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构造岩,一、构造岩研究历史1、定义:由于变形作用使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形成一种组构、矿物成分与原岩不同的新类型岩石,称之为构造岩(tectonite)2、研究历史:有关构造岩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人们普遍认为构造岩是脆性变形的产物,破裂起主导作用,故称其为碎裂岩或断裂构造岩等,并按碎裂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断层角砾岩一碎裂岩一糜棱岩系列,这种认识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本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对地壳较深层次的变形及其有关岩石的深入研究,岩石变形实验的不断完善,金属物理学理论的逐步引入和透射电子显微术的兴起,人们对构造岩尤其是对糜棱岩的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结合岩石变形实验及对天然变形岩石的观察研究,人们发现构造岩中的糜棱岩并不是脆性破碎后经强烈研磨而成的产物。这样,人们改变了对构造岩的认识,将构造岩划分为碎裂岩系列和糜棱岩系列。前者以脆性变形为主导,后者以塑性变形为主,它们分别代表了地壳浅部断层带和较深部剪切带的产物。,二、构造岩的分类及其特征对于构造岩的类型划分,目前较流行的方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结构为主的分类方案,以(Sibson,1977;Takayi,1982)为代表;另一类方案是按成因机制(wise1984;王嘉阴,1978;孙岩1985)。,1、结构分类方案:这种分类法主要考虑了构造岩的结构因素(1977年,Sibson),如:固结与未固结;紊乱组构与面理化组构;碎斑的大小与基质的含量;重结晶程度等。,该分类在我国影响大,应用也广,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未充分注意到以晶粒生长为主的结晶作用,未考虑构造岩的变质程度等。后来,许多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如甘盛飞(1994)提出的以细、中、粗粒为描述性分类及以低、中、高温为成因性分类,钟增球等(1994)根据构造岩的变质级提出的分类(见图6-1),何绍勋等(1996)在Sibson等人分类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以晶粒生长为主的构造片岩、糜棱片岩、变余糜棱岩系列的分类(表6-2)等,,2、成因分类:Wise(1984)以应变速率和恢复速率分别为纵、横坐标的分类图(图6-2)也常常被引用。,三、糜棱岩系列糜棱岩(mylonite)最早是由Lapworth于1885年描述苏格兰高地莫因断层中的岩石时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糜棱岩是一种细粒的具强烈页理化的岩石,是在脆性破碎和研磨作用下形成的,不伴有组分的重结晶作用。后来Christie(1960)虽然发现莫因断层中的糜棱岩普遍发育重结晶现象,但却没有打破糜棱岩为脆性变形产物的观点,认为是后构造重结晶所致。直到70年代,人们对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组构等特征及成因机制等才有了新的认识。到1981年在美国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对糜棱岩的显微构造、变形机制、形成条件及命名原则等广泛地进行了讨论,普遍认为糜棱岩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粒度减小;出现在较窄的带内;具增强的页理和线理。,糜棱岩中按其碎斑和基质的含量、性质及结构等,可分为糜棱岩化岩石、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及千糜岩等。1糜棱岩化岩石岩石初具糜棱结构,基质含量90,残斑少见,岩石大部分已重结晶,颗粒一般较小,呈纹层状分布,常见不同成分的条带相间构成成分层劈理。岩石的流动构造更为清楚,而S-C面理变得不太明显。由于碎斑少而小,矿物中的各种塑性变形现象除动态重结晶外,均不太发育。整个超糜棱岩几乎都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组成。肉眼观察岩石常呈致密状,颜色较深。长英质超糜棱岩与糜棱岩相比,有长石减少而白云母和石英增多的趋势。,四、碎裂岩系列,人们在摩擦实验中发现断层泥的存在对断层的粘滑特征有很大的影响,断层泥在断层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断层泥是断层反复运动时两侧岩石破碎形成的,断层泥中粘土的含量与生成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粘土含量越多。