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史_第1页
同济大学校史_第2页
同济大学校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济“同舟共济”合作共济之意思1907-1916年 1907年10月1号:上海德文医学堂正式开学,埃里希宝隆为医学堂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1908年 德文医学堂中文名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德国,德语)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1909年 宝隆博士在上海逝世,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1910年德国政府及工商界决定在医学堂的基础上开设工学堂。 1910年12月10日 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出任工学堂基金会负责人,筹集资金。 1912年 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12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第一次毕业考试,顺利通过并毕业,为同济第一批毕业生。 1917-1926年1917年3月17日 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海法租界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 1917年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立即决定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借用吴淞中国公学校舍。 1918年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新校舍。1921年新校园竣工后陆续迁入。 1924年5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1927-1936年1927年8月 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同济医工大学建制完善,学教皆优,由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为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国立大学运动最早的一所大学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1927年按国立大学法,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前后增设文学院和理学院。 1937-1946年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9月1日日本空军轰炸位于吴淞的国立同济大学,经营二十年的校舍被毁,国民政府诉此于国联。 1937年9月起从上海迁至浙江金华、江西赣县、广西八步、云南昆明等地。学校迁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院长德国人柏德辞职,皮肤科专家宁誉成为同济历史上第一位任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 1940年学校迁到四川省南溪县李庄(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辖)。 1940-1946年 国立同济大学在李庄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945年 国民政府令设立法学院,12月开学,之后成为国内大陆法系和法学执牛耳者。此时工学院设机械、电机、土木、测量和造船等系,理学院设化学、生物、物理和数学等系,与医学院并称全国领先。 1946年 抗战胜利,迁回上海,由于缺少校舍,学校分散教学。 1947-1956年1948年8月 国立同济大学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及学习一年德语的新生院。医学、电机、机械、造船、测量、化学、土木、数学、物理、法律、生物各专业均为沪上最强,医学、电机、机械、生物、造船、测量、法律、数学等全国领先。 1948年1月同济学生因学生自治会理事会与校方发生冲突,1月25日交大、复旦等58所学校成立声援同援同济联合会,誓作同济后盾。1月29日从国立同济大学工学院出发的学生与军警发生流血冲突,是为“1.29事件”。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用于过渡。 1949年6月 上海军管会正式接管同济大学。 1949年9月 文学院和法学院并给复旦大学,后来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 1951年 理学院生物系并给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化学系和物理系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今华东理工)等学校。 1951年 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同济大学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改名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等,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从此,同济大学无医学科。 1951年 中国民用测量发源地同济工学院测量系随校长夏坚白等迁至武汉,设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现并入武汉大学。 1952年 工学院的机械系(1912年始建),电机系(1912年始建),造船系(抗战时期内迁的唯一造船专业)等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后随交通大学支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又西迁建立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组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至此,除工学院土木系外,同济大学几乎全部迁空。 1952年 华东地区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最大、专业最全的学校。 1954年 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7-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 1977年 李国豪出任校长(至1984年)。 1979年 李国豪校长提出两个转变即从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 1979年12月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同济大学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联邦德国建立联系的报告,邓小平等批示同意。同济大学开始重新回到综合性大学的路上,同济开始复苏,并着手筹备恢复医学。 1987-1996年1993年德国联邦总理科尔访华时提出两国联合办学,后经两国政府谈判协商于1998年建立中德学院。 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