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1页
医学影像-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2页
医学影像-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3页
医学影像-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4页
医学影像-骨巨细胞瘤影像诊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李玉萍,2,骨巨细胞瘤(giantcelltumorofbone,GCT )是常见骨肿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4%9.5%,占良性骨肿瘤的18%23%。 本病由AtleyCooper于1918年提出,Jaffer等于1940年经系统分析与其他骨肿瘤分离。3、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学特征:基质为大量单核细胞,含有明显而广泛的破骨巨细胞成分,多数单核细胞可融合成巨细胞形。 GCT单核细胞可分泌一种叫做“RANKL”的物质来刺激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吸收,可能是巨细胞丰富的肿瘤发生骨溶解的原因。 4、根据其组织学特征,良性、组织活动、恶性级为良性,组织结构一般为异型性,细胞序列松散,纺锤状细胞多,无肿瘤巨细胞,核裂变像稀少,间质细胞间巨细胞数多,巨细胞含有多个核,其形态正常,纤维间质细胞少。 级为恶性,组织结构异型性明显,细胞序列致密,卵圆形细胞多,肿瘤巨细胞多见,裂变像多不典型,巨细胞数少,巨细胞含少数核,其形态不典型,无纤维间质细胞。 级处于良、恶性之间,组织活跃,恶性或良性。 三者没有明确的界限。5、组织学等级始终不完全代表其生物学性质,可在镜下分化成熟肿瘤,在临床上表现为恶性。 有研究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因此,诊断必须从临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三个方面来考虑。6、骨巨细胞瘤特征为低度恶性、侵袭、破坏性大,易局部复发,约10-15%为高度恶性。 病变早期骨破坏、膨胀不明显,病变末期骨破坏严重,骨皮质消失,骨皮质消失,骨膜产生新生骨,进入肿瘤,新骨反复消失和再生,x线产生错觉,皮质骨因肿瘤从内向扩张面变薄。7、2030岁为发病高峰。 报告显示,1%3%的患者在14岁以下,14岁以下的GCT诊断中应特别慎重。 另外,GCT的9%13%发生在50岁以上。8、发病部位是GCT诊断中最重要的因素,约84%99%的GCT病灶波及关节面下1cm。 常见部位为膝关节,最常见的单块骨为股骨远端,其次为胫骨近端和桡骨远端。9、临床症状常疼痛,局部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 轻者有局部间歇性疼痛和肿胀,病变进展者有局部肿胀变形、关节活动受限等。 穿破骨皮质者有软组织肿块、皮肤紧张、静脉曲张、皮肤温度升高等表现。 特殊部位的肿瘤有特殊症状,骶骨发生者尿闭,颅底发生者有颅神经障碍的症状,位于脊柱的出现脊髓神经和脊髓压迫的症状,甚至瘫痪。 痛苦性质改变时,由间歇变为持续时,要警惕恶态的可能性。 10、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_X线片是巨细胞瘤最有诊断价值的放射学检查手段。 但是,显示中轴骨和不规则骨的病灶并不理想。11、不同部位的骨巨像表现,长管骨:的典型x线表现为骨端偏心性、骨溶解性、膨胀性骨破坏,呈“肥皂泡样”变化。 病灶多发,边缘清晰,无明显硬化骨膜反应少。 病理骨折出现时可见骨膜反应。12、破坏区可达软骨下骨,病变周围骨皮质变薄,肿瘤大有侵袭性时,出现骨皮质连续中断和周围软组织肿瘤,骨巨细胞瘤侵入的典型部位为长骨骨髁和干髁端区域,其原发部位几乎发生于骨髁,随病灶扩大在干髁端、13、囊性型位于骨端,呈偏心性、膨胀性破坏,其中可见骨棱残留,典型病例如肥皂泡或蜂窝状,呈横向生长趋势,骨壁膨胀如卵壳。 “肥皂大人”的出现率从50%67%。骨溶解型位于骨端,偏心生长,骨溶解破坏边界不清,骨壁极薄,一般病灶内未见骨嵴残留。 侵袭型平片呈膨胀性、无分房、周边不硬化的骨溶解性骨破坏,骨皮质薄而模糊,皮质缺损全部消失,与正常骨界限不清,皮质破坏呈筛孔状或虫蚀状,可见Codman三角形。14、与单纯骨溶型骨巨细胞瘤不同的恶性特征表现:中残留的骨皮质薄、密度低、模糊,转移带扩大,骨干侧出现虫蚀状或筛孔样骨破坏,关节腔内可见软组织块影,出现骨破坏明显的部位,出现迅速发展的软组织块。 溶骨类型15、16、溶骨类型17、女、29Y、左膝痛2月馀。 病理(左股骨下段)骨巨细胞瘤。18、19、20、21、22、e诊断APP、医疗影像医师学习帮助、苹果手机AppStore检索下载、安卓版各大应用店检索下载、23、24、短管骨、扁平骨及不规则骨:多因部位不同而影像学变化不同,但囊状扩张手部病变多位于掌骨和近节指骨的基部,其膨胀性变化较长管骨明显。 