功能;冠亚爱认为在政府主导下加强地域间协作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孙根年探讨了区域旅游联合开发的组织原则、形式及有关政策;汪宇明探讨了核心一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尹贻梅提出在旅游空间合作和发展中要进行“竞争型整合”;邹晓明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及区域旅游合作的途径与措施;詹兆宗提出了一种多层结构的区域旅游综合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做了初步的探讨。(二)依托行政区划进行的研究旅游资源总是分布在一定的行政空间内,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行政区的钢性束缚构成了旅游联动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学者们依托行政区划进行的研究占了总体研究的多数。其中突出的成果有:彭一万、李登科分别对闽南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旅游业的联合发展进行了探讨;郭康就北方八省市提出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协作体系,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多层次、多功能、多市场的综合空间协作系统;骆永菊提出建立陕鄂渝湘边区协作机制,联动开发区域生态旅游资源,构筑中国国际生态旅游核心圈;张琛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框架与对策;田定湘对长株潭旅游资源整合进行了探讨;吕飞分析了成都和重庆区域旅游合作的前景和领域。(三)依托交通线和江河流域进行的研究由于交通线和江河流域有一定的地域完整性,对实施旅游联动发展是有很大的便利性。因此,对交通线和江河流域沿线(岸)的研究是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研究成果有:郑启浦介绍了京九铁路沿线的著名景点,对开发京九铁路沿线旅游资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王志民提出了构建沪宁高速公路沿线旅游协作区的初步设想;张述林提出了长江沿岸旅游联合开发构想以及应注意的问题;马庚存提出了完善与发展山东半岛区域旅游体系、建设“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的对策;刘聪等对乌江旅游“区域联动,整体开发”的构想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殷柏慧、吴必虎对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的道路。(四)依托旅游景区(点)进行的研究旅游景区(点)之间的联动是区域旅游联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旅游景区(点)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杨木连研究了长江三峡湖北辖区与神农架旅游的战略结合问题;王德利探讨了黄山大旅游圈的基本发展模式和旅游线路设计问题;唐孝文提出了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的建立;靖增群提出了武当山和丹江口水库的一体化开发战略;祁和晖探讨了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旅游开发对九寨沟分流减压的作用;孟彩萍提出了陕西宜川县和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开发的合作方案;文吉提出运用区域联合开发模式是粤西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从时间上明显晚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在理论的研究上,国内学者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和一般性理论探讨上;而在实践方面,则多是对合作的实践提出一些构想,对确保合作实践顺利进行的手段的研究明显薄弱。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地处东西部交界处的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继续推进下,通过联动发展旅游产业可以大力推动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独特的旅游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边区的张家界、桂林两市旅游业发展成熟,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黔江地区、黔东南地区和湖北恩施大量旅游资源未被充分利用,远滞后于边区旅游整体发展进程。通过联动开发边区旅游产业,通过构建边区旅游“点域”开发模式,利用区域旅游开发的优势力量,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对散点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概括、提炼、升华,抽象出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主题,可以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品位,实现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二)促进边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旅游业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它涉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当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旅游业的兴起必然会刺激和带动民族地区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如直接为旅客提供服务的旅游经济部门旅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金融业及其它为旅客间接提供服务的部门的发展。其次,旅游业可以促进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受历史、地理因素限制,大多数靠从事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维持生计,生产工具和方式落后,产业效益不高。旅游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给当地人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思路。如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扩大生产规模,并且依托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时销售农牧产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最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边区拥有丰富的经济作物资源、林产资源、畜产资源等,但一直以来,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产业能力很低,多数资源都是以未加工的原料或初加工的产品形态运销外地,由于附加值低,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边区的传统发展观,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地区的特色的土特产品、旅游工艺纪念品及旅游消费品等工业产品的生产。(三)有利于缩小区域差异,促进边区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边区旅游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旅游资源分布、交通、社会环境、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业发展出现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旅游发展缺乏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区域间合作开发、共同发展意识薄弱。根据该区各地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区位条件、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区位状况,联动发展边区旅游产业,将带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有利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发展旅游产业,对信息的传播、生活方式的交流、思想观念的更新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除旧布新,建立起与现代文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与边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实现互补互济,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客源互补、市场互补、发展互补,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效益。(四)有利于转变观念,加快边区脱贫致富的步伐长期以来边区由于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低等原因,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实际上是与其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边区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和谐社会,转变观念至关重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边区与东、中、西部地区乃至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边区的整体开放程度。