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探索宇宙.pptx_第1页
第二节探索宇宙.pptx_第2页
第二节探索宇宙.pptx_第3页
第二节探索宇宙.pptx_第4页
第二节探索宇宙.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梦航天梦,高平一中实验学校王建浩,2018.5.1,张伟小档案1993年高平一中毕业后,张伟考入太原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学习。在本科期间,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并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如演讲比赛和卡拉OK大赛,曾任系学生会科技部部长,毕业时获得“艰苦奋斗、勤奋学习”十佳标兵称号。1997年,张伟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攻读研究生,1999年获得提前攻读博士生机会,师从著名飞行器制导专家祁载康教授攻读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生。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他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2003年6月取得博士学位后,张伟留在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任教,从事毫米波雷达系统相关的研究工作,工作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项。研制的雷达导引头测试系统至今仍在兵器某所服役。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张伟获国家留学基金支持,公派到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习一年,与国外导师合作开展了先进汽车电子相关的研究工作,获得项目资助方路虎公司的高度赞誉。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开始了载人航天事业之路。,张伟(右二)应邀与石泳、林永健走进腾讯视频直播间。,4.“做事做到极致,一定会得到回报”很多70后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位“科学家”,张伟也不例外。在高平唐安丝厂的操场上,他曾无数次地仰望星空,因为那儿有他的梦想。正是在童年梦想的激发下,张伟在求学过程中一直刻苦努力,希望未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能够站在科学技术的最前沿。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北京理工大学任教八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伟接触到载人航天事业,他发现,这个事业代表着国家科技的最高水平,对国家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事业嘛,能为国家的重大工程呕心沥血、贡献力量太有意义了!”张伟没有犹豫,一头扎进中科院的大门,在浩如星海的科学殿堂里孜孜不倦地游弋着,钻研着,“苦并快乐着”。“当你做出重大科研成果时获得的巨大成就感,其它任何快乐都无法替代。”提及当下人们热议的有关科学家与明星收入差距巨大的话题时,张伟的回答出乎记者的意料:“我觉得不必去将明星的收入与科学家的收入进行对比,行业不同,衡量标准也不同,科学家做科研工作是基于兴趣,最重要的是工作中得到很多的快乐。”张伟说,个人的价值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体现,能够得到大家的尊敬,这是科研工作者的优势。任何事情只要全身心地付出,做事做到极致,做到顶尖,自然会得到回报。这样甘于奉献、甘于寂寞的胸怀,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中国航天史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五月二十六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1956年10月15日聂荣臻副总理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导弹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十七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发展规划纲要。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八月,第一设计院成立。十一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1964年7月19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中央专委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196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委托,召开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1971年3月3日中国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卫星在预定轨道上工作了八年。1971年9月10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基本成功。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卫星按预定计划于二十九日返回地面。1979年1月7日远程导弹试验一种新的发射方式,获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获得成功,回收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中共中央军委发电致贺。1991年1月22日下午18点23分中国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中国科学院海南探空发射场发射试验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竞争力。,中国载人飞船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二号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八号2011年11月0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神舟载人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宇航员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主要承担航天员运送和空间站技术验证两大核心任务。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之后,于19日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飞行33天,而这也将是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工程1991年,中国航天专家提出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据国防科工局介绍,考虑到我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20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分三个实施阶段。“绕”:2004年2007年(一期),研制和发射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实施绕月探测。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研制和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突破绕月探测关键技术,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并初步建立我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落”:2013年前后(二期),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主要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研制和发射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对着陆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等进行探测,并开展月基天文观测。,“回”:2020年前(三期),进行首次月球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突破采样返回探测器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技术;在现场分析取样的基础上,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进行试验室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在“绕”“落”“回”均成功实现以后,我们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人登上月球的计划。,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它成功实现了月球环绕飞行,获取了月球表面120米分辨率的全月图,并获取了月球表面的元素分布与含量等信息。嫦娥一号在一年的设计寿命里顺利完成预定任务后,在2009年3月1日以撞击月球结束了使命。,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直接奔月了。“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绕地球7天以后才飞向月球。最终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一号”飞行了13天多。此次“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奔月轨道,预计5天左右就可到达月球。飞得更近了。相比“嫦娥一号”200公里高度环月轨道,“嫦娥二号”将进行100公里高度环月探测,并将进入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绕月飞行,最近点距离月球只有15公里,将在更近距离内探测月球地形地貌。装备更好了。“嫦娥二号”将携带诸多新装备奔月,比如,“嫦娥一号”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为120米。而“嫦娥二号”搭载的CCD相机在100公里圆轨道和100公里15公里椭圆轨道的近月点处,将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米和1.5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技术更新了。同“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技术系统更加复杂。“嫦娥一号”有9个分系统,“嫦娥二号”增加了一个技术验证系统,主要验证“嫦娥三号”任务的部分关键技术,为后续任务实现月面软着陆积累经验。,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嫦娥三号着陆器目前工作状态良好;巡视器在第二次月夜休眠前出现异常不能行走,尚未恢复但依旧存活。,天宫一号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它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目标飞行器,实际上就是空间实验站的雏型。天宫一号将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之后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2011年9月天宫一号发射入轨以来,已在轨运行约620天,先后与神舟八号和九号飞船进行了4次交会对接。2013年6月23日10时07分,在航天员聂海胜的精准操控和张晓光、王亚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由于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2016年3月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天宫一号将陨落在指定海域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天宫二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打造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发射时释放伴飞小卫星。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12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2016年10月19日凌晨,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天宫三号将与货运飞船对接天宫三号必须使用新型火箭发射。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是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天宫三号很可能具备两个对接装置,它在轨飞行期间总计与两艘载人神舟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对接。货运飞船将输送补给,并为天宫三号提升轨道。2016年中秋节9月15日22时04分天宫二号于酒泉发射成功。预计天宫三号将在2017,2018或2019年发射。,中国航天差距观:与世界航天水平差10至15年1.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