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动形象浅析(教师中心稿)_第1页
语言生动形象浅析(教师中心稿)_第2页
语言生动形象浅析(教师中心稿)_第3页
语言生动形象浅析(教师中心稿)_第4页
语言生动形象浅析(教师中心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生动形象浅析(教师中心稿) 武陟一中 宋发旺 高考作文确定发展等级以来,语言的生动形象作为一分项在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规定。具体体现在四个评分细则上: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古训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相通的。语言的生动形象体现在写作中可以是这样:或是描写具体逼真,或是叙事曲折有致,或是形象丰满生动,或是象征贴切意境深远总之,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较好地利用形象思维,在作文中把握和表现人、物、事、景的生动形象。面对这一要求,应怎样着手训练,以使语言生动形象就成了我们当前面临的课题。结合教学中的一点心得,我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可以获取一些可资操作的手段。 二、叙 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老先生李绂在秋山论文中说:“文章唯叙事最难”。可见这一表达方式易掌握但要尽其精妙非等闲而能为。高考对它的要求是曲折有致,怎样做到这一点呢?结合叙述本身的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灵活采用叙述主体: 从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关系来看,有的叙述者似乎是“全知的局外人”,以对事态全部了解的口吻来陈述,即通常所说的“第三人称叙述”,如夜它便于抒事、议论。有的叙述者似乎是叙述对象的“关系人”,以参予其间,或目睹耳闻其事的口气叙述所感知到的事实,即常说的“第一称叙述”,如小桔灯它便于描慕心理。有时又是对话式,即“第二人称叙述”,如绿便于抒情。因此只要我们能把握每一种叙述方法的优劣,就能达到表达的最优化处理。 2、 灵活运用倒叙和插叙: 为了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对叙述方式进行调整。因为各叙述方法本身的特点,我们可以运用倒叙和插叙。倒叙:即先把故事的某一部分或结果说出来,就是李绂秋山论文所说的“事未至而逆揭于前”,然后从头说起。其优点在于使人产生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能使叙述的眉目清楚,要点明确。如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先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然后回过头来,从“有个叫做许仙的人救了两条蛇”说明起。我们在叙述时为了能突出叙述本体,有时也在顺叙中插入故事情节起点以前或故事线索以外的事情,从而起到衬托、强调、交待、说明的作用,从而吸引读者的视线。所以改变叙述顺序也是我们力求语言曲折生动的有效途径。 二、描 写 描写是在较纯粹的形象思维引导下进行的,它重视感知印象的再现,因此其最明显的功能是对事物绘声绘色的形象化的展现。描写要力求以少总多,以形传神的概括力,即以精简的行文写出属性无限丰富的客观对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显示广袤草原的无限风光。另外,描写还要力求融铸主观情意的汇合力,即缘情写景,以景传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马玉祥“象秋天田野里的红高梁”,传神之笔中融入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要使描写生动传神,正确运用以下途径,可达到短期效果。 1、正确选用白描与细描 细描着意对细节的生动描绘,产生细腻传神的效果,容易引起情感共鸣。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一个细节描写,如孙犁荷花淀中对水生嫂吮手指的细节描写。白描则是从勾勒事物最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着手,用质朴的文字,较径直地反映事物的轮廓和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以达到言简意赅、质朴无华的效果。 2、正确处理正面和侧面描写 我们要善于通过描写旁物来显示主要对象。以彼物衬此物。以收到行文左右逢源,富于变化,同时留给读者较多的想象余地,读来饶有兴味。但是侧面描写毕竟不象正面描写给读者以确定的清晰的形象,因此,最好是与正面描写结合使用。如:“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李白子夜吴歌),西施去镜湖采莲,围观西施的人挤得若耶溪的流水都受阻塞,以众人围观反映西施之美。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以“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来显示杨柳忠魂的高尚感人,就是虚幻的浪漫手法。常说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朱熹与张式的辩论“饮池水尽涸”也是如此。 3、学会绘声绘色、传神写意 要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技巧细描物象的神态,如类比、通感、比拟、夸张等手法,强化行文的可感性。在描写之前要尽力把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抓住了此物与彼物的不同的主要之点,突现对象的某些特征,从而达到物象与心象相谐,反映客观事物属性与抒写主体情意相融的途径。如赏花就可能忽略了叶子的形状;欣赏某人可能注意了“美目盼兮”,而没有留意其衣饰。如绿哗哗的水声描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我们运用形象思维,注意观察和联想。 晋宰相安问诸子侄:“大雪给给何所似”侄儿谢琰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的再现离不开观察,但“观察并不等于一切,还得要表现”(左拉)。谢琰以“盐”喻雪,秆有形似,毫无神趣,以“撒”写雪的动态,也只是人工雕凿,毫无造化之工。谢琰的观察显得视野狭小,表现不了生活;表现也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自然激发不起人们美的感受。而谢道韫做到了“用自己的眼睛支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以“柳絮”喻雪,写出了雪花的自然美、动态美、轻柔美。她体物入微,写出了客观事物的微情妙旨;观察细致,有自己清新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写气图貌”,模写和再现了客观事物的气象和风貌,因而形成了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细腻的感受有助于成功的表达,成功的表达又体现出细腻的感受。同是咏雪,谢琰模拟失神,而谢道韫真趣盎然,从而赢得了“咏絮才”的美誉。 三、形 象 在评分细则上有形象丰满一项,这主要是指人物描写。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段的交叉使用。在运用这些描写方法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对象的特点;(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其次要形神兼备。如安娜 卡列尼娜中对安娜的一段外貌描写。 四、意 境 _做到意境深远呢?意境包括互相渗透的两个因素,即生活情景和作者的主观感受,也称为情与景或意与境。只有两者融合和谐,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使人领悟、共鸣。要达到这一效果,拟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1、注意含蓄 含蓄有助于意境的创造,含蓄的文字虚实相生,既有具体的叙述描写,又留有思索、咀嚼的余地,耐人寻味。“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树与人,黄叶和白头都是具体形象,联在一起便产生了“迟暮”的感受;而树在雨中、人处灯下,又能激发更进一层的联想,有类似经验的读者当可进入这一境界,领会作品包含的生活真谛,产生共鸣,受到启示。 2、注意典型意象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文学前辈已经创造出许多的典型意象,恰当地运用它们,可以做到言约意丰。如:雁叫声声想起游子;看到芭蕉想起美人;接触松树想起壮士;读到杨柳想起送别;鸳鸯戏水想起爱情;写到大漠想起雄浑;南山赏菊是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