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服知识演讲,1,目录,2,2020/6/8,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内涵,目录,3,2020/6/8,一、服饰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节目录,4,2020/6/8,一、服饰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5,2020/6/8,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这正应验了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一、服饰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6,2020/6/8,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二、服饰是政治的一部分,节目录,7,2020/6/8,服饰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外部特征,故而不同民族的服饰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也各有差异。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辉发展历程,其内涵是极其丰富多彩的。但从宏观上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其所呈现出的“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和谐统一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服饰发展史,和谐协调与规矩统一是其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诞生以来,一直在遵循着物理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的和谐、协调。情景交融、意象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品质。,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节目录,8,2020/6/8,标示突出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一元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对服饰意念表达中的等级尊卑标示、行业职业标示、行为道德标示以及年龄结构性别的标示上。从原始部落头领与狩猎功臣服饰的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表示,从文官武官的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的标示,从官府制度中常服的礼制到今天的便服,晚礼服等,都彰显了其标示突出的文化内涵。标识显示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法制)的要求,更将其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规范。这种将服饰标识功能的意念推到了一种登峰造极地步的文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可以断言,如果没有数千年阶级社会冠服制度的保障,“衣冠王国”的殊荣是不可能获得的。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又一特征。从纵向上看,中国历代服饰文化均有较大的差异。就以中国近三千年以阶级社会为形态的服饰“制度形态”演变的轨迹而言,周礼和汉服不同;唐制与清制差别也大,基本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服饰制度,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要求。从横向上看,由于中国地大域广,民族众多,其对服饰款式的追求上、对服饰色彩的忌讳上、对服饰材料应用的技术水平上,以及对服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场所的意象表达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有时还反映出极大的对立。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反映了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三、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9,2020/6/8,历代服饰简介,目录,10,2020/6/8,一、原始社会服饰,韩非子五蠹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因此,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国服装史的序幕。,节目录,11,2020/6/8,一、原始社会服饰,我国原始社会的服饰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山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图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绘有人面鱼纹图案,12,2020/6/8,一、原始社会服饰,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新石器石器遗址出土的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盆。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左前方跨出,踏着节拍,翩翩起舞,所着服装不易分辨,但每人头上均有一发辫状饰物,臂部亦斜向伸出一饰物。,13,2020/6/8,一、原始社会服饰,龙山文化透雕高岭玉凤形佩高岭玉,受沁后呈乳白色,玉质光滑,片状镂孔透雕。凤鸟头顶羽冠,曲颈长喙,喙下置一小兽,凤展翅欲翔,鸟尾卷起,形神兼备。整器采用镂孔透雕技法琢成,刻线有力,轮廓清晰,凤身上刻划的细部装饰愈增华丽,充分显示出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琢玉技艺。,14,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夏商周时期服饰的文化特点: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明确的等级制特点。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章服制度,明显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等级制的思想观念。,节目录,15,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商代衣料主要是皮、革、丝、麻,其中丝麻织物占重要地位。商代人亦能织造极薄的绸子和提花几何纹的锦、绮。奴隶主和贵族,平时穿色彩华丽的丝绸衣服。,16,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上衣下裳。上穿交领窄袖式短衣,衣上布满花纹。腰束宽带,腹前垂一兽头纹样的蔽膝,下着裙裳。上衣在商代通常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衣裳以宽带束腰,17,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周代衣服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纽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是皮革的“革带”。,东周窄袖织纹衣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右侧挂玉佩。,18,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首先,服饰用料的种类趋于多样化。其次,服装的款式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衣”。为汉服基本款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色彩也有重大的变革。