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1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2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3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4页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6分) (2020高三上肇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为剔墨纱灯,又名宫灯,至今具有300余年历史,因其的造型、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无为自古以来便有放灯、赏灯习俗。清康熙年间,无为的几位著名画家悉心研究,经多次 , 反复实验,最终了色纸和玻璃,( )。所谓剔墨,即在绢纱画框上,手工艺人用笔勾勒出精心的拟画轮廓,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 , 干后再在胶面上描画、着色、晕染、勾线,以工笔绘制。纱为丝织品,轻薄透明。灯中燃烛,闪映画面,人影婆娑,栩栩如生。纱灯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多项工艺制作而成,。(1)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精美绝伦革故鼎新摒弃独辟蹊径B . 美轮美奂推陈出新抛弃独辟蹊径C . 美轮美奂推陈出新抛弃别开生面D . 精美绝伦革故鼎新摒弃别开生面(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独创“剔墨”技法,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B . 独创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上画,并运用“剔墨”技法C . 运用“剔墨”技法,并独创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D . 选用薄似蝉翼的丝质绢纱作画,并独创“剔墨”技法(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用笔精心勾勒出拟画的轮廓,在轮廓以外部分上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B . 精心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C . 用笔精心勾勒出拟画的轮廓,用墨把轮廓以外部分涂抹,干后剔出纱眼,将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D . 精心用笔勾勒出拟画的轮廓,把轮廓以外部分用墨涂抹,干后剔出纱眼,作画处均匀涂上透明鱼胶2. (2分) (2019高一上和平期中)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 . 云蒸霞蔚忸怩娇瞋狂飙突进B . 一越而上撂下震颤自告奋勇C . 酣畅淋漓执拗犀利礼直气壮D . 漫江碧透霓虹焕发舞榭歌台3. (2分) 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B . 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C . (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D . 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4.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或棹孤舟四美具,二难并而后乃今将图南穷发之北园日涉以成趣腾蛟起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襟三江而带五湖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窜梁鸿于海曲A . B . C . D . 5. (2分) (2019高二上深圳期末)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B . 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C .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D . 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6. (6分) (2018高三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世故朱鸿召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世故与人情相伴而生,依傍而存。人情很温暖,很圜涧,世故却很冷漠,很丑陋,甚至很丑恶。世故不登大雅之堂,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世故是中国人的处世经验,源于人间时事之变迁,人生命运之浮沉,变迁中有利益得失,浮沉中有生命荣枯,趋利避害,尚荣弃枯,所谓会做人,会处事,八面玲珑,什么人都不得罪。这种经验,往往是语言文字所不可企及的。先秦诸子中,孔子尚礼倡仁,以恢复周礼,重振纲常伦理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尽管靠开门授徒的学费收入,小日子过得挺滋润,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当时就发现生活中存在一种左右逢源者,谓之“乡愿”。他痛斥“乡愿,德之贼也”,实际上是无可奈何,为人情世故所困扰。孟子主张性本善,倡导仁义礼智,颇有大义灭亲之慨,遭到以滑稽善辩著称的淳于髡的责难,如果嫂子落水怎么办?回答是,可以救助,是为权,权衡轻重,权宜之计,变通之策。在人情面前,原则让出了局部空间。放眼望去,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都留下了人性的一角缺失,从而为人情世故留存了滋生蔓延的缝隙和空间。老子、韩非与兵家一脉相承,直接建立在对人心人性的琢磨开掘之上,具有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气质。从各种兵法,到三十六计,只要能够战胜对手,什么都可以作为手段,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人情世故无所不用其极。流风遗韵,刀光剑影之外,还有菜根谭增广贤文,传授的都是历久弥新的为人处事的世故经验、人情技巧和潜规则。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策略,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人生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是人治社会环境,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所浸润,所腐蚀。因为哪怕是一个人处于制度之上,可以不受制度约束,这个人便无可避免地要遭遇到人情的簇拥和侵扰。陈陈相因,上行下效,每个人都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参与者和受害者。什么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什么奴才嘴脸,阿Q精神;什么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比恶婆还凶狠,等等,都是世故里的众生相。诚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道德理想主义可以很崇高,但难免腐败,因为人情世故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更严重更复杂的问题是,我们世世代代不断传习操持着人情世故,甚至在私下里羡慕着深谙此道者,却在庙堂高处或高头讲章中,极力回避之,甚至鄙弃之。