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推敲字词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一堂诗歌鉴赏复习课的案例分析【案例题旨】提高学生高考诗歌语言鉴赏题型答题的规范化和有效性【案例背景】诗歌鉴赏是语文卷的一大难点,能力层级为E级。高考考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有两点:(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起来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评价,表达技巧的鉴赏与评价。许多学生对诗歌鉴赏题茫然不知所措,总觉得捉摸不透,也因此“谈题色变”“心生厌恶”,导致在高考中拿不到理想的分数。其实,很多学生通过诵读,对诗歌的内容还是可以理解的,只是答题时“下笔很难,不知从何写起”,甚至有学生答题后自我感觉良好,遗憾的是最后失分严重高考古诗鉴赏复习品味关键字这堂课通过诗歌语言的鉴赏,从方法上引导学生如何答好诗歌语言鉴赏的题型,以减少“丢了不该丢的分”的遗憾。【案例描述】一、导入新课:由苏小妹出题考东坡导入。苏小妹:在“轻风 细柳”和“淡月 梅花” 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东坡(不假思索):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不屑:下品)东坡(认真思索):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微笑:中品)假如你是苏东坡,你会加什么字?为什么?二、点击考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展示复习目标:四、近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回顾(展示课件)例一(2006年江苏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例二(20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五、抓住关键词赏析诗词(一)、讨论思考:1、寻找关键字要关注哪些类型的字?(学生思考回答) 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 关注表色彩的词(也是形容词) 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2、回忆学过的古诗词中表现力强的字有哪些? 体会其运用的妙处。(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展示课件)例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李白)(二)、指导答题方法,提高学生规范答题的能力。(展示课件)1、鉴赏诗歌语言题的考查模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何处?2、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3、典例分析1 (展示课件)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一肠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透露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在句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欲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步骤三)典例分析2(先让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再分析)咏柳 宋 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答案:“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步骤一)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二)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步骤三,作用)(三)、课堂拓展训练(展示课件) 答题要求:在纸上写好答案;要分点、分层规范答题(三步) 课堂训练题1、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课堂训练题2、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找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中的用的好的两个字,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学生答题后分析六、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1、寻找关键字。(四类)2、怎样规范答题。(三步)七、布置作业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把“飞来”改为“纷纷”好不好?为什么?【案例分析】虽然新课标指出: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但是如果在诗歌复习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新意,奉行“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遵循所谓的“答题模式多元化”,不进行正确点拨有效引导,势必造成本末倒置的“乱言谈胡下笔”。本案例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在诗歌语言鉴赏活动过程中,突出“在高考诗歌鉴赏答题中的规范化和有效性”这一重点。(一)暴露思维,展示答案。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来组织课堂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也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最重要一环。本案例以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基础,构建“完整呈现细致剖析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案例展示的前六例答案都来自于学生作业,完全暴露了学生的答题思维过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针对性。(二)换位评分,剖析答案 很多学生在拿到答卷后,不能很好的反思自己的答案缺陷在哪里,反而怀疑老师阅卷的准确性,本案例让学生换位思考,给所示的答案一个明确的分数。正所谓“看得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一是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还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兴趣;二是在“狠纠”他人答案的过程中感悟得分和失分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努力方向,积极地增强了复习效果。(三)多次实践,及时巩固。学生实践探究之后还是容易忘记一些知识的,有必要及时巩固,所以本案例设计遵循“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这样一个模式,从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本案例中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的“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是课内探究的重点,而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却是课外探究的重点。之后王驾的雨 晴 的“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把飞来改为纷纷好不好?为什么?”则是最后延伸到课外,要求独立完成鉴赏。经过多次的练习,学生可以把这些知识内化积累起来。【课后反思】技术还是艺术历来是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