第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服饰哲学观。第五,在服饰中体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趋势。,19,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由于上衣下裳并不方便,便有了深衣制的改革。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由于当时人没有穿裤子的习惯,需要以衣物紧密包裹才不至于暴露身体,深衣因为“被体深邃”而得名。深衣的衣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交领曲裾式,一为交领直裾式。,20,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袖子很小,腰间束有附带钩的皮带,可松可紧,脚上穿短筒皮靴。中原上层人物惯于坐而论道,穿长衣视为特权,一旦弃长就短,不法古、不循礼,就成为改革大事。其衣制与中原奴隶或其他劳动者短衣相类似;不过胡服袴是连裆。,21,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22,2020/6/8,二、商周至秦汉服饰,西汉男女服装,沿袭深衣形式。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内衣,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时称“三重衣”。西汉时典型的女子深衣,以长沙马王堆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23,2020/6/8,曲裾下裳部分面积加大。穿上身,静立时衣面悬垂自然贴体,走动时则裙裳部分膨大如伞,不束缚脚步。这种斜领连襟合成锐角的曲裾衣,便是扬雄方言中所说的“绕衿裙”,是深衣的变体。,二、商周至秦汉服饰,24,2020/6/8,三、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节目录,25,2020/6/8,魏晋士人玄学、道教和佛教在魏晋时期广泛流行,互相影响,成为一时的风气。文人士大夫阶层在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崇尚虚无,不拘礼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羁,追求仙风道骨,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喜好穿宽松的衫子,袒胸露怀,无拘无束,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三、魏晋南北朝服饰,26,2020/6/8,杂裾垂髾女服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三、魏晋南北朝服饰,27,2020/6/8,杂裾垂髾女服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三、魏晋南北朝服饰,28,2020/6/8,襦裙的发展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两三尺。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忍冬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三、魏晋南北朝服饰,29,2020/6/8,袍服袍服和深衣的差别是袍服为上下通裁,深衣是上下分裁再缝合。袍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服装,其特点是上衣长大,一般长过膝盖或盖住脚面。衣领有交领、圆领之分。衣袖不长,均为窄袖。魏晋之际袍服传入我国南方,逐渐成为时尚服装。,三、魏晋南北朝服饰,30,2020/6/8,三、魏晋南北朝服饰,袴褶袴褶实际上是一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它的基本款式是上身穿大袖衣,下身穿肥腿裤。这种服装原出于军中,服无定色。袴褶原来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种服装开始在汉族地区广为流行,裤口也越来越大,为了行动方便,人们用锦带在膝盖处系扎,使之形成皱褶称为“缚裤”。,31,2020/6/8,服装样式的新变化:隋唐时期,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而且吸收了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开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特点:半臂、大袖衫、回鹘装、披帛,四、隋唐服饰,节目录,32,2020/6/8,四、隋唐服饰,唐高祖李渊于621年正式颁布东舆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土庶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唐朝的衣冠制度正式确立。例如唐朝对服饰色彩规定:黄色只有皇帝和皇室亲臣、贵臣才可穿用,他人穿用则为犯罪,因此黄色为皇权的特殊象征。另外,还以服装的颜色区分官职品级:三品以上服紫色,五品以上服朱色,六品为绿色,七品为青色。,33,2020/6/8,四、隋唐服饰,唐代文官,主要服饰为幞头圆领窄袖袍衫,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34,2020/6/8,四、隋唐服饰,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高髻锦半臂柿蒂绫长裙妇女,35,2020/6/8,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曳地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四、隋唐服饰,36,2020/6/8,披帛当时还流行长巾子,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披帛多以丝绸裁制,上面印画纹样,花色和披戴方式很多。披帛会随女子行动时而飘舞,非常优美。,四、隋唐服饰,37,2020/6/8,女装男性化男子服饰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四、隋唐服饰,38,2020/6/8,大袖衫大袖衫是盛唐时候的女装,因为它的衣袖往往宽于四尺,所以这种衣服被称为“大袖衫”。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还有精美的图案。女子穿上它,能显露出华贵而飘逸的气质。,四、隋唐服饰,39,2020/6/8,四、隋唐服饰,回鹘装回鹘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回鹘女子的服装对唐代汉族女子的服装影响较大。回鹘女装的基本款是连衣裙,翻领、窄袖,衣身比较宽松,下长曳地,腰际束带。一般在翻领和袖扣上都有凤衔折枝花的纹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40,2020/6/8,女子在穿这种服装时要梳椎状的回鹘髻,上饰珠玉,簪钗双插,戴金凤冠,穿笏头履。,四、隋唐服饰,41,2020/6/8,五、宋明服饰,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其目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这种理学观点影响到人们的着装,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服装造型封闭,颜色严肃淡雅,色调趋于单一。,节目录,42,2020/6/8,五、宋明服饰,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43,2020/6/8,五、宋明服饰,褙子宋朝流行的一种外衣。长袖、腋下开叉,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模仿古代中单(内衣)交带的形式,表示“好古存旧”。,44,2020/6/8,襦裙与唐代大体相同,身上的装饰除了披帛之外,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它的作用是为了压住裙子,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观,称“玉环绶”。这种结环加玉佩的方式,一直影响到明清。,五、宋明服饰,45,2020/6/8,五、宋明服饰,大袖衫宋代的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饰。