所以,在古代汉语语境中的世故,是四处丛生的野草,在每个王朝的早春时节,草色遥看近却无,随着季节的更替,这草色逐渐蓬勃茂盛,终成燎原之势。尔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节选自家园里的世故和风流)(1) 对文中“世故”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世故”指会做人,会做事,趋利避害,八面玲珑。B . “世故”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处世经验。C . “世故”不登大雅之堂,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庸俗潜规则。D . “世故”也是人治社会、集权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人生智慧。(2) 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内涵。 (3) 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人情世故”的危害。 7. (9分) (2015高二上宁夏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戚德刚日前,塞尔维亚知名汉学家、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院长拉多萨夫普西奇博士在他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中心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记者:普西奇教授,您是我所见到的外国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较高造诣的学者之一,请问是什么缘由让你当初选择汉语,这个不论在文化还是文字方面和自己母语差异都非常大的专业呢?普西奇:我在中学时就对东方文化和哲学产生了兴趣,大约16岁时,我读了由德文翻译成塞文的道德经,对老子所说的“道”既不是上帝,也不是基督信奉的“神”很好奇,那“道”到底是什么呢?后来,我读了一些孔孟和荀子的书,仍然一知半解。于是,我把弄明白道德经作为学习中文的目的之一,也更加坚定了学习汉语的决心。1978年我中学毕业后进了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但汉语水平很差,好在贝大语言学院当时正好开设有汉语课,我就有了机会选学中文。开始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汉语的“说文解字”上,对老师所讲的关于汉字的来历和意义非常感兴趣,坚持了2年多。1985年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中国留学生活,回国后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哲学院任教。1991年哲学院开设选修课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哲学,开始我以为不会有多少人对这一课程感兴趣,但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于是,我萌发了把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塞文的想法,好让更多的塞尔维亚人了解老子。记者:您在中国留学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普西奇:去中国之前,我的中文口语可以进行交流,但阅读水平较差,中方安排我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进修一年,随后到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古代哲学,功课包括南北朝史学、古代哲学、禅宗、道德经等等。开始我根本读不懂这些深奥的原文课本,但是兴趣和信心给了我毅力,硬着头皮攻读原著,一段时间以后每天都会有新的收获,发现自己从原文中咀嚼的味道和读外国人翻译的读本有很大的不同,我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可以说,我在中国求学的三年,是最辛苦、最有意义的三年,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记者:普西奇博士,您对研究、推广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著作和译文,你认为自己的得意之作有哪些?普西奇:从 1991 年起,我在中国、美国、英国和塞尔维亚本国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0 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和文集有婴儿与水:老子的道老子宇宙观的探讨宇宙的纹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美的认识禅宗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化以及道德经中国古代四大哲学家中国当代诗歌选中国现当代小说选等汉译塞作品,这些都受到读者的好评。记者:普西奇博士,请您谈谈中国古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好吗?普西奇:有些不了解中国文明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家,这是非常错误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是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涵盖了哲学、心理学、伦理、宗教等深奥理论,美国纽约时报曾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不无道理。学界认为,中国、印度和古希腊是世界古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今天的繁荣与发展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中国古文化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文化的演绎与传承,而中国年轻一代对古文化的兴趣不足,他们更关注经济往来。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经济交往是没有意义的,失掉传统文化的发展等于没有根基,没有根基融入全球化是经不起风浪的,因此中国年轻一代要读一读道德经。(选自2013年9月23日光明日报)(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开头第1段交代了本次访谈的时间、地点、对象,为进入访谈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 . 普西奇教授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颇有造诣,在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多本著作,都受到读者的好评。C . 普西奇教授认为,读原著与读译本咀嚼到的味道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精力攻读汉语和中国文学。D . 普西奇教授学习汉语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历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兴趣和信心给了他动力与毅力。E . 