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_第1页
南京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_第2页
南京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_第3页
南京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_第4页
南京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1. (6分) (2017高二下伊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真人秀:有意思也要有意义过去几年,真人秀在中国的发展几乎可以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来描述。这一从西方舶来的节目形态,在体验了超乎寻常繁华的同时,也深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本该以“真”为核心元素的真人秀,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开始变得越来越“假”,甚至在公众言谈中成为“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赫胥黎说“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他所担心的正是文化演变成感官刺激和物质欲望的概念碎片,而真理则被掩盖于日常生活的琐屑狂欢之中。电视是当代社会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从规律上看,任何一种节目形态发展的过程都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有人看”,即电视节目具备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基本特征,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第二个是“有意思”,即在拥有特定的观众群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节目的制作水准,给观众带来日益精良的审美体验;第三个是“有意义”,也就是令电视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令经过验证的主流价值得以彰显,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目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较为顺利地完成前两个阶段的任务,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节目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并将自己打造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眼下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着力解决第三个问题,也就是“有意义”的问题。“真人秀”的本质虽是“秀”,但特色在于“真”,亦即,同样是娱乐,也必然有真诚和虚假的区分。这个“真”字,既包含节目形态设计上的真实性考量,即以“记录”而非“虚构”作为叙事和表现的主要手段;也明确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脱离了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的真人秀,哪怕拥有再豪华的明星阵容、再盛大的狂欢场面,也只能是伪装在真实外壳下的一种娱乐至死的新形式而已。当下,中国的真人秀仍高度依赖“明星制”,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素人”的概念虽很早即被提及,但囿于电视产业的独特结构,真正有影响力的节目罕见。反而是在网络自制领域,一些新潮的生产者更好地捕捉了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推出了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比如腾讯视频我们15个将15个背景迥异的普通人置于平顶的封闭空间,进行全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完全呈现,便在形态上十分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文化要求。中国的素人秀和欧美国家的主流素人秀相比还有一定的区别:风靡全球的幸存者和泽西海岸等节目更多强调冲突的因素,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与西方文化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我们15个等素人秀却更强调“社群”的概念,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显然也是中华文明传统的要旨所在。概而言之,真人秀节目固然是一种获取娱乐的方式,但如果这种娱乐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脱离,则必然会演变成“为娱乐而娱乐”的虚无态度。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显然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长远的规划设计,逐渐意识到随着明星资源的耗尽和观众审美的疲劳,那种以“外国模式、明星出位、粉丝互掐”为传播特征的真人秀必将走向“真实”的对立面并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形态上的“素人”和“真实情境”以及文化价值上的回归主流,才是令真人秀焕发青春活力的必由之路。(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08月01日09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过去几年真人秀节目发展迅速,但在不加节制和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质量变得参差不齐。B . 当前真人秀节目让人大饱眼福的同时,也潜藏着隐而未现的危机,那就是节目已经变成了“过气艺人”夺眼球、搏出位的“孤注一掷”。C . 电视节目除了要为观众提供审美体验以外,还得履行公共文化空间的责任,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转。D . 任何一种电视节目首先必须得有人看,或提供实用的信息,或带来轻松的娱乐,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完成“有人看”“有意思”两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了对外国模式的完整移植和精细改造,成为当代社会最显著的视觉奇观之一。B . 中国真人秀节目应该着力解决电视节目“有意义”的问题,这是眼下此类节目的发展方向。C . 高度依赖“明星制”是当下中国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并且在价值倾向上也极为倚重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D . 捕捉真人秀在形态和内涵上的发展规律、兼容“有意思”和“有意义”的素人实境秀在目前中国有一些探索和尝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真人秀不能脱离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要求节目在文化价值上应承载一种不造作、不浮夸、不炫耀的本真的生活态度,否则只能成为娱乐至死的新形式。B . 真人秀是人们获取娱乐的一种方式,其本质是“秀”,特色在于“真”,这种娱乐必须与文化和价值的土壤相结合才不至于“为娱乐而娱乐”。C . 对比中国素人秀与欧美主流素人秀节目,也可以发现中外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D . 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崛起,原有的电视文化体系虽然因囿于其独特的结构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新兴的节目生产主体也会将其在过去几年中积累的文化资源消耗殆尽。2. (12分)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花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是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自己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儿乡思,欣赏这一点儿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他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他们的时间愈远,他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他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儿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片段,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B . 第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表现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C . 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D . 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2) 通过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文章第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为什么?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 第段划线部分描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3. (10分) (2018高一上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两倍。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材料二: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过暑假花费上万元。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对于调查中的“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对于有机会是否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孩子去不去海外游学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北方网材料三: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早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其实不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的开辟,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光明时评(1) 根据图表,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B . 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C . 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主动性很强。D . 16%的网友因怕有失落感而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权。(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为例,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B . 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C . 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上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D . 面对游学热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学会摆正心态,客观冷静的加以对待;而新闻媒体的报道评论,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认知。E . 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3) 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32分)4. (16分) (2019高二上宁波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二)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凶暴咬人的烈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 (推举评价) 也。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其后用任安为益州刺史,以田仁为丞相长史。后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其后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主城门。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诸陵,过。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系司直。司直下吏,诛死。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闻之,以为任安为详邪,不傅事,何也?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小吏上书言之,以为受太子节,言“幸与我其鲜好者”。书上闻,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节)(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孤立:被世人抛弃,以致孤独无依B . 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具:准备C . 十余人无一人习事有智略者习:学习D . 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过卫将军过:责备(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使司直部守城门而开太子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B . 为人将车之长安儿之成,则可待乎C . 乃有所不得已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D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阙然久不报(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卫将军不能察人,择人只看外表,不看内在才能,而赵禹则更高一筹。B . 任安死于“太子兵事”,看似祸患无常,意外忽至,实际上有“不忠之心”,武帝常欲杀之,这回终于有了口实,任安死得不冤。C . 按司马迁论,任安不能在沉溺缧绁之前引决自裁,是“臧获婢妾”都不如的。D . 选文(一)从常人恶死说到激于义理者不畏死,再到阐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说理虽曲折却明白;选文(二)以事实为依据,一步步展示人物由卑到尊,最后下吏诛死的经历,重于揭示人物行事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5. (8分) (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 .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C .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D . 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得含蓄隽永。E .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2) 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 (8分) (2017高三上江苏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入木三分骂亦精。(清郑板桥对联) (2) 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 _,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4) _,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冬景) (5) 尔曹身与名俱灭,_。(杜甫戏为六绝句) (6) 酒债寻常行处有,_。(杜甫曲江二首) (7) 看似寻常最奇崛,_。(宋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8) _,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牡丹亭) 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3题;共19分)7. (6分) (2018高二上东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一气呵成。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是这样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 行云流水驾轻就熟天衣无缝悠然自得C . 龙飞凤舞游刃有余天衣无缝泰然自若D . 龙飞凤舞驾轻就熟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