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46,2020/6/8,袆衣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五、宋明服饰,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47,2020/6/8,五、宋明服饰,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所谓补服,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48,2020/6/8,五、宋明服饰,明代官服中最具特点的是乌纱帽,乌纱帽翅因戴者官职、身份不同而各异。其形制前低后高,两旁各插一翅,通体皆圆。帽内另用网巾以束发。,49,2020/6/8,袍衫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形“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从外还有宝相花也是深受欢迎的纹样。,五、宋明服饰,50,2020/6/8,五、宋明服饰,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51,2020/6/8,女服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基本样式多仿自唐宋,一般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惯。其中,霞帔、褙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叉。,五、宋明服饰,52,2020/6/8,水田衣在明代是一般妇女服饰。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形似水田而得名。王维诗云“裁衣学水田”,五、宋明服饰,53,2020/6/8,六、元清服饰,元襦裙、半臂汉族妇女仍穿襦裙或褙子。多梳发髻,很少戴冠。由于蒙古族的影响,式样也有所变化,有时也用左衽,女服的色彩也比较灰暗。蒙古妇女服饰,亦以袍服为主,多左衽,袖口较紧窄。下体则穿裤,无腰无裆。贵族妇女戴“姑姑冠”。,节目录,54,2020/6/8,六、元清服饰,织金锦袍元代服饰大量用金。织物加金,秦代以前就出现过,在汉族服饰上的运用,大概在东汉或东汉以后,而且主要是在宫廷中使用。宋代贵族服饰用金,在技术上已发展到了十八种之多。辽、金统治地区织金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尤以回鹘地区最为流行,所织衣料最为精美。元代继辽、金之后,在织物上用金更胜于前代。,55,2020/6/8,六、元清服饰,龙纹锦袍元代贵族袭汉族制度,在服装上广织龙纹。龙的图案是汉族人民创造的,代表华夏民族的文化。晚唐五代后,北方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都无例外地沿用了这一图案。到了元代更加突出,除服饰大量用龙之外,在其他生活器具中也广泛使用。,56,2020/6/8,六、元清服饰,辫线袄辫线袄的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褶,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纽扣,俗称“辫线袄子”,或“腰线袄子”。辫线袄产于金代,最初是身份低微的侍从的服饰和仪卫,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辫线袄在明代被称为是“曳撒”,是出外骑乘常穿的服装。,57,2020/6/8,六、元清服饰,清代服饰清代是由满族人所建立的王朝,满清入关后,强迫汉人必须剃发,改穿清装,为此曾杀了大量的汉人,最后妥协为男子必须剃发改装,而女子仍可以穿着汉服。男子服装有袍、衫、褂、袄、裤,等。袍是主要的礼服,长袍多开叉,官吏开两叉皇族开四叉,袖口装有箭袖,便于骑马射箭,形似马蹄故称马蹄袖。不开叉之袍称为一裹圆,为百姓服色。,58,2020/6/8,六、元清服饰,马褂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长袍马褂是清代满族男子最常用的服饰之一,与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59,2020/6/8,六、元清服饰,清代女装汉族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了明代的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晚清时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后世流传的旗袍,长期用于宫廷和王室。,60,2020/6/8,六、元清服饰,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旗袍为主,旗袍衣身修长,衣袖短窄,与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的中国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穿着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61,2020/6/8,汉服小知识,目录,62,2020/6/8,一、百度百科对于新时期汉服复兴的定义,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广大汉文化爱好者为主体、青少年族群,商业化群体,知识分子为主力,以互联网为主要舆论平台,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民间运动。,节目录,63,2020/6/8,汉服运动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借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传统服饰去满化的运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又重新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国人开始反思我国之优秀文化,并举力保护继承。当是时,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开展而来。1汉服不仅是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汉族的宝贵财富,亦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宝贵财富。汉服运动是中华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对于重塑民族自信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永济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中信息技术 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说课稿
- 我上学了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人教版生活语文(特殊教育)
- 2025年二手房交易合同范本
- 2025租房合同(承租)
- 2025商务合同翻译实战案例库
- 2025标准版企业购销合同书
- Unit 1 Hello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一年级上册牛津上海版(深圳用)
- 7.2心中有数上职场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 印刷厂网络监控维护规章
- 《2025年关于终止合同解除的条件》
- 智能悬架系统集成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2024-12-技术资料
- 应用PDCA降低药占比
- 分包商安全管理规定(4篇)
- 超重与失重+说课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公司收取管理费协议书范本
- JTS-165-6-2008滚装码头设计规范-PDF解密
- 设备维修与保养(课件)
- 《电力行业数字化审计平台功能构件与技术要求》
- 医院培训课件:《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与医疗纠纷的应对》
- 《肺癌基础知识课件》
- 会计继续教育《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专题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