二、理论意义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在区域经济普遍联系的发展势头下,是必然要经过联动发展这一阶段的。本文对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所做的研究,是区域旅游开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区域旅游发展、旅游地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同时,综观我国区域旅游联动方面的研究,以旅游业相对发达地区为多,而以湘鄂渝黔桂边区这种经济欠发达,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的少数民族地区较少。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必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第四节 研究方法一、实地调查研究方法深入实地调查是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法、抽象演绎法直接观察法。田野调查就是实地调查,即深入到被调查的地区中去;抽象演绎法就是将人类经济的复杂现象还原为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再从中探寻出复杂经济现象的规律;直接观察就是对被调查的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积累材料进行研究。二、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规范分析。三、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分析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同时,将利用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一、研究重点1、边区旅游产业“点域”模式的构建2、边区旅游产业采用“点域”联动发展战略模式培养区域增长极的障碍分析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二、研究难点1、边区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各有迥异,各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层次参差不齐,要找出边区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具有一定难度2、获取边区各地的实证数据存在一定的难度三、创新点以湘鄂渝黔边区、武陵山区、大湘西旅游产业研究为基础,对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研究;从民族地区的区域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将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开发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提出边区旅游产业的“点域”开发模式。第二章 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的主要理论思想一、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并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赫尔希曼主张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在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使其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最大化,带动后向联系部门、前向联系部门以及整个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经济增长。旅游产业是一个高度关联的产业,不仅涉及到交通、能源、国土、环保、通讯、建设、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等各产业部门,而且涉及到文化、教育、体育、宣传、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其关联效应是极大的。但中国旅游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如市场分割、过度竞争、旅游资源重复开发、破坏性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旅游品牌薄弱、旅游管理秩序混乱等,旅游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实现。 本文认为,只有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旅游重点区域和旅游优势产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才能带动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不平衡增长理论是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基本指导理论。二、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增长极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要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主导部门,通过对其投入,扩大区域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这些集中了区域主导部门、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而优先发展的少数地区称为增长极。增长极形成后,通过其极化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在国家或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生产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区域内经济更大的发展。均散分布的点点轴开始形成网络系统 图2.1 区域“点-轴-网”发展演示图本文认为,可将区域中发展条件比较好、产业综合优势比较突出、区域条件好、投资环境较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并有望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旅游中心城市,以及区域旅游优势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作为点,各种道路交通线(含旅游线路)等线状空间要素可以视为轴线。极化从各点开始,扩散沿轴线展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轴、面相互作用,进而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缚,形成节点密集、轴线交错的旅游空间网络,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多重循环。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这一动态理论是边区旅游联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指导理论。第二节 概念体系一、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普遍现象和突出趋势。不同的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对其表达方式(如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协作、区域旅游产业联合开发、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区域旅游竞合等)和定义各有不同。本文选用“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这一概念作为研究的核心,论文中也会出现其它形式的术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它们的含义是相同的。赵飞(2006年)认为区域旅游协作,就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旅游经济实体利用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旅游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及协作各方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对协作区内旅游要素的流动加以引导和安排的行为1。莫帮洪(2005年)认为区域旅游合作可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旅游经济主体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依据契约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从而提高该区域范围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以便获取最大综合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2。因此,本文认为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可定义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联动发展主体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旅游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高的“旅游产品市场”体系,以便获取最大的综合效应的旅游经济行为。