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4年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523_第1页
上海市2014年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523_第2页
上海市2014年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523_第3页
上海市2014年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523_第4页
上海市2014年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15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2014年高三语文十二校联考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中学试卷上海市2014年十二校高三联考语文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爱因斯坦的悼词朱也旷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年是个有点特殊的年份。在这年9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热忱帮助”。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思想共振器”,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1955年3月15日,贝索在日内瓦病逝。3月21日,爱因斯坦在给贝索亲属的吊唁信中,写下了如下一段话:“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此前一年,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时间箭头”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4月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我个人以为,爱因斯坦对死亡的感受可以与孔子媲美,至少可以与司马迁笔下那位悲歌慷慨、唱着“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孔子媲美,尽管前者显得内敛,后者则溢于言表。像爱因斯坦目睹着他的亲友先他而去一样,孔子也目睹着妻子、儿子以及他的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先他而去。颜渊死时,孔子曾发出著名的感叹“天丧予”,大概可算作世界上最短的悼词。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关于时间的书,像什么时间简史、时间之箭之类,甚至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我又多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有一阵子,这段话不那么使我感动了。我甚至以为,那不过是一位大物理学家的机智与幽默罢了,但不久我便发现,这是一种假象。我还发现,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这太奇怪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奇怪的世界。【注释】维特根斯坦奥地利哲学家,罗素的弟子。1我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一文中,作者曾称赞爱因斯坦“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1分)2第段中“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说贝索“特殊”是因为。(2分)3第段中作者说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合金”一词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含义?(4分)4第段中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其用意是什么?(3分)_5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光秃秃的结尾”,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B本文从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中引发了对爱因斯坦的敬仰和对生死、时间的哲学思考。C全文采用夹叙夹议写法,“叙”得简练,“议”得精当。D.本文语言精练准确,例如对爱因斯坦悼词所作的比喻式评价就非常精当。6纵观全文,概括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4分)_(二)阅读下文,回答712题(21分)流逝的古典黄晖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选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12版)7.请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8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写听“老教授的课”的作用。(3分)_9第段“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中“抚摸”一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3分)_10文章第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2分)_11.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B.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12根据全文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举例谈谈“古典”给你带来的独特体验。(5分)(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欲投人处宿,_。(王维终南山)(2)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3),断桥头卖鱼人散。(远浦帆归)(4)君子固穷,。(七则)(5)何当共剪西窗烛,。(李商隐夜雨寄北)(6),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7)靡不有初,。(诗经) (8)春江潮水连海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俭:同“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14请根据颈联内容概括“贫女”的内心活动。(2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蓬门未识绮罗香”,生在蓬门陋户,未曾有绫罗绸缎沾身,贫女自伤身世。B“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表明当时人们竞相追逐风流韵事、奇装异服的社会风气。C全诗以独白方式揭示贫女内心深处的苦痛,着意刻画贫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对贫女给予深切同情,也寄寓了作者的不平和感慨。D全诗语言质朴,运用对比手法,将贫女置于典型的社会环境中,使诗歌富有广泛深刻的内涵。16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2)辱与为忘形交者()(3)则思淬厉节操()(4)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1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学广而闻多仰而视,俯而思B夫如是,则菊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贤也吾其爱其皆出于此乎?D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19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3分)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20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3分)(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2分)21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登扫叶楼记清管同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注释】石头:指石头城。本段中钟阜、芙蓉、天阙均为山名。四望:四望矶,山名。22.作者说“思舍是而他游”是因为_(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23.划线句“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在文中的作用是_。(3分)24.对“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即使是乡间所认可的奇观胜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B虽然是乡人都认为的奇观胜景,凭什么强加于人呢C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观胜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