脊柱的发病以骶椎体为主,椎体骨巨细胞瘤稀少,病灶不仅涉及椎体,还涉及附件,但具有骨巨细胞瘤的特征。25、26、27、女、38岁,右髋骨痛1年,创伤后加剧2月馀,28、29、3,伴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约1/3的ABC为继发性,最常见的原发为GCT,约占19%39%。 x线片和CT表现与一般骨巨细胞瘤相比无明显特征,膨胀性显着。 大小不同“阶梯状排列的液-液平面、CT和MR有助于诊断。30,31,骨巨细胞瘤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32,4,复发x线平板片和CT手术的新骨片呈现骨溶解性破坏,范围较术前扩大,但仍保持着骨溶解性膨胀性骨破坏的特征。33、34、CT诊断、CT具有横截面和密度高的对比度优点,可克服x线片前后重叠的缺点,更细致地观察周围软组织的状况和骨质破坏的情况。 能够清楚地显示病变部和正常骨转移部的情况,在显示骨膜反应和硬化带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硬化边发现率达1/3,多见于膝关节周围的长骨病灶。35,大多数骨巨细胞瘤变为膨胀性,骨皮质变薄形成骨壳,内表面凹凸不均匀是由于骨巨细胞瘤的不均匀生长所致。 由于凹凸骨壳内表面不规则地呈硬化边缘或短骨性突起,或称骨丘,因此这些骨丘从病灶的一边至另一边完全延伸,或完全超过病灶而形成骨间隔的情况极少。 多个骨嵴与病灶边缘有一定程度膨胀的骨壳重叠,引起病灶内分离的幻想。 平片上的分房征象实质上是骨壳内面骨棱的投影。 因此,CT不应过分强调“肥皂泡症”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意义。36、CT可使肿瘤体内钙化和骨化非常清楚,有钙化和骨化可排除巨细胞瘤。 病灶边缘情况观察:骨皮质或包壳变薄,冲破,骨膜反应及其伴随的软组织肿块。 MRI优势主要显示病灶的存在,对骨髓、关节腔的实际损害情况、周围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MRI也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明显但钙化显示不理想,不能显示肿瘤边缘钙化的情况,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非常重要。43,骨巨细胞瘤的MRI诊断应结合x线片,T1WI中均匀的低信号或中信号较多,T2WI中正常信号不均匀、低等高拥挤信号较多,形成“玉石征”,病变边缘清晰。 液液平面无特异性,有坏死、囊变伴出血时,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变化,其出现率高于CT。、44、约63%的骨巨细胞瘤出现铁血黄素沉积,常提示大量铁血黄素沉积的肿瘤分化较高。 病灶实体在GD-DTPA增强后可轻度明显强化,动态扫描表现为“快进快退”现象。45、鉴别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ABC )的ABC发病年龄小,发病部位不像GCT那样接近关节面,发生于骨干端或骨干,CT和MRI增强扫描呈多囊状变化,出现多个液平面,囊壁可强化,无增强的实质成分,可提示为ABC。46,47,48,49,骨囊肿:发生于20岁以下,呈囊状骨破坏区,沿骨干纵轴发展趋势,边缘硬化,单房多房,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骨折后碎片落入腔内,形成典型的“碎片塌陷症”,50,51, 多发生软骨母细胞瘤,病灶位于骨髁,可见轻度膨胀,边缘可见硬化边缘,中心部分常呈点状、环状或半环状钙化。52、软骨黏液性纤维瘤发病率低,多发生于长骨的骨干端,多呈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其中有粗大骨棱,可见钙化,病灶常变为单囊或多囊状,单囊型膨胀的骨壳部分消失,切迹状变化,多囊型病灶粗大骨棱呈蜂窝状、53、骨巨瘤、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1)、肿瘤遍及骶骨节:骨巨细胞瘤位于骶骨上部,以骶骨13受害为主,沿骶骨翼横向生长,遍及耳状关节面,其破坏具有明显的侧向性。 脊索瘤位于骶骨下部中线部,均累及第5骶椎(? )神经源性肿瘤位于椎管内时,以单侧骶孔为中心向椎管外生长的同时破坏骶骨,肿瘤偏心生长,死骨少。54、(2)骨破坏特征:骨巨细胞瘤呈明显的多房膨胀性骨破坏,可见薄的骨壳和骨棱,破坏区周围无硬化边,破坏区内无钙化,病变广泛的人多涉及骶骨关节和髂骨。 脊索瘤呈中心性骨溶解性破坏,边界不清,可见斑点状钙化和残馀骨。 神经源性肿瘤骨破坏常包围神经孔,边缘有明显硬化。 55,(3)软组织肿块:骨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软组织肿块相对较小,骨巨细胞瘤内无钙化,肿块仅压迫、移位周围结构,一般不浸润。 脊索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