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1页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2页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3页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4页
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未来的“梦之队”。可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但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日益显露出来。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面对新的挑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但课程改革不仅仅势换一套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有新的教法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就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出来的也会穿新鞋走老路。同时新的理念的确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要明确语文学科的任务,树立以人为本的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里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界定使我对语文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的连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他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作为个体的人所支撑,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应该有所转变。首先是教学重点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前,对“学生主体”谈的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已,实际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其次,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学策略。所谓策略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方法、手段、途径的总称。由于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战立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果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二、转换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都知道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这就一定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即让学生在气质、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心灵获得自由,让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让学生思想中的创造因素得到鼓励。而要做到这一点必要的前提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清除那种唯师是听、唯师是从的绝对权威观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扫除障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地学习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其次,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创新是新世纪一代人的发展道路,它不是只让少数尖子去创新,创新教育不仅要培养获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还要培养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因此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特点,针对不同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同样的口吻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个消极的词语,都有极大的“杀伤力”和“摧毁力”。而教师一个肯定的目光或者一句鼓励的言语,又有着使学生充满自信并获得成功的巨大能量。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师可以倾诉包括学习在内的任何内心体验的人,教师是理解、支持学生的人,是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是蔚籍学生灵魂的人。再者,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辅导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使他们走出生活“困境”,心灵“困境”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成为师生共处的甜蜜的生活世界。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入坐要轻松和谐,富于情趣。 我国创造教育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说过“六大解放”, 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还学生自由。人身自由了,心理自由了,他们就会敢想敢说敢做。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闲暇出智慧。”也又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营造轻松活波的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语文课堂才会富于情趣,学生才会对语文有兴趣,才有可能培育创造力。现在的语文课堂少了一些限制。多了一些宽松,体现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据了解,英国的小学生是围坐再课桌四周的,美国的是茶馆式的散坐,坐姿更是随便。我们也应该给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即使学生说出“妈妈和姐姐都是女的”之类的话,也要宽容。如果斥责为“废话”,那位学生今后还会敢想敢说吗?他的心理必然会产生一种“安全”防护意识。其实,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欣赏,以上学生带着稚气与天真的这句话,不也有趣么? 语文课堂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还有以扬代抑的“黄金原则”的应用,是用褒扬赞美取代斥责批评,这是最具有“人情味和凝聚力”的,都会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学生也就不会因为错误而尴尬,也不会因批评而失意,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可见,轻松和谐得环境氛围、富于情趣得语文活动,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得兴趣,创新就有了动力支持。(二)、读书要浮想联翩,声情并茂。 语文教学已开始从注重繁琐分析走向重视感悟,从注重繁重练习走向积累,从注重语言理解走向重视语言运用。感悟、积累和运用都离不开读书。读书得基本过程使感形入境体情明理出境悟文,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得“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读书过程中会充满个性色彩。极富创造性。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朱光潜先生也说过,一首好诗,可以是一幅“画境”,可以是一幕“戏景”。学生读书,展开联想的翅膀,浮想联翩,才会形象迭出。学生的脑中之“形”是作者眼见之“物象”是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意象”,所以学生读书,教师要引导体情悟理,渐入佳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小学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一篇(产品说明书之类的说明文除外),都是形意情理的“混合物”。比如我们小时侯学过的文章蛇与庄稼,他的第一个故事,其基本情节(图景)是:海啸时,洪水泛滥,淹没田野村庄,一片汪洋;洪水退后,庄稼长势喜人,茁壮葱绿;后来田鼠作祟,枝折花落,一片狼藉。伴随这个过程的情感经历是:洪水肆虐的惊恐丰收在望的喜悦庄稼歉收的遗憾。此外还有:“蛇(吃)田鼠庄稼,”这个食物链所揭示的事物联系。这段课文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文章的情理,犹如“水中之盐,无痕有味”。如果一篇课文的情感因素较强,就应该通过朗读读出情意,读出味道,做到声情并茂,即声以情发,情因声显。 “形象多于理性”是语文的重要特点,“形入心通”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所以对课文的感悟,主要依靠直觉、顿悟等感性认识的形式,不太需要动用逻辑思维进行繁琐分析和“微言大义”的讲解。感悟的主要途径是读书,我们不要吝啬让学生去读书,努力做到杨再隋教授所提倡的自读自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的境界。把学生引入浮想联翩、声情并茂的读书之境,这本身就是极具创造力的活动,同时,学生再读中积累了事物形象,思想感情的原型和语言,久而久之,沉淀内化,就成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三)、讨论要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丛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他不对么?”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 所谓发散性。是指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的发明创造上凯库勒受火炉“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妙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都是发散性思维的成果。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发散性思维的佐证。创造性思维要求我们语文课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拓宽思维的空间,这就要改变师生问答式的“满堂套问”,打破单一僵化的模式,因为“单一”才僵化。而只有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课堂讨论气氛活跃了,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妙语连珠。 教师除了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和拓展思维空间的好问题外,还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思起于疑,“有疑则进”。至于质疑方法,有人说要“教给”如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等,我以为方法应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