这里有几点需要解释:第一,一定的区域范围指的是要打破行政区划,而没有认定具体的区域面积,它可以是跨省也可以跨县级市;第二,联动开发主体是政府、行业协会、民间组织和旅游企业;第三,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联动发展,将区域内各旅游地的内部竞争转化为与其它区域的外部竞争,从而使区域内各旅游地凭借整体的力量整合,求得在更大空间上的发展。二、“点域”开发理论“点域”开发理论是基于增长级理论、点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和层级增长级理论提出来的。具体而言,它是指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依托当地点轴等级体系,有差异的发展优势产业和中心城镇或具有优势的地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同时以交通和信息网络为轴线,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区域内外传输和反馈,使区域各级空间增长极和产业增长极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到最大,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空间增长极空间增长极是指区域内部的战略重点区域,这个区域一般都是发展条件比较好、产业综合优势比较突出、区域条件好、投资环境较为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并有望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点状区域(如城市、资源富集区、工业区、经济特区等)。因此,它们是决策者集中投资的重点受资区域,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承托点。旅游业是一个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区域内部选择一个资源丰富且集中的点状区域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旅游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形成包括经济极化、产业极化、生产要素极化、功能极化和空间极化的复合型强劲增长极,为区域产业的高效发展提供商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服务。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还会通过市场运行机制,产生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根据各空间增长级相应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生态环境的高低等级,增长级具有层次性,本文试将其分为一级增长极、二级增长极和新增长极。四、产业增长极产业增长极主要是指在区域中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较大关联度并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推动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及其推进产业的配合和促进,形成联合化、序列化的技术、生产和经济联系的产业综合体。产业综合体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形成良性的积累性因果循环,产生极化效应,吸引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而高速发展,其市场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从而隆起为产业增长极。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极化效应逐渐被扩散效应超越,就会带动部门及相关部门的产业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三章 边区旅游产业发展概况第一节 边区范围的界定湘鄂渝黔桂边民族地区正处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结合部,从广义上来说,它主要包括湖南的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的黔江开发区,贵州的铜仁地区、黔东南自治州,广西的桂林市和柳州市的部分县市(主要是龙胜县和三江县),共计5个省(市、区) 、9个地(州、市) 、62个县(市、区) , 区域总面积1316 104km2 3。它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受到历史、地理环境和政策等众多因素的限制,虽然至西部大开发以来有了长足发展,但它仍属欠发达地区。具体来看,湖南西部三地州市(湘西、张家界、怀化)集中了全省5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和55的贫困县;恩施州所辖的八县(市)曾均为国家贫困县;铜仁所辖10个县市中有5个县市,黔江所辖的全部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都曾为国家贫困县;广西的龙胜县和三江县也均属国家级贫困县。第二节 边区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边区虽为贫困片区,但其旅游资源富集程度却为世所罕见,区域内拥有桂林山水、张家界森林公园、神农架、长江三峡等顶级风景区和众多的少数民族人文资源区,且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相对一致,历史沿革、人文习俗和民族文化相近。因此,边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极度富集,品位较高,覆盖面广,而且呈优势叠加性和优势互补性,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一是自然风光俊秀,生物资源丰富。湘鄂渝黔边区属喀斯特地貌,境内峰蛮叠嶂,沟壑纵横,河流网布,造就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名胜。如秀美的桂林山水、以奇异的峰林、神秘的原始生态等风光而闻名的张家界风景区、佛教胜地“梵净山”、号称“蜀东西湖”的黔江小南海地震湖、以“险、绝”著称的湘西猛洞河等等。此外,边区内有经济植物3000 余种,动物资源500余种,珍稀树种如水杉、银杏、珙桐等500多种,此外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金丝猴,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水獭等,具有一定的经济、观赏、研究价值,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天然动植物博物馆。二是民族风情浓厚。湘鄂渝黔桂边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壮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侗族文化、苗族盘瓠文化、土家巫文化以及稻作文化和傩文化都很有特色。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婚丧仪式、民居建筑、民间文学艺术,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生儿育女到娱乐活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三是历史、人文资源积淀浑厚。边区的少数民族不仅保留了不少的民族风俗,民族文化,而且同汉族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诸多的文物景观,如国家历史名城凤凰、南方长城、千年黄丝桥石头城、千年古镇芙蓉镇、里耶古城、“露天博物馆”之称的永顺土司王朝老司城;泸溪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底蕴深厚的龙山文化和酉水文化;历史名人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贺龙故居、栗裕故居、赵世炎故居;作为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会师地以及红二和红三军根据地的湘鄂渝黔边区,保存了大量湘鄂川黔苏维埃政权时期的革命遗址、烈士故居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第三节 边区旅游交通网络分析一、铁路区位分析边区有2条铁路大动脉,分别是湘黔和枝柳两条铁路。这两条铁路干线是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呈“十”字型纵横跨越于边区,使该区融入到我国的铁路网络之中,增强其流通的便利性。同时,湘桂、黔桂、黎湛等铁路贯穿于本区,成为省际间重要的铁路支线。此外,长石铁路的开通,大大便捷了湘西北地区与长沙地区的交通。渝怀铁路的竣工,不仅缓解了川渝地区运输能力紧张状况,还加强西南和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将湘、渝、桂三省市众多优秀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二、公路区位分析边区有6条国道干线,分别是318国道、209国道、319国道、320国道、321国道和322国道。这6条国道干线较均衡分布于本区,不仅有助于边区交通网络系统的形成,而且缓解了本区铁路未达地区的交通运输压力。随着318、319、209 国道改造升级已经完成,将进一步改善边区国道因年久失修而造成的承运能力降低的问题。此外,常张高速业已竣工,沪溶西高速和常吉高速正在修建, 加之已纳入计划修建的长渝高速、杭兰高速鄂西段,边区的交通网络格局正在形成,将极大地促进其民族旅游区的建设。但是,从“旅游发展、交通先行”的角度来看,专门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交通运网和线路布局仍然存在不够合理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地处山区的各县、乡缺少公路,各个景区对外交通状况不好,公路级别差,安全性不高,而且景区内部交通方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