本次访谈紧扣普西奇教授学习、研究、推广中国古文化进行,主题明确、集中、深刻,针对性强,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2) 这篇访谈涉及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记者的提问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3) 普西奇教授认为“中国年轻一代要读一读道德经”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 作为知名学者,普西奇教授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良的素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12分) (2016高一下襄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悄悄话和悄悄话赵新我是这样认识他的。那天傍晚,我在我们小区大门口的菜市上买了二斤黄瓜,提起来往家走时,觉得手里轻飘飘的,脚步就有了犹豫。我想请人把黄瓜复一下秤,即使分量不够,我也不去找人家的后账,只想做到心里有数。我前后找了两个人。第一个是30岁左右的小伙子。小伙子是卖西葫芦的。小伙子冲我笑了:大叔,您好,您买西葫芦吗?我说我不买西葫芦,我想把手里的黄瓜复复秤小伙子挥了挥手:对不起,您不买俺的西葫芦,俺怎么给您过秤?我笑了:同志,这是哪儿挨着哪儿呢?小伙子严肃了:这不是紧紧地挨着嘛,您不帮助我,我怎么帮助您?第二个是中年女人,身体粗壮,脸面黝黑。我还没把话说完,她的脸就阴了,很不耐烦地说:走开,我可不做这伤天害理的事!我给你称了,就会得罪你以为我是个孩子?就在这个时候有人伸出手来,接过我的黄瓜,放在了他的秤盘上。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这黄瓜是一斤六两;他说他的秤很标准,他称错了他负责。他显然是一个乡下人,光头,布鞋,一条裤腿挽起来,露出了圆鼓鼓的膝盖;一条裤腿耷拉着,盖住了脚面。个头不高,眼睛不大,一张瘦削的赤红色的脸,一抹浓黑的很好看的胡子;站在如火的落霞里,我闻见他浓郁的汗味。他不卖菜,他卖的是苹果、香蕉、橘子。我很受感动。我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好兄弟,谢谢您!他说不谢不谢,做这点儿事情不费吹灰之力;他说他今年才45岁,论年纪我是他的长辈。他说:叔叔,您回家吧,该做饭了,婶子在家里等您。我担心他遭到那个黑脸女人的辱骂,或者遭到那个卖黄瓜的报复,就蹲在他跟前慢慢地抽烟,借以观察动静。他轻轻地把我拉起来,亮起嗓门说:叔叔您走吧,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我就慢慢地往家走,走了几步他又追上来,踮起脚尖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这样我就认识了他,记住了他。我很快知道他姓吴,几个月前他还在村里种地,他的一双儿女一个叫吴优,一个叫吴律,都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我很有兴趣地问他孩子们为什么叫吴优吴律,他说他希望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希望每个人无忧无虑地生活。这一天我又看见他帮人复秤。请他称东西的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放在他秤盘里的是一小袋鲜嫩的豆角,旁边还放着一把水灵灵的小葱。他告诉老太太:大娘,您放心,您的豆角分量不差老太太说:你说不差就是不差!你再把那把小葱给我称称;我让你称这称那,不会给你惹下祸害吧?他亮起嗓门回答:不会,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结果那小葱差了一两。老太太要走时,他凑上前去,又和她说了几句悄悄话。不久便有消息传出来,说难怪这位吴师傅天不怕,地不怕,行得端,走得正,原来人家有后台,根子很硬!那天我买菜回来时,那个黑脸女人突然叫住了我:大叔,您等等。我便停下脚步看着她,她的脸笑得很灿烂。她很神秘地说:大叔,您知道吗?那个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专管咱们菜市场!我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她说:大叔,您别替他保密啦,大家伙儿都知道啦。以后我可以给您重新过秤,看谁还敢缺斤短两!我悄悄地问:大嫂,这事您听谁说的?她悄悄地回答:我听那个称了豆角又称小葱的大娘说,老吴不是和她说悄悄话啦?对了,老吴肯定也告诉您了,他也和您说了悄悄话!我不置可否地说:啊,啊,您忙吧,我走啦我愿意老吴的侄子是局长,但是那次老吴和我说的悄悄话是,叔叔,您保重,为几两黄瓜,不值得生气。(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有改动)(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中的“悄悄话”内涵丰富,既可指说话内容,又可指说话形式。文中的“悄悄话”都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和谐。B . 小说对“乡下人”老吴这段肖像描写很有真实感,既反映了老吴经济条件较差,又暗含了对老吴身上那种勤劳、朴实、机智的品质的赞美。C . 文中卖西葫芦的小伙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明哲保身、不愿意招惹是非,这一形象和“乡下人”老吴形成鲜明的对比。D . 小说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简洁、准确、生动,比如,在对“中年女人”这一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E . 小说以小见大,构思巧妙,通过“复秤”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儿,自然地将一群普通人联到一起,通过描写他们在“复秤”上的言行等来反映主题。(2) 请简析文中的“我”这一形象的特点。(3) 设想一下,若那位“中年女人”在后来得知老吴并没有侄子在当局长时,她还会帮别人复秤吗?试做分析。(4) 小说两次写老吴“亮起嗓门”强调“光天化日,没人找我的麻烦;找也不怕,咱有地方说理”,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9. (11分) (2019高三上淮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放翁家训(节选)陆游吾生平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1) 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中:造谣中伤B . 杜门穷经,不应举杜:堵塞C . 不以衰钝见鄙鄙:轻视D .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游:交往(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B . 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于是,厮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C . 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D . 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作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4) 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10. (7分) (2020高二上六安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B . 颔联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名惭”写出诗人对柳士师的敬意。C . “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