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437_第1页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437_第2页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437_第3页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437_第4页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43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4年元月20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绣闼(t)蟊(mo)贼罪愆(qin)燕侣莺俦(cu)B戕(qing)害蜷缩(qun)罗绮(q)繁文缛(r)节C凝噎(y)璇(xin)玑脚镣(lio)前合后偃(yn)D蹩(bi)进勖勉(x)棕榈(l)鳏(gun)寡孤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印玺嗣位雕梁画栋良晨美景B国萃斑斓沸反盈天桀骜不驯C婆娑恓惶咀嚼赏鉴负屈衔冤D落寞辞藻玉簪螺髻稍纵及逝3、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善,玉器收藏的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的局面。A风俗蒙骗进而鱼龙混杂B风俗诱骗进而鱼目混珠C风气蒙骗因而鱼目混珠D风气诱骗因而鱼龙混杂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以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B在中国好声音中,华少在一分钟内念完几页的赞助商名单,因为超快语速而被称为“中国好舌头”,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C在我们日常写作中,用词不妥帖,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费解难懂。D日方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土采取任何单方面措施都是非法的、无效的,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所谓“国有化”强化其非法立场的图谋注定是徒劳的,白费力气的。5、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B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子弟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C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作者怀着被压抑的愤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者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丑恶现象和资本家的伪善本质,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D短篇小说骑桶者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代表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入的精神困惑”。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摘编自朱光潜谈美)6、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又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送从弟谋归江陵序柳宗元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法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以智免,归家江陵家:家乡B不谋食而食给给:充足C谋在南方有令名令:美好D蓄其志以周于事蓄:怀有10、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柳谋可以有“人”的名声的一组是()惧禄养之缓,弃去后以智免,归家江陵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ABC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在长安时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进士时,两人又相聚,不过柳谋随后又弃考进士,去担任广州从事。B对于柳谋去广州,作者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但后来发现他的做法合乎士人的行为标准,又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C作者认为柳谋虽然不为管仲所知,但他也可以有管仲那样的“人”的名声,美中不足的是柳谋虽志向专一但又略显不够。D作者认为自己年轻时热衷名誉,以致被贬永州六年,生活艰辛,无所作为,为此感到惭愧,因而羡慕柳谋的做法。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3分)(2)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3分)(3)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3分)13、用“”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3分)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财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法进其身不以苟得。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卖花声雨花台(清)朱彝尊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雨花台,即今南京雨花台。白门湾、大长千、小长干均在南京。朱彝尊(1629-1709),清初词人。(1)这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赏析。(4分)(2)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小题作答,5分)(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2),游人只合江南老。(韦庄菩萨蛮)(3)?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贾谊过秦论)(5)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6)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7)寒衣处处催刀尺,。(杜甫秋兴八首)(8)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故乡在远方张抗抗(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4)我不知道。(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当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11)我究竟来自何方?(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15)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18)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作者“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漂泊不定、浪迹天涯”,从而发出“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的疑问,正是这些疑问,使作者走上了对故乡探寻的心灵之旅。B文中一共描绘了作者经历的四个故乡:祖籍广东新会、外婆家-江南小镇洛舍、出生地-杭州和献出青春岁月的北大荒。这些故乡中惟有北大荒给作者留下过深刻的印象。C第(10)段作者主要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杭州的喜爱,但自十九岁离开后,作者渐渐感到这里不属于她,回家探亲有了“生人味”而显得格格不入。D在文中作者将冰天雪地的寒冷的北大荒与温馨、湿润的杭州城进行鲜明的对比,主要目的是想表达自己年轻时曾对出生地杭州产生过强烈的思念之情。E本文与一般写思念故乡的抒情散文不同,作者借助于自己对几个故乡情感的体悟,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一种理解,一种对“故乡”的更深意义的探求。17、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4分)18、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4分)19、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下面是阿Q临刑前画圆的有关情节,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它对塑造阿Q形象所起的作用。(4分)“我我不认得字。”阿Q一把抓住了笔,惶恐而且惭愧的说。“那么,便宜你,画一个圆圈!”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阿Q正羞愧自己画得不圆,那人却不计较,早已掣了纸笔去,许多人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