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岳 , 。 , 。1本诗的作者是 代伟大的“诗圣” 。 2、这首诗每一联都紧扣“望”字,但角度不同,是分别指出。 3、这首诗歌写出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4.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壮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6描绘画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7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8、“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绝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 。9、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形象的两句是: , 。 10、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分别分析“钟”“割”好在何处? 1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12、登高是传统习俗,更是古代诗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在他们的笔下有多种多样的“登高”。请你写出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课内外不限)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齐鲁青未了 未了: 会当凌绝顶 会当: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2) 春望 , 。 , 。1、 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这个字好在哪里。 3、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4、 本诗将眼前景、胸中请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 诗人为什么会“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本诗的作者是 代伟大的“诗圣” 。7、诗题中的“望”字统领了那几句诗? 8、首联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破”“深”两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9、结合诗句内容,谈谈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 10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什么情景?有什么作用? 12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头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1、石壕吏一诗所叙的故事发生在唐代有名的诗写“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 , ”。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诗人此时的感情是什么? 2、 这首诗是以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试分析用这种方式的好处? 3、石壕吏中写了“夜色”,它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4、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属于什么诗?最能概括是个中心事件的句子是 5、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 6、诗中老妪的“致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还是差役逼迫出来的?请据此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话的场景。(语言、动作、神态等) 7、本诗中写夜色有什么作用? 诗四首 (一)归园田居(其三) , 。 , 。 , 。 , 。 1、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或理想? 2、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出的画面。 3、如何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的含义 4、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起得平淡,明白如话,好像一个老农娓娓道来,透露了诗人热爱农村劳动的心情。 B、 B、三四两句写一早一晚:早起去除草,直到黄昏月出后才扛着锄头回家。截取两个片断,归纳一天劳动的苦辛,从“理荒秽”中可体现出来。 C、五六两句承上句而来,描绘了道路狭隘、草木丛生、夕露沾衣的画面,写诗人垦荒南亩的劳动的艰辛。 D、“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无违”是说诗人不怕劳动的艰辛,不怕露水沾衣,只怕朝廷又要他去做官的思虑。 5、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所展现的画面。 6、如何理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愿”的含义。 (2) 使至塞上 , 。 , 。王维在本诗中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出一幅 的美景。 1、 “征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出的画面。 4.自选角度,赏析下列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三)渡荆门送别 , 。 , 。1、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尽”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三个字好在何处。 3、 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字用得好在哪里?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最后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句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是 7、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境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诗句是 8、.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是 (4) 登岳阳楼(其一) , 。 , 。 , 。 , 。1、填空。“帘旌不动夕阳迟”句中近景是 ;远景是 。不动的帘旌,表明 ;迟落的夕阳,揭示着 。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在诗中的作用是: 2、“三年多难”是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请你说说“白头吊古风霜里”一句中“风霜”的含义。 5、.展开合理联想想想,描绘颔联诗人的神态、心理。 6、.请谈谈对本诗颈联的理解。 7、尾联读来含蓄蕴藉,悲凉沉郁,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8、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长歌行 , 。 , 。 , 。 , 。 , 。1、 诗中写大自然中景物目的是什么? 2、 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 3、这首诗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点? 4、从写法上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揭示什么道理。 5、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画面。 6、 诗的主旨,作者情感: 野望 , 。 , 。 , 。 , 。1、 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 2、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句中那几个词用得好? 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本诗写景有特色?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徙倚欲何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7、 作者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隐士,体现这一内容的诗句是 早寒江上有怀 , 。 , 。 , 。 , 。1. 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4、任意角度赏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 , 。 , 。 , 。1、 你对作者不甘于隐居山林,而希望得到引荐,突出他出仕愿望是怎样看的,并说出理由。 2、 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3、 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4、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现的画面。 5、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诗中“太清”的意思是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黄鹤楼 , 。 , 。 , 。 , 。1.解释下面的词浯。历历: ;乡关: 。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6、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8、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9、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送友人 , 。 , 。 , 。 , 。1、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横”与“绕”两字的妙处。 2、 颈联是情景交融的佳句,请结合送别的情景,阐释该联的句意。 3、诗人骑马与友人送别。请简要分析本诗以“萧萧班马鸣”收笔的妙处。 2.颔联写 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 ”,“孤蓬”是 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蓬”之前用“ ”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秋词 , 。 ,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 。王绩有 。2、本诗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为秋天谱写出一曲欢畅、明丽的赞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怀? 3、“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写出含有“秋”字的诗句。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鲁山山行 , 。 , 。 , 。 , 。1、 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 , 。 , 。 , 。1、 描绘上片所展现的画面。 2、 理解“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意思。 3、 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