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河朔访古记_第1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河朔访古记_第2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河朔访古记_第3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河朔访古记_第4页
经史子集国学文库:史部·地理·河朔访古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学知识文库史部地理: 河朔访古记河朔访古记 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 为往圣继绝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文收集整理了古文献 河朔访古记 以供大家参阅。 为便于阅读,除简体字外,尽量保持原样。 由于部分古籍有损,并且有些古体字在电脑上打不出, 不得不以框或?代替,敬请谅解。 河朔访古记河朔访古记 字数:4853 河朔访古记 元 纳新 卷上 常山郡部,真定路。禹贡冀州之域,春秋鲜虞之地,晋灭之,战国 属赵,秦为巨鹿郡地,汉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改常山郡,属真定 国。晋仍为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后周立恒州,隋复为恒山郡,唐 初曰恒州,天宝改常山郡,又改平山郡,寻复常山。元和避穆宗讳,改 镇州,升成德军。五代梁曰武顺军,晋曰顺德军,汉曰成德军,周及宋 皆因之。宋寻改真定府,为河北重镇,金因之,置河北西路。国朝初, 仍为河北西路,怀、卫、邢、磁、相、保、大名、河间皆隶焉。后 改真定路总管府,领县九:曰真定、曰栾城、元氏、灵寿、获鹿、平 山、阜平、藁城、涉县,领府一、曰中山,领州五:曰冀、深、蠡、 晋、赵,府州所镇县凡二十有一。真定路录事司,国朝所建立,专理城 内,城之外则真定县所理。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及真定路 总管府以镇之,录事司、真定县二官署,皆在城中。 汉高祖攻陈,改曰真定。魏为常山,郡治故城今在县南。元魏移郡治 于府城中。隋废郡,唐复为真定县,属镇州。宋、金因之,属真定府。 国朝为真定路倚郭县。 藁城县。战国赵武灵王为九门县。汉为藁城,属真定,九门属常山。晋 省藁城,北齐置巨鹿郡,省九门。唐置廉州,复改藁城州,寻废,又置 九门县曰观州,州亦废,并属镇州,天置藁平县。宋置藁城,省九门 入焉,开宝三年废。金复置,国朝因之,属真定路。 栾城县。春秋晋靖公孙宾食邑,宾因以栾为氏。西汉为关县,即今治 也。东汉为栾城县,故城在赵州西北十六里,今曰轮城是也。晋省,后 魏复置,隋置栾州,寻废。唐改栾氏,属赵州,后属真定。宋为栾城, 金因之,国朝为真定路属县。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尧始封此,禹贡为冀州之域,春秋,鲜虞国 也。初为中山,魏并之,秦为上谷、巨鹿二郡地。汉置中山国,治卢 奴。后燕慕容垂都此,北魏为中山郡,隋为博陵郡,寻改高阳。唐为定 州,又复改博陵郡,升义武军。宋改定武军,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为 中山府,国朝因之为中山府,隶真定路,领县三:曰安喜,为附郭县, 曰新乐,曰无极。 安喜县。春秋,鲜虞之地。战国为中山,魏文侯使乐羊取之,以封太 子。至汉为卢奴、苦陉二县之地。东汉为汉昌县,魏改魏昌。元魏立安 州,寻改定州。北齐迁安喜于今治。隋废安喜,属博陵郡,寻置鲜虞 县。唐复为安喜,宋、金因之。国朝以安喜为中山府,倚郭县兼理城 中。 赵州城中,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邯郸郡。汉 属恒山、巨鹿二郡地。晋为赵国,北魏赵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齐 为赵州,隋改栾州,寻为赵郡。唐复为栾州,寻改赵州,又为赵郡,属 河北道。宋初仍为赵州,崇宁中升庆源军,寻升庆源府。金天德三年, 改沃州,因与赵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义云。国朝复为赵州,隶真定 路,领县七:曰平棘,为附郭县,曰宁晋,曰临城,曰高邑,曰柏乡, 曰隆平,曰赞皇。 平棘县。汉初属常山郡,后置宋子县。晋属赵国,后魏为赵郡,治所复 置宋子县。隋自象城移赵州治此,改置平棘县。唐、宋、金皆因之。国 朝为赵州属县,倚郭县兼理城中。 管仲曰:“高阝邑之黍。”春秋,纳荀卿于柏人,鄙为晋邑。柏乡,即柏 人,今治即高阝邑也,汉属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赵相贯高谋杀 上,上心动,问县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即 此地也。光武即位于县之五成陌干秋亭,更名高邑,为冀州刺史治所。 魏改陌仁,隋置柏乡县于彭水之阴,即今治也。唐因之,属赵州,天宝 改尧山县。宋省柏乡入高邑,而存尧山。金复为柏乡,属沃州。国朝因 之,为赵州属县云。 