断层泥的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等混合物,以及一些石英、长石、方解石碎屑等,其组成与断层母岩有关。此外,炭质成分增加,其颜色发暗。利用断层泥中矿物组合来推测断层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状态。,断层泥,碎裂岩特征,构造角砾岩类一般是指断裂带中的岩石,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或引张、挤压和扭错过程中,发生脆性变形而使岩块坠碎、挤碎或搓碎发生位移后,又被胶结所形成的具角砾状构造的岩石。也称断裂角砾岩。这类岩石在野外就可以正确的定名,因为其中的“角砾”是肉眼能够分辨清楚的。目前多采用斯普瑞(Spry,1969)的规定。5mm为砾级,5-1mm为细砾级,1mm为显微砾级,l0cm的砾径,可称为巨砾。,张性角砾岩压性角砾岩,构造角砾岩,构造片岩,断层角砾岩,微角砾岩(microbreccia)变形强度大,破碎强烈,碎块粒度更细mm,0.02mm,发育断层带核部。,颜色呈灰黄色、岩石结构质密,但发育密集破劈理构造,微角砾岩,角砾岩,定向组构,地震岩(玻化岩、假玄武玻璃)玻化岩(pseudotachylyte)最早由Shand(1916)提出,用于描述南非Pailis地区一种由冲击作用形成的呈脉状的暗色隐晶质岩石。这种岩石一般颜色较深,常呈黑色或黑绿色,外貌很像玄武玻璃,故又称假玄武玻璃,也有人称构造熔岩(何绍勋等,1996)。玻化岩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由地震或冲击作用引起)下,沿断面快速滑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构造岩。,pseudotachytite,它们以形状不规则的单脉或网状及多期穿插分布于断层带中,与围岩呈侵入关系并有明确的边界。脉体主要由暗色非晶质或隐晶质玻璃基质组成,内有树枝状或球状微晶结构。基质中含有大量母岩的岩屑和晶屑,主要为石英,其次是少量长石;碎屑有熔蚀现象。另外还有气孔、杏仁、球粒、冷凝边和流动等构造。,pseudotachytite,熔蚀长石碎斑,构造片岩,五、玻化岩(假玄武玻璃)1、定义:玻化岩(pseudotachylyte)最早由Shand(1916)提出,用于描述南非Pailis地区一种由冲击作用形成的呈脉状的暗色隐晶质岩石。这种岩石一般颜色较深,常呈黑色或黑绿色,外貌很像玄武玻璃,故又称假玄武玻璃,也有人称构造熔岩(何绍勋等,1996)。玻化岩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由地震或冲击作用引起)下,沿断面快速滑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构造岩。,pseudotachytite,它们以形状不规则的单脉或网状及多期穿插分布于断层带中,与围岩呈侵入关系并有明确的边界。脉体主要由暗色非晶质或隐晶质玻璃基质组成,内有树枝状或球状微晶结构。基质中含有大量母岩的岩屑和晶屑,主要为石英,其次是少量长石;碎屑有熔蚀现象。另外还有气孔、杏仁、球粒、冷凝边和流动等构造。,pseudotachytite,19世纪初到70年代以野外产状及显微镜观察为主的描述阶段;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对假玄武玻璃的形成条件进行模拟计算,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细结构的电算和电镜阶段;从80年代末至今,对假玄武玻璃形成的力学和化学机制进行实验模拟的成因实验研究阶段(孙岩等,1998)。,假玄武玻璃特征及其研究现状,2、玻化岩形成过程关于玻化岩的成因一直存在两种争议:一种认为是岩石在高应变速率下发生变形、局部高温熔融又迅速冷凝而形成;另一种则认为在高应变速率下岩石发生“爆裂”,形成密集的裂隙,将岩石切割成粉末状,尔后再由粉末凝聚而成。1995年,Spray进行了花岗岩快速滑动导致熔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成因密切相关,而不是互为对立的。其变形过程是:当初始破裂发生时,岩石先形成粗大碎块,而没有熔融现象;随后,磨碎作用使碎块粒度逐渐减小,引起碎块表面积(能)急剧增加(可达3000多倍);当磨碎作用达到临界应变速率时,由破裂和弹性应变产生的热量超过系统散发的热量,熔融作用开始发生。由此,他认为磨碎是熔融的必要前提,二者是玻化岩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3、玻化岩结构和组成由玻璃基质和碎斑两部分:玻基部分可呈流动构造条带状构造或碎粉状构造,还可见球状、树枝状微晶结构,气孔和杏仁构造,球粒构造等。有时可见局部结晶,这些结晶质可能是玻化岩形成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也可能是玻璃质脱化而成的。碎斑大小不等,但多在02mm以下,呈浑圆状或不规则状。