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5)_第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5)_第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5)_第3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5)_第4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这部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指导朗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忌不自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王之蔽甚矣。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研习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 2研习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范读后作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善”要读出齐威王正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提问: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么怎样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教学反思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2、通过分角色诵读提高对文言文理解的学习兴趣。3、指导背诵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一、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精彩的对话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2)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二、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三、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完成课后练习二。教学反思细柳营第一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的将军以正确的领导可以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是战胜敌军的有力保障,在初一下学期岳飞一文中我们曾见识了一代名将岳飞的风采,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汉代名将周亚夫是如何治军的。 二、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绛侯(jing)祝兹(c)棘门(j)彀(gu)诏(zho)持兵揖(y)介胄(zhu) 嗟(je)乎曩(nng)者 文帝之/后六年 三、自读课文,对照注释边读句子边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之间可互相讨论。 四、 请一位同学翻译课文,其它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1一词多义:军 使 为 持 骑 2古代礼仪:持节、按辔徐行、揖、拜、式车 五、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六、 本文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我们以前也学过史记里的文章,大家还记不记得有关史记的知识? 1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2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跨度近三千年,翔实记述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展示了 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表现了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它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七、小结:本文属于世家,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传记,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本文是如何刻画周亚夫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进行归纳)八、作业:完成学习之友“积累运用”部分。教学反思细柳营第二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指导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2、引导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自学指导(一):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其它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 2、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一段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人奉命备战戍边,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人物展示其性格特点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二、自学指导(二)1、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霸上(宗正刘礼)、棘门(祝兹侯徐历):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细柳(河内守周亚夫):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按辔徐行;以军礼见。 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周亚夫有哪些特点呢? 治军严整,忠于职守 3、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写作方法展示这些特点的呢? 对比和侧面烘托。 三、小结 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的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为:1、文中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不同,细柳军中士卒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在军营中两次不得入,并被守营门的士兵告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文帝按辔徐行。由此可见,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文帝在霸上和 棘门军营时,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便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2、文中结尾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四、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古文二则第一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作者作品简介: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请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课文: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你觉得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明确: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明确: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设疑: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解疑: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3、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评价,教师引导明确) 4、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六、 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作业: 1、背诵全文(先翻译课文,整理笔记,疏通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练习册本课练习 教学反思古文二则第二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2、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勉励同学要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 导入: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 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 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二、朗读感知,归纳积累(一)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解决字音。(二)指名朗读,互相纠正读音。(三)自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 (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 (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三、课文赏析 1、赏析重点字。 蹴琨觉曰 睿素无北伐之志 击楫而誓曰 2、分析祖逖之人物形象。(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角度入手。) 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句的细致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精神。 四、拓展延伸1、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设想一下当时皇帝看到了祖逖北伐后,会有什么感受? 2、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祖逖北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布置作业1、完成学习之友相关练习2、预习公输。教学反思公输第一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可由杜甫的兵车行或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损失,引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从和平中联系黑子的“非攻”思想,引出课题。 二、介绍作者、释题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听录音带)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熟悉文章的内容,画出其中的难字生词。 四、疏通字词,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 械 郢 荆国 敝舆 麋鹿 犀兄 牒 守圉 禽滑厘 五、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 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 了侵宋的行动。 六、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文章第一部分。 2注意几个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 起于鲁 至于郢 见公输盘 3指名学生口译全段。 4思考:楚国为什么想攻打来国?墨子前往劝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明确:因为公输盘为楚国制造攻城的工具。墨子的行动反映了他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战争思想。 七、学习文章第二部分第一层 1教师范读这一节内容。注意读出语气和感情,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一遍,要求声音要洪亮,读出其中之味。 3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这一节内容。如果有难点,标记出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吾义固不杀人 来何罪之 有胡不已乎 吾既已言之于王 胡不见我于王 请学生翻译“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不可谓知类。” 学生翻译时,教师注意引导:翻译后要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自己相互口译一遍,然后就剩下的疑难主帅生互相提问共同解决。 4思考: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 明确:墨子首先巧设陷讲,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5师生齐读这一节内容。 教学反思公输第二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第二层 1让学生听录音带,然后跟读,体会文章的语气、语调。 2请学生释泽重点语句。请注意以下语句: 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窃之。 必为有窗疾也。 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臣以王吏之攻家也,为与此同类。 3、师生共同翻译第十三段和第十五段。注意老师声音要洪亮,学生轻声跟着翻译,注意落实重点字词。 二、分角色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各自的语气。楚王表现的是一种骄横之气,而墨子是进行劝说,话中多排比句,有理而气势磅键。 三、学生散读该内容,然后思考:墨子是采用什么方法劝说楚王的?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首先同样巧设陷饼,引出楚王的判断:“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学习第1722自然段 1男生齐读第1722自然段。 集体归纳通假字: 子墨子九距之于墨子之守舆有余公输盘讪 注意见个句子: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吾知所以距子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善哉,吾请无攻来矣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讨论:墨子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 明确:首先运用巧妙的劝说技巧,两次巧设陷讲,使劝说对象在不自觉中听从自己的摆布,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其次是以理服人。墨子不尚空谈, 引用了丰富的材料 和生动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通俗易懂,使自己的“非攻”思想易于被人接受。再次,墨子还以行动服人。针对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墨子 “九距之”且“守圉有余”,迫使楚王不得不打消侵略的念头。 六、布置作业 :学习之友教学反思诗词五首第一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 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2、“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交流、明确: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教师请三名同学疏通词句,从而使学生了解文意)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四、合作探究 (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五、探究艺术特色 巧用叠字叠句,或抒忧愤感情,或描摹事物状态,或绘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准确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声调和谐,增添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六、交流延伸 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 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七、作业:背诵并默写采薇教学反思诗词五首第二课时初二年级备课组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语言风格。2、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3、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过程一、初步诵读,整体感悟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二、理解体会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三、初步诵读,揭示词意。1读一读诉衷情这首词,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这首词的大意。2指名朗读这首词,纠正字音。3理解题目的字面意思。4对比学习生字“衷”体会“衷、衰、哀”字形上的区别。5结合课后的注解或结合查找的资料,试着说一说,陆游都倾诉了什么。6读了这首诉衷情后,谈一谈总的感受是什么。四、品味词句,入境悟情1一个“梦”,让我们想到了诗人的“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让我们想到了诗人“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让我们想起了“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这首“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后半生,我们再来读读诗人这几首诗吧。2当你读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