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 折若飞龙之状,故云。”山阳有龙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数茎,望 之若龙骨也。峰东北五里,又有狮子峰,高五百丈,若狮子蹲踞。又有 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 各以其形相类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东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 四丈,俨如人形。又有孩儿、华盖二峰名。仙人台,则在螺峰之西,怪 石相承如台故云,山绝顶有二塔。狮子峰后数百步,有白云洞,世传张 果老所居。又有龙井,而水帘在龙泉之上,垂二丈许,虽祁寒不冻,大 旱,祷辄应云。 十万垒。赵州平棘县南五里,安济桥南,有壁垒曰十万,今俗呼为“西 壁营”。昔汉安帝永初元年,以邓骘、任尚讨羌,无功而还,后羌遂侵 河内,赵、魏,民惊恐。北军中侯,宋宠将五营兵屯孟津,诏魏郡、赵 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垒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山山(音权髦)。在柏乡县南,乃上山也。今属顺德路唐山县 境,即古柏人也。山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极甘美,曰“真一泉”。金 章宗尝取惠山泉与此水较之,其味大胜,章宗因曰:“真一润二。”遂以 名其泉云。 卢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为卢水。水经注曰:“卢奴城西 北隅,有水渊而不流,南北一百步,东西百有余步,水黑色,俗名黑水 池。或曰黑水,曰卢不流,曰奴故,曰卢奴云。”自(原本缺一字)至 燕,皆引氵寇水入城。今水窦既毁,地道亦绝,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积 微涨滑滑,东北流注于氵寇水也。 陉邑县。故城安喜东南五十里,本赵之陉城也。史记曰:“田叔 赵,陉城人也。”汉为苦陉县,属中山国,章帝改汉昌。魏改魏昌,北 齐废。隋置隋昌,属博陵郡。唐改唐昌,属定州,天宝间,改陉邑。至 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为墟市。民居甚众,豪商大贾皆集焉。市衢之 西,有西门豹之庙,此即史记所谓陈余游苦陉,得富人公乘氏女所 也。 新城。在县北三十里。曰新城镇,即古新市县也,为白狄鲜虞之国。汉 为中山属县,王莽曰平乐县也。赵记曰:“新市县有蔺相如、廉 颇、李牧三将之宅。故其城势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东北避颇宅, 东南避牧宅。”又云:“相如祖茔皆在城中。”今为新市乡新城镇,居民数 百家,为墟市。十二月,夜宿镇上苏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门故城(董氏族附)。藁城县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区,盖战国时赵 邑。本有九室居之,武灵正改曰九门。史记“王出九门,如野台, 以望齐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城之,汉为县,今为 九门镇,野台在城侧,俗呼为“寒台”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 其龙虎卫上将军俊帅孤军内附,灭金之役,战死黄河之上,谥“忠烈”。 其子文炳忠献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辖佥枢之职,讨灭宋国,事载信 史。次文用,为翰林承旨,谥“忠穆”。次文忠,佥枢密院,谥“忠贞”。 其孙上选陕西平章,谥“忠宣”。子孙清显,世罕及之者(内翰元文敏公 明善,撰公家传赞曰:“或曰为将三世,其后受其不祥。董氏贵显四 世,子孙数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后。龙虎公、忠显公为大将, 不妄杀,滨死而生之者,无虑数十万人。其诸以是为德与后。台臣上 章,累请援史张功臣例,进封王爵,子孙辞不受,盖以满盈为诫也。余 尝过其第中,见其冠盖蝉联,子孙皆清修好学而有承平公子之风。”观 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栾故城(千金渠附)。柏乡县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为“南 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陈公子完,避乱奔齐,桓公以此封之。”汉 武帝封赵敬肃王子它,为南栾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传 曰:“齐国,夏伐晋,取栾。”其后南徙,故曰南栾云。城西有千金渠, 唐开元中,县令王佐所浚以疏积潦,其堰则谓之“万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完固,上建楼橹,以为真定帑藏之巨盈 库也,上作双门而无枨臬通过而已。