其成分依原岩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长石、石英或其它矿物,含量一般较少。碎斑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形成玻化岩时时间短,以及碎屑矿物成分、变形形态和熔体成分的影响等,一般达不到全岩熔融,使玻化岩保存有母岩的岩屑和晶屑,而形成碎斑结构。,4、假玄武玻璃的类型,大量假玄武玻璃的TEM.SEM研究发现,假玄武玻璃的基质多由非常细粒的微小晶体组成。传统显微镜下被鉴定为玻璃质的基质,电镜下除少部分确为玻璃质基质外,大部分为微小晶体的集合体。这些微晶体(microlite)常常呈现出由快速冷凝形成的各种形状,如针状残骸状、树枝状、球体状等。所观察到的微晶体主要包括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石榴子石、钦铁矿、磁铁矿、尖晶石等矿物。,根据假玄武玻璃基质的显微镜观察和粉末X射线的特征(即假玄武玻璃基质中微晶体的有无及结晶程度),将假玄武玻璃分为5种类型:玻璃质型;微隐晶质型;微晶质型;微晶体质型;混合型。,其基本特征如下:(1)玻璃质型:由灰黄色一黄褐色玻璃质的基质组成,显微镜下显示均质体特征。粉末X射线分析结果表明,玻璃质基质占全岩的90%,剩余的10%为石英碎片特征.(2)微隐晶质型:由褐色一褐黑色,微粒化的隐晶质和部分细粒微晶体组成,但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其晶体结构。粉末X射线反射曲线的特征显示该基质由大部分微晶体和部分玻璃质基质所组成。(3)微晶质型:基质主要由小于几微米的微晶体组成,显微镜下可以鉴定晶体的光学特征,但难以鉴定其矿物种类。粉末X射线的反射曲线特征表明基质大部分为结晶体组成。(4)微晶体质型:基质主要由微晶体组成,微晶体大小不一、形状复杂。通过显微镜和电镜的联合分析,基本可以鉴定其矿物种类。(5)混合型:基质由上述4种类型的基质混合而成。,4、形成环境玻化岩主要是地震滑动的产物,可分布于整个地震带。因此,玻化岩可形成于地壳浅部(12km)的弹脆性变形机制下,也可形成于较深部位(12u18km)的晶体塑性变形环境下,也即在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中也可出现玻化岩(图6-6)。如苏格兰西北的莫因断层(Sibson,1980)、桐柏地区韧性剪切带(翟淳,1988)及广东河台韧性剪切带(何绍勋等,1996)中已发现玻化岩和糜棱岩伴生。但不同深度玻化岩的结构不同,含气孔杏仁结构的玻化岩形成深度16km,非晶质玻化岩形成深度6km,微晶结构的玻化岩形成于818km。,5、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玻化岩的全岩化学分析与紧邻的母岩一致,而且REE和某些痕量元素含量也变化不大,说明玻化岩是母岩及碎裂岩原地熔融形成的。但熔融的基质部分与全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显著的特征是熔融部分的SiO2含量少于围岩,而Al2O3、Fe2O3、FeO2、TiO2、MnO2、MgO、CaO、K2O等则相对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康复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分析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趋势报告
- 伺服电机知识培训
- 2025-2030家政服务行业职业培训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 2025-2030家庭健康监测设备与远程照护服务结合报告
- 2025-2030奢侈品包装情感化设计对消费者决策影响机制
- 2026届陕西省西安三中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执业药师考试题库大全-附答案
- 2025年医疗器械仓库培训试题有答案
- 2025年推拿学全部练习题含答案
- 2026届广东省梅州市蕉岭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 电动门合同协议书
- 烈士陵园、纪念馆AI应用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项目商业计划书
- 米村合伙人合同范本
- 船舶拖带协议书
- 2025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趋势试题及答案
- 风电场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清单
- 医疗AI算法揭秘如何构建高效的疾病预测模型
- 电商外包客服合同协议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护理查房
- 《铁路建设项目安全穿透式管理实施指南》知识培训
- 企业研究院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