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 炉、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盖国朝与宋约同 灭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归宋,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故汴梁、郑州 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 藁城县西二十五里,故城东高台三所,圮址尚存,郭况故台也。今台傍 有三村落:一曰台西,一曰故城,一曰内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 击王郎,至真定过此,因纳郭氏为后。今台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 台之上建卢郎神庙,不知何神庙,东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 真定平山县东,有绵蔓故城,即光武所封况之侯国也。 安喜县东南三十里荒台一所,曰鸡鸣台。世传,汉世祖自蓟而南,于此 舍宿,其地洼下,遂筑此台,鸡鸣以名云。 赵州城中,州衙南,皇华驿之东,有望汉台。此即东汉耿纯所筑,以望 东武之所也,岁久摧圮。宋大观四年,知军州事刘戒,惜其遗迹湮没, 乃筑而新之。其高七寻,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广六十尺,仍构屋以 覆之,命州判官赵徽之撰望汉台铭,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 赵温谔碑楼下。望汉台但一荒丘耳。 赵州城南平棘县境,通津有大石桥,曰“安济。”长虹高跨通衢,上分作 三道,下为环洞,两挽复各为两洞,制作精伟,兰刻蹲狮,细巧奇 绝。华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题甚多,不能尽读。有刻曰:“连鹏举使 大金,至绝域,实居首选,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题。”桥上片石,有驴足 迹四所,世传神仙张果老之迹。或云,当时匠者之戏。匠者曰李春,隋 寺人也。张果老列仙传云:“果,真定蒲吾人,隐封龙山,唐高 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赐号通元先生。后不知所终。”今真定平 山县东十三里,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赵州城西门外,平棘县境,有永通桥,俗谓之“小石桥”。方之南桥,差 小而石工之制华丽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桥下,此则金明昌间,赵人裒钱 而建也。建桥碑文,中宪大夫致仕王革撰。桥左复有小碣,刻桥之图, 金儒题咏并刻于下。 李书院(吟台附)。元氏县封龙山龙首峰下,有宋丞相李读书堂及 吟台皆在焉。李公书堂本三所,东溪为浮屠所占,西溪芜没不可考,今 建书院者,即中溪也。吟台在东北隅,叠石为之,高三丈余,宋碑一通 尚在。逮国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学士辞归,隐山中,因其 故基以筑大成殿、讲堂斋舍,招延学者王文忠公磐为撰书院记。李文正 公,字仁卿,自号敬斋,云金进士,栾城人也。有文集行世。王文忠 公,字文炳,号鹿庵,广平人,亦云金进士。入国朝,为翰林承旨,年 九十二,以寿终。 徐童树。在元氏县封龙山修真观。四周多徐童树,树类梧桐,香气时袭 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则辄死,俗呼为“徐童华”。世谓北岳徐 真君登仙于此,记云:“骆元素遇一老人,得药十粒,且告曰:服此则 不饥。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长桑君牒,为北岳长史。言既,化童 子乘白云而去,因以名云。” 中山府学讲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镌苏文忠公雪 浪石铭,其石纹作波涛痕,复有若卧牛立凤之状者。昔苏公守定日, 甚爱此石,构小室置之,榜曰“雪浪斋”云。西庑下一碑,图石之形,并 刻其铭于右学中。又有唐王维画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谓“阴阳 竹”也。 玉华宫,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园之东,是为睿宗仁圣景襄皇帝 之神御殿奉安御容者也。外为红绰楔垣墙,四周槐柳森列,重门戟, 广殿修庑,金碧辉映,宏壮华丽,拟于宫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镫,置卫 土以守门闼,岁时月日,中书以故事奏闻,命集贤院臣代祀函香致醴, 遣太常雅乐率燕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